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那些传承已久、美轮美奂的工艺技法同样是顶级制表的分水岭。本文将完整梳理珐琅、雕刻、镶嵌及莳绘四大顶级工艺,呈现高级制表的艺术造诣及深度内涵。
珐琅
01
英文一句“glassonmetal”,最能解释何谓珐琅。珐琅是由珐琅釉经高温烧制而成,要制造珐琅釉,首先要具备一些基本物质例如二氧化硅、碳酸钠灰、硝酸钾等,这些物质原是透明或半透明的。至于珐琅釉会呈现什么颜色效果,则有赖之后混进不同的氧化金属,例如加入氧化钴会呈蓝色,加入氧化铬会有绿色,加入氧化金会变成红色,加入氧化锡会变白色等。珐琅釉涂在金属表面后,会送去窑炉加热烧制,或以火枪等加热。
珐琅为何可以成为表盘工艺最有艺术表现力的载体?一是因为它有丰富的颜色,作为玻璃的一种混合物,由于添加了不同的微量金属氧化物,而能调配出无穷尽的色彩、色调,同时还能变幻其透明度,适合当做颜料在金属盘上作画。二是因为烧制完成的珐琅表盘质地坚硬、表面光洁、不易氧化变色,能长久保存,符合瑞士传统钟表的永恒特质。
但珐琅艺术区别于传统绘画艺术与其他盘面制作工艺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需要在大明火里高温烧制,讲究画与烧的多次精妙配合。这一独特魅力与制作难度也就决定了其稀有与珍贵。
单色珐琅
单色珐琅是最基本的珐琅盘制作工艺。最常见的颜色就是白色,其次是黑色,无论是从历史的约定俗成还是大众的审美来看,这两种颜色无疑都是最耐看的。和普通的白漆黑漆盘相比,珐琅盘那种纯净温润而又凝重的质感无疑更胜一筹。当然每一家的白盘颜色也是有些微差别的,因为釉料的配方不一样,会呈现出本白、乳白、象牙白等多种色调。
宝珀8日长动力超薄表,白色珐琅表盘
单色珐琅对制作工艺的苛求其实是一点都不比其他的彩绘珐琅容易,尤其是对珐琅粉中的杂质去除要求极高,因为任何一点细微的杂质都可能在纯白的珐琅盘上被无限放大,由于单色的缘故使得这些瑕疵会更加明显地显现,一旦出现自然整个盘面就会被废弃。
透明珐琅
透明珐琅呈半透明的彩色玻璃状,就能透出金属底板的纹样。当然这门技艺的精彩之处不在于透明,而是Guilloché这门传统手艺。它由镌刻师双手操控雕花车床来制作盘面的花纹,技师一只手辅以车床旋转金属盘面,另一只手则向雕刻刀具(铣刀)施压来控制刀尖,镌刻出预先设计好的几何图案。
江诗丹顿L'elogedelaNature仙鹤表,金雕与蓝色透明珐琅表盘
制作的过程有两点很重要,一个是刀头的压力,需要保持力度均匀才能让刻槽的深浅保持一致,即便有需要加深的地方也要保证压力加大的平滑过渡;另一个是盘面的旋转速度要保证恒定,更不能发生停顿,不然盘面只能报废。这两者都需要靠熟练的技师手动控制,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流畅完美精细的几何纹样。接下来就是在盘面涂上透明珐琅釉料,进行多次的高温烧制,罩上透明珐琅之后的Guilloché几何纹样有更加的光影表现,有些花纹所呈现的立体感和透视上的错觉绝对精彩。
透明珐琅和单色珐琅的制作类似,由于工序相对简单,可以一次烧制多枚表盘,比较适合少量的批量制作。透明珐琅有很好的装饰性,不光可以单独用来装饰表盘,也可以成为其他工艺的辅助技法,不但可以与机刻雕花结合,也可以配合纯手工雕刻或者蚀刻。比如在内填珐琅中局部用透明珐琅就能透出底部的人手雕刻花纹,来丰富画面的表现力。
掐丝珐琅
也叫捏丝珐琅,是一门相当古老的装饰工艺,与其他珐琅技法的最大差别就是它需要事先用金丝在胎体上掐出一个个可以容纳珐琅的大小隔间。金丝线的横截面并不是圆形,而是长方形,厚度大约在0.04-0.08mm之间,高度大约有1mm,所用的金线总长度视掐丝图案的复杂程度而定,多则有500mm-800mm长。
工匠首先要在表盘或者纸上勾勒出图案的线条,这些线条也就是丝线弯曲剪裁以及安放位置的依据,线条要有很清楚的封闭空间,这样才可以填入珐琅。然后用小镊子将金丝按图形捏出图案轮廓,这个步骤极为重要,金线的长短以及弯曲的弧度及走势都需要熟练的工匠才能完成。随后用特制的胶将金丝粘在底盘上。
当金丝全部固定好在盘上时,其实就已经初露端倪形成最基本的线描画了,而金丝之间围起来的一格格的多种式样的空间就用来填入不同颜色的珐琅釉料,釉料填完后再高温烧制,这个过程需要不断重复,每一格的颜色会逐次加深。到了窑烧最后阶段,就可以磨平珐琅层,最后一次烧结亮面。
