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梁晨张周项2024-02-2620:08
作为中央媒体,中国日报新媒体于2017年开始打造长图科普品牌“图图是道”,2021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闻名专栏”奖项。笔者团队深度参与内容编辑、文案创作、视觉设计以及账号运营工作,在此通过对创作实践经验的提炼,结合对行业中同类型产品与品牌的观察,对新媒体科普长图的创作分析与发展进行思考。
一、新媒体科普长图概述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科普已进入数字传播时代。得益于新媒体传播即时性、互动性、开放性、多元性等特点,科普类新媒体作品大量出现,类型丰富多样,新媒体科普已成为公众获得科普内容的重要传播方式[1]。
二、新媒体科普长图的创作基础
(一)精细化的团队分工与工作流程
传统科普以科学家及科普工作者为主导,新媒体环境使得其工作模式与传播模式发生了新变化。科普多元化、媒体化的趋势下,官方机构、大众媒体、自媒体都可以成为新媒体科普内容的创作者与传播者,创作与传播的主体可以是一个人抑或是一群人。
具体到长图,至少需要一名科学知识储备较深厚的内容创作者和一名精通设计技术的画面表现者,团队作战是常态。而且科普长图不是简单的图文信息组合,其生产过程包含脚本编辑、文案撰写、静态与动态图片设计甚至视频、音频、互动游戏制作等多个方面,在做到内容通俗化、大众化的基础上,还需要形式趣味生动、赏心悦目,并保证表达的科学性、严谨性,仅凭一个人难以完成创作的全过程,因此需要栏目编辑、文案作者、视觉设计师、内容编辑、科学审核专家进行团队协作,并在平台运营者、读者的共同参与下,完成新媒体科普长图创作与传播的全流程。为保证内容的持续更新,创作团队更多时候是多个项目同时开展制作。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实施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强调“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能力”,服务数字社会建设。在我国,科普已呈现出多元化与媒体化的趋势,为此更加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完成多媒体信息制作与传播,多学科融合、科技与艺术融合是科普发展与科普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表1所示是笔者所在的“图图是道”工作室进行科普长图创作与传播的工作流程,据笔者调研了解,其他长图科普团队的工作流程与此相似。
(二)基于形式的长图分类
随着5G的普及与各互联网平台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内容的传播与生产几乎覆盖全民,知识内容涵盖的范围扩大(扩展为“泛知识”)、需求增加,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科普事业中。科普长图即“知识+长图”,以长图形式来承载泛知识内容,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带领读者探索未来,展望新世界。
表1“图图是道”科普长图创作与传播工作流程
三、新媒体科普长图的差异化打造
当下科普长图在不同创作者与众多新媒体品牌的演绎下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发展,优秀作品及爆款作品不断涌现。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科普长图创作不仅需要在同类媒体传播竞争中打出差异化、形成风格化[3],还需要形成一定的品牌特征,以提升读者对品牌的辨识度,并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增强用户黏性。对于科普长图来说,文字与图像都非常重要且缺一不可,因而想要实现作品差异化,除上文提及的选题差异化之外,最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独特的图文风格。笔者将以“图图是道”科普长图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像特点作为切入点,并对比多个知名科普长图品牌,进行风格差异化创作策略分析。
(一)图像:科普长图的门面
(二)文字:科普长图的骨架
虽然科普长图的图像作为作品外部形象的直接展示,更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实际上图文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创作过程中,文字脚本、文案撰写通常是先于图像制作而展开的工作内容。文字如同科普长图的骨架,看似被包裹在视觉(图像)这层“肌肤”当中,实则支撑起了整个作品的身体,决定了整个作品的高度,奠定了作品的基本风貌。同时,无论是生动逼真的绘画呈现,还是还原实物的摄影素材,图像都不等于原型,概念、数据、事实、历史等科普内容,需要结合语言进行完整精确的信息传达。
