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青年)都不断的奋发,使木刻能一程一程地向前走。”
——新兴木刻运动首倡者鲁迅
中国版画虽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在本世纪30年代前都是复制版画。而新兴版画史作为我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光辉篇章,则是由鲁迅先生在近百年前推动而成的。鲁迅还指出“(木刻版画)这实在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
2022西泠秋拍“追随鲁迅和中国新兴木刻运动——戎戈一生木刻创作纪念专场”,将一批包含雕版木刻一百五十余件(一百八十余幅)、画稿约七百五十帧、文稿约七十册一千八百页、信笺约一千二百通二千六百页、洋书三十一册等一并呈献在公众面前,其中包括参加过1946年举办的“抗战八年木刻展览”的多幅版画原板,历史感和木刻艺术独有的立体感扑面而来。
2022西泠秋拍
Lot1450
雕版木刻约一百五十种,画稿约七百五十帧、文稿约七十册一千八百页、信笺约一千二百
通二千六百页、洋书三十一册
1940~1990年代作
说明:新兴木刻版画是“战时的艺术”“大众的艺术”,在抗战年代应运而生。因其特有的力学美感以及便于制作、便于传播的特性,一度成为宣传抗战的重要武器,是近现代美术史中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篇章。
同时,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由鲁迅倡导,在其栽培下茁壮成长,亦可看作是鲁迅精神的延续。
戎戈是鲁迅后时代兴起的版画艺术家,一生致力版画创作,经历了新兴木刻初生的抗战时期,蓬勃发展的建国后时期以及开辟新道路的八九十年代,是新兴木刻发展历程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
戎戈自作及收藏版画作品近二百帧。包括有戎戈创作早期自制版画集二册,收录众版画名家版画原作的《名人像木刻集》一册,版画家叶飞早年手拓《板痕集》一册,又不乏沈柔坚、杨可扬、赵延年、黄永玉等名家版画作品。
又含有戎戈有关版画创作灵感构思,个人作品导读及中国新兴木刻发展历程等各类文稿资料约七十册一千八百页。其中有《从一幅木刻所想到的》、《悼念伟大的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星星之火—早期的几个木刻团体》、《中国新兴木刻的播种》等。《创作狂人日记时的鲁迅》、《卢沟桥的石狮》、《龙华千载仰高风(附记)》、《绿竹猗猗古猗园》、《心事浩茫连广宇(后记)》等是戎戈诸部版画名作的个人导读。文稿内容中戎戈追溯了经鲁迅介绍,受珂勒惠芝影响,接触表现主义木刻版画的历程。所含的戎戈各个时期所做政治面貌回顾总结亦颇有价值,1985年任职《文汇报》编辑部美术组时期党员登记表最为珍贵,对于了解画家生平经历极有价值。
还有戎戈在不同时期收到的有关其木刻版画作品在《文汇报》、《大公报》、《解放日报》以及《普希金文集》等报章书籍上刊载出版的信札,并及本人自作信札共约一千二百通。其中唐弢一信讨论何为上乘的木刻艺术,望戎戈不可一味追求“意识”忽略技术,能独辟蹊径开创木刻界的新纪元,提及刘岘、罗清桢、李雾城。唐弢另一信中回忆早年他致信鲁迅请教理解日文版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要点的往事。又有戈宝权一信告知戎戈其作品《普希金像》已被收入戈氏编著的《普希金全集》。丁景唐1999年之信系告知戎戈此信所用明信片由日中艺术研究会事务局长三山陵女士所赠,上面使用了戎氏木刻版画《南翔古猗园不系舟》。
RMB:3,000,000-5,000,000
戎戈谁愿再打内战!(又名:苦难的人民)
木刻版画原版一帧
1946年作
出版:《文汇报》1946年9月22日第七版。
著录:《江苏省美术馆年鉴》,1983年。
展览: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主办《抗战八年木刻展览》,1946年9月18日-10月3日上海南京路大新公司二楼。
70×30cm
1934年鲁迅在《木刻纪程》的小引里写道:“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在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创作木刻的介绍,始于‘朝花社’,那出版的《艺苑朝华》五本虽然选择印造,并不精工,且为艺术名家所不齿,却颇引起了青年学徒的注意。到1931年夏,在上海遂有了中国最初的木刻讲习会。”这就是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诞生历史的简要概括。
