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种特征?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木构架建筑取材方便,加工方便,适应性强;用柱梁等承重,墙只起围合分隔的作用,因而有“墙倒而屋不塌”的说法:采用榫卯结合,有较强的抗震性;唐宋以后采用模数制,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
但是,木架建筑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缺陷,木材越来越稀少,易遭火灾和虫害,易受潮朽坏,并且由于简支体系的自身局限性,用材量大,跨度有限。
木构架建筑分为抬梁式和穿斗式。
2、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建筑3、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出现在何处?有何种特征?辽宁西部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此神庙建于山丘顶部、有多重空间组合,已出现序列式布局,庙内有成组的女神像,主像的尺寸比真人大一倍。
其中一个非主像的完整头部和真人相当。
塑像形态逼真,手法写实。
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地面,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屋盖的。
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
4、现存最早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5、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6、瓦的发明与运用始于哪个朝代?西周7、减柱造是什么时代建筑中常见做法?古代建筑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金柱的做法。
出现于11世纪后,辽金开始使用,可使室内空间宽敞。
元代盛行。
明以后少用。
8、简述汉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黄河流域华夏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融合,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
突出表现就是木构架建筑渐趋成熟。
后世常见的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多层木架建筑已经较为普遍,本架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
当时还没有解决大空间建筑的技术问题,仍采用小空间木架建筑环抱夯台来形成大体量。
斗拱已普遍使用,但形式尚未统一,远未像唐宋时期的定型化程度。
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战国时创造的空心砖此时大量出现。
西汉还出现了楔形砖和有榫的砖。
当时的筒顶有纵联砌法和并列砌法两种。
到了东汉,纵联拱成了主流,以便于做无支模施工,同时可使墓室较为高敞。
我国的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尤其是东汉,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西汉时都城长安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苑囿。
实例如:长安南郊13座礼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社稷坛等)。
9、河北赵县安济桥隋代工匠李春设计建造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10、简述唐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l)规模宏大,规划严格里坊制唐长安城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唐长安影响了渤海国的东京城,影响了日本平城京(奈良)和平安京(京都)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热(大明宫和唐乾陵的布局)唐代陵墓因山为阙3)建筑技术水平发展很大。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木构架成熟,构件形式与用料均已规格化。
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出现“都料”这一名词,一直沿用到明朝)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结构者增多〕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
7)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与渗透。
胡床的引入和佛教建筑的广泛。
