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工作相对报社其他工作而言比较枯燥乏味,但是校对工作直接影响到整份报纸的质量,因此,一份好的报纸不仅仅是跑在新闻前线的记者和有妙笔生花之力的文字写手的功劳,也需要校对幕后默默无闻的奉献。
作为一名校对人员,你需要了解哪些呢校对常识(一)校对的基本功能校对的基本功能有二:校异同;校是非。
“校异同”的要旨在“异同”,是指将校样跟原稿逐字逐句比照,通过查找两者异同的方法,发现并改正录排错漏。
其功能是:保证原稿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
“校是非”的要旨在“是非”,是指通过对原稿内在矛盾的是非判断,发现并改正原稿可能存在的错漏。
其功能是:弥补编辑工作的疏漏,使书稿趋于完善。
校对的两个基本功能,同样重要,不可偏废。
不校异同,则不能保证作者的劳动成果准确而完整地转换;而不校是非,则不能发现和弥补作者创作和编辑加工的疏漏。
偏废校异同或者偏废校是非,后果是一样的,都会造成谬误流传,损害作者,贻误读者。
(二)校对的基本规则为保证校对工作的有序进行,减少出版印刷错误,提高校对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1.明确校对目的校对是保证书刊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编辑工作的继续和补充。
校对必须高度负责,认真细致,树立严谨周密,一丝不苟的作风。
(1)根据原稿,核对并清除校样上的差错。
(2)改正在政治思想上和科学性上遗留的不准确的提法和词句。
(3)清除语法修辞上遗留的差错和毛病。
(4)清除错别字。
(5)解决和消除任何疑点。
2.把握校对标准(1)编辑负责校对、印刷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及时送取稿件和校样,做好与印刷厂的业务联系。
(2)校对以原稿为准,不得在校样上随意增补、删减,发现原稿错误及编辑处理的疏漏和失误做出标示,由编辑对原稿、校样予以处理。
若作者提出修改时,要尽量坚持不动版面、不动字数的原则,减少改版的麻烦。
(3)准确使用校对符号,消灭错字,补齐遗漏,纠正版式错误,严格执行三校加点校制度,保证书刊质量。
(4)校对以对校、折校为主,根据实际情况,部分稿件由作者校对一次,校后由编辑对格式、质量复校一次。
(5)校对时要注意版面的规范、美观,排版的合理。
校对差错率要保持在万分之二以下。
3.遵循校对的程序,交叉三校制(1)一校(作者、责任编辑各校一次):侧重对原稿校对,力求校样与原稿的一致,纠正版式错误,对有疑问处作出标示。
校后通读一遍。
要求作者不能对原稿做大的改动。
(2)二校(责任编辑、执行编辑各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一校校出错误已改正,纠正版式错误,并对文稿中的疑问予以处理,填补遗缺,统一体例。
(3)三校(执行编辑校一次):校对时要确定二校校出错误已改正,对校样进行综合检查,清理差错,确定版面格式。
(5)校对签名。
校对者应在每次校样上签名,并标明校次,以防差错。
(6)责任编辑甩开原稿和三校样,对清样进行阅读,寻找差错。
在读样后,进行总体扫描,检查有无错字、漏字、表格与插图是否合乎规范,字体、字号使用是否正确等。
4.明确校对内容(1)检查多、漏、错文字及标点、符号错误;核对标题、署名,文中人名、地名、数字、公式。
(2)检查版面、格式,图表位置及表题、图题,字体、字号、字距和行距。
(三)校对符号及其用法1.校对校样,必须用色笔(墨水笔、圆珠笔等)书写校对符号和示意改正的字符,但是不能用灰色铅笔书写。
2.校样上改正的字符要书写清楚。
校改外文,要用印刷体。
3.校样中的校对引线要从行间画出。
墨色相同的校对引线不可交叉。
校对符号:以特定图形为主要特征的、表达校对要求的符号。
14校对符号及用法示例图片如下:5使用要求5.1校对校样,必须用色笔(墨水笔、圆珠笔等)书写校对符号和示意改正的字符,但是不能用灰色铅笔书写。
5.2校样上改正的字符要书写清楚。
5.3校样中的校对引线要从行间画出。
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印刷标准化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人民出版社负责起草。
明年......上下移序号名称数量01+++5左右移要重视校对工作提高出版物质量排齐必须提高印刷质量缩短印刷周期排阶梯型RH2正图加大空距一、校对程序校对胶印读物,影印书刊的注意事项减小空距一、校对程序校对胶印读物,影印书刊的注意事项空1字距空1/2字距空1/3字距空1/4字距第一章校对职责和方法分开Goodmorning保留认真搞好校对工作代替机器是由许多零件组成,有的零件是铸出来的,有的零件是锻出来的,有的零件是......说明第一章校对的责任有关提高报纸校对质量的几点看法校对工作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报纸校对,是按原稿核对付印的样张。
