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设计导则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空间设计导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2]陈海,从城市建设角度浅谈无障碍设计的要求[J].中国勘察设计,2009(9):86-88.

[3]洪涛,赵伟沾,基于老年人生理与心理的城市公0规划设汁[J].北方园艺,2008,(1)163-164.

[4]UlrichRS.EffectsofInteriorDesignonWellness:TheoryandRecentScientificResearch[J]JoumalofHealthcareDesign.1992(3):97-109.

[5]UlrichRS.NaturalversusUrbanScenes:SomePsychophysiologicalEffects[J].EnvironmentandBehavioL1981(13):523-556.

【关键词】空间句法轨道站点公共空间导则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注:该项目为北京工业大学第12届科技基金立项项目项目编号:ykj-2013-10419

引言

北京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站点的可达性特征使得站点临近区域在集散区域内客流增大的同时也产生了资源的积聚效应,而北土城站站点周边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众多,却缺乏应有的城市空间活力。

1.北土城站站点周边城市公共空间分析

1.1站点概况

1.1.1规划范围

此次调研地点位于地铁8号线和10号线的换乘站――北土城站及其周边公共空间,占地面积约130公顷。北土城站周边以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北中轴景观大道广场等开放空间为主,辅以居住、办公、商业等功能用地。站点东北方向为在建的奥体文化商务园区,西北方向为中华民族园。

1.1.2周边区域条件

北土城站是地铁8号线和10号线的换乘车站,且位于北京中轴线上,是北京传统轴线和现代轴线的过渡地带,作为奥运公园的门户和序幕,是北京交通区位的重要交通节点。周边用地以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用地为主。

1.2空间调研情况概述

1.2.1公共空间分布特征

北土城站周边公共空间主要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中华民族园(南区)、北中轴景观大道、公交总站和沿街带状防护绿地。用地内的古城墙文化、民族文化、奥运文化丰富多彩。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利用率较高,人流较集中。而北中轴景观大道广场利用率较低,活动人群较少。中华民族园(南区)处于暂时关闭状态。

1.2.2空间肌理特征

用地整体建筑密度较低,尤其以东北地块最为明显,为在建的奥体文化商务园区。以北土城站为中心,形成东西和南北向的大面积十字形开敞空间。东西向为带状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南北向为北中轴景观大道(广场)及带状绿化,具有良好的视线通廊。

建筑以板式居住建筑为主,局部存在少量大体量现代公共建筑。南北向道路、广场形成了强烈的轴线空间。由于用地内建筑围合感不强,所以街巷肌理较为混乱,但绿化空间较为充足。

1.2.3使用人群特征

根据用地内公园、广场等大型公共空间的功能性,其服务人群特征为:遗址公园主要服务于周边居住区居民的日常活动,中华民族园以游客为主,而北中轴景观大道处于周边居民和游客的混合使用模式,但以居民日常使用为主。上班族对区域内的公共空间利用率极低,主要在办公区域内活动。行人交通目的性较强,主要分布于交通干道沿线。四类人群混合使用的公共空间较少,以站点周边为主。

1.3SpaceSyntax分析结果

1.3.1街道整合度分析

北土城站点周边以北土城东路、北土城西路和站点南边的北辰路的整合度为最高。说明其拓扑平均深度较低,人流较易到达,可达性强。因此,此三条街道内的公共空间应作为优化设计的重点。

1.3.2街道选择度分析

北土城站点周边以北土城东路、北土城西路的街道选择度为最高,站点南边的北辰路和安定路较高。而且,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也具有较强的吸引穿越交通到达站点的潜力。

1.3.3站点所在街道相对深度分析

北土城站点周边以北土城东、西路和北辰路深度值最浅,有利于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开展。其次,站点四周用地内深度值较为平均,个别地方存在较深区域。因此,在优化设计中,应努力降低站点周边公共空间的深度值,从而提升其可达性。

1.4空间现状问题总结

1.4.1线状城市公共空间

(1)局部步行交通系统可达性低

(2)部分站外步行交通系统可辨识性低,行人易产生迷失感

1.4.2面状城市公共空间

(1)空间利用不充分,无法满足多元需求

(2)空间设计趣味性及观赏性较差,缺乏活力

1.4.3文化氛围的营造

(1)多元文化(民族文化、古城墙文化、奥运文化等)氛围缺失

(2)中轴路――北辰路街景界面缺少“中国气质”,应加强其轴线秩序和文化氛围

2北土城站站点周边城市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在城市设计层面,轨道站点周边公共空间优化设计导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2.1线状公共空间

即站点出入口与城市街道的空间关系研究。具体包括空间的可达性、可辨识性、建筑围合界面等方面的指导性原则:

(1)沿街建筑立面整洁,尽量保持风格的整体统一,有底商的路段避免占据人行步道空间;

(2)道路两侧除了要有行道树之外,宽度足够的路段人行道两侧还应有丰富的绿化景观;

(3)人行步道要有硬质铺装且平坦无破损,人行道和人行天桥的地面及墙体应整洁,无商业设施。

本设计中以北辰路街道设计为例:

(1)强化街景界面的中国气质,强化人工建筑界面的齐整统一的轴线秩序。保持北高南低、平整有序的景观轮廓线。强化轴线对称格局,界面统一临街檐口高度,界面统一色彩。

(2)恢复与强化轴线上的重要结构性视觉要素,强化自然图画的城市公园气质,保持对称绿化格局,软化两侧街景界面。

(3)北土城南段强化轴线东西使用功能和建筑空间形态的对称布局,北段强化轴线东西对称的公园布局。凸显南北街景的不同气质和不同图底肌理。

2.2面状公共空间

即站点周边500m半径范围内行人能够到达的休闲广场、公园、绿地、街角广场、停车场等空间研究。具体包括可达性、安全性、便捷性、绿地绿化率、夜景观设计等指标要求:

(1)在空间尺度适宜的情况下,设置小型的林荫广场,或者儿童游玩设施,增加街道活力;

(2)在社区周边的街角空间,增加必要的休憩设施,并结合植被绿化等软质空间,从而为周边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增加宜人的休闲空间;

(3)设置足够的休憩设施,增加具有趣味性和参与性的环境,提供私密、开放、安静、热闹等不同特点、多样的可达性休憩场地;

(4)在公共建筑围合的街角空间,若空间尺度较大,可设置喷泉、水池、开放草坪、健身场地等丰富的广场空间,并注意加强与周边街角形成的视觉对景关系。

本设计中以安贞路广场和街角空间设计为例:

安贞路广场:

(1)将废弃的停车场改造为居民日常健身活动场所,满足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安贞医院看病者休憩、娱乐等功能;

(2)广场内宜采用颜色较为鲜艳的硬质铺装,植被宜选择高低不同的植物进行人工造景,从而营造丰富的景观层次,以满足广场上人群和行人视线审美要求。

2.3文化氛围

即站点所在区域的周边公共空间应具有的文化气质,包括空间秩序、地域性文化小品的表达等内容。

(1)在中轴线上,通过绿化植被、构筑物、铺地等形式的对称布局,保持其中国气质和轴线秩序;

(2)增加其空间可达性及安全性,保证居民、游客的健身、游览、休憩等基本功能需求和重大节日的聚集活动场地;

(3)以人工植物造景为主,选择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营造丰富的景观层次,以满足广场人群和道路行人视线的审美要求。

3.结语

参考文献

1徐璐徐建刚.空间句法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以南京市河西地区空间结构分析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1(04):42-48.

2杨滔.空间句法:从图论的角度看中微观城市形态[J].国外城市规划,2006(03):48-52.