百达翡丽5177G托斯卡纳,掐丝珐琅表盘
传统的掐丝珐琅,格子越多,画面颜色会越丰富,而描绘的图案也就越生动,但每格的颜色比较单一,以填料为主,所以对技师的画工要求相对不高。比较考验技术的就是格内的颜色会做出一些深浅的渐变效果,提升画面颜色的层次与过渡,这也是掐丝珐琅画的一个特色。当然现代的作品,会在掐丝珐琅中逐渐融入微绘珐琅画的技巧,自然画面更精美了。
内填珐琅
内填珐琅在制作工序上和掐丝珐琅极为相像,都是需要将盘面分成一个一个的小区域,然后再分别填料烧制,效果也较类似。因而有些表盘乍一看很难分辨是哪种工艺做的,因为它们都有很明显的金属分割线。但掐丝的线厚度均匀、非常精细,而且可以制作比较复杂的线描图案。
内填珐琅往往是通过人手在盘面进行雕刻,刻线的粗细及深度由金雕师人手雕饰依据图案来掌控,而且胎底上经常也会做手工雕刻的花纹可以通过透明珐琅显现出来,因而内填珐琅也叫做雕刻珐琅或者錾胎珐琅。
现在也可以通过模压法批量制作内填珐琅所需要的胎底,凹槽内精细的花纹也可以通过雕花机床来实现,金属蚀刻法也偶尔会用到。
雅典鎏金灵猴表,内填珐琅表盘
但是珐琅料的填入依然需要倍加小心,不能让它溢到其他格子里,待水分蒸发珐琅粉熔化且塌缩,它们就会附着在合金板上生成颜色,分寸的把握自然需要有经验的珐琅师。
镂空珐琅
镂空珐琅工艺始于14世纪,透明的珐琅液被涂在细薄的铜胎上烧制,完成后再用酸液把铜胎溶解掉,然后就剩下一块没有附着胎体的透明珐琅,就像一块彩色的玻璃窗格,也叫脱模珐琅。这门技艺深受法国皇室的热捧,在新艺术运动时期达到顶峰,出现了大量的无金属底板的珐琅首饰。
滑动查看
虽然镂空珐琅常常被看做是掐丝珐琅的衍生,但实际上镂空珐琅的骨架极少是用掐丝来做,更多是用手工镂刻金属,如果是批量制作也可以用模具铸造然后再人手修饰。
卡地亚RotondedeCartier北极熊装饰表,半透明镂空珐琅表盘
在表盘创作上,镂空珐琅其实并不多见,主要原因不是工艺的制作难度,而是由于表盘下有机芯的存在,使得透明的镂空效果很难体现。
微绘珐琅
微绘珐琅是珐琅工艺表盘制作的巅峰艺术,也真要感谢瑞士钟表业的长期繁荣才使得这门微缩技艺得以保留至今,虽然当今能做够做微绘珐琅画的大师已经凤毛麟角了。这里需要提到一个词:胡德作坊,17世纪下半叶在日内瓦成立的世界上最大的珐琅作坊之一。在利摩日珐琅走向衰败之时,胡德家族当时是从法国来避难的新教徒,于1630年来到日内瓦,日内瓦珐琅画学校也受到胡德家族成员的启发,投身于制造业并且开始用珐琅画装饰手表、首饰和一些其他小摆设。
百达翡丽Ref.5077P猎隼,微缩珐琅彩绘表盘,饰有猎隼捕猎的场景,此画源自乔治斯·华盛顿(GeorgesWashington,东方学画家,1827-1910)
当时,由于微绘珐琅画的兴起,胡德作坊的珐琅画师用它来临摹一些著名的油画作品,将其作为怀表的表盖装饰是个不错的主意,深受欧洲皇宫贵族的喜爱,为了可以让这些精致的珐琅画保存得更加长久,最后还要在画上加一层透明釉,叫做fondant,这让整幅画作显得更加油亮有光泽,这也成为著名的日内瓦珐琅画技法里最显著的特色。即便到了后来的手表时代,微绘珐琅用来装饰表盘,虽然有了表镜的额外保护,这层透明釉依然得以保留。
百达翡丽Ref.992/127J怀表,巴伐利亚的国王湖微绘图案
宝珀微绘珐琅高级定制手表“梁祝”系列
灰色珐琅微绘
Grisaille源自法国的Limoges(利摩日),也叫做GrisailleaublancLimoges,从技法上来说可算是微绘珐琅的一种,但是它的历史其实要更早。它常用最简单的黑白灰三色来描绘画面,也可叫单色微绘珐琅。在利摩日珐琅画最鼎盛的那个年代,常会用这一手法来表现宗教主题的珐琅画作,其细腻的表现技法非常善于描绘人物的面部表情以及衣服上的薄纱褶皱。
利摩日白珐琅是一种很特别的油混合粉状颜料,本身几乎透明。珐琅师先要在盘面上用黑色釉料打底,然后再刷上近乎透明的白珐琅,而要表现出白色,就需要一层层地涂抹。如果想要表现灰色,那就将釉料刷得更薄,这样透明度越高所呈现的灰色就越深。所以画面最终呈现的各层次的灰度效果由所涂釉料的稀薄以及上色的次数决定。
卡地亚RotondedeCartier猛虎装饰表,灰色珐琅微绘表盘
金箔镶嵌珐琅
金箔镶嵌珐琅也是一门极其古老的装饰工艺,而在珐琅表盘的制作中它很少以单独的装饰技法存在,而是作为一种辅助装饰与其他的珐琅技艺相结合。这个工艺也被称作包金片,其实和日本莳绘工艺中的洒金很像。