原稿是一个要件,而样张包括大样和小样。
随着无纸化办公的推进,原稿只存放于采编网络系统而不向校对人员提供,同时小样也被省略了。
从表面上看,校对的工作程序少了一道,仿佛工作量减少了。
事实上,作为一名经历过这个变化过程的老校对,我个人感觉这份工作的难度在增加,压力也越来越大:以前,有原稿可依,而且原稿基本经过编辑审读,质量较高,可靠性强;现在,没有原稿,没有了可依赖的原件,校对需要自主找出各类差错,因此,校对人员需要具有更强的文字功底,并掌握更多的知识。
一、差错解析在差错中,可以说有不少是“老问题”,而网络的运用,又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增加了校对工作的难度。
这就需要校对人员有强的工作责任心,需要不断提高素质,需要把校对工作做得更加细致认真。
(一)“老问题”所谓“老问题”,是指有一部分差错是“历来”就有的,是因为作者没能仔细认真或对成语、词语一知半解而“一错再错”。
比如“暗渡陈仓”错成了“暗度陈仓”。
以我个人的判断,也许是因为并没有完全掌握该成语的意思和用法,所以不知道“渡”不是“度”。
类似因为一知半解引起的差错还有很多。
粗略统计了一下近几年的见报差错,例举以下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错字:“一炷香”错成“一柱香”,“愣头青”错成“楞头青”,“消弭”错成“消弥”,“戛然而止”错成“嘎然而止”,“美人坯子”错成“美人胚子”,“劳民伤财”错成“劳命伤财”,“震撼”错成“震憾”,“蛰居”错成“蜇居”,“海蜇”错成“海蛰”,“越俎代庖”错成“越俎代疱”,“义薄云天”错成“义搏云天”,“好高骛远”错成“好高鹜远”,“趋之若鹜”错成“趋之若骛”,“椎间盘”错成“椎尖盘”,“一如既往”错成“一如继往”,“迫不及待”错成“迫不急待”……以上差错,或多或少是因为对错字本身不敏感。
试想,如果对这些词语已经熟悉、敏感到如同自己的名字,哪还用得着看上第二眼。
对一个词有很高的敏感度,应该基于完全理解并掌握它的意思和用法。
以上述差错为例,“戛”与“嘎”的读音、意思完全不同。
“戛”念“jia”,“戛然”有两层意思,一为形容嘹亮的鸟鸣,一为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嘎”念“ga”,是个拟声字,有三个声调,但都不能与“然”组成词汇。
“义薄云天”的“薄”,意思是接近,这个成语的字面解释就是义气接近天上的云层,而“搏”放在这里就与成语之原意风马牛不相及了。
我的个人感受是,遇到这类容易出错的字,看过之后回头再看一眼,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
这类差错还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曈曈”,错成“瞳瞳”。
“曈曈”是明亮的意思,“瞳”只指“瞳孔”,组不成“瞳瞳”这个词。
“海上生明月”的“生”错成“升”也是因为对诗句意思不了解,才会想当然。
再比如“铁肩辣手”,错成“铁肩棘手”也是相同的道理。
(二)“新情况”从每月的差错统计可以发现,总是有一些差错似乎错得毫无道理,但仔细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那全是“输入法惹的祸”。
如把“推广”错成“抓广”,“平淡”错成“平谈”,“闲情”错成“闭情”,这些差错的形成,自然是作者采用的是五笔输入法,在输入时按错了键。
如果说“老问题”的差错还有“有章可循”的话,这“新情况”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也就是说,可能差错时不在、无处不在,这就要求校对人员认真认真再认真、仔细仔细再仔细,用心用心再用心。
套用一位前辈的话说,要将一个字的四个角都看过,才能保证这个字没问题。
知识性差错,可说是既有“老问题”也有“新情况”。
有些知识性已是“老问题”,如“钡餐造影”错成“贝餐造影”,“呼伦贝尔”错成“呼仑贝尔”这类差错都是“硬伤”,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知识、新名词不断出现,稍有不慎,差错就出来了。
每个人掌握的知识面不同,难免会遇到自己不了解的问题,遇事在心里多打几个问号,多查资料,多翻字典总是没错的。
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差错涉及有关气象的专业术语,记者在写一个气象稿时,把“低压槽”写成“低潮”,当时看得似懂非懂,稀里糊涂就过去了。
事后才知道字典里就有低压槽这一词条,若之前再谨慎一些,翻一下字典,这个差错就可以避免了。
比如备感和倍感,一直以来,我们能找到的参考资料里这两种说法都存在,不知怎样取舍,直到去年,有份文件提出要用备感,大家才统一起来。
为此,我曾专门请教过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专家,却也没有得到较为明确和全面的解答。
以下几组词(字)是我个人的一些理解,供大家讨论。
