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论文赏析八篇

关键词: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园林

Abstract:Thispaperdiscussestheproblemswhichshouldbepaidattentiontoinlandscapearchitecturedesign:spaceorder,dimensionexpediency,artisticqualityofvisualeffect,ecologicalfeatureofenvironmentandcontainmentofthelieu.Theexplorationoftheseproblemsprovidesawideplatformfordesignerstoexpresstheirthinkingandbroadentheirhorizons,whichhelpsthemtakeeverydetailintoconsiderationtocarryoutlandscapedesignresearch.

Keywords:space;dimension;visualeffect;environment;site;landscape

一、空间上的秩序性

(一)界定景观轴线

(二)梳理空间内涵

如果说轴线是景观系统的中枢,那么景观涵盖的空间内涵就是附属于中枢上与人交流的媒介。每一个目的就是一种需求,每一种需求就意味着一种行为,每一种行为就必然决定着一种空间模式。梳理空间的内涵就是基于整理景观所承载内容的设计原则。只有明晰景观涵盖的内容,我们的空间组织才会有的放矢。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必须将景观所要涵盖的内容梳理清楚,进而根据各种内容赋予其最为适宜的空间模式。对有相互交叉的或是可以统一的空间进行编排,从而形成清晰的空间模式的组合关系。

(三)区分空间等级

当我们梳理出空间内涵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关于景观目的罗列的庞大列表,要想在场地内同时包容如此多的内容有时是不切实际的。由此我们必须理清各种景观需求,明确它们之间的轻重关系,即明确景观空间的等级。这一原则的目的就是使我们在园林景观创造中正确地对诸多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取舍。明确空间等级的逻辑关系之后,我们才会清晰地利用场地,合理地进行空间的组织,甚至在必要时牺牲某一需求,从而保全景观系统总体的逻辑关系。在确定了空间的等级之后,还要明确空间的模式,将它们合理地归纳为一个个集合单元,然后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经过缜密的推敲,从而论证其是否有交集、并集或是相离的关系。

(四)确定空间序列

二、尺度上的适宜性

(一)弱化人为压力

笔者已论述过景观空间的内涵,并将抽象内涵具体化,以便在实践中更加轻松地把握。同时必须明确空间与尺度的关系:尺度是数量的度,而空间是需要感知的,更多是基于人的经验。由此可以说,景观中的空间既需要数量尺度的纬度又需要空间感知的经验。基于尺度与空间的关系,在这里引出了景观中的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景观中的恒定尺度是指遵从于硬性功用景观的要求而产生固定尺度,而协调性尺度则是起到过渡与调和的作用,遵从于景观的功能是针对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是恒定尺度景观之间的连接媒介。只有限定好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才会使景观系统运作流畅,才会契合于景观外延的需求。

(三)协调园林体量

景观组织紧凑、灵活,在尺度上遵从于园林对于景观的支配。在设计实践中一定要慎重地处理景观竖向界面及景观构筑物,尤其要注意它们自身的高度、体量以及对园林环境的影响。同时要注意景观空间的节奏组织,对于园林中的景观节点与景观空间尽量要谦卑一些,景观空间的侧界面要控制适宜,空间的强度也要适宜,以利于园林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的承接,而整体的景观系统则要注意适时地用比较柔化的界面对园林的总体空间尺度进行修饰,最终使园林的自然环境和谐地与景观共生。

(四)适宜人体尺度

无论探讨园林尺度、景观尺度还是设施尺度,最终我们的视角还是基于人的尺度。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感知是不同的,但有时感知的结果却是趋同的。可以认为,在尺度与“人”的关系中,“人”的概念应该是普遍性的,是人的社会群体。E.T.霍尔提出了人往的四种距离尺度:(1)亲密距离:人和人的距离小于0.5m,主要靠嗅觉和触觉,视觉并不重要;(2)私人距离:人与人的距离0.5~1m,触觉和嗅觉起到一定的作用,视觉起到主导作用;(3)社交距离:人与人的距离1~2.5m(较小),2.5~5m(较大)认知主要靠视觉和听觉;(4)公共距离:人与人的距离5~10m,这个限定根据文化社会或个人的因素有所不同。

