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不单单只有冰冷的,我们可以通过颜色与材质的改变与添加来拉近汽车与人的关系,使得他汽车的用途被最大的发掘,使得汽车不单单是只能在马路上驾驶那么简单,我们也可以在餐厅中,坐在温暖的汽车中吃着美味的事物,看着节目享受着悠闲的时光,这就是我们进行这项设计的想法和出发点。
二、基本要求
1.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毕业论文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理论研究的现实性。
2.在进行实地考察的同时运用所学进行分析。
3.保证论文质量,同时运用多种方法,写作规范。
三、主要技术指标(或研究方法)
1.文件研究法。
2.案例研究法。
四、应收集的资料及参考文献
[1]梁佳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J].工程技术研究,2016(5):118~119.
[2]段杰.室内设计中灯光的艺术设计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8(13):122-123.
[3]谭慧婵.人性化室内设计理论探讨[J].建筑知识,2016(7).
[4]黄媛媛,吴章康.主题性餐饮空间的设计.现代装饰,2017(04):20~22.
[5]孔祥骏.从营销角度探析主题性餐饮文化空间室内设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2.
[6]余晓宝.氛围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五、进度计划
4月10日-4月17日确定论文题目、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4月17日-4月27日通过实地考察来制作平面布置图等CAD图纸
4月27日-5月7日制作效果图与排版
5月7日-5月14日完成设计内容与报告和论文全文、审核并装订。
5月14日-5月24日进行答辩并最终提交报4月30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000
一、文献综述(立论依据)
汽车的文化可以追溯到1867年的往复活塞式发动机,从1867年到现在,人们也越来越离不来汽车这种代步工具了,而汽车餐厅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中的产物,通过对汽车的延展设计,开展关于以汽车为主题的餐厅,在对汽车再定义的基础上,拉近人与汽车的关系!
二、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通过在汽车中添加不同的材质,使得汽车拥有温暖的感觉,通过汽车出现的不同场合和不同颜色的搭配来改变汽车的格调,给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使得冰冷的全金属空间汽车变成一个温暖的饮食空间。
三、研究方案(研究方法)
1.通过在线上线下进行关于大家对于汽车主题餐厅的需求进行调查问卷分析。
2.通过对现有的汽车主题餐厅进行实地考察,提炼出不足和优点,并进行优化设计。
3.通过大量的文献汇总,研究并敲定最终的设计方案。
四、参考文献
[1]梁佳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J].工程技术研究,2016(5):118~119.[2]段杰.室内设计中灯光的艺术设计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8(13):122-123.[3]谭慧婵.人性化室内设计理论探讨[J].建筑知识,2016(7).
[4]黄媛媛,吴章康.主题性餐饮空间的设计.现代装饰,2017(04):20~22.[5]孔祥骏.从营销角度探析主题性餐饮文化空间室内设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指导教师签字
汽车可以说是我们日常交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了,大家也几乎人人使用过汽车,而对于汽车的概念可能还停留在冰冷,没有温度的阶段,但是他有没有办法通过一些材质的更换或者是出现环境的改变,使得他能够从大众视野中的冰冷的属性中走过来那?
