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园围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明、清、民国时期陆续筑建,是珠三角著名大型堤围,一直发挥极为重要的水利作用,清代更被称为“粤东粮命最大之区”。比邻桑园围的罗格围,则始建于北宋真宗年间(998-1002年),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与官洲围合并,1906年再将南围大沙、永丰围合并,堤长30公里。依托桑园围、罗格围等古代大型基围水利工程,发展出桑基鱼塘。桑园围经多次加固重修,现担负着防涝安民的重大作用,是反映广东水利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实物,是岭南人民劳动智慧的充分体现。
佛山桑园围平面图
溶洲位于罗格围内。2000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将溶洲村补划为抗日战争游击根据地村庄,这给溶洲村革命老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一、古老窦闸话当年水上丝绸之路
民乐市始建于清乾隆六年,即1741年。提起民乐市,首先讲讲民乐窦。民乐市紧挨官山涌,官山涌属顺德支流,起于三水南岸,流经丹灶、民乐、官山,经官山大闸,出海口汇入顺德水道,全长18.3公里,河宽50至80米。民乐窦就是建于官山涌边,桑园围内围的基面上,最初的作用是运输和防洪。
民乐窦建于明朝末年,重修于清光绪四年,窦闸孔宽4.2米,闸长10米,闸门采用的是坤典,窦口用石头方砖砌成的拱形桥洞,面向官山涌的窦口正上方的石壁上,石刻着几行岁月难以磨刷掉的痕迹:“民乐窦,重修于光绪四年,百滘雲津飨民重修”。后来随着民乐丝织业迅速兴旺崛起,民乐窦便逐渐发展为丝织买卖出货入货的枢纽,人来船往。至今,在上落民乐窦的长长石阶上,仍保留着几块石碑,石碑上的字迹经岁月洗礼,已模糊不清,只能隐约看出,其中两块是当年为管理和维护好民乐窦而定下的一些规则,以示执法严明。
清末民初,民乐市商业发达,当年是西樵最繁华的墟市之一,曾为西樵四大墟市,并在太平墟、华夏墟、儒村永平市当中名列首位,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民乐市只有一条直街,以民乐窦面门楼为界,分为上北街和下北街,上北街至海边梁大闸,下北街至社稷公医灵庙,店铺有300多间,卖鱼,卖菜,卖肉,卖家禽、卖丝、理发、烟酒杂货、当铺、茶楼……林林总总,应有尽有,单是茶楼,就有悦新、同乐、奇珍、源珍、同珍、明珍六间,可见民乐市客流之大。其中以土丝、蚕茧、丝绸等纺织原料市场最为兴旺。民乐丝市,位置主要集中在上北街,面积2000多平方米,年贸易额约100多万,每月二、五、八为墟日,19世纪20年代,民乐市每墟成交的丝绸有七八千至一万匹,均在民乐窦上落货,通过水路,另有武装护航的纱艇3艘,穿梭往返西樵至佛山和广州,进行丝绸销售和出口贸易。想当年,民乐丝织业繁荣,这里曾是不夜天,商贾云集,民乐人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奇迹。
二、溶洲村美丽乡村全域旅游
(一)“红色”溶洲村
五世招氏宗祠建议整改后的平面图
千年古村溶洲隶属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北江下游罗格围内,北面与石湾隔河相望,南面隔河与贺丰,顺德乐从为邻。1937年溶洲青年招佐真,在广州广雅中学读书时接受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想教育,走上革命道路,在著名作家欧阳山的指引下,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经周扬(建国后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溶洲最早的一名共产党员,他还把革命火种传播到家乡。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事变前后。溶洲各村一批在广州求学的青年知识分子招富、招冠芳等人相继回到了家乡,把外面的进步思想也带进了这片古老的土地,并组织了农民抗日学习班和抗日自卫队。
1937年8月,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党组织的指示,利用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机发展共产党员,已从延安派回广州新华日报分馆工作的招麦汉,发展参加中国共产党。1938年10月,中共溶洲党支部宣布成立,招富任支部书记。至1939年在这一地区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溶洲成为了抗日斗争革命基地。
溶洲村委员会大门
由于当地群众文化素质与觉悟较高,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该地成为当时革命组织活动最主要的地方,并很快成为当时珠三角洲革命斗争的重要地区之一,在日军入侵时期,溶洲人民充分体现无私革命情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各方面支持抗日斗争,做出了贡献。
1938年底,中共南顺工委范志远、林锵云等根据上级特委指示,决定筹备建立抗日游击队,溶洲人民尽一切能力支持抗战。