人的视觉与听觉的信息摄取量占信息接收总量的90%,加上嗅觉以及社交空间等诸多因素,在边长为20~25m的立方体的景观空间范围内人们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视觉感知来进行社会交流,超出此范围感知的强度就会急剧地下降,这一空间的容积范围也为笔者提出适宜人体尺度这一原则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视觉上的艺术性

(一)引用自然之美

(二)创造界面之美

空间之美在于空间自身的魅力给我们以情感的波澜,也在于空间和谐的尺度关系带给我们轻松、顺畅的行为方式。在园林景观中,意会空间之美的原则是抽象的,但确实是存在的,抽象于空间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园林景观的空间之美在于空间包容的一切,更在于空间自身是否能够唤醒人们对于这虚无概念的情感意识。意会空间之美是设计的原则,也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但它却是滞后的,只有公众在景观中快乐享受生活与游憩之时,我们的空间之美才会真正美得其所。

(四)隐喻人性之美

在诠释景观之美设计原则的道路上,尽端无疑是人性之美。美最终要公众感知,隐喻人性之美是贯穿视觉的艺术性原则的核心线索和主宰一切景观创作的美学要义。人性之美,纯真、纯善。人性之美诠释了艺术追求的最高层次,不是美丽的形式,也不是深长的意味,而是打动人的心灵。隐喻人性之美的原则也就是我们景观视觉创造期盼的幸福的终点。

四、环境上的生态性

(一)尊重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是环境生态性原则的核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的价值观更是我们设计中必须尊重的观念,它应与人的社会需求、艺术与美学的魅力同等重要。从方案的构思到细节的深入,时刻都要牵系着这一价值观念。以这一观念回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这一观念支撑生态景观的设计;以这一观念影响着设计师和景观受用的公众,在设计与生活时尊重自然带给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尊重生态价值是一种观念的形成,并不能仅凭观念去解决景观中的实际问题,它更像是支配性的原则,让我们时刻有着关于尊重环境状况、理解自然的态度。

(二)接纳生态基质

美好的园林生态基质不得不使我们去积极地接纳,并成为我们景观设计中贯穿始终的线索。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着许多关于大地理尺度景观的生态基质、蓝带、灰带等景观概念,这些大地理尺度的景观诠释着景观设计大环境概念的完美无瑕。从大地理景观的气候角度、从水系的生理感知角度、从生态基质的景观优势角度,我们都要细致地考虑。量身定做我们的景观,使自然的美好环境与我们的景观斑块更好地衔接,从而融为一体。

(三)修正场地环境

外界环境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景观的微观生态环境,其中噪声、尘土、建筑、季风、不良气流等都对景观的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修正景观的环境就是基于以上不良因素而提出的设计原则,即以景观的界面为媒介调解场地内的生态环境,如:通过营建高大乔木群景观阻隔噪声与不良空气;通过景观界面的营造疏导不良气流;通过场地内大量的绿色植物的引入降低场地温度,等等。修正这一原则以批判的视角观察场地的现状,而批判是否精准还要依靠实践中准确地发掘与不断地实践来加以论证。

(四)挖掘乡土资源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时而生。生态是对环境而言的,契合乡土正是从环境自身进行挖掘,从而探究环境和谐的本质。契合乡土决不仅仅是观念层面的意识导向,也不仅仅是泛泛的生态设计原则,它的要义在于解读乡土环境以此根植于景观设计之中,契合乡土的意义极为深远,不仅在生态环境的营造上,也延伸到经济、文化、美学等诸多的方面。契合乡土就是创造属于公众的美好园林景观环境,让人们真正地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五、场所上的包容性

(一)包容宽泛群体

(二)汲取地缘文化

可以说,文化是场所聚合的第一动因,也是各种行为起始的缘由。景观设计也正是基于“文化动因”这一内聚力,将地域、民族、历史以及生活中人们的文化积淀与生活模式转化成园林设计的素材和景观设计中空间组织的依据。无论是直观的视觉体验,还是行为及生活习惯;无论是物质构成的熟识感知,还是精神体验的似曾相识,关于场所感的认同,主要还是源于对地缘文化的认同,所以地缘文化的提炼深度与拓展广度决定了文化特质景观的品质,决定了能否得到公众认同。

