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农村建设中农宅的翻新、重建迎来了新的高潮,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和居住环境,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但一味地追新逐异,也让本土建筑地域特色文化受到破坏。地域文化承载了农村本土习俗、建筑特点等要素,具有显著的历史和地域特征。加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是新农村建设工作不容忽视的部分。藉于此,本文立足新农村建设,就农村住宅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路径展开探究。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住宅设计;地域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农村住宅的改造与翻新成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对于农村传统民居建筑,难以割断其地域文化的传承。一些民居依山傍水,顺应自然地势;一些民居简约质朴,倡导节约精神;一些民居色彩雅致,增添艺术感染力。如果对这些传统民居结构、风格进行“别墅式”改造,势必将破坏传统民居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也将丧失地域浓郁的特色文化风貌。因此,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在农村住宅设计上,设计师要深刻认识到地域特色文化的延续与传承,不能照搬城市住宅设计思路,更不能千篇一律地开展统一化设计,而是要保护特定地域文化特色基础上,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让农村住宅保留更多的乡土气韵。
1新农村背景下农村住宅设计中地域文化的缺失现状
2农村住宅设计应遵循的基本理念
1传统民居经验延续和发展
我国南方传统乡土民居积累了几百年的经验。结合自然气候、因地制宜,以最简便的手法、极低的能耗创造了宜人的室内居住环境,与城市住宅相比,具有明显的热舒适及节能优势。
南方多丘陵的地貌诞生了不少坡地式的民居形式,比如湖南湘西吊脚楼、四川山地住宅等,这种形式除了避潮通风良好,同时合理利用地形现状,通过场地和建筑的良好结合并使设计和施工策略统一起来,从而获得更多的舒适和更大的使用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运用可持续的场地设计理念,谨慎对待建筑,最小限度甚至不破坏自然环境,对现今小康农居设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此外南方民居经常采用的深檐有很好的遮阳效果,在设计中也可加以借鉴。
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节能设计侧重面南北也不同北方抓冬季供暖期节能,南方抓夏季空调期节能。因此南方建筑为了通风避热,大多比较开敞,围护墙体多轻薄,夏天是没问题了,可是冬季一来,采暖很是让人头疼,特别是在像湖南这种四季非常分明的夏热冬冷地区。南方建筑外墙通常不如北方的厚重,热阻较小,热量损失较大,而且室内没有供热设施(北方冬季一般采用集中供热系统或火炕、火墙、地炕等取暖设施),导致冬季室内寒冷,即使采用火炉等供热,也由于保温措施不完善使热量通过热对流、热辐射流失。这些民居上的热工缺陷需要在未来的设计中弥补。
传统民居要提高和发展,达到新时期小康农居的标准,需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上升为理论并以此指导设计实践,在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扬长避短,使传统的民居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要:21世纪的中国要建立在高效节能建筑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可持续建筑的原则在各不同的建筑类型和气候条件下都得以实现,本文即是通过南方农村住宅设计的思考,探寻小康农居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可实现性。
关键词:小康农居;可持续发展;资源有效利用能源
摘要:伴随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城乡协同发展政策的深化落实,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但农村地区整体建设水平与城市环境仍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并结合新农村建设背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地域性室内设计策略,旨在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新农村;人居环境;地域性;室内设计
全面建设特色主义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新世纪的发展目标。而扶持特色农业经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群众经济收入则是构建小康社会的重要根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住宅建设始终是小康生活的量化指标。为此,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应当秉承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结合地域经济特征、环境特征与人文特征,优化室内设计,改善人居环境品质。
1农村地区住宅问题
2优化农村住宅设计的可行性策略
论文关键词:农村小康住宅建筑电气工程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中国农村小康住宅的建筑电气工程进行追踪、分析,并着重对中国农村小康住宅电气化设计与施工进行探讨。
一、农村小康住宅的类型、特点
