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建筑制图》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图与绘图能力,作为一门必修课,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从对制图没有一点概念,到对绘图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初步锻炼出其绘图技巧,是非常大的跨越,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不少中职学校的《建筑制图》教学中,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是比较普遍的情况。
一、中职《建筑制图》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习基础不牢,难以满足《建筑制图》的学习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职学校的生源情况逐年下降,学生大多是考重点高中失败的学生,其知识基础薄弱,而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建筑制图》作为整个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要求将完全没有工程制图经历的学生教育成为初步具备制图技巧与知识的专业人员,其要求不可谓不高。不难想象,本来就没有很好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的中职生,难以很快适应《建筑制图》的学习要求。如此一来,不少学生觉得该课程晦涩难懂,甚至一些学生感觉教师在讲天书。此外,学生绘图时总是缺乏耐心,无法细心绘图,制作的图纸难以达到教学要求。
2.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也不知道如何去学。大多数中职生没有考上重点高中,退而求其次进入中职学校,成为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不少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中职学校,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选了这个专业,更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完全没有目的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迷茫之中。有些学生缺乏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不了解土木工程专业未来的职业发展,不知道《建筑制图》这门功课需要掌握什么知识与技巧,无法做到用心投入。有的学生甚至一进入课堂就开始睡觉或是做别的事情。
4.学生对教学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欠佳。《建筑制图》教材内容中论证性、陈述性知识比较多,学生要学懂并掌握这些知识比较难。而抽象、复杂的概念居多,教师要真正将这些概念完全讲清楚,也不是件易事。如此一来,学生因为不懂而不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也不愿意独立思考,得不到有效的锻炼,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无法得到提升,《建筑制图》学不懂、学不明白。教师则因为很难将知识的难点、概念表达简明精确,总是感觉要将书本知识转化成为学生所能接受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知识压力较大。例如,《建筑制图》中对线、面的投影进行讲解时,对平行线、垂直线、平行面、垂直面等概念的讲述,总是很难让学生一下子明白。除此之外,《建筑制图》教学中有大量的板书,让学生感觉非赏心悦目,也往往让学生感觉距离太远,对自己没有信心,更不愿意参与进来。很显然,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利于《建筑制图》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3.提高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建筑制图》教材内容的抽象性与枯燥性,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多动手。《建筑制图》课程学起来不容易,要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空间的硬性认识,进而帮助他们形成空间的整体形象,教师就应努力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树立空间骨架,进而抽象为空间形体的平面图形。例如,讲授“直线的投影特性”时,用笔做道具,学生一手拿“直线”(即铅笔),任意放在白纸的上方(先不摆特殊位置),根据点的投影知识,做出铅笔上代表性的几个点的投影,得出“直线的投影是一条直线”的结论,再进一步拓展有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学生能通过多种渠道理解教材上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肖燕武.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制图》课程改革与探索[J].中国房地产业(理论版),2012,(5).
关键词:建筑制图教学改革探索
作为中职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建筑制图》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建筑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实践性强是这门课程的最大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学生的实际和生产实践出发,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对《建筑制图》课程进行改革。
一、根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大胆改革教学内容
《建筑制图》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这门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掌握只要达到“必需”和“够用”即可。所以,我们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优化整合,从而更适合中职学生的发展、更贴近他们的实际需求,以达到制图的教学目标。
二、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及不同章节的难易程度,可分别采用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满堂灌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现场指导要与教学案例相结合。《建筑制图》实习课时占据了总课时的50%以上,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上实习课时,教师要亲自示范,进行现场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此外,还要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讲解。