3郭湘闽,刘长涛.基于空间句法的城中村更新模式――以深圳市平山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3(03).

关键词:城市更新、公共空间、策略研究

1引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可建设用地逐渐减少,建设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样的发展方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模式。《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未来城镇的发展应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挖潜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城市更新需要建立在土地集约利用,资源合理配置,功能合理布局的原则下。

2城市更新

2.1城市更新的提出与演进

城市更新(CityRenewal)一般是指针对城市环境较差、标准偏低、规划落后、经济衰退而进行的改造过程,较之以往单纯以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整治城市环境、改善基础设施为主的旧城改造,城市更新不但涵盖了旧城改造的全部内容,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添加新的内涵。

2.2城市有机更新

吴良镛院士主张城市有机更新应“按照其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城市有机更新强调的是一个过程,即通过运用旧城区域结构与功能调整、环境治理改善、设施建设、形象重塑等手段,使城市保持发展活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过程。

3公共空间品质的塑造

3.1公共空间定义

从空间与建筑实体的关系出发,可以将城市分解为两种空间:一种是建筑物或构筑物内部的空间,即室内空间。另一种是由建筑物外界面和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空间,即开敞空间。城市的开敞空间依据权属性质又可以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四类,其中公共空间是向所有城市居民开放,为公众共同使用的空间。

3.2什么样的公共空间具有好品质

扬盖尔(J.Gehl)则从公共空间的品质方面提出了十二项评价标准,提倡要为使用者提供游览的条件、休憩的条件、逗留的条件、欣赏的条件、交流和聆听的条件、玩耍和体验的条件、享受良好气候的条件,并创造积极的感官体验和合适的尺度,同时要尽可能避免犯罪和暴力的影响、交通和事故的影响以及不愉官体验的影响。

相比当今社会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有些细微的城市设计改造不仅平实易操作,而且能真正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使其真正成为市民社区生活的一部分。2014年,北京大栅栏地区对胡同进行了改造,创建了胡同中的微公园。作为“领航员项目”之一,这种胡同中的微公园具有可推广性,成为该片区域有机更新的一部分。改造前,该地为一个可容纳3

辆车的停车场,原先设计的公共休憩空间被停放的机动车遮挡视线,无法提供良好的品质与舒适度的保障,鲜有使用的人。改造后,通过采用提供休憩座椅、增加绿化面积、设置遮阳装置、添加游戏设施、使用活动性桌椅以及设置隔离绿篱等措施,提高了公共空间的舒适度,增加了人们社会交往中的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4提升公共空间场所活力的策略

4.1宜人尺度

4.1.1空间尺度认知的规律

人类有关空间认知的一般规律,即不同空间规模对应着不同空间尺度,并具有不同空间认知方式。通常,尺度可分为绝对尺度、相对尺度、精度、粒度以及细节等。在设计过程中所操作的具体事物主要是物质材料、结构等等,而设计的主要对象却是空间,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空间,可以通过七个方面去认知:图与底的关系,说明实体与空间的关系;空间的抽象;实体,空间的限定和操作;实体,空间的加法和减法;空间的限定:围合、覆盖、设置、隆起和下沉,材质的变化;空间的尺度与界面,对空间限定的手法有所了解之后,抽象的空间如何为人所用,必须以人的尺度单位,考虑人身处其中的感受。

4.1.2街道宽高比

根据调查统计,最适宜步行的街道空间尺度应将街道宽度(D)与建筑高度(H)的比值控制在1-2之间,因为过宽的街道不适宜人的穿越和空间围合感的塑造,而过高的建筑则容易使人产生压抑感。城市规划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将步行区域的D/H的比值控制在1-2之间,打造宜人的步行尺度。

4.1.3人性化空间尺度

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应该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考虑的空间尺度,在考虑街道宽度与建筑高度之比的同时,还应考虑到适宜人性的空间体量,避免过宽过高的街道与建筑形式的出现,做到“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凯文林奇(K.Lynch)认为12米的尺度让人感到亲切,24米的尺度让人感到宜人,而看清人的面部表情的距离则是在25米。

4.2生活方式

4.2.1慢生活方式

4.2.2慢行系统

慢行系统一般是指采用步行、自行车作为出行手段的交通方式,一般速度都不会超过15Km/h,慢行交通系统的设计内容包括慢行空间、慢行主体以及慢行行为三个部分,为市民休闲、娱乐、锻炼等提供良好的保障。

4.3场所塑造

4.3.1高品质开敞空间

4.4功能置换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街区内部部分功能呈现出衰退的趋向,功能置换通过对街区整体的改造或局部的调整,使之以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并最终融入到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生活中。

5结语

公共空间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场所和空间,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必要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载体。一个良好的公共空间并不是形态上或体量上的宏伟与壮观,而是可以满足人们日常活动中的各种需求,增加社会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发生概率,吸引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群体来使用,从而塑造空间上的活力。公共空间作为服务于人的载体,应从人的行为和感知的角度进行充分考虑和设计,创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1]扬盖尔.人性化的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92.

[3]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等.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方益萍,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5]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6]邹德慈.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J].城市规划学刊,2006(5):9-12.

[7]彭智谋.城市公共空间的视觉尺度研究[D].2007.

[8]刘源.现代城市有机更新的适应性理论及方法探析[D].2004.

[9]温日琨.城市有机更新与城市文化生态建设[J].工业建筑,2009(39):52-54.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存在问题多元化

1住宅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住宅建筑设计

2.1居住功能多元化

当前,住宅从过去的主要满足生存功能向兼顾发展功能、享受功能过渡,住宅不但是一个生存空间同时也是发展空间住宅除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条件之外。还要设计供住户及其子女读书学习、艺术培养、作画写书、健身锻炼、文化娱乐等的空间以及功能,使各自得到舒适享受、视觉享受、感觉享受的条件。

2.2住宅设计要求精品化

要摒弃那种照套图纸的陈旧设计手法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对各类住宅设计进行对比研究,多方面应用科技成果,设计出价值更高的精品。

2.3住宅设计要有超前性和弹性

普通住宅应参照国家小康型示范小设计导则进行设计并在套型、功能、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适当超前,预留可以调整、改造的余地,做到20年~30年不落后,40年~5O年可改造住宅由于居住者年龄、家庭成员的变化,或由于变换居住者,应在必要时对室内布局、分隔灵活调整,也可以两套合一套,三套变两套。

2.4居住空间设计的多样化

从平面空间设计向三维空间设计发展,根据市场要求,适当设计复式、跃式、错层以至跃复式合体、三层错层式等住宅模式,使居住空间更灵活,适合不同消费对象的爱好。

2.5住宅设计的科技应用集成化

新科技的发展、推广应用已由单一性逐步向集成化发展,住宅设计也应适应这个趋势。

2.6住宅设计走向信息化

应适应知识经济浪潮的发展多掌握技术信息,包括设计理论、市场信息、设计科技、政府导向,不断更新知识,设计出具有创新价值的住宅。

3套型的功能空间分离

3.1公私分离

就是把家庭生活空间分为私密区和公共区,把卧室、工作室、专用卫生私密性要求高的房间划分为私区,把起居室、餐厅、厨房、公用卫生间、门厅等划分为公区。按公私分离原则进行生活行为单元组合设计。

3.2餐寝分离、居寝分离

将用餐功能从厨房分离出来,同时又将起居功能从卧室分离出来。

3.3起居、进餐、就寝分离

在面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设置专用的餐厅也可将用餐空间附带在起居空间内,或附带在厨房内形成餐