”这个差错值得商榷。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403页,关于“分”的其中一条解释为“职责、权利等的限度”;《辞海》310页,对“分”的一条解释为“名分;职分。
如:分内之事;保卫祖国,人人有分”。
在这里,公民只有协助的职责、权利或者职分,都解释得通,所以用“分”还是比较恰当的。
至于“一份爱情”、“一份贡献”,还是“一分爱情”、“一分贡献”,按《现代汉语词典》关于“份”和“分”几个不同的义项看,用“份”更能接受。
首先,“份”有作为量词的义项,而“分”念去声时不作量词。
其次,“分”念平声时有这样一个义项:“成数。
如七分收成,十分可靠”(《辞海》310页)。
如此看来,“一份爱情”的“份”理解为量词,所以用“份”。
而“爱你有几分”的“分”指的是成数,自然用“分”。
关于这组字,还有一些容易混淆的用法:“这东西没你的份”(指份额);“事情都到了这份上”(指程度、地步);“看在我的分上”(指情分、情谊)。
雇用—雇佣这两个词条,仅据现代汉语解释,几乎看不出区别,辞海里没有“雇佣”这个词条。
这两个词同为动词,按我不成熟的理解,“雇佣”是一个动宾构的动词,套用英文语法的说法,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后面不宜再带名词,所以“雇用”某人做某事就不能用“雇佣”某人。
“雇佣”几乎只能用在某些固定词组(如雇佣劳动、雇佣观点、雇佣军)里。
这样理解是不是有道理?决不—绝不“决”和“绝”意义和用法相近,区别在于:“决”强调的是主观态度,如“决不反悔”、“决不妥协”;“绝”强调的是客观上完全否定,排除其他可能性,如“绝无此事”、“绝不可能”。
(这个观点来自咬文嚼字杂志社)然后—尔后经常看到有稿子将“尔后”当“然后”用。
“尔后”的意思为“自此之后,从此以后”,应该指的是某件事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而不是像“然后”一样的“在某件事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比如,“他早上起床先散了步,然后又游了泳”,这里的“然后”就不能用“尔后”。
这其间—这期间:关于“期间”和“其间”的区分,通过查阅工具书和一些资料,已经能够区分它们不同的用法,但“这其间”和“这期间”是个特例。
在目前的校对工作中,金华日报社校对组全组人员基于词典的这一例举,全部将这期间改为这其间,到底有没有必要呢?后备箱—后备厢《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对“厢”的解释大致差不多,分别有这样几个义项:1.正房两边的房子;如东厢、西厢。
2.边,方面;如这厢、那厢。
3.房子一样分隔开的地方;如车厢、包厢。
4.靠近城区的地区;如城厢。
“箱”的义项只有两个,一为箱子,二为像箱子一样的东西,《辞海》上多一条通“厢”。
按字面理解,“后备箱”多用于装货,而“厢”则相对空间较大,与房子关系密切,应该理解为能容得下人的空间更妥。
所以,“后备箱”比“后备厢”更恰当。
垃圾桶—垃圾筒两个垃圾tong都经常出现。
咬文嚼字杂志社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桶”强调的是(圆筒形或长方体)盛放东西的器具,如“水桶”、“木桶”、“垃圾桶”;而“筒”强调的是筒状物体,如“筒裤”、“筒裙”、“袖筒”,或是体积较小的筒状容器,如“笔筒”“茶叶筒”。
三、有关“的”“地”“得”有关这三个字的用法,简直可以用混乱来形容。
同时关于这三个字的争议也一直不断,甚至有人直言,根本没必要区分这三个字。
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专家指出,这三个字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要区分的。
不久前,《金华日报》一篇稿子以“这笔钱有的发吗”为题,我认为其中的“的”改为“得”更妥。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得”的一条义项:“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拿得动|办得到|回得来……”“这笔钱有得发吗”中的“得”就是用在“有”这个动词之后,表示出对“发”这结果的可能性。
在这里,“发”是“有钱”的补语。
以下还有一个有关“的”、“地”的例子,是咬文嚼字杂志社提供的观点:“嗖de一声”中最好写“的”,“嗖de一下”中最好写“地”。
但是,两个de互换也是可以的。
“的”和“地”是汉语中常用的结构助词,使用上有认知心理的基础:它们用在定语和状语的前面,能够突显它们的描写性,使描写的具体内容焦点化。
“嗖de一声”与“嗖de一下”里,由于“的”和“地”的提示作用,我们的注意力就自然集中到了“嗖”上。
当然,“的”和“地”还是有差别的,主要表现在认知的焦点上:“的”突出的是事物(用名词来代表)的性状,而“地”突出的则是状态或者动作行为(用动词来代表)的情态。
拟声词“嗖”既可以将声音本身作为认知焦点,用来描摹声音的音色等性状;又可以将发出“嗖”这个声音的动作当成认知焦点,用来强调这个动作的力度和速度等状态。