戎戈鲁迅和青年
版画一帧
37×27.5cm
由于鲁迅的倡导,进步的艺术青年拿起了木刻刀,积极组织形成木刻团体,1931年初春,被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开除和退学的“一八艺社”社员张眺(耶林)等联合上海的周熙(江丰)等在上海成立一八艺社研究所。6月,在虹口每日新闻社楼上举行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展品180幅,其中有油画、雕塑、图案及木刻。这是新兴木刻版画首次在展览会上展出,并出版了画册,鲁迅为之作序。
1931年鲁迅(前排右三)举办的木刻讲习会合影
同年8月17日至22日,鲁迅在上海长春路日本语学校为当时爱好木刻的青年举办木刻讲习会,请日本的美术教师内山嘉吉主讲创作木刻的技法知识,鲁迅亲自主持并当翻译。六天讲习会分两个阶段进行,前四天讲黑白木刻技法,后两天讲套色木刻技法。
后据内山嘉吉的回忆,鲁迅的翻译加讲解,为讲习注入了极大的热情和海量的专业知识。所以这次讲习的实际成绩远远超出事先所预料,收获异常显著。当年“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在上海的江丰、陈铁耕就运用木刻作抗日传单,油印抗日画报,张贴街头,扩大宣传。随后各地学习研究木刻的社团纷纷建立。
戎戈卢沟晓月——为纪念“七七”神圣抗战五十周年作
1987年作
出版:1.《戎戈版画选集》第99幅,戎戈著,文汇出版社,2001年。
2.《文汇报》1995年9月19日。
3.《解放日报》1988年7月10日。
21.9×17.4cm
自此,在鲁迅的大力宣传和奔走经营下,中国新兴木刻版画如同一颗火柴擦出的艺术革命的火星,滑落在渴望自由和新生活的中国大地上,并以惊人的速度燎原。杭州、上海、广州、北平等地的艺术青年们纷纷拿起刻刀,将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木刻版画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用艺术和直白的方式与侵略者和反动派作斗争。木刻创作成为革命斗争的一种轻武器,鲁迅称之为匕首和投枪中的一种。
鲁迅(1881~1936)罕见《引玉集》签名本
精装本一册(三闲书店,1935年再版)
说明:此为鲁迅《引玉集》罕见签名本,为1935年之再版,系由鲁迅编选的中国第一部苏联版画集,是「中国现代新兴木刻之祖」,鲁迅被尊为「现代新兴木刻之父」。
19×15cm(册)
1934年6月,选用八名作者的24幅作品编成《木刻纪程》。当时鲁迅感到创作木刻经过四五年的奋斗,“中国的木刻,已经像样起来”,可以作为一个里程碑铭记下来,回顾往昔走过的路,展望眼前即将走去的路,是十分有意义的。于是以“铁木艺术社”名义自费出版。
戎戈鲁迅先生
(左)木刻版画原版一帧
(右)版画一帧
1956年作
出版:1.《戎戈版画选集》第37幅,戎戈著,文汇出版社,2001年。
2.《七星集:版画前辈访谈》P87、91,陈志强著,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
3.《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祭》——《上海周报》1945年第7期。
4.《版痕集》第一幅,王业飞编。
17×13.8cm(左)35×27cm(右)
鲁迅在扶植木刻艺术时,特别重视表现形式要切合内容的需要,努力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为使木刻青年能在借鉴外国的进步木刻中吸取养分,更快地磨利木刻刀,刻出更好的作品来,鲁迅总要在他并不宽裕的生活中挤出钱来自费精印画册,提供创作参考,先后引进苏联、德国等国家的优秀艺术家作品,这些都在木刻青年中起到了示范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向社会推广版画艺术,鲁迅还积极地举办版画展览会。目的是提高版画的知名度,借版画传播新思想,让更多有志青年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
(左)戎戈凯绥·珂勒惠支像
出版:1《戎戈版画选集》第25幅,戎戈著,文汇出版社,2001年。
2.《抗战八年木刻选集》第85幅,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编选,开明书店,1946年。
3.《上海美术家图库:戎戈》第7幅,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