室厨房也可附带在门厅内。

4平面布局的多元化性,变异性和差异性

5提高厨房、卫生间功能质量

厨房应按家庭炊事行为合理设计灶台、案台、洗涤台、冰箱、排油烟机等的位置根据洗、切、烧的操作过程,厨房的台面呈L形及n形柜式布置。较合理。并要求有足够长的台面能置放如电饭煲、微波炉等这些家电。厨房设备应满足人体工效学原理及炊事操作流程,炊具、料具、储藏等易清洁,使用方便且整齐美观卫生问应随套型面积不断的扩大也相应增加。如建筑面积超过lOOm2时,设两个卫生间比较理想。一般卫生间有浴缸、坐便器、洗脸盆、洗衣机四大件,如家里人多最好是将洗脸、洗衣同浴厕二者之间用隔断分开。暗卫生间应有换气扇等换气设施,使之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厨房、卫生间、设备、设施、管线等二次施工安装、装修的管线置于本层楼板上,二次施工原则上不影响邻居。厨房卫生间设计应充分考虑改造的可能性。

6,小区室内外环境

人们在生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心理需求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如居住房间的领域感、安全感、私密感;居住环境的艺术性、“人情味”或高情感等。创造环境就是要在建筑内外创造具有大自然热点的舒适、健康、有益于人们活动的空间,特别是在公共活动空间中,布置有艺术性的绿化、水面、座椅、交谈的场所。在总图设计时尽量避免外部空间的呆板划一,努力创造一个活泼、生动有机的室外空间。其次是环境设计,多考虑一些人际关系。邻里交往的需要,设置必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在绿化设计时,应根据树的不同)科目,不同形状,不同色彩,不同的季节变化

进行有效搭配,来增加绿化的层次感;用水面、绿地、铺地来划分地面,配置小品、雕塑,布置桌、椅,使绿地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同时还要强调各空间的可达性,使人们不仅在交通上顺畅、安全、方便、易于接近,而且可使人们易于参加各种活动。与自然有良好的结合。充分利用地形。开辟视线走廊,在城市空间中创造自然环境之美,增加空间的场所感,给人以亲近自然的倾向。此外,在多样化、省地、节能、采用轻质高强材料减轻自重方面也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真正高质量、高技术、高情感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口袋公园;城市开放空间;规划设计

Abstract:Withtheacceleratedprocessofurbanization,theurbancentersofthebuildingdensity,needsofbuildingsomesmallpublicspacesofpeoplebecomeextremelyurgent.Onthebasisofstudyingdevelopmentconditionsofvest-pocketparksathomeandabroad,thispaperanalysisthecharactersofvest-pocketparks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onthelayoutofvest-pocketparks.Finally,thispapergivesasummaryonthedevelopmentofthevest-pocketparksinthefuture.

Keywords:vest-pocketparks;urbanopenspace;layout

中图分类号:TU-0文献标识码:A

现代都市人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丛林中,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倍增,因此渴望亲近自然,逃离喧嚣,而城市公园正是缓解繁忙拥挤的都市生活对人造成不良影响的重要场所。只是普遍存在的城市公园专注于大型、综合性,服务于全市人民,结合可达性、出行方式等考虑,它更加适合作为休息日的活动场所。真正能够对日常生活作出贡献的公园系统,必须是触手可及、随处可见的,这就是口袋公园的优势所在,它微小、便捷、贴近生活,可以成为城市公园的良好补充。

1口袋公园的现状概述

1.1口袋公园的兴起

口袋公园的概念是由风景园林师罗伯特宰恩(RobertZion,1921-2000)的布润联合公司(Zion&BreenAssociates)于1963年在纽约公司协会组织的展览会上提出的“为纽约服务的新公园”的提议,它的原型是建立散布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呈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Midtown),或称口袋公园系统(Vest-pocketPark)。它是为了解决高密度的城市中心区紧张的休息环境诞生的便捷和触手可及的绿地。在调查时发现,街头绿地特别是高容积率的城市中心城区的绿地建设往往更重视装饰形象,轻功能的使用,常常看到不少街旁绿地被不可践踏的草坪、地被和灌木装饰成形状各异的模纹,尤其是重大节日的时候。无可否认,这种做法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绿地率,但是这样也是使绿地变成了可远观而不可亲近的装饰品,从而使它失去了他的使用功能[1]。直至1967年5月23日,美国纽约53号大街的佩雷(ParlayPark)公园正式开园,这一新形式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问世,标志着口袋公园的正式诞生。

1.2口袋公园的含义

口袋公园是将Vest-pocketPark直接翻译过来的说法,不同的学者对它有不同的定义,下面是经过查阅资料对它不同含义的总结。

张文英教授在《口袋公园――躲避城市喧嚣的绿洲》一文中如此定义口袋公园:口袋公园,是一种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它们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2]。

口袋公园也可以称为袖珍公园或迷你公园。口袋公园实质上是一种小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OpenSpace),具有提供人们都市生活中公共休闲、娱乐的场所,起到平衡城市发展,调节土地使用密度,美化环境,净化污染等作用。

1.3口袋公园在国内外发展状况

1.3.1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的口袋公园开始发展较早,在中国的口袋公园发展较为落后的情况下,了解国外发展历史和现状对于我国的口袋公园建设也很有意义。

英国的口袋公园计划,目的是改善城市绿色空间,提出“乡村在门外”(CountrysideintheDoorstep)的概念,这些公园面积在0.04~35hm2之间。任何可以利用的空间都可以成为口袋公园――所有项目既得到政府也得到公众的支持。相比而言,其概念更为广泛,或大或小,或在城市或在乡村,它们帮助保护和保存当地野生动物、遗产和景观资源,具有众多的社会或环境价值。

日本大量的公园绿地在二次大战中被摧毁,二战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日本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小公园为主体,按规模、服务半径配置的现代都市公园体系。为了缓解城市中的环境污染、为都市人提供可以呼吸到清新空气的绿色空间,日本政府规定在高层建筑的脚下必须按照行政指令修建袖珍公园作为都市人的室外公共空间。这些公园在人们“贴身”的生活圈内,设置任何人都可以方便使用的“休闲设施”。而这种“设施”并不一定是构筑物,它也许是草地、空场、河滩或洼地,把休闲内容有机地组合于绿地内,将吸氧与运动结合在一起[4]。

1.3.2国内现状

目前我国口袋公园的规划与建设,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我国现行的城市绿地分类规范中,最小的公园类型是服务半径为0.3~0.5km2的小区游园。这类小型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中场地意识淡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缺乏“提供足够舒适的活动场地”来满足人们游憩行为这一景观设计的基本目标。场地设计和设施配置往往不能满足周边使用者的休闲游憩需求。随着城市密度的增大、工作方式的变化、精神压力的加剧,我国的城市居民将越来越需要这种可以天天享受、伸手可及的小型公园绿地来进行放松和休闲。

2口袋公园的特点

2.1占地面积小

口袋公园是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常只占几百平方米的空间,如以美国的几个有名的口袋公园为例,佩雷公园(PaleyPark)占地只有390m2(见图1);绿亩公园(GreenacrePark)占地面积为590.8m2(见图2);而位于曼哈顿西侧的高线公园(HighLinePark)全长也只有1.6km(见图3)。在这样充满绿色的小空间内,人们会有一种亲切感和安全感。

2.2分布随机

口袋公园的选址灵活,随意性高,分布趋向于离散型,不受过多的因素限制。它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边角废地,见缝插绿,一个地区的几个口袋公园的建设也可以经过精心规划,体现整体性[5]。口袋公园的应用范围广,服务面积大,受益人口多。

