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试图在构建可持续的个人工作流方面提供一些有用的思考材料。让我们先从一组经常出现的概念开始:
在工具使用的讨论中,我们经常能看到「重器轻用」与「all-in-one」两种观点的交锋。然而,我的感觉是这种讨论没有抓住重点。
首先,二者的概念定义不甚清晰。
但是,重器究竟指的是什么样的软件?上手难度高,还是价格昂贵?两个评判标准都非常个人。
再看「all-in-one」,one又是什么?是指一个软件,还是一个软件加上它的扩展插件,还是一个软件加上它的扩展插件再加上与之交互的其他软件?
在这里,笔记编辑和视频播放的功能分别由Org-mode和mpv实现,对于Emacs的使用连20%的功能都不到,这似乎满足重器轻用的定义。但是我的交互又都在Emacs中进行,Org-mode是Emacs的笔记管理插件,org-media-note又是Org-mode的一个多媒体笔记管理插件,它直接通过系统命令行调用mpv的功能,似乎也可以说是all-in-one。
无法清晰定义的问题很难进行有效的讨论。让我们返回二者提出的语境,看下它们究竟想解决什么问题。
首先,没有单一的工具能完全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这是必须接受的现实,也是「重器轻用」的立足点。但随着工具数量的增加,使用的摩擦也会增加:边看视频或边阅读,边做笔记时在播放器和笔记软件之间的切换,如果在笔记库之外,还有不同的软件单独管理文献(如Zotero)、书籍(如Calibre)、播客(如gpodder、audiobookshelf)、影视(如tinymediamanager)、当下的思维路径(如TheBrain、Heptabase等可视化工具)、未来的记忆状态(例如Anki),摩擦力更会翻倍增加。
诚然,产品不应一味追求更小的摩擦力,而是设计与认知相符的摩擦力。由于必要难度(Desirabledifficulty)的存在,我们也不应回避笔记过程中必要的良性摩擦(Eufriction),但是类似这里所提到的工具之间的摩擦(Friction),无疑是长期维护工作流的阻力,自然是越小越好,这是「all-in-one」想解决的问题。
正是不被满足的需求和多个工具之间的摩擦,拉动我们在所谓的「重器轻用」和「all-in-one」之间来回摇摆。
观念的名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认识。关于这点,我甚至觉得脱离了语境、仅从字面来理解这两个概念是有害的:
那么,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
Weshouldforgetaboutsmallefficiencies,sayabout97%ofthetime:prematureoptimizationistherootofallevil.Yetweshouldnotpassupouropportunitiesinthatcritical3%.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构建一个既能当下可用、又能未来不断迭代的最简工作流(MVP)?如何平衡当下的探索成本和未来的踩坑代价?
为了能够平衡好行动与决策,控制好初期的调研成本,我们需要知道哪些是3%的关键优化,哪些是97%的无效干扰。
「重器轻用」与「all-in-one」的区别主要在于复杂度是在多个软件之间的粘合剂上(重器轻用),还是单一软件的使用技巧和方法上(all-in-one)。我觉得更有效的思考框架是下者:
为此我们需要抛开观点之争,了解一些关于软件的常识。阅读《Web表单设计》时看到它在扩展资料中推荐了一本书,专门介绍帮助文本应该如何设计,让我感到「道」的讨论固然高大上,但其产生的价值取决于读者能否思考并与其他材料相联系;与之相比,更为扎实的「学」和略显琐碎的「术」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材料和经验。
我希望这个系列能多少在这方面有所贡献,就像数据库的「增删改查」,质量管理的「人机料法环」,提供一些工具的思考框架:
让我们先从认清自己和工具开始,因为只有认清这两者,才能定义适合自己的工具流。
这点看似简单,其实陷阱重重。首先是如何区分真实需求和虚假需求。