(三)呼应心灵需求

(四)诠释景观精神

园林景观精神的诠释要依靠公众对于自然的参与,而不是在文字或是演讲中富丽堂皇地虚无包装。只有当公众在景观中享受生活时,那种场景才真正地诠释了平凡、真实而又生动的园林精神。场景的产生需要人物、场地与情节,而场地与情节的良好创造正是这一原则提出的初衷。在实践中,诠释景观精神意味着丰满景观的情感。景观诸多抽象的内涵要通过景观物化的形式得以实现,除必要的设施与场地,更多的要在景观界面加以诠释。物化的形式不仅仅停留在创造人们感知精神的层面,还要注重景观表达的深度与公众接受程度的良好衔接,充分考虑到公众的文化积淀深度。

六、结语

通过对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等设计要素的解析,强调了在园林景观设计实践和创作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使设计师们可以清晰地获取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从而创作出更优秀、更适合大众需求的作品。

参考文献:

2施工的技术难点和解决策略

3结束语

案例位于木兰溪的下游,全长共约3km,呈东西走向,沿溪岸进深约30~150m,总用地面积约28hm2,地势北高南低,高差约4~9m;场地内有4条泄洪沟渠,东段有一座的金凤桥,桥头为规划的工艺文化街及工艺博览城;中段设有防洪堤;西段沿岸是大面积的低洼地、滩涂地,拟规划成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滨水绿带,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的活动空间。

2规划中建议优化的部分

2.1交通组织

案例北面为城市主干道,设计师在南面临木兰溪处规划一条滨溪主园路,中部规划一条次园路,主次园路之间、次园路与城市干道之间穿插一些支路,形成环形游览路线。规划充分考虑了人的亲水性,但容易形成人车混流,次园路与城市干道之间的景观游览路线不连贯,且各级园路颇为“一马平川”。

2.2功能布局

案例规划为健身运动区、工艺文化展示区、休闲娱乐区和湿地生态体验区四个平均的功能区,虽然符合城市公共绿带的定位要求,但各功能区布局过于均衡,没有明确的分隔与联系。

2.3景点设计

如家具印章、组合榕树、风水球、12生肖雕塑等等(见图1),造型巨大,成本高。

3提出建议

3.1梳理交通组织,加强园路在景观空间变换的向导作用

3.2彩(衬)云烘月,突出主景区及主景的特色

景区有主景区和次景区之分,各个景区内又有主景和次景之别,正是因为这种“尊卑有序”的区别,一座园林方能如一首优美的诗歌般,有开场、有酝酿、有还有让人回味的余韵,在未来仙游“新中式”园林的设计中,建议设计师着重继承古典园林这一精华,突出表现主要特色的主景区。以案例为例,各功能区布局均衡,景点分布较散,使得案例主景区及主景不明显,规划就缺少了特色。建议设计师可考虑发挥古典园林中“借景”的表现手法,在中部工艺文化区规划大型的文化广场,将已建成的古典工艺博览城和规划的工艺文化街组织到规划中,成为案例的主景区;广场周边的绿化可考虑种植有古典工艺气息的树种如降香黄檀(花梨木)等,圆形广场内可利用不同的铺装进行分层,中心为方形的文化图案(如仙游九鲤飞升的图案等),体现“天圆地方”的古韵情怀;临木兰溪侧布置用古典元素镂空(如云纹、竹、梅等)的波浪型连续景墙,把木兰溪的水影、溪对面山体的绿屏也组织到主景区来,形成丰富的多层次园林景观。