11、简述宋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使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l)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取消夜禁,打破了里坊制度;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度。
李诫的《营造法式》中出现了材份制,建立“以材为祖”的模式;3)建筑群群体组合方面,注重轴线变化和空间的纵深方向变化;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室内装修已开始主要采用木装修,家具因垂足而而坐采用高桌椅,室内空间相应提高,并出现了彩画;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6)园林兴盛12、简述明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1)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3)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结构卷杀简化;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7)明代家具闻名于世。
13、简述清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1)园林达到极盛期;2)藏传佛教建筑兴盛;3)居住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4)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饰设计水平;5)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
城市知识点:1.中国七大古都的区位和选址特点:答:汉长安:渭水之南,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未央宫,长乐宫位于龙首原上,地势最高;向北靠近渭水地势渐低布置着北宫,桂宫,明光宫以及市场和居民的闾里。
北魏洛阳:北倚邙山,南临洛水,洛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城。
地势较平坦,自北向南有坡度向下。
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用水主要依靠谷水。
南朝建康:秦淮河入江口地带,西临长江,北枕后湖(玄武湖),东依中山。
地处丘陵区,多起伏,有秦淮河贯穿于城南,青溪流于东,玄武湖卫于北。
地形对城市布局起着明显作用。
隋大兴和唐长安:隋文帝时在汉长安旧城东南龙首山南面建都。
城东南角原有曲江,改作芙蓉园,围入城内,引黄渠水注曲江池。
城西南角地势低下,为使此地形势和曲江一带高地相平衡,建造了庄严寺。
唐长安基本沿用了隋的城市布局,但主要宫殿由东北移至大明宫。
宋东京:江南和洛阳之间水陆交通要冲。
由一个州治扩建而来,规模小,建筑密度大,土地利用率高。
城内有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其中汴河是远通江南的漕运渠道。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华北平原的北端,处于通向东北平原的要冲地带。
元朝时弃旧城将都城北移,南北二城并存:靠近海子建立皇城,漕运近便。
明朝时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至此,改大都为北平。
将旧城北面约五里宽放弃,以缩小城框;城墙南移一里余,加建五府六部。
清时规模没有再扩充,平面轮廓不再改变。
明南京:地处江湖山丘交汇处,地形复杂。
新城避开了整个旧城,在它的东侧富贵山以南建造新宫,又将旧城西北广大地区围入城内,供军队建营驻扎。
地势平坦,中间横亘着燕崖湖,北倚富贵山,南有秦淮河,西边紧靠市区,便于利用旧城原有设施。
2.试述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及其与西方古代城市的比较:答:在中国占优势的是心物合一的一元化思想,古希腊则在与自然的斗局的“宫城居中”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
儒家提倡的礼教尊卑、伦理、秩争中发展了朴素唯物论世界观。
人序也影响城市及建筑群的严整方正的尤其是平民百姓的地位由此产生了极大的区别。
在古希腊罗马,人是作为世界的主宰,与自然对立而存在;在古代中国,人作为世界的产物,与自然一体而存在。
奴隶社会阶段奴隶社会鼎盛时代的西周统治者大事推行宗法分封,相应地,周王朝开始进行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营建城邑的活动。
东都洛邑可视为其代表。
周王朝统治者为此订立了一套严格的城邑建设制度,即“营国制度”。
该套制度由城邑建设体制、礼制营建体制及城邑规划制度组成,以城邑建设体制最为重要。
体制不仅规定全国城邑分为三级,即王城、诸侯城和都,同时对各级城邑的建制数量以及分布布局等,也都有严格的约束。
礼制营建制度是实施城邑建设体制的特定手段。
按照城邑等级,制定各项具体营建措施,例如城之规模,城垣、城门、道路等的等级,都有明确规定。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是形成王城规划结构的主要制度。
这不仅确立了以宫为主体的中心区,而且更奠定了全盘规划结构的基础,充分体现了王权尊严的规划主题思想。