金箔镶嵌珐琅工艺需要事先根据设计好的图案来制作相应的金箔或银箔物件,然后在珐琅盘烧制的过程中将其镶嵌在珐琅上,由于在高温下珐琅会熔化然后再烧结,而温度由于没有达到金银的熔点因而这些金银箔就会依原样完好保存在珐琅中了。
由于这些金片银片可以加工成多种图形,表面也易于加工成亮面抛光或者磨砂纹理质地,这些异样的金质材质为珐琅盘更添姿彩。它们可以是融入半透明的珐琅中若隐若现,也可以是在珐琅烧制的最后阶段镶嵌于表层再用透明釉固定,应用性很广。
雅克德罗PetiteHeureMinutePaillonnée,金箔镶嵌与蓝色透明珐琅表盘
其实很多品牌都曾在珐琅盘中用过这门工艺,比如爱马仕、江诗丹顿、卡地亚、百达翡丽等等,只因不是主角而常被忽略。而此中最有代表性的品牌是雅克德罗,它将这门工艺用更纯粹更醒目的方式展现出来,在透明珐琅盘上用金箔叶以规律的组合方式镶嵌,金叶的相互连接组成了具有装饰意味的古典图案,在众多珐琅工艺中独树一帜。
MultipleEnamel
很难用一个合适的词来翻译MultipleEnamel,本意是指将多种珐琅工艺融合起来创作的盘面。
爱马仕CapeCodZuluPegasus表盘上的斑马图案采用了微绘珐琅,而羽毛则使用了掐丝珐琅工艺
各式珐琅工艺发展到今天,技艺已经相当纯熟,优秀的珐琅艺术家们更加善于将不同的工艺同时运用到一件作品上,根据画面的需要来选用最合适的表现技法,可以获得更理想的效果。而其中对一些技艺创造性的改良更是值得历史铭记。
雕刻
02
雕刻,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用工具在物件表面刻出痕迹的装饰工艺,因基底材质、呈现效果等因素的区分而有着截然不同的技法。毫不夸张地说,在目前已知的诸多手工工艺中,雕刻的繁杂程度绝对“首屈一指”。而它的繁杂,某种程度上来说源自悠久的历史。
青铜器上的雕刻花纹
就如今保留下的雕刻作品来看,早期东西方雕刻工艺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东方感性西方写实。按理说,东西方应各自发展互不干涉。但据《中国天主教艺术简史》一书中提供的资料来看,景教与天主教的争斗促成了东西方雕刻工艺的融合。简而言之,就是列班·扫马的西行以及若望·孟高维诺的来华。当然,关于东西方雕刻工艺融合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为拜占廷帝国末期的战乱。无论哪种,有一点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雕刻工艺在文艺复兴初期就实现了东西方的融合。也就是,人们如今习以为常的“雕刻”。
雕刻是座钟主要的装饰手段之一
在怀表时代,雕刻工艺再次得到了飞速发展,主要表现为两点。一为使用场景不再局限于表底等大面积部件,盘面、表壳乃至机芯中都可见到雕刻的痕迹。但需要指出的是,机芯尤其是夹板上的雕刻,最初的内容为制作者的名字,起到的作用为“指示”而非“装饰”。二为工艺的成熟,除了因基底材质、技法的不同而诞生的诸多专有工艺,还将诸如镂空、玑镂等雕刻的衍生工艺运用至钟表之中。毫不夸张地说,经历了怀表时代的雕刻工艺,光是旗下繁多的门类,就足以令人叹为观止。
金属雕刻
金属雕刻,从定义上来说就是以“刻刀”等工具在金属表盘刻画出图案。这项工艺在钟表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甚至可以说自钟表诞生之日起就“与之相伴”。以至于,如今许多手表作品中的金雕工艺都可从怀表或座钟中找到熟悉的身影。
百达翡丽Ref.5738P
在描述金属雕刻于怀表时代及手表时代的不同表现之前,有必要先对金雕技法做一个简单介绍。仅就钟表领域而言,常见的为平刻以及圆雕。其中,平刻就是指在金属平面上雕刻,因所成图像与背景的高低分为阴刻及阳刻;圆雕,在钟表领域是指将单独雕刻好的图案置于背景上。两者相比,平刻的使用场景更广,盘面、表壳、表底、机芯都可见其身影;圆雕相对而言使用场景较少,手表年代基本用于装饰盘面。
至于浮雕,指的是将底板敲起后,在突出物上雕刻。说实话,这种技法盛行于怀表时代,使用场景以外壳为主,但在手表领域较少出现。原因并不难理解,在于浮雕工艺的特殊性,先使底板凸起再在其上雕刻图案的方法若运用于手表之上,显然会影响整体的佩戴舒适度,若之于表盘,圆雕显然更为简便。当然,此处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雕刻技法并非是单独存在的,如今钟表品牌更倾向于混合使用。