1939年,共产党员招富、招文乐和村民招远鸿等人冒着被敌人查获杀头的危险,夜行昼伏,将五支长步枪送到抗日游击队成立所在地顺德大良蓬莱小学,使游击队有了第一批自己的枪支,给予革命极其重大的支持,帮助游击队开展抗日斗争,为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3年溶洲建立了游击队的外围据点。正赶上1940-1941年的大灾荒,米贵如珠,溶洲村民省吃俭用,把钱粮积攒下来为部队解燃眉之急,并创办“利农农场”作为部队的食品生产基地,使部队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证,为部队的生存和发展做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同年期间,溶洲村民招富刺探到伪海军舰艇武器装备、兵力部署、舰艇调动和海军基地等方面的重要军事情报,多次将这些情报传送到珠江纵队司令部,帮助南三大队避开敌军的报复,避免了一次部队的损失。
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党开始了反共的内战。面对新形势,为了与国民党开展顽强的斗争,争取早日解放,溶洲人们成立地下新民主主义共青团、地下武工队,并开展了各项活动,建立内线,收集情报,为消灭反动武装做好准备。
2000年6月,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及在革命老干部的关心支持下,佛山、南海把溶洲村评定为革命老区。这是对溶洲革命历史的肯定,是溶洲全体乡民的光荣,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二)溶洲村力争活化打造美丽乡村全域旅游
目前,有关方面将计划以溶洲村的革命历史文化为基础,将其打造为历史文化保护中心红色旅游路线,并将佛山市禅城区溶洲村打造为美丽乡村建设区域,以此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作为粤港澳湾区红色文化特色小镇和教育基地。
1.改造提升溶洲村革命老区纪念馆
通过采访革命老人的后代,记录、讲述溶洲的历史故事和革命事迹,发动村民捐赠有关革命历史回忆的老物品、老书籍、老照片等方式,梳理溶洲村革命老区的革命历史事迹,记录溶洲的红色过往,并改变展厅的传统展陈风格,融入数字多媒体展示技术,以悠远、浓郁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背景为衬托,以历史为主线,以图片和实物为载体,突显溶洲老区的风雨历程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使革命纪念馆成为集史志展示和红色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展馆。
2.打造溶洲村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溶洲村的红色革命记忆是以招麦汉、招富、招文乐等人谱写而成的革命故事,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过程中精神追求和奋斗成果的体现,溶洲村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以溶洲村革命史为主线,通过文化陈列、文化体验的方式展现文化内涵,将红色资源有效转化为党性教育的教学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修缮、复建“五世招氏宗祠”传统建筑
(1)“五世招氏宗祠”修缮
建筑外立面修缮,秉持“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保证修缮部分完全还原建筑原貌及细节。针对现状建筑外墙出现的局部破损部位进行修补,并对外墙面进行整体的清洁修复。
五世招氏宗祠现状图
(2)“五世招氏宗祠”复建
由于历史原因,“五世招氏宗祠”部分建筑遭受拆除,导致原建筑的不完整性,现以尊重历史、铭记革命精神为目标,以历史原貌图作为参考,以现状建筑形态作为范本,复建“五世招氏宗祠”成为“七路”“三进”的传统建筑,并作为溶洲村革命老区纪念馆的主体部分。
五世招氏宗祠现状平面图
4.红色文旅策划,助推全域旅游
(1)规划目标
①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
溶洲村红色旅游资源是开展红色旅游的根源和生命力,是溶洲村的宝贵财富。规划中,力争打造配套完善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重点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主题鲜明、交通便利、吸引力强、有影响的旅游目的地。
②生态可持续
③保护水利文化遗产,开发红色旅游资源
通过发展特色旅游,发掘保护利用旅游资源,把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并整理、保护、展示,让历史遗产得到科学有效的修缮,将保护岭南文化遗产和红色革命基地建设融合到溶洲乡村振兴工作中。
(2)开发原则
①因地制宜原则
开发溶洲村红色革命旅游资源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革命历史实际情况,依靠当地固有的历史文脉资源与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突出溶洲村民的光荣革命传统与岭南劳动人民智慧,牢记革命前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斗争史。
②特色原则
利用溶洲村的红色资源优势与绿色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出独具溶洲村红色老区的独有红色精神与劳动智慧。