3.3将古典园林的“情境”造园手法加以发展,与仙游特色工艺、独特文化相融合,营造具有仙游地域特点的“新中式”园林

4结束语

1.1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模式缺乏创新性

1.2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缺乏长远的规划

合理有效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对于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极其深远的意义。然而,在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发展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的原因是,进行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对于城市发展的意识程度不够到位,缺乏专业性的设计理念,有时没有清楚其意识到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对于城市化建设和人们生存环境的改造就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因此,无法有效地发挥出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具体作用。当前我国进行园林景观建设的过程中,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了设计形式上,没有着重考虑园林景观设计对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影响与作用,没有与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进行仔细地思考,只是考虑当前的利益,设计理念缺乏长远的规划,进而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1.3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无法体现出城市的人文性与文化底蕴通常情况下,一个城市的城市化建设需要从园林景观的设计开始,而园林景观设计应该首先从人的角度和需要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建设与园林景观设计都应该与人类发展相协调,全满满足人的需要,进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生存环境。但是,当前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无法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景观设计无法体现出人文关怀。除此之外,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不能够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底蕴。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园林景观的设计在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是一种创新性、个性化、复杂性、系统性相结合,能够充分体验出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植树活动。每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在进行城市化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与城市的发展特性相结合,充分体现出城市历史文化的底蕴。但是,近年来,许多城市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偏离来了自身城市的文化特性,无法充分地体现出城市历史文化和自身的特性。

2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策略

2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中的人文倾向性分析

3结论

在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中,注重在自然地形基础上,运用园林景观技术,通过植树、种植花草等方式,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最终塑造美丽的园林景观。与一般绿化园林景观设计相比,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突出的是生态功能,与一般绿化的“适用”原则完全不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是:第一,科学的运用园林景观技术,“因地制宜”设计生态型园林;第二,根据服务对象的要求,对景观功能进行设计。生态型园林景观具有一定的永恒性,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园林布局上,体现了造景艺术,园林中的装饰物品,营造了精神文明氛围,极具观赏价值,也具有生态功能。

2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的对策

2.1突显生态功能生态设计应突出生态配置的合理性。在绿化空间内,要使景观呈现出多样性,注重添加自然生态要素,力求景观整体的生态和谐性。在生态景观中,要注意绿量,以强调其绿地生态功能。(1)设计复合群落结构的植物造景,创造小气候环境。通过使用多种植物,如灌木、草等,提高总的叶面积。在植物挑选上,要遵循叶面大、光合效率高植物优先的原则。(2)利用植物改善污染区。在存在的污染区域,应选择抗污染和净化作用强的植物,利用植物覆盖污染物,甚至吸收污染物的作用,改善小环境的污染状况,促进城市生态平衡。(3)充分发挥植物景观的多种生态功能。不同植物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抑菌、清新空气、释放有益气体等。为此,可以发挥植物的保健作用,放松身心,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2.2强调物种多样性

2.2.1优选品种。应突出城市特色或区域特色,选择地带性植物或其变种,作为绿化景观植物。应注意,慎重选择国外物种,主要绿植应为性状较为明确,我国培育经验较多的植物。

2.2.2为保证城市绿化植物可以一年四季保持较好色彩,应选择多种植物混植。应在“四季常绿”植物的基础上,添加色彩和季相丰富的落叶植物。植物选择方面,要考虑其适应性、正常成熟年限等问题。不应抛弃慢生植物,慢生植物本身的生产过程也是富有意义的,这样才能凸显景观的自然性。植物配置不仅要突出科学性,还要注重艺术性,可扩大绿地的物种种群,使绿地景观更加丰富。

2.2.3应充分利用绿化空间,合理分配各种植物资源,根据植物自身的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种植多种多样的植物。单一物种密植方法,不利于种群繁衍和生存,因利用多种植物间隔种植的方式,构建符合自然生长规律的绿地。如Mi-nawaki利用演替理论,快速恢复和重建当地的潜在植被,效果明显。

2.3因地制宜是生态园林设计的保证由于城市环境系统脆弱,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要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设计前,要对建设地的土壤、环境、位置进行调查,并结合具体的使用功能进行设计。不应破坏景观所在地的特殊小气候,种植适应性和稳定性强的植物。当前,很多城市的土壤条件较差,可适当种植改善土壤的植物;若本土土壤不能满足植物的需要,可使用人工介质的种植土,为植物创造较好的环境。在景观设计中,要重视景观与建筑物的协调性,利用各种修饰的方法,使植物的色彩和整个景观的形态与建筑物交相呼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保留景观地原有的树木,在其周围空间添加草坪、小灌木、观赏花木、宿根花卉等植物,充分利用景观空间。此外,景观主要使用本地植物,切勿盲目引进外地植物的无序引入,只追求观赏性,而忽略后期的养护。