浪琴在怀表底部镌刻马匹图案
表底、表壳等外部部件是最早运用雕刻工艺的地方。早在机械钟或怀表时代,表底、表壳就因为较大的空间而成为金雕展示的舞台,乃至于在怀表时代产生了一种工艺怀表的“标准组合”:主要表现在外层表盖和底盖上,以雕刻工艺实现主体图案,平刻或浮雕依设计而定,辅以珐琅装饰。百达翡丽有过类似的怀表,但如今数量稀少且价格不菲。因此,若预算有限却又钟情于金雕在怀表上的表现,不妨将目光转向现代的怀表作品,例如尊皇孔雀表,也是珐琅与金雕的组合;而浪琴马术怀表则是单纯的平刻。
LesCabinotiers阁楼工匠高复杂“帝鳄图腾”手表在表壳侧面镌刻鳄鱼图案
时光转至现代,表底、表壳依旧是金雕的主要场景之一,但因为“面积”的缩小,所以雕刻主题及技法也随之变动。技法方面,浮雕逐渐消失,平刻“独占鳌头”;主题方面,花纹成为了表壳的主流,毕竟其所占面积较小。但凡事均有例外,表壳上雕刻动物的并非没有,江诗丹顿的LesCabinotiers阁楼工匠高复杂“帝鳄图腾”手表,雕刻而成的画面绝对担得上精细入微的评价。这点,从鳄鱼的鳞片中就可见一斑。
沛纳海在外表壳上雕刻生肖图案
江诗丹顿面具系列
除去表底与表壳,盘面也是金雕工艺的主要展示场所。座钟或怀表时代,虽然也有部分以金雕工艺作为盘面主题的作品,但数量唯实不多,当时的怀表盘面装饰基本还是以珐琅为主。然而,到了手表时代,金雕盘面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其中,圆雕工艺又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此技法形成的工艺表,看点有二。一为雕刻物本身,毕竟圆雕无疑是金雕诸多技法中最能全方位展示所雕物件的;二为盘面的配合,因为圆雕本身的特殊性,如何使背景起到衬托雕刻的初衷,是一道难题。
宝珀Villeret经典系列赤铜工艺象头神手表
对比金雕工艺在怀表与手表上的区别,机芯,或者更准确一点说,夹板是最显著的部分。印象中怀表时代,机芯的金雕主要表现在摆陀上,夹板或其他部件上更多时候为名字、印记或花纹。但到了手表时代,Marie-LaureTarbouriech某种程度上拓展了金雕于机芯上的主题。
Marie获得MOF的作品之一,夹板上雕刻了瑞士双湖谷的自然风光
提及Marie,标志性作品有二。一为MOF的获奖作品之一,Marie在一款直径为34mm的怀表机芯上,以平刻手法,复制了瑞士双湖谷的自然风光;二为在宝珀Calibre15B机芯上刻画的城市风景,布局得体且细节清晰。
宝珀Calibre15B中国款,雕刻有万里长城图案
据悉,Calibre15B上的图案接受私人订制,整个工序耗时依图案不同而有所差异,为1至4周。有趣的是,雕刻订制所需的费用是“恒定值”,不随图案的复杂程度变化而波动。换言之,定制百兽图与定制英文字母“A”的价格是一样的。当然,前提是定制的图案工匠可以在机芯上雕刻实现。
手工雕刻与机器雕刻
现代大多表底图案都以机雕完成
机雕面世之初,受技术限制,所成之物与手雕的差距非常明显,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机雕已经达到了可以模仿人手控制的力度轻重和下刀痕迹变化的程度。
虽然在木雕等大型摆件中,机雕相比手雕作品在内角的弧度等细节上确实仍有差距,但这种差距在尺寸较小的手表中,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尤其是面对一些简单图案的时候。无论如何,机雕的面世对于金雕工艺普及性的提升,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
贝雕
所谓的贝雕,在钟表领域指的就是在珍珠母贝上以工具镌刻图案的工艺。虽然从字面解释来看,其与上文所述的金雕的区别仅在于基底材料,但正是这看似“微小”的区别,使得两者在实现过程中大相径庭。其中,最为显著的区别在于工具及力度。
相比金属材料,珍珠母贝在过程中显然更为易碎,因此雕刻工具不能沿用。常见的做法是用钢针在贝壳的不同层面上刻划,再以打磨抛光工具做整体修饰。当然,整个过程中力度的控制要非常谨慎,至于金雕中的各种技法显然在贝雕上并不适用。这也就引发了一个现象,贝雕工艺制得的图案在细节刻画方面不如金雕工艺,其优势为珍珠母贝本身的光泽。