其次,是要挖掘自己的隐性需求。很多时候人们说的需求,并不是在说希望解决什么问题、达成什么目标,而是自己理解中的可以满足需求的具体方案。但是方案并不是需求。受限于认识等因素,这个方案也许投入产出比很低,也许未必真能达成预期目标。因此,每当遇到「我想要XXX」的时候,再多问自己一步「我想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场景根源是什么」「我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以一些工具的自由组合解决这个问题么」。跟身边朋友的讨论有助于把这个过程显示化,个人要想提升这方面的能力,需要有意识地反思、拆解需求,并从使用的工具中总结经验。
如果以住房比喻工具,在选择光谱的一端是精装房,另一端是毛坯房。精装房已经事先规划哪里是卧室、哪里是书房,每个房间有多大,橱柜炉灶一应俱全,拎包即可入住。
这就像很多笔记软件自身包含了一套方法论,例如RoamResearch和Heptabase。对于新手来说,直接跟着它的方法来可以快速上手。某种意义上,备忘录也是一种方法论为「不要让笔记数量超过你的管理能力」的笔记软件。
住久了精装房,经常发现有些地方不符合自己生活习惯,但是房屋布局又不能大动。类似的,随着使用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或者有了新的需求后,这些有着自己方法论的笔记软件也可能会遇到怎么调整都不契合的情况。
而毛坯房可以从头设计布局、硬装、软装等等,使其完全贴合自己的需求。但是这需要自身对想要达成的目标有着清晰的思路,还需要有一些关于室内设计、住房装修的基础知识,同时要做好要为此劳心费力一段时光的心理预期。
在精装房与毛坯房中间,还有着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的OPENPLAN格局:这种设计在室内空间中避免隔墙的使用,用户可以先挑选一个模版,随着需求的变化,在不同阶段可以自行进行调整布局。
这就像在用Emacs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个流行的配置方案,例如Spacemacs或者doom-emacs,它们用砖头帮你预先组装好了很多组件,避免从头盖房子。随着使用有了自己的需求之后,再选择自己加盖新组件,或者替换掉一部分已有组件。当然,为了与已有的组件协调一致,除了底层的逻辑,还需要额外了解这些配置方案的组装逻辑。
需要注意的是,软件的逻辑复杂和使用简单并不矛盾。你可以很容易地用Excel来维护自己的收支情况,但是玩转需要了解各种函数和VBA;用EmacsOrg-mode记录笔记跟记录Markdown文档的难度差距不大,但是要把笔记管理好,除了需要设计适合自己的组织方式,最好还能了解一些elisp。究其原因,是这些软件把复杂的逻辑包裹在一个直观的UI之下。
但是如果用着用着发现了痛点,现有方案怎么都无法解决,或许便是合适的时机去探索第二个方案:考虑一个在方法论上不设限、功能更自由的工具。一来,你可以在第一个方案上继续工作,不至于打乱输出节奏;二来,哪些功能非常重要,哪些功能可以妥协,现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没有清晰想法的时候,一个自由强大的工具会让你迷失,但是如果有了明确的目标,你会发现它提供了充足的潜能来契合自身需求。使用自带方法论工具的经验的过程,也是观察、借鉴应用反映的工作流和方法论的机会。经验是最好的老师。
我用EmacsOrg-mode管理笔记十多年,它虽不完美、但足够好地契合我的工作流,并且不断适应我的需求变化,我认为它将一直会是我的工作流核心。但我依然很少向其他人推荐使用它(不过,我会推荐其他人了解它,我觉得EmacsOrg-mode的很多设计剥离了各种花里胡哨,更接近笔记的本质),因为我认为它不适合作为个人上手的第一个知识管理方案,它更适合作为第二个进阶方案。EmacsOrg-mode同样是我的第二个方案,我也是在长文书写、代码学习、项目管理、文献引用、概念链接等方面发现它有难以匹敌的优势之后,逐渐把它作为主力。
为了稳定的可持续的使用,选择符合自己经济预算的工具也是关键,特别在订阅制越发流行的当今。
这点需要结合多方面来考虑:
如何寻找合适的工具,我派已有不少好文谈及,在此不予赘述,推荐阅读:
这里简单谈谈,初步确定工具之后的评价问题。