2.3功能较简单

口袋公园的功能简单主要是指其使用功能较大型公园来说较为简单,因为口袋公园主要承担使用者日常简单而短暂的休息功能,再者其场地有限,设计上依据其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更有针对性,如适合儿童游玩的游戏场地和人们饭后散步的场地等。

2.4使用频率高

据资料显示,粗略估算,纽约中央公园每1平方米的面积每年接待游客4人;而位于美国的小面积的佩雷公园每年每平方米接待的游客量为128人,比面积是它的8000多倍的中央公园高得多,原因是相比中央公园而言,佩雷公园更容易到达,对于工作日需要短暂休憩的人们体现的功能性更强[6]。

3口袋公园规划设计

3.1口袋公园的基址选择

可以说口袋公园是城市中的一片绿洲,给钢筋水泥森林的城市带来一抹清新,也可以使疲劳的城市人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得到片刻的安宁。所以,笔者认为口袋公园与组团绿地,校区小游园等小型绿地还是有区别的。笔者对国内外口袋公园的优秀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口袋公园更适合建立在以下几种地方:

1)商业区。商业区寸土寸金,在这里建立小型的口袋公园作为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可以缓解这里的工作者的工作压力,也可以作为大家的一个休闲交流平台。

2)城乡结合区。城乡结合区往往是多数城市低收入阶层聚集的地方,比如农村到城市打工的人、刚毕业收入低的蚁族以及长期在此居住的低收入居民等。这些地区往往人口多且人口结构复杂,人们对环境要求不高,这里的环境绿化率与绿化覆盖率也极低[7]。在这里利用边角废地建设口袋公园,可以提高城市绿地率,改善城市整体环境,为这里低收入的人们提供一处释放生活压力的休闲场所,加大城市公园的可达性。

3)老城区。城市老城区的特点是拥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可能还存在一些需要保护的古建筑、街道等。这些地方不能大拆大建,但是有时候由于多年习俗流传下来,老城区的环境也存在一些脏、乱、差的情况[8]。口袋公园的小巧、实用在这些地方比大型公园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3.2关于口袋公园在街区中的常见位置分析

口袋公园的分布具有随机性,在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和卡罗琳弗朗西斯的著作《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的第三章中,作者将袖珍公园与街区的关系总结为以下三种[9]:见作者自绘图(34页)

3.3关于口袋公园的设计元素

目前,关于口袋公园的理论研究很少,也没有固定的设计模式和标准。不过,笔者在总结国内外口袋公园的优秀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一般口袋公园中存在的设计元素有以下几种类型:

1)植被绿化。花草树木是一个公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创造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必备的元素。植物的种类需要更具场地的大小、基址以及使用人群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选择。

2)休憩设施。主要是指凳子、亭子等为人们提供休息的设施。口袋公园一般为人们提供的是短暂停留和休憩的功能,所以休息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设计师在设计时还需注意休息设施的尺寸和材料设计,注意人性化设计。

3)儿童游乐设施。儿童也是口袋公园的主要使用人群之一,他们对公园和这类区域的向往甚至比大人还要强烈。因此,可以更具场地的大小决定是不是要在园中设立一些沙坑之类的儿童游乐设施。

4)识别性强的标志物。指的是雕塑、壁画、浮雕等标志物。此类标志物可以用来对该口袋公园甚至该地区进行标志作用。

4实例分析――郑州市莲湖湿地口袋公园

4.1口袋湿地的含义

口袋湿地是美国雨水最佳管理措施范式之一。它以占地面积小,应用灵活,可以在城市密集区各种地理条件下因地制宜建设的优点,利用植物、微生物与水资源,人为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圈结构,发挥着减少和净化城市污染,调节局部小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

4.2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莲湖街西侧,里面有南北两个人工湖。人工湖南部面积约为1.4万m2,分为南北两部分,一条450米的河道将其连接,河道宽4~8米。莲湖口袋湿地位于莲湖公园北半部,面积2300m2(见图4)。

4.3项目原理

该项目通过鱼、水、草这个食物链,使这方湿地形成一个自我循环互动的“微环境”。

4.4项目规划

这个项目是中国与UNDP合作的水资源管理方案子项目,也是UNDP在全球实施的第一个“城市口袋湿地项目”。水源利用的是郑州市太古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提供的能达到景观用水的中水,目的是利用一系列的人工措施,造一个能够实现自身良好循环的生态小环境。

该项目主要分为两个区,包括宽4-8米的河道区和近1万平方米的湖面区两部分。河道区由填料床和水生动植物组成,水在填料层里水平渗流,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的生物膜来继续处理水体中的污染物质,采用湿生或挺水景观植物作为湿地植物;而湖面区取莲湖公园的立意,以莲花为主景,局部湖岸种植千屈菜、香蒲、水葱、菖蒲、水烛、茭白等挺水植物,形成自然湖滨带生态景观。莲花、香蒲等挺水植物,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草鱼、花鲢等滤食性鱼类,螺狮、河蚌等底栖动物共同构成水生食物链,实现良性循环,同时满足休闲、观赏、垂钓的功能。

4.5项目意义

郑州市莲湖公园虽然面积相比很多其他公园来说比较小,但是它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高效湿地水处理系统,来实现当地景观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实现它的生态价值的同时,莲湖公园还为附近的居民提供了一个茶余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见图5),充分体现了口袋公园的特点,发挥了口袋公园的作用。

5口袋公园的重要性及研究意义

现在城市绿地建设多是为了使更多普通人能够接触到绿地,强调绿地对于普通人的可达性(accessible),但是现实是多数绿地建设都是开发商和政府具有目的性的产物,绿地的建设会提高绿地周围的房价,普通人会因为绿地周围房价的提高而对该地区望而却步,这样其实绿地原本的可达性依然没有实现,能够接触到这种绿地的还是社会少数经济条件好的人[10]。而口袋公园的建设基本不需要考虑购地建设的问题,所需投入的资金较少,离人们较近,更能实现公园的可达性,发挥它的使用功能。

此外,口袋公园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口袋公园的植物群落可以发挥其生态功能,对于城市空气、噪音等污染的缓解发挥一定作用[11];口袋公园一般位于道路的交叉口处或者城区的方便居民出入的地方,良好的景观设计可以提高该区域和城市的形象,体现其景观功能;口袋公园的建设有利于人们工作生活之余进行更好的休闲和交流,有利于人们身心和社会秩序的健康发展,体现了其社会功能。

概括来说,口袋公园对城市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有以下几点:1)可以适应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稀缺的现状;2)形成绿色斑块状城市公园系统;3)加强政府和社区邻里之间的联系;4)支持绿色开放空间的环保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支持城市衰败区域的再生和重建。

6总结及展望

口袋公园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精神生活要求提高的产物,也是繁忙都市中的一个庇护所一个户外的“家”,为人们提供一个触手可及的休憩放松的场所。口袋公园的选地就是基于城市结构中无处不见的甚至可以算是边角废地的地方,某种意义上说是场地的利用和再生,是旧城改建的重要手段。它在缓解城市中心区过度拥挤的状况的同时,对旧城改造中解决中心区衰退问题,对恢复和再生城市中心区的活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口袋公园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美学上的,更多的而是它小小的能量所带来的社会上经济上、文化上、哲学上甚至政治上的意义,它让我们重新思考人与场所,人与城市,自然与城市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彭h.口袋公园设计初探[D].无锡:江南大学,2009.

