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领域里一直流传着一个故事,叫艾维故事。8项国家专利,一个让人羡慕的生态圈,始于农场而非止于农场,源于农业却又超越农业;它吸引了万科,皇明太阳能等众多的合作者。
原本荒废已久、靠近公路的20亩土地,现已成为一座尽管规模小巧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精致的综合性生态农场。令所有人惊诧不已的是原有的四个简陋的蔬菜大棚为农农场主日后的创意提供了难得的施展空间,从鱼菜共生到气雾栽培;从种植应季蔬菜到培育香草、花卉;不仅喂着鱼,还养着鸡、鸭、鹅、兔、羊、猪;还有集热器、纳米机、植物电场发生器、气雾栽培定制器……各种新鲜创意层出不穷。慕名而来的客人,国内外都有。
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
所谓的鱼菜共生,就是在塑料大棚里,用饵料喂鱼,鱼排出的粪便在异养菌的作用下转化成氨氮,这些混合着粪便的水被水泵抽到填满陶砾的蔬菜种植槽中,产生了植物可吸收的营养。来自鱼池的废水经过种植槽过滤后,变成清水又返回到鱼池中,如此循环往复。
在这个系统中,最大的特点是“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传统的养鱼方式,水面以下能见度最多20cm左右,但是这里,鱼池里的水是清澈见底的。在艾维农园的鱼菜共生系统中,鱼池中的水被抽到种植槽中,鱼粪便经过微生物和蚯蚓分解转化,变成植物可以吸收的养料,经过种植槽净化的水再回到鱼池中,如此循环往复。除了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散失水分,需要定期补充少量水以外,不需要给鱼池换水。
目前,农园的鱼菜共生虽然实现了垃圾和水的零排放,但还需要投入外购的鱼饲料,不过,如果想在这一点上改善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农园将利用麦麸、虾皮、花生饼等材料,自行配制鱼饲料。另外,这里的水循环现在是靠电力来维系的,但乡村电力供应有时不稳定,农园就遇到过停电的情况,一旦停电就会发生鱼池中的水变浑浊等问题。如果未来能利用清洁能源供电,如采用太阳能或者风能供电,会使得这个体系更加自给自足,不仅更低碳,也将会更加保险。
至于产量,保守的估计数字是,一个一亩半的大棚,一年能够收获一万斤鱼加五万斤菜,一年的收入能达到普通大棚一年收入的五倍。
蔬菜不种地上,在空中
农园的蔬菜没有大面积种植在地上,而是立体种植在空中,成倍地增加种植面积。农园获得了气雾栽培定植桶的专利,这种定植桶能360度旋转,使得每一棵蔬菜都能吸收到充足的阳光。
艾维农园将鱼菜共生和气雾栽培结合到了一起,并不再仅仅是一个菜园,而是集观光、休闲、旅游、科普、种植、餐饮等于一体。鱼在地下,地面种菜,空中是气雾栽培,最大限度利用了阳光和空间。
单单“种菜”毕竟经济效益很有限,艾维农园也在研究如何通过鱼菜共生和气雾栽培种植中草药,提升经济收入。特别是在气雾栽培体系中,植物根系是非常发达的,而有些药用成分是从植物根部提取的,采取气雾栽培就可以使这些植物(比如紫锥菊、牛蒡)根部的产量成倍增长。
虽然是在大棚里,但空气清新,毫无闷热感。这里已经不再像是传统意义上的农场,而更像是迷你的室内森林,植物种类多得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蔬菜瓜果和香草就不用说了,居然连榕树、无花果树等乔木类植物都能在鱼菜共生的体系中健康成长。很多植物的叶片大得出奇,连蒲公英的叶子都能长到将近一尺长。因为是无土栽培,大多土传病虫害在这里本就不会出现。迄今为止,艾维的系统里面已经种植了近300种不同的植物。实践证明,生物多样性的优势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与证明。
定位在小而美的“连锁农场”
农场主是“半路出家”做农业,却总结了自己独到的经验。他认为,做农场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种菜和卖菜,一定要有多重盈利模式,比如艾维农园就将初级农产品、餐饮、阳台种菜设备、加工产品(如酵素)、农园参观门票、中草药种植、教育培训等等方面的各项业务综合起来,这样小规模的农场也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
中草药种植▲
生态餐厅▲
自然教育▲
羊奶加工▲
艾维农园下面的计划是着手发展“连锁加盟农场”,复制若干个“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全”的农园。目前已有6家加盟的伙伴单位。加盟单位都能够得到技术、设备、研发、运营模式等方面的资源。
总结
艾维农园给人最深刻的映像是美景,但是美景背后,体现着农人的创意、个性和生活品质。一个农业劳动相对轻松、生态环保、美观的地方,无疑是能够吸引年轻人的,这里的年轻人来自世界各地,有的只是短期打工换食宿,也有的选择了长期驻扎,他们都不断地为农场带来了更多的创造力。这个案例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农场的升级转型,并非要一味的追求扩大规模,而是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服务内容的不断更新迭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