就像《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说,不同类型的书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工作流中的工具有不同的类型,承担不同的功能,也有不同的选择标准和使用方法。同样的,也像所有类型的书籍阅读都依赖于基础阅读,软件的评价也存在通用标准。这里主要聊一下通用的「如何评价一个软件的付费合理性」和「如何判断一个软件未来发展态势」,至于软件工具的分类以及选择标准留待下篇。
免费但是不自由的软件:可以从应用商店等渠道免费下载,但是没有开源,无法学习、改进的软件。
免费+内购:常规功能免费,高级功能需要付费买断。常见于小型软件。
完全买断制:所有功能付费买断。常见于小型软件。
「无限使用,有限升级」的混合模式:
根据用量收费的订阅制:多见于API调用服务
根据自然年月循环收费的订阅制,可根据到期后的使用情况继续细分:
我自己判断付费机制是否合理有一个简单的标准,以Freemium为界,再加上是否有云服务的维度:
在不提供云服务的应用中有两个特例可以接受订阅制:
上面讨论的付费机制是否合理还可以有一个较为客观的标准,至于具体的付费价格是否合理就比较主观了。除了结合上文所谈的「认清自己愿意付出的金钱」来看之外,还可以对比功能近似的软件价格进行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开发团队小、主要面向海外市场等因素导致的工具价格高昂可以理解,但并不意味着用户需要去接受这种额外的高价。
在选择软件时,对于以下几点的评估是我没踩大坑的重要保证:
专业不只是软件工程方面的专业性,更是产品设计方面的专业性,而且后者相对更容易判断。产品专业性可以从工具功能、官方博客、团队构成等多方面来判断,例如:
即便工具的一些专业功能用不上,专业性本身也是对工具未来发展的保证。
此外,笔记软件因为往往自带方法论,需要额外考虑是否与自己的使用场景相符。可以逛逛官方论坛,当年正是因为看到魏拾俊在百度贴吧对用户的回复,让我觉得这是一个有想法、有情怀的理工男,为知的发展方向也与当时我的需求一致,所以在与印象笔记等其他工具的对比之下选择了为知。可以看看创始人的访谈,正是因为看过少楠的采访,我知道指望flomo增加白板功能是不现实的,他的产品哲学是做减法。
一个工具在Roadmap里许诺的未必真能实现,因此我会考虑团队是否真诚。一个真诚的团队无疑会提升信任度:
如果一个工具是自由软件,由社区维护,对于未来的可持续性我没有太多焦虑。从Anki的FSRS新记忆算法到Calibre的全文搜索功能,社区维护的自由软件不断推出令人惊喜的功能。社区的规模和质量值得考量,但是至少自由软件保证了你也可以去学习、修改并改进软件。在AI工具逐渐普及的当下,学习、修改并改进软件的成本会进一步降低。拿Emacs的使用来说,虽然拆解大的需求尚有不足,但是用AI写一个新的elisp函数满足个性化的小需求,还是很高效的。
如果一个工具由商业团队维护,那么我会考虑公司能存活多久:
一个好的社区可以帮助用户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不只是软件本身的功能配置,还包括使用软件的案例方法,这点对于知识管理类工具很有帮助。
社区的氛围也很重要。早期Roamcult那种狂热粉圈的社区氛围是劝退我的因素之一,而Emacs吸引我的原因之一也是它理性开放的社区氛围。
当有人说「没有lisp这个信仰,就别用emacs了!」时,Emacs社区中会有人站出来反驳:
用不用一个编辑器是一个简单问题,哪怕是单纯觉得它好用都可以——而不用升华到所谓的「信仰」高度。这里面问题太多了。另外,就没有lisp这个信仰就别用emacs了!这个论调来说,它纯粹是绑架。比如我就不信仰lisp。我喜欢lisp,但我从未敢说自己「信仰」lisp。而且哪怕我不喜欢lisp,我也会用emacs,因为我认为它满足了我的需求,它足够好用。那么现在有人说「不信仰lisp,就别用emacs了」,凭什么?有什么权利限制一个人不能用emacs?面对这种问题,我不能反抗吗?一个良好的社区应该有人反对这种风气,这样大家才能集思广益、一起成长。我们是社区,不是邪教。
在知识管理领域和文本编辑器领域,经常会有人把工具作为信仰,所以我倍加珍惜这股清流。
认识篇至此告一段落。很遗憾,本文依旧不太落地,因为尚有很多观点没有展开:
但我希望,如果你正在构建个人工作流的道路上,本文能帮助你放下一些执念,驱散一些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