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更是一部富民强国的探索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一近代史15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探讨近代中国创业救国之路及反思》
摘要: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一些思想先进的人开展了创业救国。创业救国论者发展了国家的经济,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放,但它并没有拯救中国,所以中国的创业救国使失败。但我们也不能因此磨灭它的功绩,有前人之鉴,当代的我们才要走上真正的创业兴国之路。
关键词:近代、创业、救国、资本主义
一、近代创业救国的酝酿
二、创业救国思想的诞生
三、创业救国思想的传播
四、创业救国的评价反思
参考文献:
[1]魏源:《海国图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许涕新等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近代中国“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演变
《对抗日战争的感想》
摘要: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曲满浸悲伤与凄怆的哀歌。抗日战争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其间,中国人民不畏强暴,顽强抗战,用鲜血和生命为代价,谱写了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不仅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的和平与正义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关键字:抗日战争;中华民族
1、抗日战争第一阶段:战略防御阶段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2、抗日战争第二阶段:战略相持阶段
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_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
3、抗日战争第三阶段:战略反攻阶段
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军正式向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宣告结束。1945年8月,美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胜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建筑里的近代史》
北大的前身是清代京师大学堂,创建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当时既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它开办于1898年7月3日,属于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大在见证近代种种革命运动的同时,也经历着各种时代转换背景下的历史变迁。从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到北大红楼,再到北大地质馆和原北大女生宿舍……每一栋建筑无不体现着一种时代转换的印记。
本科教青最早的实物遗存——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
建筑事宜设工程处。其中负责规划的有张锳绪、何橘时、彦德、范源廉、陈嘉会。除了筹办工程处以外,还有测绘学员。其中学员里有1909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的金殿勋。同年七月,学校聘请了真水英夫任京师大学堂建筑技师,并有荒木清三等一同参与设计工作;1910年3月31日,分科大学开学,开学典礼仍在旧址马神庙举行;1915年,教育部将该处房地产售予陆军部办讲武堂,转为军用。以后一直为兵营使用;1995年10月20日,京师大学堂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原有五栋楼房,其中四栋为南北走向,一栋为东西走向布置。在两幢主楼之间的一幢外廊式二层楼房,现已被拆除。现存四幢建筑都是二层楼房,分为两种类型:东部与西部东西走向的灰砖楼为同一类型,其中南北走向的灰砖楼为文科楼;其余两幢又为同一类型,分别为理科楼和经科楼。据了解,该组建筑是由设计日本使馆的日本近代建筑师真水英夫于1907年设计的。下面就文科楼、理科楼的具体介绍如下:
文科楼位于该组建筑的东部,坐北朝南。该楼底层有两个出入口,分列正立面两端,两个楼梯间也对称布置。整个楼体采用灰砖砌筑,砖木结构,坡屋顶上覆日本进口机瓦。墙面窗洞较高大,底层为平窗,二层为半圆券拱窗。建筑南北两个立面以中央两开间为中心,左右各以三开间为一组向外凸出,包角壁柱上冠以三角形山墙顶,在两层窗的平过梁上面,以砖砌三个半圆券作装饰。中央部分窗下墙之外砌以平缓曲线拱墙,并以叠涩砖砌方框图案为装饰。另一栋东西走向灰的砖楼建筑形式同文科楼一致。
价值分析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建筑群是中国第一所按西方教育体制创立的大学建筑遗存。整组建筑构图比例及装饰手法成熟,保存了清朝末年西洋折衷主义的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该组建筑的设计者真水英夫是日本第一批受到西方教育的建筑师,他设计的分科学院建筑,西洋古典造型比例成熟,利用中国传统手工,砖砌出丰富的线脚来表现西洋艺术构图,利用三角桁架形成大跨度空间建成的教室和讲堂,是清末比较先进的技术,也是中国教育建筑的重要遗存。可以说,该组建筑是清朝末年中国教育从传统封建体制向近代教育过渡的实物遗存,也是中国大学本科教育最早的建筑遗存,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新文化运动策源地——北大红楼
