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谈的是,创客经济在中国的落地。
创客不再自娱自乐而是改变世界
三四年前,“创客”(Maker)是指一群喜欢DIY的人,在创客空间利用3D打印机等设备自娱自乐,做一些小发明,然而,却很少有创客成功将idea或原型转化为产品的。
不过,最近一年,创客正在被重新定义。
跟互联网+一样,创客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已经成为流行词,不论是沿海发达城市如广州,还是西南山城重庆,街头均可见到“众创空间”这样的招牌,万众创业、大众创新,是中国政府正在大力鼓励的事情。扶持创客经济,一方面提振已显疲态的经济,另一方面要摘掉“世界工厂”这顶帽子,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用更高大上的话说,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7月22-24日,“淘宝造物节”在上海成功举办,吸引了超过一万人亲临现场,三天期间各种展出眼花缭乱,涵盖科技、艺术、潮流时尚、综艺、亚文化诸多内容,不乏日本初音、故宫“朱八八”等超级IP。
淘宝扶持创客经济只为抓住年轻人
淘宝+创客的供给模式,正在深刻改变中国的供需关系。
淘宝之所以大力扶持“创”经济,核心目的在于抓住年轻用户的心。
一方面,年轻用户已成移动互联网的中坚人群,不论是互联网巨头如BAT,还是手机大鳄如华米OV,在产品、营销和运营上均在不约而同地贴近年轻人。淘宝网数据则显示,淘宝买家中80、90后的买家占比七成,卖家中90后占比已近超过三分之一,淘宝年轻化趋势十分明显。
淘宝扶持创客经济,迎合长尾经济潮流,加强对C2B模式的支持,正是为了迎合已成主力的年轻用户。淘宝正在努力为这些用户提供个性化消费和创造性生产的环境。
电商平台扶持创客经济需三板斧
在扶持创客经济这件事情上,中国电商巨头走在了前面——美国知名的创意电商平台Quirky已在2015年申请破产,而Amazon、Ebay在扶持创客经济上力度远不如中国巨头。
不过,要付出创客经济,只通过流量倾斜、扶持“创品牌”等方式是远远不够的,相对于传统品牌而言,创客们有更多需求,且必须要电商平台来解决。
*,是资源。
第二,是协作。
创客*的难题,不是技术,不是市场,而是协作——这是《创客》一书中浓墨重彩的部分。在创客经济中,小而美的团队取代臃肿的大型组织,创造力更强。然而,这注定会有一个弊端:效率低下——工厂的核心价值是流水线式的规模化生产,让每个环节都有专业人负责,进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创造却是反过来的,它让一个人,例如手工艺者,完成从设计到制作再到包装甚至销售的所有环节,理论上来说,效率不可能高。这种差异,跟云计算与本地计算、电厂与发电机之间的差异一样,工厂的本质是“云生产”。
第三,是环境。
创客经济需要完善的知识保护大环境,创意是核心价值,如果抄袭成本很低,将大大损坏创造者的利益,进而影响其创造积极性。淘宝已经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正在为新兴创客品牌设立更全面和便捷的知识产权保护链路。如阿里巴巴的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创新保”,可提供在线的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一站式服务,淘宝网对网红、创品牌、原创“IP”的保护正在加强,严厉打击滥用他人店铺名称、盗图等行为。
创客经济还需要包容犯错、允许不同、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这是中国社会缺失的。
成王败寇的传统文化导致失败总是被嘲笑,例如颇具创造力的锤子;与众不同的怪异产品很容易被否定,比如能够载人的飞行器亿航184;许多大公司为了市场上的成功也开始随波逐流,不求创新,只求无事,例如大多数传统汽车大厂,都不及特斯拉这样的野蛮人有创造力。纵观历史却可发现,真正的创造总是伴随着大量的失败,总是会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总是别野蛮人带来,我们应该以更加包容的心态鼓励创造,电商巨头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正向的创造环境。
不可否认,克里斯·安德森(ChrisAnderson)是伟大的互联网预言家,在《长尾经济》和《免费》理论之后,《创客》再一次成功预测互联网的未来走向,80后、90后主导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群,正在追求个性化的消费和创造性的生产。与此同时,一直想要摘到“中国制造”帽子的中国正在加大扶持《创客》经济。不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电商平台都在迎合创客经济,迎接“前电后创”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