3.图样和模型或实物相结合。如讲授“平面立体”的内容时,可采用图样与模型或实物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利用石膏模型或吹塑纸、橡皮泥等材料,根据图样制作模型,然后再进行评比,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应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建筑制图》是建筑工程专业中一门技能性很强且具有一定难度的基础课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利用多媒体或动画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演示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体现在课堂内外的小作业、实训和教学实习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建筑制图;工作过程;课程改革;项目教学;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A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由德国不莱梅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该方法又可称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它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最先进的课程开发方法。建筑制图课程作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国家制图标准、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和图示表达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1】。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制图》研讨对原有的学科体系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性的解构,提取其中适度够用的知识,并与工作过程整合为行动体系的课程改革。
1、建筑制图课程在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职业教育的《建筑制图》课程体系尚不完善,大多沿用高等院校的学科体系,成为高等教育的压缩饼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建筑制图学科体系的划分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
《建筑制图》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开在其他专业课之前。学习《建筑制图》时,学生根本不具备建筑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基础知识,对建筑设计及结构设计的要求和原理也不了解,而现有建筑制图学科体系课中,仅仅简单介绍了房屋建筑工程图的阅读和绘制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他们绘制和阅读建筑工程图,并且符合视图选择、尺寸标注的要求是比较困难的。结果造成学生在阅读和绘制建筑工程图时,只能将建筑物整体及其各个构造部分作为一个复杂的组合体进行处理。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1.2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严重脱节
现代工程制图要求出图快、精度高、效益好,必须采用计算机绘图。在招聘时,用人单位也将是否能够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衡量毕业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从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建筑工程制图和计算机绘图几个部分【2】。如果不分主次地讲解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将会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重点知识掌握不扎实,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不能有效结合,造成教与做严重脱节。
2、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制图》教学体系的改革
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立足于工程实践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本位,让学生与就业市场零距离,提高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1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优化教学体系
在制图能力上,企业要求学生:(1)能熟练操作常用的制图软件,如Autocad、天正建筑等;(2)熟悉制图规范,制图表达准确,尺寸标注清楚合理,文字书写规范;(3)具备一定的徒手绘图能力;(4)能在理解方案或效果图的基础上绘制施工图。
2.2根据工作过程设计实训项目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一线从事施工、技术、质检、资料、试验等岗位工作的技能为目标,根据岗位(群)对识图和绘图能力的要求,会同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单元,通过反复论证个性提出了以六项能力为主旨的教学模块。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
3、采取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培养建筑制图技能
建筑制图课程是以培养制图和识图职业能力为目的,为此,依据建筑企业施工、监理、绘图、设计等工作岗位的要求设计实训项目,贯彻“行动导向”的教学思想【4】,让学生通过完成不同的任务,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为载体,完成项目任务,提高实践能力,掌握理论知识,打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环境【5】。
3.1开展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依据教学目标,开发设计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取材于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变教学过程为工作过程,变被动学习为带任务工作。项目导向的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让学习者通过完成项目,达到一定的目标,来促使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对每一个实训项目的设计,努力促使学生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力求简单、容易理解,项目的成果必须是职业工作过程中的作业结果,以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6】。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保证了课程目标的落实。学生反映这样的学习方法实用性强,对将来参加工作有用途,兴致很高。