小康住宅南北风格、造型差异较大,选用建筑材料也有差别,农村小康住宅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村镇居民小康住宅小区,第二是非居民小康住宅小区;第三是村镇居民和非居民综合的小康住宅小区。建筑结构形式方面有: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等。另外农村小康住宅在形式上很多,大体分为:单元式、单体式、公寓式、组合式、庭院式、别墅式、西式等。
对于以上各种形式的农村小康住宅,建筑电气的设计与施工应因地制宜、取长补短,根据具体条件和资金来确定具体设计方案。中国地大物博,地理环境复杂,气候东、南、西、北差异明显,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另一方面农村的小康住宅的格调也有差异。农村电气化的逐步实现,家用电器日益增多,大功率的、豪华型的农电进入农家。由于这些大容量家电剧增,用电负荷也相应增加,在50年代到70年代末设计安装的住宅小区的建筑电气工程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电器时代,大多电气线路已承受不了强大的电流通过。农村住宅以前一般不设防雷保护,也不设人身与设备安全的保护设施,在农村施工中将大量的塑料护套线直接埋入墙内,给用电带来不安全因素,在施工中存在着没有进行电气工程设计,请有安装资格的电工进行安装,选材用料不严格等等缺陷,所以对于农村小康住宅的电气化工程必须十分重视。
摘要:随着中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中国农村小康住宅林立于全国各地。小康住宅中的建筑电气工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目前中国农村小康住宅的建筑电气工程进行追踪、分析,并着重对中国农村小康住宅电气化设计与施工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康住宅建筑电气工程
人们对电光源方面的选择要求也高了,从以前的白炽灯到发光柔和的日光灯、节省电能的节能灯、高效光源灯。白炽灯将在小康住宅中逐步减少,它虽有造价低廉、安装方便等优点,但在同样的功率下,发光率低,色度差。但我们也不可忽视在豪华的装饰之中选用白炽灯泡更为富有、豪华。日光灯还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产品之一。高效节能灯虽然造价高了一些,但有美观、光源色度好、省电、体积小、安装方便等优点,但目前国产的质量还没有完全过关,但最终毕竟将代替白炽灯和日光灯的趋向。
灯具外观造型变化很快,上了一批,淘汰一片。人们对灯具的外观选择要求也高了,农村小康住宅灯具外型选择一般力求大方、明快、光源适当,与室内外环境相配套。因为灯具的选择与室内的装饰档次高低是有一定联系的,在当今发展的小康住宅建筑有些是别墅式、西式、独立庭院式的这还要考虑到室外周围环境相匹配。如室外选用园林柱子灯加以修饰与整体吻合,装饰豪华的需配一些豪华灯具。所以说农村小康住宅电气设计应与整个建筑与环境相配套。
一、农村小康住宅的类型、特点与电气工程浅析:
关键词:日本农宅;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
几乎所有后发展中国家或者地区都曾经是二元格局社会,也就是城市先进而农村却远远落后,它们要发展,就必须在实际建设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拉近城乡差别,使得农村和农业摆脱困局。对于我国新农村规划工作中的农村住宅设计,很有必要在结合国情和地方特点的前提下,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经验,取长补短,统筹兼顾。其中,日本农宅建设的经验就值得借鉴。
一、日本农宅建设概况
以上特点是当今日本农村住宅建设发展的主要潮流,形成日本最具特色的民居文化,可以说它有许多成功的地方,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建设来说,更重要的是创造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传承自己的文化思想和脉络。
一、发展现状
(一)苏南地区新农村住宅建筑存在的问题
(二)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分析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苏南地区的农宅样式经历了从“瓦房变楼房”到当今“楼房变洋房”的发展阶段。现有苏南地区村庄的建筑组群形式有行列式和散点式两种形式。住宅多以院落形式组合,以合院为基本形制,客堂、天井和院落内外结合,传统农宅门前有晒场。房屋多为砖混结构。为了立面美观,很多农宅外墙进行抹灰处理。现存典型农宅形式主要有三种。典型农宅一:建于上世纪80年代前,建筑材料多为青砖青瓦,屋顶为双坡顶,檐口装饰简洁,窗户小而深,室内采光差。该时期建筑都有相对私密的院落。典型农宅二:建于上世纪90年代,村民的经济条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建筑大多为2-3层楼房,砖墙结构,后因美观需要,有在砖墙外进行水泥粉刷,有的施以白色涂料或贴瓷砖。典型农宅三:建于2000年后,苏南地区乡村出现大量各式各样不论不类的自建仿欧式别墅,因农村居民对建筑美学的局限,大多民居都建成为兵营式连体二层楼房样式,在整体观赏上有缺陷,传统的村落形象和乡村色彩不复存在。
摘要:近年来国家在农村建设方面投入了较高经济成本,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农村面貌也焕然一新。尤其是随着农村建筑的改造,农民居住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农村建筑工程的环境友好效果不理想,这不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有关住宅建筑材料低碳化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主要从农村物质资源种类、农村地区建筑结构特征出发,对限制农村建筑低碳化的因素展开深入讨论。并结合新农村建设目标,以及农村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农村建筑低碳化的优化方案,以期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