著录:《抗战八年木刻展览》展览目录P3,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编,1946年。
展览: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主办《抗战八年木刻展览》第121号展品,1946年9月18日-10月3日上海南京路大新公司二楼。
9.5×8cm
(右)戎戈凯绥·珂勒惠支像
1949年作
出版:《戎戈版画选集》第34幅,戎戈著,文汇出版社,2001年。
13×10.3cm
戎戈凯绥珂勒惠支语
纸本画心
1995年作
37.5×33.5cm
各地版画事业蓬勃发展,离不开鲁迅的苦心经营,但也就是这样的不辞辛苦,让版画运动导师病体日衰。“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于1936年7月首次在广州图书馆开幕,展出作品590幅,10月2日移展于上海八仙桥青年会九楼,8日鲁迅扶病到会场参观,并与木刻青年谈木刻创作问题。交谈时由沙飞拍下照片数张,这是鲁迅生前的最后留影。
“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现场,鲁迅与木刻青年交流
鲁迅逝后,木刻运动仍在进行。当年11月,上海木刻工作者协会成立,组织宣言是:“中国新兴的木刻,在黑暗与污浊中发芽,在侮蔑与冷嘲里抽苗,在屠杀与践踏之下壮大……我们有立刻携手的必要……来增加我们的力量,来一同推动中国的木刻运动,来与黑暗和强暴相搏斗。”南昌、保定、重庆、厦门等地也都纷纷成立地区性木刻社团,壮大木刻队伍,在各地开辟前进的道路,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抗战正式爆发后,北平和上海相继失守,木刻工作者先后去各地参加抗战救亡工作。沦为“孤岛”的上海,木刻运动渐趋沉寂,但是星星之火,仍在发光。在中华第四职业补习学校的漫画木刻班,王麦秆担任辅导员,培植木刻新人,曾出版16开本《铁流版画集》。戎戈业余求学于中华第二职业补习学校,在该校的漫画木刻班受漫画家马戈的影响,拿起了木刻刀,创作有《饥民》等作品。陈珂田在柯灵主编的《万象》杂志上发表连环木刻《小毛》。张乃以笔名铁婴为《译报》周刊创作封面木刻。
戎戈饥民
出版:1《戎戈版画选集》第106幅,戎戈著,文汇出版社,2001年。
2.《中华人民版画集》第1幅,李平凡编,三一书店,1949年。
展览:1.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主办《抗战八年木刻展览》第121号展品,1946年9月18日-10月3日上海南京路大新公司二楼。
2.日本《中华人民版画集》,1949年。
3.第一届全国画展,1949年。
4.印缅展览,1951年。
25.2×18.7cm
作品《饥民》将五个中年男人(彼时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并排呈现犹如一组群雕,枯干消瘦的形貌中,额头的皱纹、突出的眼球和牙齿格外抢眼,木讷呆滞的眼神中充满着压抑不安和些许祈盼。
戎戈在1943年7月16日《申报》上发表的《给夜行人》
戎戈对镜自造像(又名:心诉)
1945年作
出版:1《戎戈版画选集》第21幅,戎戈著,文汇出版社,2001年。
2.《上海美术家图库:戎戈》第13幅,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
18.5×13cm
抗战胜利,在重庆的木刻研究会会员于中苏文协召开了复员会议,决定将中国木刻研究会迁往上海。1946年6月在上海的原“木协”、“木研”会员集合讨论决定,将中国木刻研究会改组成立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以下简称“全木协”)。9月17日“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举行预展,招待文艺界及社会贤达,许广平到会场参观,与木刻作者亲切交谈。下午,木刻界二十余人前往万国公墓鲁迅墓前敬献花环,缅怀导师鲁迅先生。
1946年,鲁迅逝世十周年之际版画家前往悼念
(后排右二为戎戈)。
“九一八”纪念日,“全木协”主办的“抗战八年木刻展览”在上海大新公司二楼画廊开幕。内容有单幅木刻和连环木刻共897幅,解放区的木刻也参加展出,作者共113人。其中连环木刻16套,套色木刻七十余幅,并附展15年来木刻运动史料。展览期间,京沪各大报出版特刊10种。
郭沫若和他全家足足参观了两个小时,并当场为展览会写下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中国就像一块坚硬的木板,要靠大家从这里刻出大众的苦闷、沉痛、悲愤、斗争,由黑暗中得到光明。看见八年来的木刻令人增加了勇气和慰藉。中国终究是有前途的,人民终必获得解放。把大家的刀锋对准顽强的木板!”