2.4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不可缺少的前提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是健全区域的生态功能,为此,应最大限度的保护当地的珍惜动植物。可将城市中已经消失的乡土野生动植物重新引回园林景观中,促进其种群繁衍,同时也满足了市民接触大自然,了解家乡的需求。城市生态型园林景观可作为乡土动植物的栖息地,通过建立和保护半自然栖息地,实现生态绿化、保护自然的目的。这些半自然栖息地中,保留了原有的环境,同时也进行了人工环境营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然环境,也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

3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

实例当前,生态型园林景观在很多城市的居民小区绿化中广泛应用,下文以某小区的为例,具体介绍了生态型园林景观的设计。

3.1主入口景观主入口位于园区西部,以绿化墙和石壁水景构建一组简单的景观,突出绿色园区墙的形象。

3.2中心区景观该景观区全部采用生态型景观,整个区域的主色调为绿色,在突出其生态功能时,也注重居民对景观的其他功能需求。

3.2.1树林通廊。位于园区主道两旁,高大的乔木整齐排列,具有树木纵深感,树的底部还选择一些灌木,合理利用绿化空间。

3.2.2童趣广场。儿童营造的景观区,多种植颜色艳丽的鲜花和彩色树木,如紫叶李、榆叶梅等。同时,设置较浅的锦鲤池,周围种植树木,形成林荫广场,便于儿童戏耍和家长休息。

3.3.3聚景广场。该广场山景、水景相互为呼应,成为小区的中心绿地。为提高景观的观赏点,采用了框景、借景等多种园林设计手法。广场四周不同颜色的绿植,形成了高低错落的景墙,广场中间装饰了西方现代艺术品,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雕塑喷泉的周围混植了乔木、灌木、花卉和草地,所有植物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

3.3.4其他景观。小区各处种植了香樟、石楠、、冬青、乌柏、枫树等,以满足园区绿化需要,同时突出小区园林的特色。该小区应用了生态型园林景观后,小区居住环境改善较为明显,整个园区环境变得生动自然、生机盎然,既美观又大气,同时也突出了人居环境的生态功能。

在竣工以后,对于园林工程来说,如何对其进行养护管理就是一项重要工作。栽植树木是很容易的事情,然而对其进行良好的养护却是一件长期的工作,所谓“三分栽,七分管”。各种树木的特点及其生态习性都不同,因而要想让它们的绿化效果得到充分发挥,此时需要让植物拥有一个优越的外部环境,使它们能够进行正常地生长。进行植物养护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修剪

对于成年的大树,要除去不规则的树枝,灌木应当保持有形整齐,我们可以把它修建为方形或者圆形,也能变成扇形或者不同抽象的图案,要确保乔木枝干能够挺拔笔直地生长。此外,无论是乔木还是灌木,都应当对它们的废果残花进行及时清理,避免养分被消耗。

1.2灌溉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分,主要都是从土壤中吸收来的,倘若地表的水分出现了太大的消耗或者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不足时,就应当进行灌溉。各种植物都有对应的水分需求,对于抗旱类植物来说,它们需要的水分不多,无需频繁地灌溉,但是有些种类的植物需要大量的水分,就必须时常进行灌溉,在园林植物的养护工作中,灌溉是一项基本工作。

1.3排水

在园林土壤里面,要是存在太多的水分,会导致植物不能良好地生长,更甚有的时候会出现死亡。由于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习性,因而应当对水分的含量进行严格控制,倘若土壤中的水分太多,就要及时排水。

