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它利用农业资源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经营活动等条件,通过规划设计和开发利用,为城里人提供观光、旅游、休闲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休闲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理念
1.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理念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和园区内的农业生产经营、休闲体验等活动以与自然和谐共存为最高准则,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在保护、开发、培育资源与环境的过程中提高农业的开发和利用,以确保园区景观的完整性、原始性和生态性。
此外在加大乡土文化资源和农业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的同时,力求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园区景观的和谐统一;在保护农耕文化和民俗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大现代科技农业、农业科研基地、示范基地、培训基地、休闲观光示范园的开发建设力度,实现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结合。
2.大力推行社区经营的理念
中国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园区的“园区”概念,被赋予了具有地方意义的community(社区)的理念,而不再只是一个强调专业生产的属于工业特质的park(厂区)概念。
我国台湾休闲农业园区社区经营的理念是整合农场、农园、民宿或所有景点,使其由点连成线,再扩大成面,最后以策略联盟方式构成带状休闲农业园区,并适时开展以策略联盟方式结合的“社区”理念来推动各项工作,从而走在了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前列。
中国内地的休闲农业园区建设可充分借鉴台湾地区关于园区大力推行社区经营的理念,改变以往经营思维,有条件的园区可朝向精致农业政策的延伸转型。
这样可以改变大陆休闲农业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的“遍地开花”的发展现状,彻底杜绝挂个牌子就采摘、各自为政、缺乏系统管理、发展特点不突出、缺乏宏观系统的规划等弊端。
3.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理念
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特色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生命之所在,越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越强,因此园区建设要与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优势,保持其“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我精、我特”的垄断性地位,使园区建设更直接地为园区服务、为旅游服务。
如门头沟区的“妙峰樱桃园”、平谷区的“桃花海观赏采摘区”、顺义区的“龙湾屯万亩优质梨观光采摘园”等无一不是以特色取胜的范例。
4.坚持“农游”相结合的理念
休闲农业的特点是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休闲农业通过旅游业的开展而走向市场,建立自己的市场地位,提高自身的价值,获得巨大经济效益。
同时,休闲农业为旅游业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丰富了旅游的内涵,促进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休闲农业规划内容
一、主题形象规划
(1)主题与特色
主题特征是休闲农业建设成败的关键。休闲农业的主题主要凝结在休闲农场的景观意象和游憩产品特征与组合。
(2)旅游形象的内涵
1、理念识别系统
2、行为识别系统
3、视觉识别系统
(3)旅游形象设计
1、休闲农业形象设计系统
2、休闲农业形象应用设计
二、体验活动规划
(1)体验的概念与种类
1、娱乐体验
2、教育体验
3、跳脱现实体验
4、美学体验
(2)休闲农业提供体验的资源
1、自然资源
2、景观资源
3、产业资源
4、人的资源
5、文化资源
(3)体验营销及其特征
1、体验营销的概念
2、体验营销的特征
(4)体验营销规划及其应用
1、感觉营销规划与应用
2、情感营销规划与应用
3、思维营销规划与应用
4、行动营销规划与应用
5、关系营销规划与应用
休闲农业规划布局原则
1、科学选址原则
休闲农庄选址应选离城市、著名景区较近且公路交通非常便利之处(离城市5公里范围内最佳)。为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休闲农庄应在具备以下五个条件的地方建址:
一是丘陵多平地少的地方。在丘陵多平地少的地方,有利于巧妙地进行景观景物组合和空间布局,可以少占良田,不与国家有关土地政策相冲突,又可节省征地费用。
二是无工业污染的地方。
三是水源较好的地方。将休闲农庄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不仅可以解决休闲农庄的用水问题,而且还可以使休闲农庄因为自然水源而具有更好的生态环境,使休闲农庄充满灵气。
四是居民少或者无居民住的地方。
五是土壤条件较好的地方。
2、因地制宜原则