[2]张文英.口袋公园――躲避城市喧嚣的绿洲[J].中国园林,2007,23,(4):47-53

[3]柯鑫.寒地城市口袋公园人性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

[4]吴必虎,董莉娜等.公共游憩空间分类与属性研究[J].中国园林,2003(5):48-50

[5]王进.城市口袋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6]赖秋红.浅析美国袖珍公园典型代表-佩雷公园[J].广东园林,2011(3):40-43

[7]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M].王求是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8]岩下肇.藤本信义,杨利铭.袖珍公园――一个“憩”与“用”的场所[J].新建筑.1991(4):61-62.

[9]克莱尔库拍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二版)[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关键词:城市枢纽地区;地下空间规划;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方法与框架

1.1研究框架

1.1强化控规阶段地下空间控制的必要性

(1)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常态化、规模化的趋势

广州市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的建设已经取得较大成效,“十一五”期间广州平均每年开发地下空间面积约100万m2,“十二五”期间也紧跟轨道交通建设加大了地下空间的开发力度。但是,由于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系统认识,广州市地下空间不仅缺乏上层次的总体布局规划,也缺乏具体单个地块的布局规划,各行业基本按照其自身的发展需求自行建设地下建筑,使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处于无序状态,已经开发的部分地下空间内部布局也不太完善,尤其是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未能很好利用。

(2)地下空间有效缓解轨道交通站点地区交通矛盾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下空间建成后将吸引大量的行人,实施商业功能的前提是解决好交通问题,做好行人交通的疏导,减轻地面交通压力等。地下问系统通过加强不同地下空间的交通联络,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与地铁车站、地面建筑等共构建相互连接、避免地面机动车交通干扰、便捷的地下步行系统。

1.2控规层面下地下空间开发控制要素和指标体系框架

基于地下空间开发控制的特点分析,并延续现有控规控制要素和指标系统框架,控规体系中地下空间开发控制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和空间使用、建筑建造、设施配套、建设开发管理4方面要素内容,每个要素由不同的可操作、有针对性的控制指标组成。

1)土地和空间使用

包括地下空间使用控制和开发强度控制两类指标。地下空间使用控制是对地块地下空间建设用途、位置、边界范围作出规定,地下空间范围、地下空间使用性质、使用兼容性是重要控制指标;开发强度控制主要是对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进行控制,需根据区位、地面开发状况综合确定,地下建筑规模、地下建筑密度是重要控制指标。

表1控规体系中地下空间控制要素与指标体系构成表

2)建筑建造

3)设施配套

是指通过定位、定性,甚至部分定量的指标对地下空间各项设施进行控制,包括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市政设施和地下人防工程设施。其中,地下市政设施的控制分为地下市政综合管廊和地下变电站、煤气站、能源站等指标,须重点控制处理好市政设施与地下空间的水平和竖向关系;地下人防工程设施的控制包括配套人防工程建筑面积总量和配套人防工程使用性质等指标,尤其确保地下防空指挥部、医疗救护站等专用空间。

4)建设开发管理

二、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地下空间布局典型模式

2.1结合公共空间的纯地下空间模式

纯地下空间模式为地面或地上空间开发受到限制,结合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开发的地下空间发展模式。城市公共空间如城市广场、公园、交通枢纽及城市门户地区等,吸引着大量市民休闲、娱乐、交往、健身。在城市公共空间下方兴建地下车库与商业街,既可以缓解城市中心停车问题,又可以为土地综合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2.2结合上盖开局的地下空间模式

结合上盖开局的地下空间模式主要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下开发与地上商业建筑紧密联系的空间模式。轨道交通站点上盖开发既可以是单一的大型商业建筑,也可以是高层商业办公建筑的一部分(含有1~2层地下商业和多层地上商业空间)。以公园前站地下空间为例,分析结合上盖开局的地下空间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合体式地下空间关系为主。

2.3结合商圈、公共中心布局的地下商业街模式

结合商圈、公共中心布局的地下商业街模式依附于地上大型公共中心及地下商业区,与所处商圈功能定位或商业气质相呼应,营造规模经济。地下空间以地铁站为连接枢纽、以地下商业街为纽带,强化各个大型地下商业综合空间的联系,形成网络化的地下商业步行空间,并依托轨道线网保持与周边地下空间便捷的辐射联系。以体育西路站地下空间为例,分析结合商圈、公共中心布局的地下商业街模式,该模式体现为单体式与合体式相结合的开发形态。

三、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指引

3.1拟规划地下空间地区的设计指引

(1)火车站综合枢纽地区地下空间设计指引

结合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分区设定,结合地下空间开发规模预测确定各级功能空间对应的地下开发规模,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辐射形成三级开发地区,各级别功能区对应不同的开发强度及建设模式。

圈层分级开发模式:

枢纽核心圈层分级模型结构枢纽地区典型布局

(2)地铁站及公交换乘站周边地下空间设计指引

以地铁站点为功能节点,以步行可达区域为辐射面的“触媒节点”单元模式:

触媒理论结构示意并联TOD结构单元模式串联TOD结构单元模式

3.2已开发建设地下空间地区的升级改造

(1)现状地下商场的升级改造

结合慢行系统及地下步廊连通廊道规划,串联轨道站点等交通枢纽节点,形成辐射主要功能节点,串联地上地下一体化整体开发的商业网络系统。

通过规划地下集中商业空间及地下联系通道串联形成相对完善地下空间体系

(2)现状地下商业街的改造

针对现有带状商业街的地下空间改造,主要采用多线叠合的模式,增加活动空间趣味性,改变现状单调的单一功能的商业街结构,并合适的节点增加兴奋点,丰富步行及公共活动的行为体验。

多种功能整合重视步行体验的地下商业街

(3)现状地下停车场的整合利用

串联相邻地块的停车库形成片区地下停车场单元,减少单一地块过多的地库出入口,改善周边道路微循环体系。

共享式地下停车库有效的控制了地库出入口及地块开口数目

参考文献及标准:

[1]《中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导则》;

[2]《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

[3]《Geo-SpaceUrbanDesign(城市地下空间设计)》GideonS.Golang,ToshioOjima;

[4](发改委)《促进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指导意见》;

[5]《铁路辞典》

[6]《DBJ/T15-64-2009》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与设计技术规程(广东省标准)

[7]《城市地下空间分层开发模式研究-2007-李春(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化设计策略研究-2008-宿晨鹏(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9]《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容量评估的基础研究-2004-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吴立新,姜云等》

[10]《控规视角城市核心地段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_以温州瓯海城市中心区为例―刘卫东,潘宁宁》

[11]《控规体系中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控制初探―张安、闫刚、谢瑞欣、张柳栩》

[12]《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有关地下空间部分的控制内容和表达方法―徐国强郑盛

关键词:居住小区;景观;公共空间;多功能

一、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公共空间是城市建设和社会过程的场所,是人们日常使用和感受的对象,实现其功能多样化的整合是人性化诉求内核的关键环节之一。虽然单个小区涉及的土地集约化规模较小,但当大量公共空间都具备集约化特点时,对于城市整体土地利用价值的影响将聚沙成塔,对于长远维持人地关系均衡有重要意义。

二、景观公共空间多功能的发展主张

居住小区景观公共空间多功能的含义是多层次的空间承载多种功能、活动的参与,以达到空间活动多样化,从而形成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2、实现有限空间营造无限可能的设计目标

3、从微观关键点入手塑造和改善整体环境的设计方法

使用者能明确感知并互动的空间要素不是景观轴线、特色组团或功能分区,而是场所的细节要素。场所的细节要素是与人互动最密切,最能体现人的日常需求,也是最易改变和实施的环节。从关键点入手,将必要的功能附加到现有空间中,首先要深入调研使用者感受和需求以确定空间中心主旨并突出,其次在功能类型和优化属性类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强化设计或表达。这种方法无论是对最小的花园还是大型组团的改造和整治都是可行有效的。