③文化原则
深度挖掘溶洲村的红色文化内涵与绿色生态建设智慧,通过老物件、老照片,发掘历史文化内容,挖掘老记忆,丰富特色旅游项目的文化意蕴,让游客无论是游览纪念馆、品尝风味小吃、风景观光,还是参与文化活动,都能够体会到溶洲村多元化的精神风貌与文化智慧。
④多样化原则
针对游客需求的多样性,开发形式多样的旅游项目,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不仅有观光型,还有参与型、生态型等旅游项目。
⑤生产性原则
溶洲村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应以生产为基础,旅游的开发不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产活动,同时也是满足游客对农业观光、民俗旅游的需求生产、研究与旅游开发相协调。
⑥区域联动原则
溶洲村的文旅发展与佛山各区的旅游联动,同佛山市周边毗邻城市,广州等地旅游联动。通过区域联动,实现区域红色旅游资源共享、绿色生态资源共享、信息公用、市场共建、利益互谋。
(3)性质与定位
①项目性质
文化村以其红色革命历史奋斗史为基础,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以红色旅游为主轴,绿色生态为后盾,整合溶洲村的历史、文化、农业、岭南水利乡风情,“红绿结合、和谐共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②形象定位
弘扬溶洲村民传统、勤奋、团结、务实的智慧与精神。
③功能定位
通过溶洲村的特色旅游让游客寓思想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増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与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精神,给人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从而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
④打造罗格围溶洲亲水江岸
(4)开发思路
①建设必须以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协调发展为基础,在生态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
②教育、观光、参与、购物、饮食、娱乐等多功能结合。
③中心功能区联结,贯彻心理诱导:曲径通幽,渐入佳境,高潮迭起。
(5)项目策划
①“红+绿”景区路线
以红色文化为主轴,以绿色生态为后盾,红色人文景观与绿色自然景观相依相融、和谐共生,以此推动红色旅游发展。
红色路线:溶洲村革命老区纪念馆
以溶洲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的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物、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传承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和优良传统,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
革命纪念馆展厅效果图
绿色路线:比邻佛山桑园围的罗格围
罗格围始建于北宋真宗(998-1002年),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与官洲围合并,1906年再将南围大沙、永丰围合并,堤长30公里。桑园围始筑于宋徽宗年间,明、清、民国陆续筑建。是珠三角著名大型堤围,一直发挥极为重要的水利作用,清代更被称为“粤东粮命最大之区”。桑园围经多次加固重修,现担负着防涝安民的重大作用,是反映广东水利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实物,是岭南人民劳动智慧的充分体现。
5.创建全域旅游营运方案
(1)民乐·吃
吃当年的抗日餐,忆抗日烽火情怀。
以“溶洲村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餐厅,让广大游客及青少年在享受餐饮服务的同时享受红色文化带来的“正能量”。“溶洲村红色主题餐厅”以革命情怀为主打,为食客提供了别具一格的就餐环境,因此在这里不仅是品尝美食,更是感受情怀。
(2)民乐·宿
水乡特色民宿,感受岭南文化。
民乐宿风情街
民乐宿商业街
(3)民乐·玩
红色革命主题战争演习
红色拓展游戏的宗旨是“传承红色基因、帮助熔炼团队”,把红色革命精神渗透到游戏中,让队员在互动游戏中深刻体会和感悟,继而形成长久的影响。
(4)民乐·游
游桑园围世界水利文化遗产,感受岭南人民农业文化与智慧。
桑园围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大型堤围,位于广东省南海和顺德境内珠江干流之一西江的下游,是西、北江干流主要堤围,分东、西围,抵御西、北江洪水。据《南海县志》记载:桑园围在宋代徽宗年间(1101-1125年)始筑东、西堤,4年后再筑吉赞横基,分别分为沙头中塘围、龙江河澎围、桑园围、甘竹鸡分围。至明、清年间陆续筑保安围等14条小围。顺德县龙江段至民国初期才加高并联成围,1924年增建歌、龙江、狮颔口三座水闸后,成为一条较完整的难能可贵园围。桑园围全长68.85公里,围内面积133.75平方公里,捍卫良田1500公顷,因有不少桑树园而得名。
(5)民乐·购