3.2创造想象的环境,进行启发式教学
根据所讲项目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想象的环境,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时时刻刻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否则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有依赖性,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讲几何体投影时,模型演示是几何作图教学的主要方法,对分析形体结构,加强感性认识,形成空间概念有很大的作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形体的剖析,通过设计和制作虚拟动画,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形象的表达方法,使抽象的理论变的直观、形象,容易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增加。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开展讨论会、座谈会、模拟“图纸会审”等方式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思维活力。总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每次课都能给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结论
《建筑制图》课程改革的依据是职业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建筑制图课程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改革实践证明: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建筑识图和制图的能力得到提升,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谢坚.关于土木建筑图学系列课程改革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2,(9).
【关键词】建筑制图;AutoCAD;教学;组合互补;工程应用
建筑制图课程是一门建筑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研究如何用平面图形表达空间物体,该课程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该课程理论性强,又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制图技能,而且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在建筑行业中,计算机绘图以其无与伦比的优势,早已取代了手工绘图,使用AutoCAD专业软件绘制建筑图形,可以提高绘图精度,缩短设计周期。
1.传统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为了解决以上矛盾,我在教学中,将建筑制图与AutoCAD的教学有机地组合起来,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
2.AutoCAD在建筑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2.1降低教学难度
2.1.1利用AutoCAD布置图纸幅面
在手工绘图中,要求学生进行图框、图标的绘制,还要求学生能够合理的布图,使画出来的图形分布合理,美观大方。这就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图幅及合理比例,还要进行图形分布计算,而初学者往往将图形布偏(比如忘记预留标注尺寸的空隙)。这时就可及时地穿插AutoCAD教学,将常用的图幅、线型、标注样式保存为模板,选择合适的图幅样板,直接按1:1先画图,几个视图间的间距可任意留取[3、4]。图形大小、位置可用AutoCAD调整。这样图形既能布置完美,也便于修改。
2.1.2利用AutoCAD进行几何作图
2.2增强空间实物的直观性
2.2.1点、线、面投影中的空间模型创建
在讲授建筑制图时,点、线、面的投影比较枯燥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运用。这主要是由于图中的点、线、面不像实体一样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而在教学中借助AutoCAD生成一些基本体素,再通过简单定位与组合,即可获得大量三维模型。用坐标方式输入点来绘制空间点、线、面,利用“视图”中的“视口”创建四个视口,分别设为主视、俯视、左视、西南轴测,即可直观地看到空间的点、线、面及其三面投影。这样就可将抽象的点、线、面知识融入直观的三维实体中,产生立体的视觉效果,学生找到了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掌握投影原理和方法,学习兴趣和热情有了很大提高,对课程内容更容易掌握了。
2.2.2截交线投影中的空间模型创建
空间几何体被一个平面截切,截交线的形状不好想象,这时就很难画出交线的投影来。借助AutoCAD实体模型的创建功能创建出立体模型,然后用平面接截切,交线空间形状就会展现眼前,其投影也就很轻松地能绘制出来。我们还可改变截切平面的位置,交线形状也会随着改变。甚至还可将实体进行旋转,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对交线形状理解的更加透彻。
同样的方法我们也可以运用到相贯线及组合体的投影中。
2.3提高绘图效率
我们用AutoCAD中的“块”插入功能,可以将一些常用的符号、图形制作成图块,保存在图块文件中,在下一次绘图时免去重复工作,直接在文件中插入相应的图块,可以实现快速绘图,缩短绘图周期,提高绘图效率。
2.4利用AutoCAD进行艺术创作
利用AutoCAD强大的编辑功能,通过对平面图形进行复制、阵列、旋转等方法,可以将平面图形变成美丽的图案,还可以插入艺术字,进行艺术创作。而在传统的手工绘图中,要完成类似的工作将是一项十分繁重的劳动。
通过比对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的差异,同学们体会到计算机绘图的快捷和便利后,会大大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3.建筑制图中的国家规范在AutoCAD教学中的应用
国家制图标准对工程制图作了严格的规定,在图幅、字体、线型、比例、标题栏、尺寸标注、图例符号等等方面都要严格遵守国家规范,很多学生在进行AutoCAD绘图时,不按照国家建筑设计制图标准要求的线型、尺寸标注的样式、图例符号等去画图,画出的图不符合要求,不能应用于工程。所以,在AutoCAD教学中,处处都要穿插建筑制图的内容,让学生知道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
4.注重对学生进行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的双重训练
为了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手工绘图与计算机绘图的不同,在教学中,建筑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建筑剖面图、室内平面布置详图、结构施工图、基础图等都可采用先手工绘图,通过动手练习来消化理解所学知识,然后通过AutoCAD的上机练习,达到快速准确绘制工程图样的目的。实施这种教学方法后,既可使学生对建筑制图中组合体投影的理解不再困难,也能使学生在用AutoCAD绘图时,不再与制图规范的要求脱节。在丰富教学手段的同时,也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并认识计算机绘图的先进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结语