爱马仕贝雕怀表
镶嵌
03
细木镶嵌
细木镶嵌,或者更准确来说是细木拼镶,如今在手表工艺上的定义为将木料薄片按设计图稿拼贴于盘面之上,以形成完整的画面。据现有资料显示,细木镶嵌理论上可溯源至古埃及时期,指在木器上以不同材料进行嵌饰。但该工艺的真正兴盛以及定性应该是在文艺复兴时期。
JeanHenriRiesener制作的家具采用了细木镶嵌工艺
随着时代发展,细木镶嵌开始进军家具制造业。依资料来看,细木镶嵌家具的首次“亮相”应该是在十六七世纪的比利时安特卫普和佛兰德中部,后于十七世纪中叶传入法国并得到迅速发展,当时位于戈布兰的皇家制造厂采用细木镶嵌创造出了多款奢侈家具以装饰凡尔赛宫和路易十四的其他皇家宅邸。
采用细木镶嵌制得的长凳,PanteleonedeiMarchi制作,1505年制
随后的几个世纪,细木镶嵌工艺先后在英国、德国、意大利成为了流行时尚并以此诞生了多款足以传世的杰作,无论是路易十五御桌抑或让·亨利·李森内尔的家具作品都让世人感受到了细木镶嵌于家具上的惊艳。因此,世人开始尝试将细木镶嵌运用于其他行业。
采用细木镶嵌表盘的座钟,1925年制
百达翡丽Ref.5089G的表盘以细木镶嵌工艺描绘出两位登山者的形象,共使用262块细木
此后,钟表品牌也开始尝试在手表或怀表盘面上采用细木镶嵌。萧邦、卡地亚、百达翡丽是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帕玛强尼、爱马仕、江诗丹顿等紧随其后。主题方面相比之前也变得更为丰富,涉及动物、风景、人物、名画等。
百达翡丽Ref.5077P虎
回顾上述手表的细木镶嵌工艺,可发现,虽然最终视觉效果大相径庭,但在实现工艺上大同小异,基本沿袭过去在家具上的拼镶工艺,简单来说在交付图案设计稿后,分为镶片制作、镶片拼贴以及整体涂装。
羽毛细镶
羽毛镶嵌,指的是将鸟羽粘贴或编织在物件表面的一种装饰工艺。该工艺从起源上来说是美洲古代工艺美术特有的品种之一,诞生的原因并非是羽毛本身斑斓的色彩,更多的是源自当地时常举行的宗教仪式。
回顾整个羽毛镶嵌的发展历程,可发现该工艺的“鼎盛”时期为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的中美洲阿兹特克文明时期。当时,这项工艺被广泛运用于头饰等物件的制作上,但因为羽毛镶嵌制品非常“脆弱”,所以如今很难见到实物,尤其是出自墨西哥古文明的羽毛镶嵌。
梵克雅宝LadyArpelsMartin-PêcheurAzur
虽然说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大量使用羽毛镶嵌的制品,但在钟表领域,该类作品寥寥无几,甚至于在各种镶嵌材料层出不穷的当下,也唯有海瑞温斯顿、迪奥、伯爵、积家、梵克雅宝等数家。
羽毛镶嵌工艺流程
关于手表上羽毛镶嵌工艺的流程,分为挑选原料、加工原料以及拼镶三步。挑选及加工原料方面,孔雀等珍稀鸟类的羽毛是首选,因为它可以显著提升最终产品的身价,至于许多宣传稿中反复提及的画面视觉效果,其实上色处理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伯爵Altiplano手表中用的鹅毛就是最好的例证。当然,选定的羽毛还要经过清洗、消毒、检测等一系列步骤。
在根据事先设定好的设计图纸完成羽毛剪裁,并在表盘上描绘底稿后,就进入了拼镶环节。常见的拼镶方式有两种,一为修饰好的羽毛背部沾上胶水,根据预先设计好的底稿,平贴于表盘之上,这也是如今手表最常用的手法;另一种做法是将羽毛以不同的角度立于表盘之上,最终效果宛若插花。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有一些小众的镶嵌法,例如以刺绣的方式镶嵌羽毛,但以此制得的图案往往会非常松散,所以较少被工匠使用。
秸秆镶嵌
秸秆镶嵌,就是指以成熟农作物茎叶(穗)作为镶嵌材料的工艺。追本溯源,该工艺的雏形应该是麦秆画,毕竟麦秆的定义就是小麦的秸秆。
虽说上述三家品牌所用的镶嵌材料有着秸秆与麦秆之分,但镶嵌工艺基本相同。简单来说就是选定秸秆后,按需上色并利用骨类工具手工整平后,以薄刀片将秸秆剪切至所需尺寸,最后就是根据设计图组合秸秆并将其粘贴于盘面上。
卡地亚RotondedeCartier树袋熊
