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户型渐成主流,如何“螺蛳壳里做道场”——
让“小房子”住出“大户”感
■本报实习生葛容辰
小家“毫厘必争”
在上海,建筑面积低于70平方米的商品住房,往往会被人们视作小户型。从住宅功能来看,小户型的功能区不超过四个,即两室一厅、一室一厅、单间等。
“小户型设计一般会比普通户型更难一些。”“上海顽鄙设计”合伙人之一、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易礼告诉笔者,因设计师要在狭小的空间内设计出各种小机关小装置来满足不同功能需要,堪比“螺蛳壳里做道场”。
那么,怎样解决小户型布局规划不合理、空间利用率不足等问题,保证居住品质与个性彰显呢?
从“鸡肋”到“宝藏地带”,从“能放上百双鞋”的玄关到“太空舱”儿童房,室内设计师们开始竞相挑战“毫厘必争的家”。
小户型室内设计不乏“显大”的设计技巧。上海市室内装饰行业协会副会长谢昌启告诉笔者,首先是学会“做减法”,这体现在装饰和空间两个方面。在装饰设计上,小户型室内设计应避免过度装饰。盛联盛一装饰公司销售经理张爱华说,对于小户型来说一切应以实际需要为主。
在空间设计上,谢昌启指出,空间质量要大于空间数量。一是可以把不好用的碎片空间合并起来,形成完整好用的大空间,比如将客厅与阳台打通、厨房与餐厅打通,都可以弱化小户型的紧凑感。近年来流行的“LDKB一体化”空间理念,便是将客厅(Livingroom)、餐厅(Diningroom)、厨房(Kitchen)、阳台(Balcony)全部打通。
二是家具可以形成功能叠加,将空间利用最大化,如睡眠和收纳合并——在卧室中将床架高,床下设置单层衣柜;地台也可以成为家中最有趣味的多功能角之一,顽鄙设计另一位合伙人吴波介绍,现在小户型的年轻人多爱使用地台,因其兼容性很强:可以坐,可以躺,可以看书弹吉他,还可以喝茶聊天……
洞察年轻人心理
当代年轻人大多追求简洁舒适、经济实用的私生活空间理念。记者走访沪尚茗居虹口店实景样板间了解到,公司为许多小户型年轻住户们打造了日系原木风设计方案。上海“三舍一家”工作室合伙人之一、设计师赵孟飞介绍,为上海小户型设计最多的是极简风格,此外北欧和日式也比较吃香。但他指出,只要设计得当,小户型也能装出大气时尚、有质感的现代风。
“装修之家”设计师张通也有针对性地为住在上海39平方米小户型的一位独居白领打造了一套极简风设计方案。他拆除了厨房中原有的隔墙,做成开放式设计,定制了L型橱柜+高柜的组合,并设置了嵌入式洗碗机、烤箱、冰箱、转角拉篮、小吧台等功能;将阳台打通,设计了拥有升降桌的榻榻米,除作为就餐区外,还可作为户主的书房、茶室、客卧,迎合了年轻单身户主日常生活的各项需求。
小户型设计升温
由于市中心土地供应稀缺等因素,经过多次国家政策调控后,我国住宅户型开始从“大户型”向“小户型”发展。为了进一步优化住房供给结构,早在2016年,上海市规划国土资源局等四部门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本市土地和住房供应结构的实施意见》,指出上海将要增加中小套型住房供应比例,中心城区不低于70%,郊区不低于60%。
除了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也体现了这一趋势。2021年8月13日,上海发布《上海市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就提出“十四五”期间,上海要强化租赁住房的中小户型供应导向。同年11月2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本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要求新开工建设的保租房以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