根据FrankChing对于线型的描述,常用到的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实线:主要表达可见对象,下张图里展示了常见的三种实线,包括粗实线,中粗线以及细实线
-虚线:主要表达不可见对象,同时应该注意虚线的长度,间隙长短和拐角连接,以便能更好的被阅读
-中心线:由点和长线段组成,多见于轴线
-网格线:顾名思义,可以由实线和中心线组成,用于定位和调节平面元素
-边界线:两点和一段线段组成,定义了土地的合法性,国内可能指基地红线或范围红线
DESIGNDRAWING/FRANKCHING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基本线型转译更多的线样式来表达内容,MIT一个关于LineStyle的研究当中,用计算机模拟使用三种样式(由左及右分别是样式1,2,3)来表达同一种形式,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
WilliamT.Freeman/JoshuaB.Tenenbaum/EgonPaszlor,MIT
同理,当不同线条样式应用在绘图中,即使同一对象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我们再加入线重变化,又会产生更多的视觉效果,因而,线型和线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图面表达,其中线重即LineWeight影响更加直观明显,从下图中即可看出:
关于线重-LineWeight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去讨论线重的表达,可以说,表达是为了让读者读懂绘图的人,那么逻辑的清晰和图面的清晰是最重要的,美观其次,拿下面SANAA这张Diagram来说,设计者希望我们最先看到的是这个建筑的形式,然后是基于形式下的设计思考,所以应该有两种线重来表达设计意图——形式和内部,有主有次,一目了然,但到了内部,所有的表达都是一个层级的东西,不能再重复用线重了,那会显得杂乱,怎么办,用线型,对不对,前面讲到的几种线型在这里都有出现。
KAZUYOSEJIMA+RYUENISHIZAWA/SANAA
其次,线重的类型,徒手线和电脑线,徒手线相对好理解,程大锦“DesignDrawing”中给出了表述,分为粗线,中粗线,细线,超细线,具体内容如下图,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电脑出图的线重可以分4到5种,具体看图面表达需要:
-CuttingLine:是整个图面中最重最显眼的线,即剖面线,那有些同学会问,一般剖面我们不都是涂黑吗,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当你不需要表达墙体内部构造的时候,有时为了表达更清晰会全部涂黑,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个线不存在,它还是存在的只是和你涂黑的部分融为一体,这个表达不算错,但是更精准的表达应该是下图这样:
CASAYAATELIER/ATELIERBOW-WOW
-SpatialEdgesandPlanarCorners:这两种线的LineWeight较次于CuttingLine,简单来理解就是轮廓线或者强调线(比如为了凸显画面中的某一个元素,最最常见的BIG分析图的建筑外轮廓),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一个是三维表达,一个是二维表达,下图中的标号①就是SpatialEdges,在没有CuttingLine的情况下是画面里最粗的线,标号②就是PlanarCorners。
STUDIOMAVEN
-SurfaceLine:应用很广,除了SpatialEdges和PlanarCorners之外能被看到的线都可以称之为SurfaceLine,是图面第三等级的线,常见的是由轮廓线构成面域当中的结构线或者填充线,以此区分面与面之间的层次关系。比如下面这张图,仅仅只有SurfaceLine,就形成了体块感。
-HiddenLine:不可见线或者辅助线,线重设置的和SurfaceLine一样,这样第四层级就出来了,有时会使用不同虚线表达,当然也可以使用实线,一切根据具体图面进行调整,比如下图的SurfaceLine和HiddenLine就设置成了实线,但是从整体效果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当你把这个HiddenLine画出来,图面会形成透明感,多用来表达内部空间。
KIERANTHOMASWARDLE
-OtherLines:除了以上四种,其他出现的线我们统称OtherLines。
写在最后
关于线重和线型的基本概念就是这么多,但当我们应用到实际当中完全没有必要按照具体多少的数值去设置,也没有必要每一种线都用上,因为不同比例的图有不同的线重,不同内容的表达也有不同的选择,一切前提以清晰为首要条件,以美观为评判标准。
虽然我每次都是肉眼调整,但这里还是给一个CAD打印样式的基本参考,线重的选择可以偏向在0.1mm-1mm之间,CuttingLine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在这个基础上加入线型和灰度区分,画面的基础层次就出来了,至于在这之后PS里上颜色,加光影,上拼贴是根据个人喜好和水平来做,就不在本期加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