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时期,是文化与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
古希腊规划师希波丹姆首次在理论上对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加以阐述并在实际中大量应用。
到了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是街道、建筑与广场规整划一。
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一直到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布局都严格按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设计。
卫城和庙宇让位给喧嚣的广场,广场周围有商店、议事厅和杂耍场等。
希腊前期,城市主体建筑须位于山颠或高处以突出其重要地位,而希腊化时期则可以在平地上以其本身的体量与高度来展现。
罗马城市建设的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群与建筑群,但城市总体布局比较零乱。
罗马共和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领土的扩张、财富的集中,城市建设得到很大的发展。
建设的项目首先是为军事与运输需要的道路、桥梁、城墙等,其次是奴隶主的剧场、浴室府邸等。
城市住宅投机盛行,神庙退居次要地位。
帝国时期,城市建设的重点则转向了为皇帝们营造宣扬帝功、树碑立传的建筑物,如广场、凯旋门、纪功柱、陵墓等。
这时候罗马城里建造了大量出租的公寓。
封建社会阶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城市规划思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体现。
北魏洛都规划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期城市规划的典型。
洛都规划首先改革了洛阳南北宫制的传统,将宫室集中在一座宫城内。
宫城置于城中央,其他各区则环绕宫城罗列。
宫为城中心,城为郭中心的层层环套配置,进一步体现宫在全局中的主体性。
就整个洛都规划而言,从城郭配置形制,直至具体规划方法,都继承了“营国制度”的传统。
北宋中叶以后,由于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城市规划制度有了变革。
到北宋末年,都城东京旧的集中市制和坊制均已瓦解,代之而起的是以行业街市为主的遍布全城的商肆,以及按街巷分地段组织城市居民聚居生活的坊巷制。
东京的变化,充分表明其时市经济的发展,旧的城市规划制度已不能适应其要求。
罗马帝国晚期,奴隶制度崩溃,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中世纪早期城市是自发形成的,以环状与放射状为多。
以后工商业发展,也建造了一些方格网状城市。
中世纪欧洲有统一而强大的教权,教堂常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
教堂广场是城市的主要中心,广场采取封闭构图,平面不规则,建筑群组合、纪念物布置与广场、道路、铺面等构图各具特色。
道路网常以教堂广场为中心放射出去,并形成蛛网状的放射环状道路系统。
中世纪城市有美好的城市环境景观。
它充分利用城市制高点、河湖水面和自然景色。
城市尺度宜人,建筑环境亲切。
建筑群具有连续感、丰富感与活泼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堂、领主的城堡与一般的居民住房在材质、尺度、体量、装饰等各方面都有明显差异,而大量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由于乡土传统和技术材料的缓慢演变十分雷同,这样构成了对比鲜明的城市建筑群体。
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的特征:答: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此时城市仍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
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
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4.唐长安城:答:隋朝大兴城是唐发展的基础。
大兴城把官府集中于荒城中,与居民市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这是大兴城的革新。
唐时将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城市中心居中偏北。
1、城市呈中轴线对称布置。
东西对称,排列整齐。
2、道路系统,分工明确,全城形成规整的棋盘式布局。
城内道路宽而直,宫城与皇城间的横街宽200米,皇城前直街宽150米,其他街道最窄的也有25米。
3、城市管理上,采用封闭里坊制。
长安城的里坊大小不一,小坊约一里见方,和传统尺度相似,大坊则成倍于小坊。
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墙,有的坊设2门,有的设4门,坊内有宽约2米的小十字巷将全坊分成16个地块,由此通向各户。