如果说话人想突显声音,则“嗖”的后面用“的”,可以写成“嗖的一声”和“嗖的一下”;如果说话人想强调动作,则要用“地”,这时,写成“嗖地一声”和“嗖地一下”都是可行的。
不过,“嗖de一声”后面的“声”是名量词,“嗖de一下”后面的“下”是动量词,暗示了说话人的认知焦点分别为事物和动作。
所以,建议“嗖de一声”中写“的”,“嗖de一下”中写“地”。
平时区分这三个字靠的基本上是一种语感,有时真的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其实,大多数情况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找到依据,如果对这三个字有疑问,建议仔细读读《现代汉语词典》有关这三个字的所有义项。
四、有关首选非首选词汇的问题:有时首选词不符合以前的阅读习惯,到底要不要用,大家的观点不一致,由此造成各版面用法不一致,也给校对人员造成一定的困扰,影响工作效率。
建议对一些词汇定一个本报标准,至少可以避免用法不统一的问题。
关于数字用法,也有不统一的地方,比如“10多人”,现在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把“多”前的数字改为数字。
而由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5年12月13日批准、发布,并于1996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当中《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第9条第3点这样规定: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一般用汉字。
如果文中出现一组具有统计和比较意义的数字,其中既有精确数字,也有用“多”、“余”等表示的约数时,为保持局部体例上的一致,其约数也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
有关这类可这样可那样的规定可谓举不胜举。
从某种角度上说,校对工作越来越接近编辑的部分工作。
因此,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校对的大样改得满纸都是,包括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甚至逻辑错误。
校对认真负责,是对编辑工作一种很好的辅助。
但有的时候,校对改了自认为该改的差错,却改得“不得人心”。
这“不得人心”有两种可能:一是改得未必妥当,二是改得不是太有必要。
这种情况下,校对的“认真负责”自然得不到编辑的认可。
有编辑提出,校对改样要掌握一个度。
本人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的确,校对工作不能本末倒置。
然而,这一个“度”该如何掌握却是个问题。
其中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错字别字等等的校对是校对人员的职责所在,而一些可改可不改的地方,需要校对人员与采编人员一起商量,还有一些问题则需要报社进行规范。
关于搞好校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造成差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校对工作被忽视,当是一个重要原因。
校对工作历来受到重视。
我国历史上把校对工作称为"校雠","雠"字也作仇敌解,颇有"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之义。
这是要校对者把消灭书稿校样中的讹误、错别字当作和敌人作斗争,随时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根据史料记载,校雠工作在我国汉代就已经成为一门专业。
可以说,自从人类有记载自己的文明历史以来,就伴随着产生了校雠工作,倘若没有这种校雠工作,人类文化积累和传播的混乱局面将是不堪设想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出版事业分工更细,校对工作的专业性也就更强了。
一个好的校对员,应当把校异同与校是非都作为自己的应尽职责,而决不把校是非看作分外之事。
怎样才能达到这种要求,我认为应往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校对人员要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校对是一项严肃的工作。
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树立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思想不重视是产生差错的重要原因。
校对人员要把努力消灭一切差错作为自己的目标。