1.4施肥

在植物的根系损失得以恢复并开始生长以后才可以对其进行施肥。当树木的生长正常以后,因为园林里面不同土地具有不一样的土壤成分,同时不同的植物需求不一样的肥料,于是进行养护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合理地进行施肥。施肥能够使植物的生长速度更快,如果播撒的肥料不合理,有时导致植物的叶片变黄,有时让他们生长变慢,更甚的是导致死亡。同时施肥需要选择在土壤干燥以及多日未下雨并在除草松土之后进行。

1.5病虫害防治

乔木是病虫害防治的重点,因为经过移植后,乔木的根系以及树枝都已经遭受到了较大的损害,恢复期也会比较长,从而导致抗病虫害功能也会降低,所以要认真地查看乔木,要是有病虫害,马上喷撒农药,避免病虫害继续蔓延。进行养护的时候,应当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还要建立起科学长效的病虫害防治机制。

2园林景观的绿化管理与养护要有机结合

进行园林绿化的过程如下:园林的设计人员将本身的设计意图变为园林景观,园林养护促使园林的设计理念得以实现与延续。因而,我们必须要加强绿化管理与养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绿化效果,使他们之间保持密切的关系,相辅相成。进行园林绿化管理与养护的时候,还要有针对性地安排资金,以便让绿化管理和养护工作落实到位。

3结语

1.1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含义

园林景观设计,就是综合自然元素及人工元素,设计出能够满足自然生态、文化诉求、社会生活的园林景观,承载人们精神审美需求。在融合人们审美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过程中体现出该地域的文化特征。地域文化,主要涉及到特定地区的经济水平、价值观念、社会风俗、艺术形式、生活方式、社会准则等,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不断积淀而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由此可见,不同区域的人们,因为本地区的发展特殊性,在生活、思想、行为上都存在着差异性,地域文化也就是这种不同类型意识形态的体现。

1.2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1.2.1地域文化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素材。园林景观设计,渗透着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和人文要素的把控,有着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的特性。独特的地域文化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素材,设计者通过挖掘地域文化内涵,结合当地生态特征,最后灌注自己的设计灵感,从而设计出地域文化气息浓厚的园林景观。

1.2.2园林景观设计促进地域文化发展。园林景观设计因为自身强大的艺术表现力,是承载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设计者通过吸取地域文化营养,将园林与现代文化理念融合,从而使园林景观展现出的地域文化历久弥新,增添地域文化魅力,既达到吸引游客的效果,又反哺地域文化,促进地域文化发展。

2园林景观设计凸显地域文化的艺术原则

2.1整体性

整体性也是基于地域生态系统而言,园林景观设计时,地域生态是优于社会人文要素存在的,是园林存在发展的基础。设计时充分遵循地域环境的生态规律,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做整体性的统筹设计,保证地域文化与园林景观整体一致协调。

2.2独特性

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在整体性的指导下,着力彰显地域的独特性。在设计中考虑当地的资源优势,对特有的建筑风格、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加以挖掘,丰富园林景观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展现出当地独特的文化氛围,在不拘一格,独具匠心中释放景区魅力。

2.3科学性

园林景观设计中,对自然景观、生态资源、人文景观的开发设计应体现出科学性,谋求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对当地遗留的历史文化遗产,要在保持风貌的前提下,合理科学开发;另一方面园林建设使用的材质等,要保证绿色环保,以达到可持续利用。

3景观设计彰显地域文化的艺术手法

3.1去粗取精

园林景观设计,需要从繁杂中删减枝蔓,对当地建筑结构和空间形式进行去粗取精,保留文化特色浓郁的历史景点。对于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建筑结构保存完整的园林建筑,要本着最大限度减少破坏的原则,采用保留的设计手法,还原景观的历史真实。

3.2突出重点

园林景观设计时,收集整理当地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并从中抽取最能展现地方风俗文化的符号样式。突出重点的设计手法就是通过选取地区文化的代表元素,使园林景观的魅力得以尽情释放。需要注意的是,选取的重点文化符号可以不拘泥于具体的实体要素,既可以是建筑实物,也可以是文化、民俗元素。