戎戈生活的皱纹
出版:1《戎戈版画选集》第7幅,戎戈著,文汇出版社,2001年。
2.《七星集:版画前辈访谈》P82,陈志强著,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
展览:1.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主办《抗战八年木刻展览》第125号展品,1946年9月18日-10月3日上海南京路大新公司二楼。
2.《全国木刻流动展》,编号:00156(参展名称:《老翁》),1946-1949年。
3.《移动的时代之眼——广州美术学院藏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2021-2022年,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湖北美术馆。
13.4×11.1cm
参展资料图
戎戈创作于1945年的套色版画作品《生活的皱痕》参加了1946年《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作品展(流动展)》,至今被广州美术学院所收藏。这幅作品上,年长的劳动人民,长年的苦难生活在他脸上留下了如同刀刻般的深深痕迹,如沟壑一般难以逾越,略带麻木的沉稳表情中透出内心的积郁与愤慨。
戎戈心中的仇恨
1944年作
出版:1.《波涛》第一卷第三期扉页(原名:《谁愿意打内战》),1946年9月19日。
2.《戎戈版画选集》第17幅,戎戈著,文汇出版社,2001年。
3.《新民晚报》2005年7月19日第47版。
14.7×10.9cm
“全木协”在《木刻艺术》、《新华日报》、《文汇报》上发表告全国木刻同志书,题为《木刻工作者在今天的任务》。“全木协”主编的《抗战八年木刻选集》在画展后不久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包括75位木刻家的作品100幅。
戎戈(1923~2015)《抗战八年木刻选集》批注本
洋书一册
说明:此为戎戈题跋并批注,旧藏《抗战八年木刻选集》一册,1946年作。
26×18.5cm(册)
解放战争时期,木刻作者们马上成为“反内战”、“反饥饿”群众运动的尖兵,配合以交大为首的上海学生运动。这一时期也是戎戈的创作高峰期,他作为“全木协”的一份子,积极创作不断奋进。1947年,戎戈被选为“全木协”候补监事。他应征上海时代日报普希金画像奖的作品,被评选获奖编入《普希金文集》(1947年初版),其木刻像原作送苏联普希金纪念馆陈列。戎戈的作品以黑色为主色调,可谓之“黑暗中的刀”。
戎戈普希金像
1947年作
出版:1《戎戈版画选集》第29幅,戎戈著,文汇出版社,2001年。
2.《七星集:版画前辈访谈》P84,陈志强著,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
3.《上海美术家图库:戎戈》第9幅,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
4.《普希金文集》p349,时代书报出版社,1947年。
17×13.8cm
自1937年至1949年这十二年,新兴版画运动有了很大发展,木刻艺术作品已深入到战时的人民生活中,为群众所支持和爱护,产生了相当巨大的社会影响。考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沿着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植根于人民的生活沃土之中。
在黑白木刻上,戎戈擅长使用三棱刀,以素描作肖像画,他也善于根据画面需要,运用多种刀法来表现形象和处理画面。比如在《凯绥·珂勒惠支像》中,他创造性地从平刀晕刻发展出平刀刮刻,使得画面的明暗变化更富有刀触和木味。又如在《高尔基像》中,他用排刀刻出暗部,整齐细密的线条与大块的空白形成强烈的对比,光感效果特别好。最杰出的是一幅《老人》,在这幅画中,各种刀法的综合运用可以说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
戎戈老人(又名:老农像)
木刻版画原版一帧(左图)
出版:1《戎戈版画选集》第28幅,戎戈著,文汇出版社,2001年。
2.《大公报》1947年7月11日第八版。
3.《新中华》1947年复刊第五卷第24期。(上图右)
4.《上海美术家图库:戎戈》第12幅,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
17.7×14.1cm