而后,李大钊还在红楼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使其得以广泛的传播,从此红楼也就成了北方革命活动的中心、中国传播马列主
义最早的基地。1919年,北大学生从红楼出发到天安门举行了示威游行,这就是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五四”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红楼北面是著名的民主广场,原是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操场,当时是爱国运动的主要活动场所,“五四”运动大游行就是从民主广场开始的。1920年10月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并着手成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11月初,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大学红楼举行。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北大被迫南迁,8月25日,日本宪兵进驻北大。日军侵华期间,北京大学红楼被日军宪兵队当了六、七年的队部,地下室曾被作为囚禁迫害爱国志士的监狱。1943年,红楼交还给当时的校方使用,地下室楼道两头粗大的木栅栏还未拆除。1946年10月,北京大学正式复校,由胡适担任校长。
解放后,红楼得到妥善保护。1950年,为缅怀李大钊和毛泽东在北大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史迹,北大在红楼开辟了“李大钊先生纪念堂”和“毛泽东在校工作室”两个展览室。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举校迁往西郊燕园。1955年,文化部文物局、古代建筑修整所设在红楼办公。1959年,文物局搬人后对红楼进行第一次大规模整修、加固。1961年3月,北京大学红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国家文物局机关迁入位于北京东二环的文化部大楼内,“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筹备处”在红楼成立,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始在此筹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2002年4月28日,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正式向社会开放。馆中复原了当年的李大钊办公室、毛泽东工作过的阅览室以及学生教室等。新布置的期刊陈列室展出了20多种由中国革命馆馆藏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期刊、杂志。新文化运动陈列室展出了90多张图片、60多件文物。现有展陈布局属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
红楼建筑位于北京五四大街东段北侧,北临原民主广场(现为《求是》杂志社花园广场),南依五四大街,西临《求是》杂志社家属楼,东靠北河沿大街。该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凹字形,东西宽110米,中部南北进深14.03米,东西两冀南北进深32.8米,形成一个半围合的后院,檐口高度16.1米。建筑地上四层,半地下一层,每层面积214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700余平方米,共有房间263间,此外,红楼附属用房(包括前院平房、后院锅炉房和车库)共计1334.8平方米。
红楼总体建筑风格朴素,外观坚实、庄重,体量宏大。外墙面为红砖清水墙,红瓦坡屋顶,地道的西洋式风格,是当时北京最有现代气息的建筑之一。平面布局紧凑,中间走道,两侧为大空间的教室与办公室,使用便捷。立面构图采用西方古典建筑纵向三段、水平五段的典型手法,比例和谐。一层为灰砖,二至四层为红砖,形成两段式,基座用灰砖作出水平横向线角。建筑转角处,用灰砖与红砖咬接拼砌,形成牙口。窗口用砖砌成水平券,入口处三组窗组合在一起,顶层用砖砌成圆券,使建筑赋予变化。入口处用柱式门廊、拱形长窗和正立面山花加以强调,重点突出。门廊的设置既丰富了建筑的立体感,又方便使用。
从红楼大开间平面设计情况分析,红楼并未依照原计划按校舍用房设计,同时根据大开间设置多个门的情况看,红楼在使用空间上具有通过隔断墙进行大小空间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因此,红楼平面分隔使用的功能是事先有所考虑的。
红楼作为早期近代建筑有以下特点:其砖木混合结构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大相径庭,是西方砖木建筑结构体系引入中国的较早实例,属于近代西方建筑体系;砖砌条形基础,机砖砌筑,纵墙承受楼面重量,顶层横墙承受部分屋面重量,类似硬山搁檩做法;楼面为木龙骨、铺钉木地板。屋面结构为木桁架,坡屋顶;红楼横墙间距很大,木楼板刚度小,方向性强;此种结构体系决定了红楼自身的抗震能力较差,与现行抗震规范、结构设计规范等差距较大。
另外,建筑内部设置三部楼梯,解决竖向交通疏散问题,楼梯、卫生间设于北侧,将好的朝向留给办公用房;木质楼梯扶手简洁而不失精致,地面、门窗、楼梯全部采用暗红色木质材料,整个装修材料、色彩统一、和谐;红楼自备锅炉房供暖,铸铁暖气片外刷银粉,白炽灯照明;这些在当时均属于比较先进的建筑装修与设备。根据现状和老照片记录,红楼屋面所设多个砖砌烟囱,与原有供暖方式有关,现有暖气系统可能是后来建立的。由于原暖气片是德国产品,也已具有时代价值,在后来的维修中,特别保留现状并对损坏的暖气片进行了复制。
出了重大的贡献。红楼文物价值的核心就在于以实物来见证这段中国近现代波澜壮阔的历史。1937年,这里又成为日军宪兵队队部,地下室曾被作为囚禁迫害爱国志士的监狱,因此北大红楼不仅是民主革命的纪念地,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见证。