三、公共空间功能整合的原则

1、人性化原则

尽管居住区景观环境最初的形成由设计师决定,但它并不是设计师“创造”的,是居住者‘缔造’了小区公共空间。环境尺度宜人,重视公众参与,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居住小区成为居民生活时光中美好的部分,唤起他们强烈的家园自豪感和归属感。这是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的人性化要求,也是整合空间多功能的目的。

2、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基于对现代文明和强调经济效率开发模式的反思,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坚持下去。可持续住区具有三大特点:节约资源和经济原则;减少环境负荷和生态系统原则;人性健康和生活优化原则。居住小区景观公共空间的生态特征还具备一定的科教作用。

3、文脉传承原则

居住小区改变了人类曾经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在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体现和保护居住区域民族、地区、传统、习俗和宗教等文化特性。这不仅是一个被动的保护问题,更是一种积极地再创造。在整合空间功能设计过程中应避免盲目效仿,追求功能空间文化的真实性、原创性和亲近性,突出人居环境的社会人文关怀。

4、系统化原则

居住小区空间服务的人群跨度极大,所承载的功能多种多样,这些功能定量有序的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居住环境的独立系统。公共空间的功能需要由系统化统筹,多功能系统化的隐性内涵是人的诉求,而其呈现的表象则是空间功能的多样化可能性。

结语:居住小区景观公共空间的多功能发展不是指在一个空间中堆砌繁复的设计细节以增加使用功能,其核心在于立足关键的着力点,优化空间特征使之和使用者相互作用并产生更多的功能价值,为景观的生长留出余地,促进空间功能的持续进化,强调和尊重公众参与建设和维护,让使用者成为空间的主人,实现人居价值。

[1]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杨小军等.空间设施要素――环境设施设计与运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住房;套内空间;结构与设备设施;精细化设计

Fineresidentialapplicationsanddiscussinnovativeideas

WangZeng-qiang

(HebeiJintaiArchitecturalDesignCo.,LtdHandanHebei056000)

【Abstract】Residentialfine,standardized,user-friendlydesign,notjustasymbolofahigh-qualityresidentialrequirements,butalsopermeateallaspectsofpeople'slives.Thispaperdescribesthevariousaspectsoftherefinementofthedesignconceptandpracticalapplicationinresidentialdesigninaffordablehousing,theanalysisdrawnfrompracticefineideainresidentialdesign.

【Keywords】Housing;Jacketspace;Structuresandequipmentandfacilities;Finedesign

1.住宅单元公共空间的精细化设计

内部公共空间为住宅的各个套型空间的存在环境。创造合理的内部公共空间是保障性住房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

1.2单元的优化设计。在保障性住房设计中,应力争外形轮廓规整,减少公共走道。公共交通核与设备、电气管井紧凑布置,以减少公摊面积,提高套型使用面积系数。保障性住房标准层使用面积系数的全国标准宜为65%以上,而北京则宜为70%以上。

1.3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即保障性住房的公共空间的布局应当紧凑合理,在满足各类管线及消防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公摊面积,理顺交通流线。在公共空间里如能提供居民停留和交往的便利设施和条件,则是更优的设计选择。

2.套内空间的精细化设计应该符合以下规定

(1)明确的功能分区,实现“公私型建筑面积占单元建筑面积比例关系”。

(2)通畅的交通流线。

(3)复合利用套内空间,实现户型的紧凑化。具体说来应该从入户空间、起居室、厨房、卫生间等方面的精细化设计和灵活空间布置来实现。

2.1居室各空间的精细化设计。

2.1.1入户空间。在保障性住房套型设计中,往往难以设置独立的门厅,但应尽可能为设置鞋柜衣架留有空间。

2.1.2起居室(起居空间)。在套型设计中,起居空间处于户型中部,往往难以获得自然采光和通风。为保证起居的品质,应尽可能分配给起居一部分对外采光的面宽;当起居为暗厅时,宜增加间接采光(依据规范暗起居室面积≤10m2)。还应注意为起居室争取较完整的墙面和阴角,使之有相对稳定的空间,同时满足多方式布置家具的可能性。

2.1.3用餐空间。小套型设计往往难以形成独立的用餐空间,可以与起居空间或者厨房合并使用。与起居空间结合使用时,套型设计时要注意为餐桌的靠放预留适宜的墙面,以形成较为稳定的用餐空间。餐桌除了用餐功能外,还可能兼有书桌等功能,所以在餐桌附近应尽可能预留网线接口和电源插座。

2.1.4卧室。卧室墙面尺寸的设定要考虑床的多种布置方式,尽量保证有多种布床和家具的可能性;卧室门和窗的布置要有利于卧室的通风,避免过于靠近,造成通风短路。

2.1.5厨房。尽量留有完整墙面以利于安装橱柜和台面,建议将厨房中的管井、排气道及各类表具尽量设置于台面两端,注意排气道应远离窗户;另外洗涤池和炉灶的周边要留有一定放置物品的台面,以便于操作。建议将厨房的平开门改为推拉门,将冰箱置于邻近的用餐空间或起居空间。在厨房设施中,要注意在厨房中预设足够的插座以满足近远期的电器发展。厨房的排油烟机排气推荐采取独立外排系统替代排气道,并设置窗式通风构造器来引入新风。

2.1.6卫生间。卫生间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体工学的基本要求,注意洗脸池、淋浴器、坐便器等的合适布置,同时还应满足舒适性、私密性要求。设计中尽量将淋浴空间靠角落设置,使湿区在内侧,同时需考虑设置浴帘的位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洗手池台面,注意留出可钉挂毛巾架、手纸盒、五金架的墙面和储藏空间。注重卫生间空间的立体复合利用,如浴盆与晾衣空间的合并使用,提倡整体卫生间设计。

适当考虑老年人使用需求,设置报警器和预埋扶手连接件,门扇推荐用外开门。卫生间设计需考虑设施设备的布置,管道和排气道尽量靠承重墙设置,方便以后对非承重墙的改造。

2.1.7阳台。建议将洗衣机放置在起居阳台上,同时设置储物间(柜)、晾衣架等,将洗、晾、储工作就近化,缩短劳动动线。

2.1.8储藏空间。应充分利用入户空间、阳台空间、过道空间等设置吊柜等储藏空间。

2.1.9空调机位。在保障房中,优先考虑给起居室和主卧室设置空调,当空调室外机位紧张时,可考虑上下叠放;可将空调外机搁板结合阳台设计,将外机上方空间设计成为阳台的凸窗,可扩大阳台晾衣空间,或作为窗台摆放物品。

2.2灵活空间布置。对于结构的优化设计,应该采取在适当部位预留洞孔等手法,采用大开间跨度结构。这样可以使居住空间能更灵活的适应多种形态,在结构空间组织等方面实践功能分区与互用,提高空间的适应性。另外在空间的组织方面,也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实践空间的复合利用。

2.2.1满足空间分隔及家具摆放的多样性。如为多方式布床留有可能:考虑到临时来客居住,或家人分床睡觉的需要,建议零室户内布置床位的墙体长度大4米,为多方式布提供条件。

2.2.2增设多功能半间房。当套内面积较为紧张时,可以考虑设置一个多功能的半间房。可兼做临时卧室、书房、餐厅或储藏室等。

3.住房的结构、设备设施精细化设计

3.1住房的结构设计基本原则(以北京为例)。

(1)北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较高,本着实用、安全、经济的原则,建筑平面和竖向的布置宜规则,一般高层住宅宜按钢筋混凝土的剪力墙结构设计。