整个过程中,原料挑选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因为不同种类的秸秆,在颜色及走向上均有着自己的特点,如何合理利用这些特点来实现最终图案的组成,颇为考验工匠实力。
花卉镶嵌
花卉镶嵌,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钟表品牌的“专有名词”,印象中应该是卡地亚于2013年“提出”的一项工艺名称,用来形容花卉细工镶嵌鹦鹉装饰手表所用的工艺。
虽然卡地亚并未在宣传资料中明确指出花卉细工镶嵌源自何处,但就工艺步骤来看,其与押花工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谓的押花工艺,就是使用花朵的各种色彩、造型、线条等,如同利用绘画颜料般,创作出动人的平面视觉图形。
这项工艺据记载始于4,000多年前古埃及,曾经亦有关于“在古埃及古墓中发现鲜花陪葬痕迹”的报道。但真正有意识开始运用押花工艺的,应该是在十六七世纪的欧洲,当时的作用为标本采集,后在维多利亚时代,这种标本制作方法流传到了上流社会,该工艺因绚丽多彩而开始盛行于上流社会仕女间,珠宝、扇子、手套的装饰中都可见到押花工艺的身影。
卡地亚BallonBleudeCartier花卉细工镶嵌鹦鹉
卡地亚将押花工艺命名为花卉镶嵌,或许是期望借此揭示该工艺与细木镶嵌间具有的相似技术特征。事实上,如果将花瓣理解为和细木一样的材质,那么,在表盘上呈现的这个工艺过程确实和细木镶嵌如出一辙。
蛋壳镶嵌
蛋壳镶嵌,指的是将蛋壳作为一种镶嵌材料拼镶于物件之上。某种程度上来说,该工艺与如今已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炕围画有几分相似,皆是以蛋壳为原料制得精美的图案。
蛋壳镶嵌工艺流程
回顾钟表盘面的镶嵌历程,蛋壳可能是少有的在手表年代才出现的材料。印象中,首款以蛋壳拼镶的图案装饰盘面的钟表,应为伯爵AltiplanoEggshell,主题为鹰,出自漆艺大师IsabelleEmmerique之手。
伯爵AltiplanoEggshell
虽说实现方式大致相同,但蛋类在经适当外力挤压后呈现出的丰富层次变化,以及各类蛋壳本身的天然色彩,均赋予了最终画面极佳的视觉艺术效果。若配以黑底,则不禁让人联想起蛋壳镶嵌漆画。
雅克德罗拼镶大象时分小针盘手表
在伯爵开启了蛋壳镶嵌之后,雅克德罗也推出了拼镶大象时分小针盘手表,主题为象,以蛋壳镶嵌构成的整个画面相比其他同类作品,给人带来了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
金珠焊缀与大马士革镶金
金珠焊缀从镶嵌材料的角度来说,属于镶金工艺。但若从技艺角度出发,和如今常见于手表上的镶金工艺有着显著不同——作为镶嵌材料的黄金以球形颗粒呈现。金珠焊缀最早起源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从工艺名称中就可知,金珠焊缀最关键的环节是制作小如粟米的金珠。在钟表领域,卡地亚使用的是吹珠技艺。
镶嵌材料制成后,就是固定的问题,现代工艺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采用“低共熔原理”来焊接或利用金汞溶液作为焊剂。
卡地亚RotondedeCartier猎豹装饰手表
正是这些现代技术的出现,给卡地亚提供了于手表上“复苏”金珠焊缀的技术基础。也正是因为此,卡地亚塑造的金色豹子头像视觉效果才能如此“张狂”。
宝珀Villeret经典系列大马士革镶金工艺中国田园风景手表
至于大马士革镶金,从名称来看起源于叙利亚著名古城大马士革。但从制作角度而言,与中国古代的错金工艺极为相似,均是以金银丝、金银片在物件壁上镶嵌成花纹图案或文字图像。
马赛克镶嵌
所谓的传统马赛克镶嵌,指的是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并在拜占庭时期被广泛运用于教堂建筑上的装饰工艺。
传统马赛克镶嵌工艺
关于传统马赛克镶嵌的发展,在经历了古罗马时期的兴盛后折戟于文艺复兴时期,直至近代才重新高频率地出现于装饰艺术领域。
卡地亚RotondedeCartier宝石镶嵌马赛克海龟手表
这种情况延续至手表时代,如今,印象中似乎只有卡地亚推出过采用传统马赛克镶嵌的手表,镶嵌材料为各类宝石。虽然材料传统,但最终呈现的视觉效果只能用“美不胜收”来形容。原因很简单,单颗小面积的镶嵌材料本身就具有无穷的组和方式,可以最大限度表现设计师的造型灵感。