二是北京大学代表性旧址。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1898年建校时,用地安门内马神庙和嘉公主府旧第为临时校舍,即后来的景山东街理学院,也称二院。1918年,位于汉花园(今沙滩)的红楼落成,连同嵩公府成为学校本部,包括孑民纪念堂在内的总办事处、30年代建成的图书馆和法学院使用此楼,其后红楼主要为文学院使用,这一地区也统称为一院。其它校舍还有北河沿的男生宿舍,称为三院,国会街的先修班称为四院,工学院位于西城端王府,医学院在府右街,农学院在西郊罗道庄。北京大学迁至西郊后,以上各处旧址渐次不存,唯有北京大学红楼这一代表性的建筑物保留下来,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和北京大学历史的重要见证。
三是近代建筑史上实例。1999年3月北京首批2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范围划定,五四大街名列其中,而红楼则是该历史地段的主体。近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碰撞、融合,使北京的近现代建筑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北京大学红楼是这一时期“洋风”建筑的代表之一,是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是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是北京城市历史风貌的有机组成部分。
“功能主义”建筑风格的最早体现——北大地质馆和原北大女生宿舍
北京大学地质馆建成于1935年8月,同年原北京大学女生宿舍奠基,这两所北大建筑都很好的体现了现代主义风格。后来,1990fg2月23日,北京大学地质馆公布为北京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使用;原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于1954年作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家属宿舍使用至今,2003年12月11日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现代主义建筑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其建筑特点是注重建筑的功能性与实用性,摒弃建筑的繁缛装饰,提倡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因此又被称为“功能主义”建筑。
梁思成作为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同时作为受过正规建筑教育的中国建筑师,对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其所设计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北京大学地质馆和原北京大学女生宿舍,紧跟世界建筑发展潮流,为我国的建筑事业注入了新的元素。
北京大学地质馆该建筑西南角下方墙体上嵌有一奠基石,刻有:“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五月十五日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奠基”。整座楼的平面为曲尺形,三层砖混结构,是外形完全服从内部功能构成,既不刻意追求雄伟感的大块体量构成,也没有特殊的装饰。体形只做微量的曲折,打破立面的平直感,大玻璃窗洞产生外形的清新、轻巧感。主入口在东南角,宽大内凹的门洞,简洁的混凝土挑檐,门洞两侧墙的线脚、灯箱的处理,台阶花池的配合,都强调入口是全楼的重点。入口立面左上方女儿墙局部高起部分的旗杆处理,也强调了入口的位置。整体设计很细致,窗间墙上用砖块砌简单的凸凹横线,门窗的比例,楼梯扶手处理,墙角的弧线设计等,造成明快简洁和谐统一的现代造型风格。1976年地震后在外墙增加了抗震框架,有损原来简洁明快的风格,室内也进行了局部改造装修。
原北京大学女生宿舍整个建筑平面呈“U”形布局,分为北翼、西翼和南翼三部分,其中北翼、西翼为三层,南翼四层,东端敞开。建筑主人口位于南翼中部,拱券形式,拱券内两侧中部辟门,可通楼内。次要人口位于南翼西部,平门形式,前后各有台阶数级,连通内外。建筑立面设计简洁,灰砖砌筑,下部采用水刷石做法。整座建筑注重内部的经济实用,立面没有任何繁缛的附加装饰物,只是利用单元的排列构成体量组合,并注意门窗排列的比例关系,从而使其显得颇为丰富。整栋建筑分八个大的居住单元,按《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排序,从大拱券门洞往东再往北回转依次为:天字楼、地字楼、玄字楼、黄字楼、宇字楼、宙字楼、洪字楼、荒字楼,每个居住单元均设有楼梯,并于每层设走廊连接各居室。早期前四个门由北大的男生居住,后四个门由北大的女生居住。抗战胜利北大回迁北平后,该楼全部改为女生宿舍。此外,在荒字楼前原有一个两米长带靠背的石椅,它和楼墙紧紧砌在一起,石椅上方嵌着一块长90厘米、宽40厘米的汉白玉石碑,上刻:“国立北京大学宿舍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五月一日校长蒋梦麟奠基”楷体字,后于“文
革”中遭到毁坏。现作为中宣部宿舍使用,保存状况较好。
这两座建筑装饰简洁,无任何繁缛装饰,注重功能的合理,建筑形式已成为内部功能的自然反映。同时进一步摒弃了用构件装饰的传统做法,立面装饰平素简洁,充分利用立体与平面的关系比例、布置方法达到发挥图案效果的目的,体现了这一时期北京传统主义“新建筑”的特征,是研究国际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对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影响的重要实例。
结束语
建筑是会说话的。从以上北大的四栋建筑来看,随着教育的延续性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所诞生的建筑也不一样。从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的因陋就简的西洋折衷主义建筑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从传统封建体制向近代教育过渡的实物遗存;从新文化运动策源地的北大红楼中我们看到了朴素、坚实的“洋风”建筑的实物代表;从北大地质馆和原北大女生宿舍里我们感受到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最初体现。在建筑的历史长河里,时代不一样,建筑的气质也不一样,这就是北大近代建筑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