购农产品、榕村纪念品、五氏宗祠岭南吉祥符。
①高档农产品的专业零售终端
根据产品线的结构,或者和区域内的其他农场品企业联合起来,自建终端,开设专营连锁店。
②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根据自己的产品特点,对应消费者独特需求,满足更加苛刻的要求,才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③塑造产品传奇故事
对许多名特优的农产品来说,背后都有一段特别的传奇和故事,作为经营者其实不仅仅在销售农产品本身,也是在销售和推广一种文化、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很多企业所忽视的地方。
④打破传统传播方式
(6)民乐·娱
夜间溶洲山水舞台剧《印象桑园围——禅城溶洲情》
将溶洲村文化历史故事搬向舞台上,结合声光、影、雾等科技手段,实现了每一个印象故事的叙述与表演,音乐与场景的无缝切换衔接,观众坐在360度旋转椅上,可以亲身近距离真实感受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城市文化。
三、国土空间规划的新思维
佛山桑园围历史悠久,兴起于宋徽宗年间,清中期已形成地跨南海、顺德乃至珠三角地区广泛区域,由北江、西江大堤等堤围合围而成的区域性水利工程,数百年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在中国水利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目前,佛山全力以赴,确保桑园围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19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主管领导率队到佛山调研桑园围水利遗产,考察吉水窦、民乐窦、松塘古村、桑基鱼塘展示区,强调要综合施策,保护好、利用好桑园围历史文化遗存,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承和展现广东水利文化。
主管领导强调,桑园围是珠三角特有的水利形式,承载了珠三角文明发展和见证珠三角人口迁徙繁衍的沧桑变化,要充分挖掘桑园围文化内涵,注重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将部分历史遗存串联成观光步行线路进行推广;推进环境整治工作,着重提升桑园围重要历史遗存周边景观,提升历史韵味。由于桑园围至今还在发挥防洪、灌溉、排涝、种植等综合水利效益,他还建议深入研究桑园围水利功能,古为今用,为现代减灾工作提供借鉴。
城市治理以镇、村为基础,镇、村是关键,区要加强组织,全面推进。全面改善镇、村生产环境,加快实现镇、村园区现代化;全面改善镇、村生活环境,加快实现镇、村形态现代化。继续推进“百村升级”行动计划,并向全市所有村(居)覆盖,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传统落后村(居)面貌,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推进古村落活化,保护修葺历史文化遗存,串珠成链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全面构建万亩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擦亮“渔耕粤韵”文化品牌,重塑岭南水乡风貌,实现镇、村生态、文化融合发展。
桑园围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古代大型基围水利工程,历经九百多年,至今依然保障着6.29万亩农田灌溉供水和排涝安全,较好地保存历史格局和文化肌理。以桑园围申遗为契机,整合水利遗产,古村古建筑等各类资源,将推动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发展。
作者简介:
王河,博士、博导,岭南建筑家,“南粤工匠”技能大师,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罗永健,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专家、佛山桑园围申遗顾问专家。
杨嘉楠,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8届研究生。
黄继明,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8届研究生。
李荣泽,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8届研究生。
张韬,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8届研究生。
李本科,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8届研究生。
南粤古驿道是历史上中原汉人入粤和岭南商贸活动的主要路径,就像活力奔腾的动脉,源源不断地将物流、人流、文化在其中往来输送。南粤古驿道由港口而内地,由内地而岭南,由岭南而海外,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形成了广东多民族民系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彰显了海外侨胞深厚家国情怀的归根纽带,是我省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