综观这一时期的木刻作品,好像翻开一本战争年代国统区人民生活的形象历史,在那里可以看到败瓦颓垣、残肢断体的烽火战场,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难民,以及所谓“自行失踪”的爱国志士;在那里有抢米和挤兑,又有卖儿与鬻女;在那里有人民的反抗与斗争,也有日伪霸特穷凶极恶,官僚地主贪婪腐化,统治者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而人民所做的却是辛劳严肃的工作。
这些既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也是这时期木刻作品表现的主要内容。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和生动的形象,使中国木刻艺术在人民中间广泛地引起共鸣,受到爱护,并为国际艺坛所赞扬,木刻运动从而发展得更加深入了。
戎戈母与子
木刻1945年作
出版:1《戎戈版画选集》第22幅,戎戈著,文汇出版社,2001年。
2.《七星集:版画前辈访谈》P83,陈志强著,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
3.《中华人民版画集》第一幅,李平凡编,上海三一书店,1949年。
25×19.5cm
戎戈失业
出版:1《戎戈版画选集》第19幅,戎戈著,文汇出版社,2001年。
10.6×9.7cm
1949年5月29日,杨可扬、郑野夫、朱宣咸、邵克萍、赵延年与刘开渠、张乐平、庞薰琹等人代表上海美术界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了拥护上海解放的“联合宣言”,提出上海美术工作者决心“为人民服务,依照新民主主义所指示的目标,创造人民的新美术”。该宣言的发表也标志着国统区美术史和上海近代美术史从此翻开崭新一页。
《大公报》上刊载的《为人民服务——美术工作者宣言》
新兴木刻经过战争中的十二年艰苦实践,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已进入逐渐成熟的境界,为全国解放后版画的大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后,新兴版画有了良好发展的环境。版画艺术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戈宝权(1913~2000)、丁景唐(1920~2017)、唐弢(1913~1992)致戎戈有关木刻版画原版作品在报章书籍上刊载出版的信札一批约一千二百通
信笺约一千二百通二千六百页
1940~1990年代作
说明:此为戎戈在长达五十余年的版画艺术创作生涯中收到的有关其木刻版画原版作品在《文汇报》、《大公报》、《解放日报》以及《普希金文集》等报章书籍上刊载出版诸事的信札,并及本人自作信札共约一千二百通。除去与各地报社编辑、上海美术作家协会、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上海木刻研究会、上海市文化运动委员会、中国木刻协会等公函约稿通讯外,其中主要含有唐弢二通二页、丁景唐一通一页,戈宝权一通一页、汪刃锋一通四页、野夫一通二页、许霏一通一页、俞沙丁一通一页、张宛田一通四页、邵克萍三通三页、朱琦一通一页、冰麓一通三页、叶飞二通七页等。
唐弢一信讨论何为上乘的木刻艺术,言一部分画家如刘岘一味追求“意识”忽略技术,认为细针密缕无法表现“力的美”,造成粗制滥造的风气。又一部分如罗清桢、李雾城者只能在风景画上发挥表现力,望戎戈能独辟蹊径开创木刻界的新纪元。唐弢另一信中回忆早年他曾致信鲁迅请教日文版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之关节,回复建议直接读俄文原版。又向戎戈推荐一位相熟的李姓沪上俄语名师。
戈宝权一信系告知戎戈他的木刻版画原版作品《普希金像》已被收入戈氏编著的《普希金全集》作为插图出版,望对方尽快来其寓所领取五十万元稿酬。
丁景唐1999年之信作于《日中国交正常化二十周年纪念——1992年上海版画艺术展览》明信片上,告知戎戈此明信片由日中艺术研究会事务局长三山陵女士所赠,上面使用了戎氏木刻版画原版《南翔古猗园不系舟》。丁景唐自称“老丁”,可见二人关系紧密。