莳绘
04
谷崎润一郎说:“漆器(日本)美如果不以昏暗作为条件是不可想象的黑色、褐色和红色,是好几重昏暗堆积而成的颜色。它那豪华绚丽的花样之所以大半隐藏在昏暗之中,是为了激发我们心中无以言传的情感。”
时代不停留。一度被奉为最顶级和奢华的莳绘作品今时今日显失色,高高在上的象牙塔没了群众基础市场的支撑,曾经是日本代名词的漆器,不可避免地也在这科技时代里走向了极小众的犄角,据说当年象彦顶级的莳绘屏风可换几间房子,显然早已往事如烟了。
蘭陵王(正面)象彦出品
李畅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非要总结领先企业的成功之处,最重要的无非就是顺应时代趋势并最终站在潮头。”在日本政府的多种保驾护航之下,市场,却赤裸裸地给出了终极的答案,在这个貌似越来越丰富实则越来越单调的世界里,对传统手艺的不懈坚持,要承担的是这个平庸时代的各种时髦的碾压,以及对存续意义的不断反思。
蘭陵王(背面)象彦出品
若说中国代名词是瓷器,日本代名词是漆器,今天看漆器比瓷器小众得太多,纵观拍卖古董漆器和古董瓷器的市值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群众基础决定了拍卖市场,今天的全世界人民依然使用各种瓷器产品,但漆器产品即便在日本本土也远远没有过去那么流行了。
松田权六在《漆论》中说,莳绘兴起和命名起源于“末金镂”,是用金属粉末和漆混合然后再描绘的一种泥金漆画。漆艺家六角大壤在《莳绘技法》一书中认为莳绘起源于平安时期(公元794年-1185年)。他们都以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御物金银钿装唐大刀为依据,认为莳绘这种工艺起源于日本。但王世襄先生在《髹饰录解说》中指出日本所藏唐样大刀是中国唐代造的。莳绘的前身末金镂是在日本废止遣唐使前由中国传入日本的。王世襄先生既已定论,不必再争辨什么。
菱貝蒔絵硯箱,江戸時代,東京国立博物館
奈良时代受中国盛唐文化影响,从唐传入金银泥金、密陀绘、平纹、螺钿、末金镂等漆工艺技法广泛用于各种器皿,政府专门成立管理漆工艺的“涂部司”,大批已归化的中、韩工匠在宫廷作坊供职。工匠们广泛吸收各种漆工艺技术,漆艺技术日益丰富,大量精美作品问世。
文具盒,象彦出品
19世纪末期,日本接受开国思想和西洋技术后,走上通往现代之路,日本漆工艺在不断吸取中国明清文化和欧洲异域文化精髓的同时,逐渐成长,视觉风格更形成了独到的日本风,图案创新和髹涂手法均已臻至莳绘发展的顶峰,加之中国连年战乱,经济萧条,日本成功逆袭,替代中国成为漆器的最大出口国,也奠定了日本漆器的世界性地位。
dunhill-NAMIKI樱花与玫瑰莳绘笔
伦敦军缩条约签署时,各国的头头脑脑儿用的就是dunhill-NAMIKI。不只是钢笔,涵盖莳绘文具,笔座啊,甚至还有莳绘unique打火机。2005年在两家合作75周年大庆之际dunhill-NAMIKI推出了历史上最优秀的笔款之一,樱花和玫瑰。
50号最大尺寸,笔帽有盛开樱花,笔身上饰以绚烂的金色玫瑰,笔帽底部的黄金镶边灵感来自日本神社的鸟居(神社就是寺庙,鸟居就是大门)。樱花与玫瑰是东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体现出当代的莳绘本身就是一种多文化多技巧的融合。吉田久斋的樱花与玫瑰创作时长达6个月,全球限量仅25支,记得人民币定价大概七八十万了。
与PILOT从产品开始,并努力推出、包装自己的御用团队国光会的大师们,这种“团伙作案”不同的是,象彦是从代理商的身份,逐渐转型变成一个个人传承式的家族企业。
1661年,一个叫安井七兵卫的人开设了间名为“象牙屋”铺子,铺子位于寺町中之町,主营业务是唐物交易(中国商品交易),安井七兵卫后楠治兵卫接管了象牙屋,又把象牙屋分为南北本家两个店,几代经营不善之后,被一个叫西村彦兵卫的人接手,此君经营手法不详,却是个强大的手艺人,名作有羽衣莳绘砚台盒,从他开始,原本做从中国进口贸易的小店,转型为一个漆器和莳绘为主的生产与铺子,西村彦兵卫也从此不再是一个名字,而变成了一个封号,之后的每一任继承者都叫西村彦兵卫。第三代西村彦兵卫同样精于莳绘技艺,经常给皇室做各种器具,被当时的日本皇帝授予“莳绘大师”的称号,这种盛况到了1910年达到顶峰,天皇大典的各种莳绘装饰全部由他们完成,并且成为当世的国礼。