我想是肯定的,在我们设计中就是要把不可能改变成可能,而改变物体的感知这个部分的处理,我们通常会通过灯光的处理和颜色和材质的处理来进行,进行一些视觉和感知上的改变,比如在灯光的采用中我们可以使用相对柔和的软光灯,而在材质上可以选择大自然的木质等一些亲近自然的材质,在颜色的选择上也可以尽量避免采用冷色调的颜色处理,以此来达到“沐”的感觉。
关键词:色彩应用;灯光应用;人体工程学;汽车元素
第一章前言1
1.1、主题餐厅的目的与意义1
1.2、主题餐厅的发展现状1
1.3主题餐厅的发展趋势1
第二章形体训练内容概括2
2.1汽车元素在主题餐厅中的应用2
2.2人体工程学在主题餐厅中的应用2
2.3色彩在主题餐厅中的应用2
2.4灯光在主题餐厅中的应用2
第三章汽车主题餐厅设计空间的设计方案4
3.1设计主题概况4
3.1.1设计艺术层次的概括4
3.1.2市场结合概括4
3.2功能分区与动线分析4
3.2.1功能分区5
3.2.2动线分析5
3.3汽车主题餐厅的色彩设计5
3.3.1心理学角度分析5
3.3.1艺术角度分析5
3.4汽车主题餐厅的灯光设计5
3.4.1心理学角度分析6
3.4.1艺术角度分析6
第四章汽车主题餐厅空间设计的展示表达7
4.1CAD绘制图展示7
4.23D绘制图展示7
总结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致谢
在写到最后的时候我一边写一边想到了教育我的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是他给了我一个学习的平台,一个学习知识的机会,我真的很感谢,并且我也很感谢辛辛苦苦给我帮助,辅导我,给我帮助的老师,没有你们的帮助我寸步难行,感谢老师,是你传授了我知识,我感谢您,是您帮助我选定的论文的框架还细心的指导我,感谢您的教育之恩。
关键词:环境;私密性;向光性
中图分类号:X191文献标识码:A
一.辽宁科技大学龙源食堂餐厅调研
1.调查目的:调查大学生对原有食堂餐厅环境的满意程度及想要增设的使用要求,以便更好地运用环境心理学理论对食堂餐厅原有的空间环境进行改造和优化。
2.调查对象:辽宁科技大学龙源食堂一层、二层餐厅。
4.调查方式:
(1)理论、文献研究的方法:
(2)实地考察的方法:
利用问卷调查、现场采访、现场测量、数据统计等分析方法改造原有龙源食堂餐厅空间。
二.龙源食堂原有餐厅空间存在的问题
1.龙源食堂餐厅空间存在的问题:
(1)就餐空间功能的问题
(2)内部环境的问题
学生在餐饮空间发生交往、娱乐等行为时,餐厅的内部环境――包括灯光、温湿度、餐桌椅的布置、材料和色彩等内部空间环境的布置还仅仅是满足就餐的基本需要而已,没有进一步对就餐者的行为心理进行探讨,未能对就餐者的活动心理进行调适,未能营造出更为舒适和和谐的就餐氛围,并且内部空气不好。
三.环境心理学理论分析
人们倾向于占据视野良好,较少受人流干扰而且有所依靠的座位。人在环境中占据位置的方式可能与巢居穴处时代对安全需要有关,这种需要即使在现代社会里还是存在的。人们喜欢有所凭靠地从一个小空间去观察大空间,小空间有一定的私密性,同时又可以观察外部空间的公共性活动。
可见,个人感比较舒服的小空间有两个特点:一是较小而相对封闭,不受干扰;二是有一个敞口,通过敞口可以和外部空间相连。
1.心理学
(1)向光性
植物生长器官受单方向光照射而生长弯曲的现象称为向光性。人和植物一样,都有向光性的特点,阳光对于人的作用不管是在健康还是在心态上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幽深僻静,暗淡无光的路上和阳光明媚的大街相比,人少之又少,原因就是向光性;在光线下人总感觉精力充沛,事事顺心。犹如阴天,大家都会感觉心情不好,恹恹欲睡,怎么也提不起精神。在自然光无法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人造光源的引入。由于人们就餐时,普遍有观望周围景色的心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许多人选择靠窗的位置进行就餐的原因。但是,同时也应当考虑眩光的影响。
(2)私密性
私密性是指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个人或群体都有控制自己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质和量的需要,私密性是个人或群体对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和何种程度与他人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
霍尔的“人际距离”:A=空间活动面积/活动人数
A(max)≤40/人,当A<10/人时,空间气氛活跃;当A<3/人时,是否会产生拥挤感,依据情况而定。
霍尔将人际距离概括为四种: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共距离。密切距离为0-4.5米,小于个人空间,可以相互体验到对方的辐射、气味;个人距离为0.45-1.2米,与个人空间基本一致,日常熟人之间的距离;社会距离为1.2-3.6米;公共距离为3.6-7.6米。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在相互交往时以何种形式成为主要交往方式,而个人选择的范围越大,控制能力越强,感觉就越满意。
要想划分空间的距离,最有效的方式是形成隔绝(视听隔绝)。打破一个大空间的模式,创造出平均就餐人数少的小就餐区。但过多的小型餐厅又不方便校园食堂餐厅的统一管理,对于单体建筑来说,也增加了结构面积,反而增加了建筑的成本。相较之下,学校的食堂餐厅应在大空间的前提下,通过使用隔断来划分出多个适合就餐空间尺度的区域,既方便管理,又营造出了较为适宜的就餐环境。隔断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固定隔断;活动隔断;实心隔断;透空隔断;直线型隔断;流线型隔断;用人造材料隔断;用绿树花草隔断。它们共同塑造着空间的形象,烘托就餐的氛围。但是,布置隔断后形成的内部空间尺度也不能小到使人们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私人的空间,侵犯了已在那里的人的活动;同时,也不应大到独坐或仅有四个人存在时,让人感到疏远甚至荒凉。空间的划分应该清楚并且微妙,否则,人们会觉得自己被分隔到一个特殊的空间。这样反而使人们在特定的空间无法进行正常的活动。