尺寸不一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主办的全国艺术作品展于1949年7月在国立北平艺专开幕,其中版画展品居各画种之首,有101位版画家的181件作品参展;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从展品中选出80幅编成《新中国版画集》,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印行。之后,随着上海美协版画专业组的成立和上海木刻研究会的组建,版画创作得以活跃,于1951年编选出版《1950年木刻选集》。
戎戈节日之夜
1959年作
出版:1.《戎戈版画选集》第52幅,戎戈著,文汇出版社,2001年。
2.《文汇报》1959年10月7日。
22.6×15.4cm
(左)
戎戈鲁迅和宋庆龄、蔡元培
1981年作
出版:1.《戎戈版画选集》第84幅,戎戈著,文汇出版社,2001年。
2.《文汇报》1981年9月10日。
23.7×19.6cm
(右)
23.5×19.5cm
新时期,由于版画家的思想活跃,提高了对于艺术创新的热情,工具材料的革新,在内容和形式风格上的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果。建国后,物质条件有所改善,戎戈开始了更多“套色木刻”和“水印木刻”的创作他将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倾注在工农业题材和城市新貌中。
戎戈南翔古猗园不系舟
1983年作
出版:1.《戎戈版画选集》第91幅,戎戈著,文汇出版社,2001年。
2.《文汇报》1983年12月10日第四版。
39.4×30.1cm
戎戈朝晖
45.5×30.5cm
约1992年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又更多的在于描绘祖国大好河山上,在营造诗情画意的探索中,他对自然景色有了更多的领悟。不为自然景色表面的斑斓色彩所惑,而是深入其意境之中,这是戎戈在风景题材中很少创作套色木刻的原因。
戎戈菊
1980年作
出版:1.《戎戈版画选集》第78幅,戎戈著,文汇出版社,2001年。
2.《文汇报》1982年11月17日。
28×22.cm
2002年6月,上海美术家协会和上海美术馆在上海美术馆联合主办了“上海早期版画珍品展”,这是对上海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一次重要回顾,该展览特别邀请了具有代表性的23位上海新兴木刻版运动先驱的作品进行展览,戎戈位列其中。
戎戈上海黄浦江风景
30×18cm
1954年作
戎戈(1923~2015)、杨可扬(1914~2010)、邵克萍(1916~2010)等自制版画集《名人像木刻集》孤本
1982年5月作
书册一册(含版画二十一帧)
钤印:名人像木刻集(朱)
说明:此册《名人像木刻集》集结了戎戈、杨可扬、余白墅、邵克萍二十余位80年代中国顶尖木刻家,包含作者自制木刻版画二十一帧,多数下方有作者签名,存量极少,极为罕见。
20.5×13.5cm
本专场标的所包含的内容可分为“时代艺术的追寻”“民族疾苦的呼喊”“中外伟人的向导”“新中国的召唤”“大好河山的歌颂”“木刻人生的记录”等内容,深刻且感人,邀您共赏共读。
纵观戎戈一生,让人想起他曾在1946年时写下的文字:
“在木刻艺术上,我是一个学徒,我始终是一个学徒。这新兴的艺术,经过先进者辛勤的垦植,虽已开拓出了一条康庄的光明大道,发展了它的光辉的远大的前途,但这一工作是艰巨和长久的,是需要我们永久的开拓的,作为一个艺术学徒的我,当努力的踏着先进者的足迹前进!”
刊载于1946年第2期的《木刻艺术》上的《我自学木刻的经过》(戎戈文)。
戎戈
原名戎维域,字容官。浙江鄞县人。14岁到上海五洲药房天后宫桥支店当学徒。晚上就读于职业补习学校。动奋求智,接近革命文艺,爱好诗歌美术,后入苏州美专沪校学习。
1941年开始木刻创作,曾为上海进步刊物《时代》杂志作封面木刻,并发表高尔基木刻像,又为《苏联文艺》作装饰插图。1944年4月主持出版《期待》手拓木刻集。1946年参与《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筹备工作,加入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上海美术作家协会,并任上海文艺青年联谊会执行委员。曾为上海职工团体益友社成立美术股,开办木刻班,被聘为导师。
1947年,上海重建普希金铜像《时代日报》举办“普希金画像奖”,所作的木刻像获奖,编入《普希金文集》(1947年初版),原作送苏联普希金纪念馆陈列。同年当选为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候补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