宋人重视校书,故书籍文字质量较高,藏书家能收到宋版本,虽一掷千金,亦莫不引为快事。
人民出版社校对科白以坦同志校对的《毛泽东选集》1~4卷一百多万字,就达到了不错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的尽善尽美的地步。
革命导师列宁很强调校对工作的重要性,他说:"最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
"(《列宁全集》第37卷第154页)。
我国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也十分重视校对工作,鲁迅把自己给别人看校样、看稿子比喻为"出于自觉"地"将血一滴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
"郭沫若也亲自尝过校对的甘苦。
他说:"《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都由我自己校了几遍,但终不免仍有错字,深感校书之难。
"清末民初,我国著名的出书机构,如"商务"、"中华"、"开明"等,无不设有专职校对员和专司校对的部门,并且极为重视校对人员的培养和提拔。
曾在这些出版社担任过校对工作的人,如茅盾、周建人等,当时就富于才华,日后又成了文化名人。
名人任"校对","校对"出名人,反映了我国重视校对人才的优良传统。
二、校对人员应学习和积累广博的知识校对人员一般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修养:1.要掌握汉字知识,提高识字能力。
校对工作的一个重要职责是校对错别字。
校对错别字,首先就得认识大量的文字。
认识字的多寡与校对得好坏有极大关系。
同时,校对人员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正确使用文字的习惯,在平日读书看报当中,随时注意有无错别字存在。
使错别字在头脑中形成条件反射。
这样,碰到错别字就能很快识别。
2.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
在校对工作中,我们如果能把经常出错的一些结构相似或轮廊相同的"同形字"做些分析、归纳工作,把它们分门别类,找出并牢记它们的细微差异,将有助于我们识别错别字。
据统计,在各类错别字中,同形字出错的比例最高。
"同形字"差错是校对人员的主攻对象,大凡书刊出差错,往往大多是同形字在作怪。
3.掌握校对速度,做到字字落实,个个看清。
校对工作是一种脑、眼、手并用,有时兼用口、耳的工作,而在运用各种感官时,以视力为主。
有经验的校对员,能够使视线从一个固定点均匀地移到另一个固定点,使眼睛很敏捷和仔细地看到校样中一切细微的部分。
校对工作者有必要训练自己的眼睛惯于有节奏地进行阅读,逐渐养成适应校对专业的视力和注意力。
要做到脑、眼、手并用,把原稿和校样中的文字对上号,做到字字落实,个个看清。
这也是消灭常见错别字、预防差错的措施之一。
4.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
校对工作是专门跟文字打交道的工作,这就要求校对人员学会识别文字"对"与"错"的本领,不能以假乱真。
校对人员如果缺乏文字方面的修养,就发现不了校样上的问题,更难以发现原稿上的差错。
所以,校对人员文字水平如何,对于能否做好校对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5.要掌握本门业务。
校对是一门专业,本身有一套业务知识需要很好掌握。
校对中,常常会遇到原稿整理加工中遗留的一些问题。
此外也要熟悉工厂的检字、排版以及改版工作;熟识字体、字号,对书籍期刊的各类开本和版面规格要了解。
二、校对人员要尊重、忠实原稿,又要进行创造性劳动,以弥补编辑工作之不足校对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消灭校样上一切与原稿不符的文字、标符、版式错误;其次是协助编辑发现原稿中的问题。
校样上的错误,有一部分是来自原稿。
原稿发的是齐、清、定稿,本来不应还残存有错误,但是,由于作者、编辑的疏忽和种种原因,往往还可能存在。
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所说的:"治学严谨的专家也难免有偶尔的疏忽。
"这就需要作为书稿的第一职业读者--校对人员,随时用审慎、挑剔的眼光来发现原稿的不足和疏漏之处,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
当代香港作家梁羽生承认:"高明的校对不止于校出错字,还能校出作者错漏、谬误的地方。
……校对的水平,往往是要比作者更高才能胜任的。
"(《闲话校对》)当然,校对的职责主要还是依据原稿进行校对,消灭排字上的差错,不能也不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推敲原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