(2)对于住宅产业化,结构设计可采用装配式构件,但应对建筑的抗震安全、经济和施工进行综合分析比较。

(3)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宜使用大开间剪力墙,提高室内空间的灵活性,同时便于布置停车场。

3.2住房设备设施的设计。为了使住房的设备设施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和社会大环境下住房管理和节能等的要求,其设备设施设计需要满足以下几点原则:设置采暖系统和设备的住宅,应优先采用区域集中供热采暖系统,并应设分室调节装置。住房的水表、电表、燃气表、热计量表,应分户设置且便于管理。住房小区建设宜积极利用中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用于冲厕和绿化。公共部位的照明应采用节能产品。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房应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限价商品房提倡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3.3住房中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设计要点为:太阳能热水系统宜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优先使用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并应设分户计量装置;当太阳能热水系统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时,可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辅助技术系统相结合的方式。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安装方式可分为坡屋面安装、平屋面安装和立面安装。

4.结语

建设节约型社会被国家大力倡导,住宅的精细化设计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探讨住宅的精细化设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BIAD)刘晓钟工作室、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筑设计导则》(报审稿),2009,06.

1.1城市设计的涵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城市设计(Urbandesign)下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设计。一般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为近期开发地段的建设项目进行的详细规划和具体设计。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称为综合环境设计。”城市设计是介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它又不等同于具体的建筑设计,它的研究范畴仅局限于城市形体环境的层面。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城市景观和城市整体形象的艺术水平,创造和谐宜人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1.2城市设计的具体内容

城市设计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城市总体空间设计;城市典型要素空间设计(中心广场,商业街道,居住区,滨水区等);旧城保护与更新空间设计;城市交通设计;城市环境保护设计;城市生态防护圈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设计等。

2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

3城市设计的原则

1)表现的原则。即城市设计要反映城市的本质和内涵,要强化城市区别其他城市的地方特色,要形成有个性特色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景观,使它们成为城市的典型识别标记。2)相互协调的原则。即城市和自然之间、城市各部分之间、城市建筑群之间要相互协调。另外,要协调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协调保护与建设、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的多重关系。3)有机秩序的原则。这是“宇宙结构的真正原则”,生物是这样,城市也是这样。城市设计要为城市社区建立一种有机的秩序,包括物质秩序和社会秩序;城市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设计,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规。

4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4.1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

1)追求效益不同。城市设计主要追求环境效益。城市规划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平衡发展。

3)形态维度不同。城市设计是城市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如建筑群体空间布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建筑小品空间布置和设计等)。而城市规划是城市二维空间的总体安排(如用地规划、道路两侧平面安排等)。因此二者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维度。

4)工作属性不同。城市设计工作属性属于艺术创作,强调环境人文因素,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如城市意象、室外空间、街墙界面、整体材质色彩等)。而城市规划工作属于技术经济规划,以城市建设法规为指导,注重各类技术经济因素(例如交通容量、功能分区、用地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密度、容积率等数据)。

5)工作成果不同。城市设计工作成果图文并茂,图纸、文本、导则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实施操作弹性,并附有具有三维直观效果的表现图纸。城市规划工作成果偏重文字性的法律条款、政策、方案,图纸是次要的。

6)参与人员不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

4.2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联系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密不可分。城市设计的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规划的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反映在城市三维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

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和安排好各类工程设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会发展,考虑城市的历史文脉等。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规划的平面布局图,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

5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区别和联系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是整体环境与个体形象的关系。两者在设计的规模、尺度和层次上是不同的。城市设计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它属于城市整体环境设计。建筑设计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的问题(单体、群体建筑在城市都是一个点),它属于城市个体元素设计。建筑设计虽然也要考虑环境效果,但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环境更多地取决于城市设计的效果而不是建筑设计的效果。城市设计以多重委托人和整个城市人民作为服务对象,更多反映公众利益和意志。建筑设计一般以单个委托人作为服务对象(大型公共建筑除外),主要取决设计者本人和委托人的目标价值取向。

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这段话清楚地说明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的有机联系。这种有机联系体现了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设计解决的问题)和建筑空间形态(建筑设计解决的问题)的连续性。

摘要:介绍了城市设计的涵义、内容、特征以及原则与要求,分析了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区别与联系,对城市的具体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设计

关键词:校园次级景观空间设计方法

0绪论

大学校园次级景观空间是师生们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规划应努力创造多样化与富于特色的次级景观空间,以满足校园功能需求和提升校园环境品质。而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与坏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真正利用好室外次级景观空间,根据建筑布局以及基地地形要求,设计出适宜人们活动的多元化空间。人性化的校园空间能够激发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人性化的校园环境又能为促进随意交流、谈话提供良好的环境。此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气氛才是最现实的。

1校园次级景观的含义

2校园次级景观的类型

次级景观应该包括小型的方形庭院、庭院、排房及环绕建筑物和向外延伸的绿化带。次级景观空间具有一定的景观特性。在功能和视觉上不同类型的花园是校园景观的主要形式。

3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次级景观空间的分析

3.1课题分析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校园占地面积685009平方米,绿化用地面积271028平方米。公共景观主要分布在主干道上。除主干道上的景观外皆为次级景观空间,这是狭义的概括。不同功能的几处次级景观:结合南北校区几处次级景观分布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体育运动区(A)、生活区(BEF)、教学区(C)、公共绿化区(D)

学院提倡改善校园景观优化育人环境,完善现有校园文化景观设施,进一步“优化、美化、亮化”育人环境。校园景观环境改造都必须以使用者为中心,以他们的行为作为模数和参照,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供师生学习、交流、聚散、步行休闲、文化娱乐、夜间照明及生活的系统。

3.2教学区次级景观的现状

景观的设计完全可以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整对同学之内心世界产生引导。在教学楼旁的景观设计必定是全校园最有序的设计,整齐修剪的林荫道,带有竖向拉伸感的植物,厚重的植物色彩,易使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受到场所精神的约束,快速进入严谨认真的学习氛围中。

从现状景观来看,不难发现教三到教六的教学楼后的空地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场地,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①有场地但是没有场所;

②对学生形成不了空间;

③缺乏人性化,椅子过少;

④场地过于隐蔽;

⑤冬天过于寒冷;

⑥景观空间的利用率极低;

⑦道路系统不畅通;

⑧植物配置单调,没有层次感,而且缺乏管理。

3.2.1教学楼间次级景观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由此我们展开分析,查阅资料,进行整体空间的分析,道路系统和功能的结合的思考,注重“以人为本”,强调环境的整体和谐,使景观的观赏性与功能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相互统一。明确整体的道路系统和空间分块,利用校园原有的景观进行衔接,通过道路系统的改变将教学楼原有的教六与教五的那块小空间连接进去,整体改善交通。

教学区区域考虑最多是景观的功能性。围绕中心方型景观,四周结合建筑和绿化来围合出较私密的景观空间。目前可保留原有的绿化景观,再适当增加些“文化味”,使校园中“花草含情,墙壁说话,各室生辉”。设计中尽量做到景观与功能相结合、相统一;教学区总体景观布局以程式化与自然化有机结合的手法,采取道路、场地整体规则式布局与局部自然式布局相结合,其中四个景观中有三个为规则式布局,自然式布局体现在小山坡这一景观,该设计利用教学区建筑群之间的空间营造出一个学生交往的焦点空间;植物整体自然式布局与局部规则式布局相结合的方式,在规则中体会规矩与规律,在自然中进行陶冶与感受亲切。其中主要使校园的次级景观周边的建筑体系完美结合。我们学校的应该营造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总体布局理性严谨、而又自然随性,营造出了现代、大气、生态的校园氛围,一定程度上改善原先功能的缺陷。最后的设计表现是以模型和图文结合说明的形式表达。