3.3加工创作

园林景观设计中,一味地遵循历史遗留传统,只简单的采取保护,保留等方式对待文化遗产,不免显得沉闷死板,文化遗产的文化韵味也逐渐变淡,这就需要我们适度加工再创作。在深刻领悟当地文化精髓后,设计者可以在园林景观规划时,模仿原建筑结构样式,人工再现景观风貌。对于当地的重大历史事件,可以创作实体雕塑,加以生动还原。

3.4理念融合

只是拘泥于传统文化理念,对现代设计思想、手法不加融汇的话,难以设计出优秀的园林景观作品。传统建筑布局,形态样式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设计材料,不仅能保持原有的传统文化风韵,更能体现出现代文化气息。此外,在园林配套设施建设中,也应展现出古今文化理念的融汇共存。

THE END
1.景观设计作品集该怎样准备艺术类硕士留学景观设计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是运用专业知识及技能,以景观的规划设计为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目标是将建筑、城市和人的一切活动与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景观设计作品集怎么做?下面我们从项目理解开始,经过详尽的场地调研,概念设计,设计推敲,最终设计,直到排版来一一讲述。 https://www.eol.cn/liuxue/qita/ys20241220600589.html
2.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构成要素93课件讲解.pptx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构成要素 93课件讲解.pptx,;;中国自然式园林,讲究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及诗意和曲韵于一体,其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一方面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以小见大,又使园林显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园林建筑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217/5130221020012013.shtm
3.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十二大步骤详细解读[最终版]经相似文件换一批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国际标准行业分类(ISIC R15.33 KB0个论坛币 如何用Stata实现https://bbs.pinggu.org/thread-13307777-1-1.html
4.环境设计表现效果图复习重点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复习题及答案景观规划设计的四个方面:宏观环境规划/场地规划/各类施工 图、方案文本的制作/施工协调与运营管理。 宏观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工作:土地环境生态与资源评估规划。 中观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性内容:场地规划。城市设计是重要内 容,还包括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城市公园等。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115568151
5.《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原著第四版)(含光盘)》((美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原著第四版)(含光盘)》,作者:(美)西蒙兹,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最新《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原著第四版)(含光盘)》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景http://product.dangdang.com/20726623.html
6.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译者序 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一书被认为是景观设计专业的经典和实践手册,为全美60余所大学的景观设计学专业学生必读教材。能将其介绍给国人,对探索中的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专业(风景园林专业)必有很大的帮助。 很早就拜读过该书的第一、二版,为其诗人的语言,哲学家的思辨、艺术家的情感及工程师的严谨所感染,爱不https://www.turenscape.com/books/detail/13.html
7.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原著第5版)50多年来,巴里·W·斯塔克、约翰·O·西蒙兹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附光盘原著第5版)》作为指导景观设计学理论实践的独树一帜的思想和信息源影响深远。现在,本书修订并提出了该领域的近期新进展,为读者提供了景观设计学方面非常不错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附光盘https://m.jarhu.com/book.php?id=2409492
8.[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西蒙兹.扫描版内容简介:人们需要一本能用简洁明了且实用的术语勾划出场地规划过程的书,《景观设计学》正是针对人们的这一需求而撰写的。它使我们理解自然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背景和基础;描叙了自由然和人造景观的形式、力量和特征引发的规划限制;向我们灌输了对气候的感觉及其在设计中的意义;讨论了场地选址和场地分析;指导可用土地及https://muchong.com/html/201302/5504805.html
9.从《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一书解读西蒙兹的设计【摘要】:约翰·O·西蒙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景观设计师,《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一书是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成就.书中他向读者展示了他对景观规划设计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对景观规划设计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认识、对景观规划设计的现场调查的认识、对景观规划设计实质的认识、对景观规划设计师的职业目标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NZK201609024.htm
10.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原著第五版)(豆瓣)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原著第五版)的书评 ··· ( 全部1 条 ) 热门 最新 好友 ? 2022-01-24 15:20:29 用简洁实用的术语勾画出场地过程的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内容概述 西蒙兹先生的《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指导手册》一书,是景观专业的经典和实践手册。全书一共有二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419855/