2.生态学
绿色植物的陈设:由于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对植物的偏爱和赞美,而且绿化植物可以调节人的精神,调节室内空气,减少噪音,改善小气候,而且增加视觉和听觉的舒适度。绿化植物陈设是餐饮空间设计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利用植物的材料并结合常见的园林设计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利用植物,并结合常见的园林设计手法和方法,组织、完善、美化餐饮空间,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丰富并升华了餐饮空间。绿化植物极富有观赏性,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因而起到空间的提示与引导作用。植物不仅可以作为空间的间隔,又可以阻挡视线,围合成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私密空间。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总结
根据30份调查问卷的数据汇总,对典型问题的统计如下:
1.你认为就餐时与舍友之间最舒适的距离为:
由柱状图可知,大部分学生认为和舍友之间的舒适距离为0-0.45,因为和舍友较熟悉,之间的距离为“霍尔人际距离”中的密切距离。因此在餐厅座椅的设计上,将一套座椅中,相邻两座椅之间的距离保持在0-0.45之间。
效果图展示:
五.结语
此改造作品巧妙地运用了空间的延续,与打断再延续的处理手法。通过虚的手法阻挡视线,在空间布置上,似隔非隔、隔中有透、实中有虚。例如:利用屏风,绿色植物、木栅等缓冲通道与视线。利用通道的回绕曲折相通,不使人一目了然。适当的分隔还可以满足学生用餐时不想被打扰的心理,这就是所谓的“曲径通幽”。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刘全的硕士论文《当代高校餐饮服务中心探析》;
[2]哈尔滨工业大学贺丽洁的硕士论文《高校与餐饮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关键词】主题餐厅主题性营造设计手法
在选定主题前,需要对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并结合消费者需求,准确地进行设计定位。首先,根据地理环境和经济消费能力,确定主题的设计风格。其次,根据服务对象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确定消费主题。比如餐厅面向的消费者是学生,那么餐厅的设计就需富有朝气与活力,不能过于死板老套;而白领阶层不仅看重餐厅的人文环境,还注重消费档次。主题餐厅的平面布局、材料肌理、色彩运用、室内装饰陈设和灯光环境是空间表现的基本要素,可以通过研究和分析设计特点,探讨出主题餐厅的设计趋势。
一、赋予感情基调的平面布局和通透性的空间设计
平面布局是室内设计中一切的开端,餐饮空间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平面布局来表现主题,根据设计前期的定位确定就餐环境的感情基调。以人体工程学为理论依据,把握消费者在各个空间中的活动尺度,在功能的考究下运用室内的主题元素。整体的设计风格和理念是在不断的调整中构思成形的,在空间设计时需紧扣主题创意,合理划分和营造空间。整体性、连贯性和通透性是处理用餐区、工作区、交通流线的关键,就地取材并利用空间特有的形态优势可创造出趣味性的主题空间。如相对狭窄的空间会给人亲切的感受,直线方形的空间充满理性,而曲线形态的空间则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自然的氛围。为了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设计方案整体上应加强开放性空间的营造,而私密空间的多样化则可增添交流的趣味性。设计者并不需要对空间的性质进行硬性划分,私密性尺度的把握、材料和灯光的呼应,本身就是对主题的凸显。
二、原生态的材料肌理和暗示性的色彩运用
三、精简的装饰形态符号和人文色彩的室内陈设
四、满足视野需求且主次分明的灯光环境
不同的室内光环境具有与之相对应的空间性格,这是由于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所决定的。运用光的语言发挥其元素魅力,可创造出情感丰富的空间氛围。为了保证设计语言的一致性,在线条流畅、强调材质本身的空间中,应祛除多余的装饰元素。既可利用材质肌理、室内陈设的反射光,又可借助建筑本身的装饰,形成简洁而有张力的冷暖对比,室外的阳光和室内的人工灯光可共同营造主题氛围。在处理主、次光源时,整体把握光的色彩、明暗及造型以满足人的视野需求,运用光源照射改变空间的原有形态可使其变得更加生动自然。
结语
成功的主题营造基于全面的市场评估分析,以独特的经营理念和设计思路从众多的餐饮空间中脱颖而出。在体验消费时代下,设计师应尽可能多地结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挖掘主题餐厅的文化魅力,寻求切合主题的艺术形式,以独特的视角为人们提供满足精神享受的餐饮空间。主题设计并非单纯的形式符号,而是深层次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种扬弃过程。随着人们消费品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主题餐厅只有创新求变才会更具生命力。作为新生事物,主题餐厅的空间设计不妨多从传统文化中去拓展视野,这不失为国内餐饮空间设计发展趋势下的一种新思路。