1918年,象彦漆器陈列所开幕,同时,他们还建立了京都莳绘美术学校,也参加了1925年、1936年的巴黎万博会,无论是自制产品、人才培育,还是走出日本奔向世界,他们都深入了触角。1954年,正式成立一家公司,叫株式会社象彦。
江诗丹顿LaSymboliquedesLaques“岁寒三友”莳绘表
2010年,江诗丹顿的LaSymboliquedesLaques莳绘作品“岁寒三友”,即为象彦出品,象彦就是品牌,就是商标,就是品质的保证。
萧邦L.U.CUrushi莳绘龙
产量很大的萧邦的莳绘,则来自日本的山田平安堂,并由漆器艺术家、日本重要无形文化保持者(人间国宝)増村益城的儿子增村纪一郎(东京艺术大学名誉教授、漆器艺术家)做技术监督。1919年山田孝之助在日本桥开了一家“山田漆器店”,开始创业。之后搬迁了到京都,将公司改名为“山田平安堂”,制作顶级莳绘器具。1994年,家族第三代山田達男又将公司搬回了东京的涉谷,力图将莳绘器具作为普通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来推广,产品线极为丰富,手机壳都有。因其品质一流,所以被入选为“宮内庁御用達”,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日本皇宫采购指定单位,代表日本最一流的品质水准。
若没有“组织”庇佑,单打独斗的莳绘创作人要想获得极高的市场价值就要等待日本“人间国宝”的临幸。1955年起日本政府开始在全国不定期地选拔认定“人间国宝”,将那些大师级的艺人、工匠,经严格遴选确认后由国家保护起来,每年发给他们200万日元特别扶助金用以磨练技艺,培养传人,等于是国家钦定的最高等级的艺人,获此殊荣,当身价不凡,奈何这个“人间国宝”审批极为严格,获此殊荣者自然凤毛麟角。前文提到的国光会的创始人松田权六就是日本的“人间国宝”,他更厉害,还有政府的文化勋章加身。
莳绘表盘和任何莳绘作品一样,甚至更简单因为表盘纯平,先把草图纹样在纸上描绘好,这样便于复制也能保证做相同主题的表盘时图案的勾画一致。然后把图样反贴于表盘上,在黑漆盘上用其他颜色的漆勾画出图案轮廓并且在其区域内填上彩漆,有点像内填式珐琅的制作,这个时候用一支填入金粉的竹管(笔头是很细微的网格状纱布,保证金粉可以很均匀地落下)在填色的这个漆面上撒上金粉,由于漆的黏度极高,很容易把金粉粘住,而表盘其他部分的黑漆由于已经干透,上面洒落的多余金粉可以很容易拭除,再在所绘制的图案上覆上清漆进行抛光磨平。这就是最基本的莳绘技法:平莳绘(又叫描金或泥金画漆)。
第二种叫研出莳绘(或平脱法),在平莳绘的基础之上再涂上一遍遍的色漆,然后以炭等研磨剂将先前的金粉纹样研出,而且其表面也和底漆保持平滑一致。第三种是高莳绘,以漆液混合碳粉或黏土堆塑成浮雕的厚度,再在其上进行莳绘技法,这样图案会更加立体。
肉合莳绘的精美细节
顶级的莳绘当然可以视作是一种艺术品,因为在过去人们不会制造出两个一模一样的莳绘器具,奔着一种艺术创作,从题材,构图,材料和手法运动等多重考虑,一件件创作。与此同时,莳绘表盘和普通珐琅表盘不同的是,越是顶级而复杂的莳绘,越是层次丰富,越是立体而又高低不同的厚度,在一个极小的空间创造出复杂的带有绘画布局感的莳绘,原本已属不易,还要考虑到表盘所能承受的厚度(复杂的莳绘本体可能达到1mm之高),不然时分指针都划不过去……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今天来看这是最大的谎言。京剧没有成为世界的。国画、书法没有成为世界的。一度曾经比较风靡的日本莳绘、漆器,也没有成为世界的。在今天,已经很难(我认为是根本不可能)有一个非常民族的文化产品,能够成为世界的。在表盘装饰领域,莳绘工艺显然很民族,更特指给某个地区的创作,远远不及珐琅这么“世界的”。
民族的和世界的,是相对而言的。“世界的”,是一种未来时,下一代是不是在用,是不是在听,是不是在学习,是不是在看,才是决定某个文化(产品)是不是世界的关键。
珐琅装饰在时计上,有极为悠久的历史,因为珐琅本来和时计是同源于法国人的;而莳绘出现在表盘上,则是最近十年才冒出来的“混合物种”。各大品牌殚精竭虑如何将全球各类手工艺可以武装到表盘上之时,风光锐减的莳绘,又成为了各种限量表的时髦外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