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装修这事儿上我们很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认为我什么都清楚什么都明白你设计师把我的想法一五一十实现出来就好,要么觉得自己一头雾水一无所知并且担惊受怕遇到不负责不靠谱的一溜儿水设计师;但相同的是我们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好设计师,Ta既能对我们的需求言听计从,又睿智且经验丰富能我所不能想我所不想,最最重要的是,Ta一定要善良无私给自己尽可能多的让利。
不可能的。
首先设计师几乎不可能被量化,所以很难有什么方法或答卷去评估一个设计师是否绝对意义上的优秀,但我们需要承认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都一定比我们专业,可是就像每一个普通人那样,每一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长板和短板,也就是所擅长的设计语言。而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放下自己的骄傲与自负,尊重并充分了解每一个潜在的合作对象;同时也要自信起来,在「好好生活」的框架下,自己一定是最了解自己的那个人,前期多做一些功课,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好好表达,最后让那个被钦定的设计师补足自己的无解和矛盾。
在开始物色设计师之前,我认为「审美总是流动的」这个自知很重要,它能约束我们之后在面临一系列决策时可以更清醒。
我们常常根据直觉而不是理性思考而得出结论。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这是一本挺有趣的书,从12个天马行空的哲学问答展开,试图让读者了解自己在面临思考和抉择时是否有充分的自洽性——结果是通常都没有。
而此时我们需要回答设计师的第13个问题:你想要什么样的风格?
家应当是完整且独一无二的,墙的颜色,柜体的造型,地板的样式,敦厚的沙发软绵的地毯,电视柜上小小的摆件,甚至是站在屋中央的你,都是这个家的一部分——好看的家并不只是家本身,而是这个家和屋主的掩映生姿。
而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部分是,我们的生活习惯总是会产生变化的,当它影响着风格发生变化时,其实也是自己的审美总是在流动——当下的好看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好看。
所以我们再回答设计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时,我们要思考的不仅仅是色系、布局和装饰,更是自己长期、具体且完整的生活习惯,并顾及到未来它们发生有可能发生变化时家应具备的包容性。
——我的回答是我家没有风格,我家就是我家。
我的回答看起来很酷,可却是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给设计师解释它。
尽管如此,在具体的格局、灯光、色彩方案和收纳等地方,设计师可能会依照自己过往的经验和默认习惯来设计,但家一定是要能取悦自己的,所以我给了她一些比较具体的要求:
无论是感性的交往还是具体的要求,它们这些都不是具象的「什么地方必须是什么样」,所以我很难去描述它们在我整个装修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际意义,但在做完这些前期工作后,我和设计师的合作一直是非常高效的,她能快速get我的要求,也能适时给出我未考虑到的意见,想想其实就像工作一样,当一个项目迟迟无法推进时,最大的阻力不一定来自外界或项目自身的难度,反而是团队之间沟通成本太高,彼此协作效率低下导致。
在美学部分,就需要更直观一些的表达。
可如果只是用语言——例如「我喜欢墨绿色」或者「我喜欢工业风」——描述自己的想法,又会限制设计师的思考和创意。我们在设计时要秉持一个观念:尊重设计师的专业性和创意空间,我们的权利只是在事后提出合理的意见,绝不是在整个过程中自负的指手画脚。
MoodBoard是一种视觉呈现形式,或由图像,文本和构图中的对象样本组成的拼贴画。它可以基于设定的主题,也可以是随机选择的任何材料。MoodBoard可用于传达对特定主题的总体想法或感受。它们可以是物理的或数字的,并且可以是有效的表示工具。
——维基百科
MoodBoard本质上和我们给设计师发那些零零碎碎的家居图无差,它的核心不在于形式,而是我们如何规范且完整的组织信息并作以传递。
除了获取灵感,houzz有一个我很喜欢的Feture是可以从照片里捕获产品的购买方式,尽管精确度有限,但仍然可以按图索骥找到一些不错的替代品。
所有我觉得不错的图片,我都会统一规整到Pinterest里。我根据不同的房间创建了对应的图版,会在添加时一一归档,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一点小巧思。
所以回到将图片归档到Pinterest,我不止是收藏让自己觉得WOW的设计,同样会置入一些与自己「决定了的」所不同的设计,这也像是给自己多一次机会,因为我会常回顾自己归档的图片,然后不停的删,因为我们第一眼喜欢的不一定喜欢,讨厌的也是如此,这么说起来很难令人信服,但事实是你会发现你想要的每一天都不一样,不过无论如何,在回顾时删掉你觉得已经普普通通和「我一定不会这么做」的图片吧。
在说如何整理之前,我想先复述我当时给设计师说的话。
我要给你看的东西不是说要让你给我还原出来,我只是想要让你更具象一点了解什么样的家是我觉得好看的,但仅仅是觉得好看,不代表我就要我家变成这样。
在最后一次回顾后,我把剩下的图片都剪贴在了Milanote里。
签施工合同的时候设计师还挺讶异我在前期沟通时那么事儿,结果后期出图定稿的时候干脆得仿佛是在给别人做决定,我藏着没说的话是:慢慢改。
乍听起来还挺诱人。
这个问题应该放在前面,也是最多人想要得到的经验,我最终选择和杨老师(我的设计师)合作的原因很简单——和她在一起很舒服。
另一个含义是默契,很多时候我只是简单描述我的需求,杨老师就能迅速给出令我满意的解决方案,中间跳过了无数个为什么,而这个解决方案也不一定就是迎合我原本的设想。
在折腾起居室里大书桌的时候,因为之前已经立下规矩不在日常活动的地方出现插线板,所以想了很多种方案,各种奇奇怪怪的摆放方式,但都是奇奇怪怪,作图时和杨老师沟通了这个问题,她提出了一个很出乎意料的解决方案是在屋里生生砌了一个水泥台,除了用来装埋电源,还掏空上半部分做了一个花池,养了一株高大的金毛狗,我很难用语言描述此刻码字码得头疼然后抬头看一眼那株日渐长大的小苗的感觉。
最后一个含义是信任,我是一个很难信任别人的人,所以我更深知和信任的人合作是多么轻松和愉悦的事儿。我说不清楚和杨老师的信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但的确是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和钱有关的部分我只关心我买不买得起,从来没有怀疑或者与杨老师讨价还价过一分,即便到最后,我也不想去说「最后我也没有吃亏」这样的结论,因为当我们说「这里很安静」的时候,它已经开始变得吵闹。
所以尽管啰嗦了这么多,我还是无法教条式的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啰嗦了这么多,我想你心里应该也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