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纸上得来终觉浅,从《断舍离》这些反映极简理念的书籍中得出的实践不能说不好,但是否适合自己还要另说,「极简」有共性,但实践只能是个人体验;
开宗明义,先要搞清楚极简到底是什么不是什么。
极简并非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适合自己的最佳的最简单的生活方式。
我对极简理念的理解整体凝结为了以下几个表述:
这些表述不成体系,先放上来,各位且往下看。
让我们先从上面这一组画开始看起,我想,大多数朋友听过毕加索的大名,也熟知《格尔尼卡》,但这里要讲的是他的另一组画——《牛》。
虽然称之为极简,但不可忽略的是,极简仅仅意味着步骤上的或者技术上的简单,并不意味着内涵的省略。还是以毕加索这幅画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毕加索在创作上实现了「细节的省略」,将工笔的牛变成了抽象的牛。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出来,最后一幅画的内容也是牛。牛的典型特征,两只角、四只蹄、长长的尾巴、庞大的身躯,甚至是生殖器并没有因此省略,只不过,利用夸张的对比手法,这个牛变得不那么像一头现实中的牛了。而人们在未见过这组绘画时,能否精准的识别出绘画中的动物,也变得可疑。这种外延属性的省略,反映出「极简」的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不损内涵」,我们可以想象,倘若毕加索同一组画中再画了其他的动物,在这样的对比下,我们依然可以认出画中的动物是「牛」。
这就更好理解了,任何一个极简体系的搭建绝不是一次成型的,而需要经过数次优化精简。除了毕加索这组牛的例子,还可以用「爱因斯坦的小板凳」这则伪名人故事来说明,爱因斯坦的小板凳一把比一把做得好,是经过不断重复与摸索;毕加索的牛,则一直在重复本质,抛弃外延,推至极简。如果从第一幅直接跳到最后一幅,我们就无法看出「极简」的迭代过程,无法看出「极简」付诸实践的不同步骤。同样,在个人的极简体系构建上,这组画给我的启发是:不要去追求极简体系一步到位,可以慢慢优化,与自己的任务相磨合,最终搭建适合自己的极简体系。
以上这一部分,是我借用毕加索的这组画表达出来的对极简理念的理解。如果要总结,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极简就是长期探索后的删繁就简。这个体系不仅仅意味着它是一个磨合探索的过程,也意味着它的最终结果是精简后的实用的美。
正如奥卡姆的剃刀原则所揭示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极简意味着「以较少的工具完成较多的工作,以较少的步骤达成最佳目标」,这实际上就意味着「效率」。
长期以来,我思考一个问题:极简、极简,到底要「简」到什么程度才到「极」?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非常明显,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对每个人而言又迥然不同。说它非常明显,意思是说要完成一项任务我们需要的工具越少越好,要经过的程序越少越好,能一次完成的最好不要分两次;说它在具体实践中每个人都不同,则是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可资利用的工具或必不可少的程序是不同的。因此,极简理念要想付诸实践,需要斟酌的重要部分则在于:如何最大化利用你现有环境中的工具,达成最优步骤。
无论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还是「切勿浪费多余功夫去做本可以较少功夫完成之事」,又或者「不要重复造轮子」这样的表达,其实根本上都是在追求「对简单性的偏好」,这是否可以称之为「极简」呢?