3.2.2半公共性次级景观空间:

另一块场地是北校区E楼和F楼的女生宿舍前的那块绿化场地,又相连北校区一条主步行道,因为在宿舍门口我们经常发现有人在楼下等人或者探讨事情,但外面并没有提供给他们一个可以坐着等人和讨论问题的场所,于是根据实际需求,我们开始深入研究,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确定这块校园景观的类型,很明显这里属于生活设施景观,与前面的教学楼的类型完全是不同的,教学区景观属于教学设施景观,这块场地的功能就是满足生活需求。该设计的核心是创造一个使用的人性化空间。因此,在整块场地中大面积的用反腐木质铺装,且几何形反腐木质铺装轮廓的造型,打破传统的布局,用常绿阔叶灌木、步道旁,隔设置木凳、木椅,在此处主要为解决等待、交流、讨论、休憩而无坐的现状,此设计充分的体现次级景观的功能性,体现生态的理念,既为学生提供一个面积的活动空间但又不失整体原则,融入整个校园的景观风貌。在满足功能的同时通过形式的变化来丰富了场地的内涵来吸引学生来利用这块场地。

4结束语

校园次级景观空间是校园整体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整体环境设计中以提高校园次级景观空间的利用率为主要目标。为校园中人们的学习、交流、思考以及娱乐等活动提供了物质空间条件,同时也美化了校园环境,从而提高了师生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1]艾志刚,论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多样化,建筑学报,2005年06期[2][美]约翰.O.西蒙兹,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江浩波、王立颖,理想空间――知识经济时代个性化校园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5]包小枫理想空间――中国高校校园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6](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7]田燕、姚时章,论大学校园交往空间的层次性,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

THE END
1.爆改80㎡老破小前后装修对比阳台墙体厨房客厅卫生间玻璃?开放式厨房 ,将原本只有3平的厨房墙打掉,厨房与客厅空间打通,增加了9平客厅的采光。厨房做U型操作台,增加储物空间。烟道的墙体不能动,定制了洞洞板,可放置挂件和瓶瓶罐罐。 ?奶油色卫生间,由于原本卫生间面积过小,为了扩大卫生间,牺牲了次卧的面积。将卫生间墙体外移60cm,壁挂马桶背后的墙体做了壁龛。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OM7EOJ05208EBO.html
2.拆除墙体施工方案6篇(全文)对加固设计改造不但要充分考虑房屋安全性问题,还应注重房屋改造后的使用功能。只有确定施工可行性,才能对房屋进行加固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砌体结构住宅进行改造过程中完全要按照施工顺序要求进行,以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2.4 施工组织设计 对砌体结构住宅进行加固(改造)施工过程中,施工组织应将以下问题考虑进去: ①https://www.99xueshu.com/w/file5id05gzy.html
3.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案参考题目52、关于禁止私自改造“房中房”的建议 广州市民徐礼贤来信反映,近年,随着广州市及珠三角地区住房需求激增,出现了“房中房”的怪现象。而且,此情况有增无减。如不及时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制止,将会使社会矛盾激增,给城市综合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评:建“房中房”,改变了房屋原有的结构,给房屋质量安全带来很大隐https://www.gdszx.gov.cn/tajy/tagztz/content/post_4077.html
4.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人才培训中心业内新闻通过时间差、集成收纳和搭建二层等方式,一个五口之家可以在十几平米的空间里面获得多种居住生活空间的基本需求。老人冬天不至于跑到外面去用公共卫生间,孩子可以有学习的课桌,也有了专门的厨房和洗浴空间。原来的大杂院里的储物间被设计改造为阳光玻璃花房兼茶室,也成为四合院的公共景观。http://www.zjypxzx.com/c/2022-02-15/497305.shtml
5.老旧房翻新卫生间厨房装修二手房装修公司预约设计 家装修花多少钱 预算早知道 已有129512 业主预约成功 服务流程 Service process 在线预约 登记联系方式 量房沟通 免费量房设计 对比方案 确认改造方案 签订合同 确定价格签订合同 装修施工 分配工人按期施工 竣工验收 装修完工验收通过 售后服务 品质保障售后服务 https://www.tillbest.com/
6.上新啦!这次为父母打造新居,这些适老化改造才是设计的温度考虑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很容易忘记自己身在何处,房屋不宜有太大的改变,设计师特意将大门的样式和原有的门头保持一致,希望能让姥姥一眼就能找到自己的家。 ■上:改造前 下:改造后 餐厅、厨房、庭院、休息区、卫生间、卧室呈一条直线,空间的功能划分单一且明显,姥姥能更容易地区分识别。 https://static.zhoudaosh.com/03B26692683965C6580DB7661D9BFC38301B7D62AF811D4AEB6B63E3943FE204
7.旧房屋改造装修效果图旧房屋改造室内设计图片大全设计本为您提供旧房屋改造装修效果图,包括旧房屋改造装修图片、旧房屋改造室内设计图等,看旧房屋改造装修设计图片就到设计本。https://www.shejiben.com/works/t179795/
8.装配式装配式建筑“一体两翼”发展实践探索我回答一下,刘总一看就是业内的懂行的人士,我们集团提了一个口号叫做设计奠定一切,所以我经常跟别人开玩笑,我说大家老觉得我们是干整容院的,老拿一个现浇的结构让我们来说改成装配式,我说我们不是开整容院的,我说我们干的是基因改造工程,就是我从基因上给你打造适合装配式的这么一种建筑,这样的话才能够从我https://www.uibim.com/89289.html
9.阁楼装修设计改造方案阁楼装修效果图赏析→MAIGOO知识一般的复式或独栋别墅都会有阁楼空间,阁楼一般是用于储藏、办公、住人的私密空间。阁楼装修也是整体装修不可忽略的一部分,需要充分利用阁楼的层高、形状,可以张扬原有空间结构的特点和优势,但要与整体居室风格相匹配。下面maigoo小编就来介绍一下阁楼装修设计改造方案,一起欣赏下阁楼装修效果图吧。 https://www.maigoo.com/goomai/142016.html
10.房屋改造游戏有哪些?房屋改造游戏大全房屋改造类手游推荐房屋改造手游是可以满足你当设计师梦想的系列装扮游戏,在这类游戏中玩家可自由搭配,从而得到一个设计感满满的建筑物.不管是3d写实还是2d卡通风格,在这个专题中都能找到相关推荐,模拟玩法让玩家更加的具有代入感.http://www.downcc.com/k/fangwugaizaoyouxi/
11.装修飘窗设计局部改造设计之飘窗装修设计3 飘窗区域不仅有舒适的卧床,收纳是这款飘窗改造的亮处,不仅下方有一个小巧的收纳柜,而且窗沿部分也做足了收纳设计,白色与棕色坐垫的设计让整个角落有着优雅的气质。 装修飘窗设计5 先来说说最简单的,最简单的飘窗就是呈矩形或梯形,从室内向室外凸起。一般的飘窗的面都是玻璃面,而且高度https://www.yjbys.com/edu/zhuanghuang/238178.html
12.南京夫子庙边上的老社区改造,凭什么能获联合国创新设计大奖?前不久,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南京小西湖项目获创新设计项目大奖,上海贵州西里弄项目获可持续发展特别表彰奖。两者获奖原因,主要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老城区里微更新。 长三角区域城市开发建设早、旧城区多,改造任务很重,同时,不能一律大拆大建,要注意保护好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提升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558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