例如,“图图是道”科普长图中的文字分为三种类型——正文、对话和备注。正文通常以第三人称为主,以求对科普内容进行直接客观的描述。但第三人称叙述缺少一定的亲切感,因此通过加入对话或独白的形式,进行拟人化处理,让被描述的事物“自己开口讲话”,同时结合视觉设计,推进故事剧情发展,使角色更加生动形象,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备注通常以“PS”“Tips”的形式出现,字号小于正文,对正文进行补充或解释说明。语言风格方面,绝大部分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的长图品牌都在保证高可读性与流畅度的基础上,试图在理性与感性中找到某种平衡,使内容更符合新媒体读者群体的阅读习惯,“理性中不失幽默”是多个长图团队对自身的共同要求。
(三)科学性与通俗性、艺术性的融合
科普长图体现出的独特图文风格与故事叙事技巧,不仅有助于区别其他新媒体科普产品,更以每个团队独特的文案及设计风格使得读者能够快速辨识,让读者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技知识方面有所收获的同时,也能获得情感共鸣与审美愉悦。科普长图的创作要保证科学性与通俗性、艺术性的平衡。无论文字还是图像,内容的科学性是科普长图创作的基础,通俗化处理与艺术加工只有以确保科学性为基础才有意义,因此图文的细枝末节能进行何种程度的艺术化处理,还需要具体分析,并且创作流程中科学顾问的参与也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尽管树立差异化的风格有助于打造科普长图品牌,但拥有鲜明的风格并不代表确定后就一成不变。在实际创作中,不应被当前风格所局限,对科学题材外延及内涵的挖掘、对媒介环境变化的思考、对读者审美趋势的判断以及表现形式的不断创新,均是科普长图创作者需要持续探索与学习的内容。
四、新媒体科普长图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传播媒介的多元发展
科普长图这一独特的创作形式自2016年兴起以来,在众多创作者及新媒体团队的不断演绎下,迄今已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发展。不断推出的优秀作品,不仅拓展了新媒体科普创作者的舞台,更为读者提供了精彩的科普盛宴。不过,随着媒介技术、媒介环境与主要社交媒体平台变迁,短视频等形式异军突起,公众的阅读习惯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科普长图确有巅峰期已过的趋势。如何面对变化、迎接挑战,是当前每一个科普长图创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AIGC影响下的科普内容创作
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GeneratedContent,简称AIGC)即利用人工智能自动生成文本、音频、图像、代码、视频等内容,已在各个领域产生了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AIGC影响下的知识生产逻辑与创意型工作流程发生了根本改变,科普长图作为知识生产也不例外。内容的创作在互联网时代已经从传统的专业生产内容模式(PGC)转变为用户生产内容模式(UGC),但两种模式都较依赖于创作者的资料整合、知识储备与创作技巧。AIGC时代,借助各类强大的信息搜索、数据分析、资料整理、文本与图像处理工具,当下的内容创作已进入人工智能辅助内容生产模式(AIUGC),知识生产过程中的人机协作变得更加密切,知识的创作与传播更加高效和智能化[6]。作为知识生产的一种形式,文本的创作可以有人工智能更多的介入,比如搜寻历史资料、对一些科普事实的认定等;设计过程也可以有人工智能大量辅助,甚至能够利用人工智能先做好方案再进行挑选,从而大量节省人力。AIGC在为科普内容创作带来新工具、新思路、新机遇的同时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五、小结
作者:张周项,中国日报社主任记者,研究方向为新媒体时代的科普形态。
参考文献
[1]郑双美,殷向荣,赵旭婷.新媒体科普创作与传播流程梳理和规范初探[J].新媒体研究,2020,6(19):112-114.
[3]堪达君,肖田,王鹤.新媒体时代长图的创新实践[J].网络传播,2019(9):94-96.
[4]余潜飞,冯岩.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3.
[5]李慧涵.数字时代科普传播的产品形式与新特点[J].中国记者,2018(5):114-116.
[6]夏德元.AIGC时代的知识生产逻辑与出版流程再造[J].中国编辑,2023(9):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