因此,一个可操作的、符合「奥卡姆剃刀原则」的极简体系对个人来说才可能是有效率的。在我看来,它应该符合这样几个特征:
极简体系意味着在特定环境下,利用尽可能少的工具通过尽可能少的流程达成尽可能多的目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把钉子钉入木板,我们既可以徒手按压,又可以用砖头砸,但终究不如手上有一部锤头来得实际。锤头之所以是利器,是因为它只专门针对这个工作而设计的,既省力又方便,但若不注意锤头的使用方法,用锤头的另一端钉钉子,利器在手中也会失效。同样,极简的数字生活需要利器,这些利器使得目标的实现变得可能。它们应尽量符合以下特征:
如果说利器使得我们的工作具有了实现的可能性,那么流程的精简则使目标实现的效率得到了提升。因此,极简数字生活要丢弃的是「冗杂的流程」。
这条消息的内容值得玩味的地方在于,原作者并非不会数学计算,而是没有仔细思考解决这一问题的更佳策略,或者说,囿于技术水平没有办法让快捷指令得到优化。James兄靠自己的智慧大大缩减了实现这一指令所需要的模块数量,几乎降低了一个数量级,此之谓「优化」。这样的事情,看似简单,但非得经过自己的不断琢磨才能举重若轻。
通过这个例子,我想说明的是,极简数字生活所需要的也正是这样的思维。极简并要求你重新设计一个新的快捷指令,需要的则是发现现有方案的不足之处,然后思索方案将其弥补。往往,解决问题的方案越简单,所需要的条件越少,所需要的步骤越少,这个方案的效率也更高,而增加条件或流程,其耗费的成本会成倍增加。也就是说,在极简体系的构建中,流程多了不行,多了那就不叫「极简」了。
Calendar
MicrosoftToDo
与Calendar不同,Todo的主要任务为两项:第一项是固定任务,检验日常任务的完成情况;第二项是随机任务,主要利用其清单功能记录自己读书、观影、饮食和购物的情况,也帮助我在取快递时迅速查看多个取件码。在Todo中,我给自己设置了小小的障碍,没有使用可以自动添加循环任务至当日待办的app,而是手动添加,这当然是Todo本身的缺陷,但对我而言也算是每日的仪式感吧。值得庆幸的是,Todo支持多平台,横跨Windows10和iOS,在同步上没什么问题。
单是看这张图,似乎并没有体会到「极简」理念的落实,但实际上,整体的工作流程几乎把所有工具之间的转换过程给省略,除了第一次配置时需要费点儿精力,之后,我就可以专注于阅读、标注、整理、写作这四件事,而这四件事,必须亲历亲为。
整个信息处理流程的核心工具是Chrome、简悦、坚果云。首先,我并不愿意在电脑上安装太多的软件,凡是能够用浏览器处理的,就交给浏览器,其实,用好浏览器就能提升一大半的效率,因此,浏览器是我当前信息获取的一大途径;其次,核心的操作都交给了一个「小而美」的工具——简悦,在信息筛选、信息处理、知识输出三大阶段,都有简悦的身影;最后,坚果云作为整体工作的仓库空间和避风港。
信息输入及筛选
阅读离不开浏览器,但由于不少页面的排版布局很魔性,阅读体验大打折扣,因此我使用简悦进行了页面优化。2020年8月份,我在鸽子派购入简悦,尽管其最初形态仅仅是一个浏览器插件,但随着版本的迭代,如今的简悦早已不局限于一个阅读模式插件,而成了我每天必用的知识整理工具。
总体来说,加入稍后读的方式取决于我所使用的设备和获得信息的途径。如下图所示:
信息处理
备份。
凭借简悦的自动化服务,我构建了信息多地备份的方案,主要包含两个流程:
这种备份方式的好处在于,省钱,而且自己的数据不会被大厂绑架。引用与大佬在讨论在线笔记时的一段话:
在线快照最大的问题是「成本」。
用户增多→成本指数增加(如带宽成本、容量成本等)→涨用户年费。
这是唯一的一条路,印象笔记的VVIP就是最好的证据。
不仅如此,用户还被绑到了这个产品上,同样也是印象笔记的例子。
除此之外,还有几个例子:
所以,在线笔记只能选大厂的,至少底子厚的,费用不会低,且一旦使用很难转移。
与阅读类似,我抛弃了纸笔记录,多数写作任务都在电脑上完成。我只有一台用了5年的华硕笔记本,8G的RAM(之前是4G,这两年越来越吃力才升级了内存),寸土寸金,好在我自己也不怎么玩游戏,写作自然绰绰有余。
如何更新极简体系?这个问题我其实也没有很明确的答案。但总归来说,这两方面的因素可能会有影响:
至于其他的还能做什么,那完全看你自己了。
所以,要我说个人的极简体系要怎么建构,其实就是两句话:
第一句是,工具要做加法(功能越多越好),流程要做减法(流程越少越好),但不管做加法还是做减法,都不要忘记是为了干什么;
第二句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极简」的,不管别人的体系如何,都只能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