4、市坊呈集中分布。
长安城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有外国的“胡商”和各种行店,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
东市则有120行店和作坊。
这样大的城市,市场集中在两处,对市民生活很不方便,因此在各处里坊中仍然散布有很多商店。
5.里坊制答: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又称为“坊”。
功能要素区划明确,城内交通方便,城市面貌也更为壮观。
以隋唐时期为例隋朝大兴城是唐长安发展的基础。
唐时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城市中心居中偏北。
城市呈中轴线对称布置。
道路系统,分工明确,城内道路宽而直,宫城与皇城间的横街宽200米,皇城前直街宽150米,其它街道最窄的也有25米。
全城形成规整的棋盘式布局。
城市管理上,采用封闭里坊制。
长安城的里坊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和传统尺度相似,大坊则成倍于小坊。
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墙,有的坊设2门,有的设4门。
坊内有宽约15米的东西横街或者十字街,再用宽约2米的小十字巷将全坊分成16个地块,由此通向各户。
市坊呈集中分布。
这样大的城市,市场集中在两处,对市民生活很不方便,因此在各处里坊中仍然散布有许多商店。
b南侧城墙向南移一里余。
3、布局——a凸字形平面,外城东西约7950米南北约3100米,内城东西约6650,南北约5350,宫城位于大城的中轴线上。
b明清北京城形成外城、内城、皇城、宫城四重相套的格局。
c衙署——皇城外中轴线左右两侧市场——北京的市肆共132行,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并形成四个商业中心:城北鼓楼一带;城东、城西各以东、西四牌楼为中心;以及城南正阳门外的商业区。
闾里——内城中礼制建筑——左祖右社格局,宫城前左侧建太庙,右侧建社稷坛,并在内城外四面建造天坛(南)、地坛(北)、日坛(东)、月坛(西)。
水系——积水潭、北海7北宋东京汴梁的城市规划特点:答:1)宫城居中偏北2)水陆交通,四河交错3)市坊制解体4)道路宽度受限5)人多地小,密度大地处江南和洛阳之间水陆交通要冲的汴州,唐时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又是汴州治所和宣武军节度使驻地。
五代时多国先后在此建都,商业更加繁荣,后周时原汴州城向外扩大,加筑外城,并再次向南扩展。
宋东京市由一个州治扩展而来,州衙改为都城,又外包一圈罗城。
因此宋初虽然扩宽了宫城东北隅,但宫城规模仍然很小。
建筑密度很大,土地利用率高。
三套城墙,宫城原为州衙,皇城原为州城,外城则是之后扩建而来。
在布局方面,宫城局中偏北。
水陆交通相结合,城内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这四河交错。
其中汴河是远通江南的漕运渠道。
传统里坊制在这里被彻底废除,这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大进展。
道路宽度受限,人多地少,宽度较大。
8《周礼。
考工记》“匠人营国”制度的内容:答: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9平江府碑刻图描绘的是哪座城市的平面布局?有何特色?答:南宋时苏州称平江,是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很重要的城市。
城内有主要河道组成通向城门的干河,由此分出许多支河,通向各居住街巷,傍河两岸是街道市肆与住房;环绕城墙内外各有一道城濠,既是交通环道,又是双层护城河(但西面内濠宋时已淤塞)。
全城河道形成一个交通网和排水系统。
水陆两套道路系统。
宫殿知识点:1.试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形制的衍变:答:原始阶段—前堂后室商周时期—四阿重屋,“茅茨土阶”春秋战国—高台榭,美宫室西汉—宫殿分区,前朝后寝,主殿用于大朝,两侧长朝东汉—南北二宫,与阁道想通魏晋南北朝—东西堂制隋代—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唐代—三朝五门,强化中轴线宋代—御街千步廊制度元代—千步廊金水桥,工子形殿宇明清—千步廊金水桥,三朝二宫2.以北京故宫为例,解释何为“三朝五门“的格局:答:三朝五门的格局。
纵向布置“三朝”。
天子宫室都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
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
北京故宫用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作三殿,并在殿前作门五重奉天门、午门、端门、承天门、洪武门。
大朝及朔望常朝都在奉天殿举行,平日早朝则在华盖殿。
宫城之前东西两侧织太庙及社稷坛。
3.简述大唐大明宫的建筑设计和规划特色:答:大明宫位于龙首原高地,居高临下。
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典型的“前朝后寝”布局。
外朝三殿:含元殿为大朝,宜政殿为治朝,紫宸殿为燕朝。