休闲农业开发依赖于农业,而农业的发展又高度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所以,休闲农业的布局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如果不遵循这一原则就会导致休闲农业开发失败。
3、突出特色性原则
突出农耕文化特色。农耕文化内涵广博,如农耕形式、传统农用器具、农村生活习俗、农事劳动、农业节庆、农业工艺等都属于农耕文化范围。由此可见,利用农耕文化可以开发许多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
突出各自的特色。休闲农业开发经营的竞争中,最可怕的是相邻休闲农庄在休闲产品完全雷同的情况下竞争。
所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各休闲农庄应各具特色,只有如此才能相得益彰,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相邻休闲农庄可从突出主打产品的特色和突出辅助产品的特色来着手设计,如相邻的休闲农庄中,若甲庄以种植业为依托,乙庄就应以水果或养殖业或其它产业为依托开发休闲农业项目。
4、优劣比较原则
“比较论证,择优布局”,成为了休闲农业规划布局最重要的决策手段之一。休闲农业的优势比较,大致可从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社会经济背景、资源的禀赋状况等方面去进行。
一般来说,距离大中城市尤其是大都市较近,交通便捷,区域社会经济背景好,资源丰富且具有特色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地或项目,应优先开发,重点发展。但优势具有层次性,在本地区范围内进行比较的只是地方优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比较的便为国家级优势。
5、科学性原则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农业历史文明的传统农业大国,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龙骨水车提水,筒车吸水、风车扬谷、石碾磨面、牛耕田、施用土杂肥、手工采摘农产品,以及传统的纺纱车、织布机等,这些与现代高科技形成鲜明反差的传统农业景观,因为它们生动如实反映了农业科技发展历程轨迹而同样受到现代旅游者的青睐。
因此,休闲农业所展示内容的科学性特点,决定了规划设计工作一定要让休闲者在娱乐、休闲的同时,能自觉接受农业科学技术教育,自觉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以增强休闲农业的教育功能和高科技农业示范功能。
6、市场导向原则
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规划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有效占领和扩大自己的市场领域,是休闲农业规划布局成败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目前大多数地区休闲农庄的休闲产品开发单一,必然会导致休闲者在农庄的消费单一,使得休闲者在农庄有钱无处花,最终导致休闲农庄的休闲收入难以大幅度的增长。因此,休闲农庄应努力做到住、食、游、购、娱休闲产品开发兼顾。
由于观光休闲农业是源于城乡间地理环境差异,而引导城市居民去农村进行旅游消费的新型产业,无疑周边城市居民便是其主要潜在客源市场。而且城乡间地理环境的差异越悬殊,其潜在客源市场就越大。但城市规模、城乡间的时空距离、交通便捷程度、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其旅游消费偏好等,都会因时因地而异,分析和预测市场也就势在必行。
7、综合效益原则
休闲农业的实质是一种农游结合,一产向三产延伸的高效型市场农业。
首先,必须遵循经济效益原则。通过投资收益分析,对那些资源规模大、旅游价值高、原有基础好、交通便捷、可取投资省、建设周期短、投资回收快的休闲农业项目便应优先规划开发。而且应通过向休闲者提供休闲度假、种养体验、农科教结合、农业科普等多种服务,以提高非农收入和农业综合效益。
其次,要讲求社会效益。即要最大限度地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与度假的场所与机会,提高其文化内涵与教育功能,并要尽最大可能吸收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机会。
再次,要特别重视生态效益。即通过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在城郊营造好优美宜人的绿色景观,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建设城市绿化带屏障,防止城市污染扩散,以保持清新、宁静的城郊生态环境。
8、参与性原则
为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娱乐、参与需求,迎合参与时尚,在休闲农业项目规划上要特别重视其参与性,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和布局具有时尚性的多层次系列休闲农业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性还应包括当地农民对休闲农业的参与性。
因为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其本身就是一种最基本而又最活跃的旅游资源,只有把他们吸纳到这项旅游活动中来参与旅游活动的操作,参与旅游接待服务,才会使城市旅游者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农村、农业、农民文化氛围。因此,在休闲农业的规划设计和布局中一定要重视当地农民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