在当前全国高职院校进行全面教学改革的形势下,把建筑制图与AutoCAD内容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建筑制图的同时提高AutoCAD绘图能力,在练习AutoCAD过程中掌握建筑制图投影理论及行业规范,加深对建筑图纸的阅读能力。教学效果表明,运用上述教学方法,减少了教学时数,提高了教学效果,凸显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姚学俭.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制图》教学质量[J].网络科技时代,2008(14).
[2]卢雪松.《建筑制图》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10).
[3]赵淑梅.雷隽卿,黄仕伟.建筑制图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8).
【关键词】建筑制图教材施工图教学探析
一建筑制图教材中施工图部分存在的问题
1.平面图上的轴线不全面
在教材的施工图部分,对于平面图上的楼梯间外墙并没有对轴线进行编号,一般来说应编制为E轴线。而且对于建筑的卫生间图例上没有定位的轴线。如某卫生间的西墙边应该设置编号为1/1的定位轴线,东墙边应有编号为1/10的附加定位轴线,而北墙则要有编号为1/C的定位轴线,教材中连这些都没有。墙体缺乏定位轴线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在进行技术交流的过程中,描述墙体的位置时很容易出错。
2.楼梯详图存在的问题
在整个建筑的内部结构中,楼梯是最为复杂的部位,因此绘制详图十分重要。楼梯间详图主要有两个部分:(1)平面详图;(2)剖面详图。而建筑制图教材上的图例仅仅只有三层房屋,只有楼层平面和剖面的详图。对于这点,如果在今后遇到高层楼房,如何绘制楼梯详图,很多学生必定会无从下手,所以教材中的楼层应选择高层或者多层楼房图例范例。
最后,对于高层的楼房,在其楼梯间的剖面图例上,折断线应有三处。在楼梯间的顶层楼面上要高于栏板处应有折断线,对于竖向的有着同样构造的楼层中使用标准梯板反映,标准梯的上下出应各有一道折断线。对于标准的梯板楼层的平台以及其中间部分的平台都应该要加以标注来代表楼层的全部标高。剖面详图的竖向尺寸应为内外两道,外面的一道从上面到下面是室内外高差和层高的尺寸,里面的一道则是台阶的高度尺寸。当前制图教材中,对于这部分的图例没有标示出层高的尺寸,更没有把底层的台阶高度写成乘积的形式。然而,同该教材相配套习题上的图样也只是四层混合机构房屋。在建筑制图教学中,教师应以习题图样为主,对于一些存在问题的地方,教师要及时加以纠正。
3.平面图缺乏厨卫设备
目前,学生使用的建筑制图教材上关于平面图上的厨卫设
备,仅仅只有东边的厨卫设备,也就是说只有部分厨卫的设备。土木施工中如果需要的厨卫设备都应在平面图上全部画出,如灶台、水槽、洗面台以及便器等,以避免在施工的过程中弄错设备的位置。尤其是厨房中的操作台,如果平面图上的楼梯间是相互对称的,而操作台的位置处于外墙的窗口下而不是内墙上,那么其位置同楼梯就会不对称,否则就会导致一个操作台在使用时的光线是由操作者的左边进入,而事实上,大部分人在厨房中都会右手操作,需要光线从右边进来才安全。
4.首层的平面图上未加画散水
从教材上的总平图上来看,房子的周围除了出入口就是绿化用地。要避免雨水对基础产生侵蚀,外墙的四周就要设置散水和明沟,雨量较少的地方可不设置。但是,教材上楼层的首层图例上并没有明沟和散水。
5.缺乏屋顶平面图
当前,制图教材上对屋顶的平面图表达不一致,有的教材甚至是忽视了这部分。在华南理工大学编制的教材中就没有这部分。屋顶平面图是反映屋顶平面形状,屋面设施以及排水组织的。如果有女人墙,那么就必须要在其位置上标注出定位、尺寸。而屋面上楼梯间以及屋面绿化等布局也都有定形和定位的尺寸。在教材上缺乏屋顶平面图的情况下,教师则应该根据自己的意图在黑板上绘制该图,让学生加以掌握。
6.缺乏三层平面图
在一些建筑制图的教材上只有二层的平面图,而看不到三层平面图。通常来讲,二层平面图应该是二层和三层的平面图,否则的话就会少一层。两者的不同体现在:三层是顶层,顶层的楼梯间画法同中间层又存在不同,楼梯间如果有详图,那么详图上的各层构造则要被表达清楚。
二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措施
针对施工图存在的不足,对学生识图能力提高措施进行探讨,以便学生和教师能共同发现教材图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解决。
1.掌握读图顺序和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识图的顺序和方法。建筑施工程图由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在一定顺序安排下装订的,这是学生读图的基本顺序。这三种图样之间的关系既是独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工程施工中要完成建筑实体就要相互配合。学生要想真正理解和看懂图样就应该先阅读建筑施工图,然后再分析结构施工图,最后对设备施工图加以识别。
在阅读施工图中,应先看说明,在说明上的内容一般用图形无法表达的,是全局性的内容。通过施工图的阅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以后的图形内容。对于建筑施工图样而言,阅读的顺序是:总平面图―平面图―剖面图―立体图―建筑详图。读图前,先粗略地把施工图翻阅几次,对整个工程有大概的理解,然后再根据施工的先后顺序自己读图,以做到能掌握工程细节部分的全部内容。学生在按照一定顺序阅读施工图时,如果遇到了不懂的地方,可以先暂时放下继续阅读后的内容,在对后面的内容识读之后,要解决前面遇到的问题就更加容易了,而且还可以对前面的内容深化理解。对于不同工种的图纸采用这样方法识图效果更好。学生只有在理解图纸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现教材图例中存在的问题。
2.循序渐进,逐步引导
学习基本的形体三视图时,可以以学生熟悉简单的建筑形体为例,然后对三视图的形成详细地进行讲解。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师还可以通过结合学校的教学楼和宿舍等实际建筑物对建筑物的基本结构以及组成部分进行补充。例如,把学生很容易看得到的墙面、楼梯以及屋面等作为例子,对这些构件的构造以及图示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从学生的身边汲取例子,学生不仅有兴趣了解,也更容易掌握。之后,还可以结合学生以前学习的投影原理,对房屋的三视图的形成和原理加以讲解,这样就能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图的雏形。只有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才能更好地认识施工图样,为读懂建筑工程图和施工图打下基础。
3.理论结合实际
通过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从掌握建筑施工图到真正读懂施工图。一套完整的建筑施工图根据其工种不同,分为建筑施工、设备施工和结构施工图。建筑施工图主要是对整个建筑的组成、材料、构造等的表达,有整体性和全局性,通过图样来对建筑外部形状及美观加以体现。
三结论
[1]郭军.谈谈建筑制图中建筑施工图图例问题[J].高等建筑教育,2005(1):51~53
[2]张艳芳.基于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实践与研究――以建筑工程类专业《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为例[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