宫前横列五门,中间正门成为丹凤门,从丹凤门到紫宸殿周线长约1.2公里,内廷部分以太液池为中心,布置殿阁楼台三四十座,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
4.画图说明唐代大明宫含元殿的形制特点:答:书上120页含元殿为大朝,殿前有长达70余米的坡道供登临朝见之用。
殿前左右有阙楼一对,相向而立,有飞廊与殿身相联,形成还报之势。
宫阙形制:改变隋唐以前的一字型宫阙关系,阙和主体建筑自此相联而又各自分立,为半围合的曲尺形,后世沿用5.北京故宫的规划布局特点和宫殿建筑设计上象征手法的运用。
答:故宫建于明代,清朝仍沿用,总体布局为象天立宫。
宫城称为紫禁城,东西宽760米,南北深960米,周围有护城河环绕。
城墙四面辟门:南面正门为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分别为东华门和西华门。
门上均设重檐门楼。
城墙四隅有角楼,3檐72脊,造型华关。
宫城内部分为外朝内廷两部分,采用严格中轴对称方式布置。
外朝包括三殿,文华殿,武英殿三区,三殿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与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位于1.6公里的轴线上,通过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此形制即“三朝五门”,形成了庄严,崇高,宏伟的建筑气氛。
内廷包括以乾清宫为中心的中路和左右侧大片嫔妃所居的院落式寝宫,附会天象中群星拱卫的格局,其中乾清宫,坤宁宫和明嘉靖时加建的交泰殿一起形成了与外三殿对应的内三殿。
内廷部分周围由内宫墙环绕保护,墙上还有长巷相卫。
中轴的最后是一区对称布置的御花园。
通过院落的运用和空间的变化,形成了三个空间高潮。
在建筑处理上,应用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等对对比手法突出主体。
故宫也遵循了左祖右社的传统方式。
午门与端门形成的院落左边卫太庙,右边为社稷坛。
故宫在总体布局上采用了象天立宫的手法,乾清宫象天,坤宁宫象地,东西六宫象十二星座,乾东,西五所象众星,形成群星拱卫的格局,以夸张皇权的神圣。
宫内各主要殿,门之前还用铜狮,龟鹤,日晷等建筑小品和雕塑作为房屋尺度的陪衬,并以皇权之神威。
建筑采用大量对比色,如金朱黄等,显示帝王尊贵。
坛庙小结1.坛庙又称“礼制建筑”,分为哪四类:答:第一类祭祀自然神,第二类祭祀祖先,第三类是先贤祠庙2.画出北京社稷坛坛面五色土的布局:答:书上133页坛面上铺五色土,分别为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以五行学说中的五色对应五方,象征“普天之下皆为王土”。
3.试述北京天坛的规划布局,建筑设计特点:答:规划布局:1.背面墙为圆形,南面墙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2.分为两组祭坛,圜丘和祈年殿,两组各有自己的附属建筑。
3.正门在西面,其余均不设门。
4.中轴线布局5.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相得益彰,体量对比:祈年殿崇高孤兀,地位上对比:附属建筑原理主6.主体建筑与环境,祈年殿高高在上,超然于林海之上,有超凡出生与天接近之感,除建筑外,遍地柏木,使建筑隐于绿色之中。
建筑设计特点:1.形的象征:圆形的围墙,祭坛,建筑。
2.色的象征:上层蓝色琉璃屋顶象征天,下层绿色松柏象征万物。
3.数的特征:以阳数象征天祈年殿:1.平面为正方形,上为三重檐圆形攒尖顶,外墙柱12根2.依据原型:古代祭祀建筑—明堂3.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柱枋隔扇为朱红色,三重青色琉璃,瓦檐,色典纯净,造型注重典雅。
圜丘:1.坛三层2.四周绕以平面和方形墙个各一重,高度不过一米余。
4.以曲阜孔庙为例,说出5个孔庙建筑的名称:答:奎文阁,大成殿,杏坛,“金声玉振”牌坊,“万仞宫墙”照壁泮池、棂星门5.试述北京太庙的布局特点:答:主要建筑由正殿,寝殿,祧庙三者组成,前设戟门和庙门,两侧设东西配殿。
现存太庙大殿为11间,规格与太和殿相同,是最高等级的殿宇。
戟门五间,列戟一百二十。
戟门前为琉璃庙门。
(太庙平面图在书本134页)陵墓知识点:1.羡道羡道指“墓道,上不盖土。
”事实上,商周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南、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羡道”,天子级用四出“羡道”,诸侯只可用两出(南北两向)。
椁室、羡道及墓葬附近则殉葬大量车、马、器物、祭器以至奴隶。
有些商代陵墓,地面不起坟,而在墓上建造祭祀性建筑。
2.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平面图名称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
3.唐乾陵的布局特点利用地形,因山为坟,以墓前双峰为阙;平面布局是在山陵四周筑方形“神墙”,四边设门,门外建角楼,陵前主神道向南延伸;遍植松柏,精神表意。
依梁山而建,梁山前有双峰对峙,高度低于梁山,乾陵墓室藏于梁山中,而利用双峰建为墓前双阙,使整个陵区显得崇高、雄伟,选址极为成功。
阙内神道两侧分立石柱、飞马、朱雀、石马、石人、碑、藩酋群像、石狮等。
陵前共有三对阙,最外一对阙在山下神道南端,中间一阙在乳峰,最后一阙在朱雀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