11.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首页 馆藏纸本 图书详情 景观设计学 :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711203759X 出版年:2000 作者:西蒙兹 学科:土木建筑工程 资源类型:图书 细分类型:中文文献 收藏单位馆藏地在架状态索书号 武汉文献中心流通部在架上86.621073/X123 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3d4f2d75cd902e8853e2429cae1e6b7e
12.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3版)人们需要一本能用简洁明了且实用的术语勾划出场地规划过程的书,《景观设计学》正是针对人们的这一需求而撰写的。它使我们理解自然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背景和基础;描叙了自由然和人造景观的形式、力量和特征引发的规划限制;向我们灌输了对气候的感觉及其在设计中的意义;讨论https://www.deshu.cn/book/6jnmqqk1mklr.html
13.《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原著第五版)(附光盘)》([美]巴里图书 > 建筑 > 园林景观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原著第五版)(附光盘) 自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京东自营官方旗舰店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原著第五版)(附光盘) [美]巴里·W·斯塔克,[美]约翰·O·西蒙兹著 https://item.jd.com/11450148.html
14.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原著第五版)(附光盘)pdfepub《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原著第五版)》引用了400余张当代图片,以一种全新动态的陈述方法来说明如何使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原著第五版)(附光盘)》引领着最新的关于环境规划和景观设计的时代潮流,包括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水资源保护、土地再利用、城市农业、雨水管理、低https://windowsfront.com/books/11450148
15.场地设计分析范文12篇(全文)[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2012[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2. [3]李善,傅达聪.煤炭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 场地设计读书报告 第2篇 ——读《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四版)》有感 一、《景观设计学》作者简介 约翰·O·https://www.99xueshu.com/w/ikeydugtqb7t.html
16.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AWhouse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约翰·O·西蒙兹. (2000).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PDF站外下载地址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7If1lO2CTs0m7F9hbB7N0Q 提取码:x21g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https://www.awhouse.art/%E6%99%AF%E8%A7%82%E8%AE%BE%E8%AE%A1%E5%AD%A6%EF%BC%9A%E5%9C%BA%E5%9C%B0%E8%A7%84%E5%88%92%E4%B8%8E%E8%AE%BE%E8%AE%A1%E6%89%8B%E5%86%8C
17.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精选十篇)约翰·西蒙兹在其著作《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的可视景观一节中谈到了轴线, 他说:“本质上讲, 轴线是连接两点或更多点的线性规划要素。它总是被看作一个联结的要素。”由此可见, 园林景观轴线的界定是必要的。因为轴线的引入可以使景观系统具有方向性、秩序性。但园林景观不同于其他的景观类型, 它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ui4r955.html
18.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诠释摘要:约翰.().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是现代景观设计学的经典之作。书中的景观规划设计思想和方法对我们今天的设计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拟结合西蒙兹的理论和方法,阐述对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认识和理解,并对我国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等提出自己的看法 http://www.gzdg.com/zczg/znews4.htm
19.景观设计师简易手册场地规划对策 材料选择 种植设计 垃圾处理 2 推荐参考文献 第6章 给水和污水处理标准--- 诊断评价 用水需求 水源 估算污水量 污水处理系统的类型 推荐参考文献 第7章 社区标准--- 诊断评价 道路格局 居住标准 零售商业标准 工业和商业开发标准 社区设施标准 推荐参考文献 2 技术 --- 第8章 布局与https://doc.mbalib.com/view/80df514d03008aa981260dc7148036cd.html
20.公园设计开题报告[9] 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10] 尼古拉斯·T·丹尼斯、凯尔·D·布朗.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11] 潘雷.景观设计CAD图块资料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年 https://www.wenshubang.com/kaitibaogao/60639.html
21.园林设计论文(精选5篇)约翰?西蒙兹在其著作《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的可视景观一节中谈到了轴线,他说:“本质上讲,轴线是连接两点或更多点的线性规划要素。它总是被看作一个联结的要素。”[1]由此可见,园林景观轴线的界定是必要的。因为轴线的引入可以使景观系统具有方向性、秩序性。但园林景观不同于其他的景观类型,它更https://www.1mishu.com/haowen/46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