[1]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主题餐厅[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吴宗敏.主题餐饮空间的设计与策划[C].创新设计管理: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论文集,2009.
关键词:中小型餐饮娱乐场所,通风设计
一、中小型餐饮娱乐项目的设计特点
(1)此类项目一般在1000-5000m2左右,设计周期短,对工程造价控制较为严格。
(2)使用功能全,一般为集餐、KTV包房、洗浴、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娱乐场所。
(3)受建筑环境及建筑结构所限制,空调系统布置较困难。
(4)通风空调系统管道布置与装饰的配合要求较高。
(5)运行管理要求费用低,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
(6)周围环境要求严格。
二、通风空调系统设计:
1、负荷特点及空调设计计算参数
(2)内热负荷(如人体、灯光、菜品、电气设备等的散热量)所占的比重较大。一般菜品、酒水的散热量可按人体发热量的1-2倍计算;火锅和烧烤设备的散热量按人体发热量的2-3倍进行计算;对于各种音响、声像设备按实际功率,利用“负荷专刊”或《空气调节设计手册》中计算公式与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3)单位面积的人员密度高,散热、散湿量大,要求供应的新风较多,需要换气量也大。
(4)补充排风或冷风渗透的负荷损失较大。
(5)空调设计计算参数见表1。
2、冷、热源的形式
(1)风冷冷水机组与热水锅炉的组合。它适用于室外无冷却塔安装位置的场所。论文大全。风冷冷水机组提供7-12℃冷媒水,冬季由锅炉提供55-65℃热水,同时还提供洗浴用热水。该方案节省了室内建筑面积,但设备投资相对高一些。
表1空调设计计算参数
房间种类夏季冬季新风量(m3/h·人)温度/℃相对湿度/%风速/(m/s)温度/℃相对湿度/%风速/(m/s)餐厅24—26≤65≤0.2518—20≥40≤0.2525KTW包房24—26≤65≤0.2518—20400.1550健身房、麻将室、按摩室26—28≤65≤0.2519—21≥40≤0.2550桑拿浴、中草药浴、冷热水浴26—2865±10≤0.2522—24≥40≤0.25
蒸汽浴、更衣室26—28—4065±10≤0.2522—24—30≥45≤0.25
关键词:职业研习营;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719
一、原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
目前,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和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实验教学实际上就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扩展。教学实验在设计上较为简单;实验指导书详尽叙述了实验方法、操作步骤,学生只需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实验操作任务,学生几乎没有问题可以提出;依据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成绩,这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2]。
(二)实习
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实习现在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环节,在毕业实习环节,学生也可以通过“提前预就业”的形式来完成毕业实习。
1、认识实习与毕业实习
2、生产实习
(三)毕业论文
1、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虽然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实践环节基本都是按照这些环节来设置,但这种体系并不完善,各环节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甚至有重复设置实践环节的嫌疑,比如生产实习环节与毕业实习环节在实践教学中具体目标和要求并不是很明确,因此学生在这两种实习中所获收获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2、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很多环节流于形式
3、缺乏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二、化解实践环节矛盾的“济大方案”
(一)职业研习营的基本情况介绍
大学生职业研习营是高校开展并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创新、科学研究与设计活动的重要场所,以“模拟业界经营”的组织模式和“产品成果化输出”的经营方式,在研习营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实现对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定位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选定参加组以及组员。每个报名参加职业研习营活动的小组要准备项目规划书提交学院,由学院指派的指导教师及校外专家共同组成答辩小组对提交学院的规划书进行研讨,确定每一组项目规划书可行性。
第四、评比与总结。学生经营期间,学院会不定期安排教师作为消费者点评成品质量以及管理和服务质量。经营完成后,每小组提交经营账目明细与经营心得体会,学院教师参考每个小组的盈利情况、创新产品研况、人事管理协调性等诸多方面在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并颁发奖状或给予物质奖励。
(二)职业研习营的具体实施
在整个职业研习营活动中,学生需要完成项目的前期调研与论证、策划书的撰写、酒店的人事管理与安排、酒店的正常运行(包括前厅服务和后厨)以及后期的总结工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付出大量的劳动及努力。可以这么说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学生凡是有欲望参与职业研习营活动的,从寒假到次年6月份都要为此活动积极备战。
在学生为该活动努力付出的同时,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也要紧跟其后,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指导,真正实现了将职业研习营实践教学置于整个学期教学安排之中的设想,成功地搭建了以职业研习营活动为主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并为之成立了专门的教师支持团体,负责职业研习营活动训练场地管理、校内师资和校外专家聘请、校外竞赛带队、活动档案管理等一系列教学服务工作,初步建成了合理、高效的以专业教师为主管,以职业研习营活动老队员为学生助理的服务团队。在这一团队中,主管教师除了负责团队日常事务,还参加职业研习营活动辅导,可以说,实现了职业研习营团队教学、研究、管理的三位一体,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具有实质意义的教学组织。与此同时,在不改变既有院系划分的基础上,打通院系部限制,将各个系的老师充分调动起来,利用自身优势,为职业研习营服务。利用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雄厚的校友资源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积极邀请校外专家成为职业研习营实践教学的协助者,将校外资源引进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真正实现校企合作,走创新式的可控型酒店管理类学科实践教学之路,即搭建校内平台,引进校外资源,创新培养方案,巩固实践效果。
三、“济大方案”中的不足之处
通过3年的职业研习营活动的开展,学院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在“中俄大学生烹饪技能大赛”中获得了1金、4银的好成绩等等。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该实践平台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确实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获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得认识到该平台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不够完善
目前,济南大学的职业研习营在实施过程中还没有将其并入到真正的课程体系中,只是以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开展。虽然学院为了照顾学生采取了循环开课的形式,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目前职业研习营在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体系中,还未获得足够重视,没有设置与之地位相应的学分和课时。为了便于职业研习营更进一步的开展以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可以将职业研习营设定为专业选修课,给予3学分的学分安排,这样学生再进行职业研习营活动的时候学习的心态会更加端正。除了将职业研习营加入到培养方案中之外,我们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教学大纲,撰写合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完善的指导。
(二)职业研习营的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
目前学院对于职业研习营的评价体系主要还是依赖于教师的观察及负责人的总结报告,这种评价体系对于研习营的各个小组有一定的不公平之处。原因在于教师不能时时在模拟餐厅中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因此在打分过程中有可能有失公允。而总结报告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难易也是不同的,善于文字工作的同学有可能将一塌糊涂的经营活动写的完美无缺。因此,逐步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职业研习营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督促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身于这一活动中去。
[1]杨樨.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4):200-201.
[2]王丽敏.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