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12.12
《醒春》
纸本水墨
98×50cm
2024
另一幅作品《观云望海》通过描绘画中人悠闲观望的状态,表现出人感受自然的闲情逸致。
《观云望海》
66×50cm
虽说是望海,但画中并没有画出海。赵建军说,绘画并不是要把所有具体的物象都画出来,而是通过影射让人感受到画面背后的东西,这也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特点,用某种寓意和象征的手法去表现。
赵建军介绍,“实际上,从中国绘画的发展来看,这种表现手法早就已经呈现了,而且非常成熟了。我们在理解、欣赏绘画作品的时候,会想到绘画的意境是什么,绘画表现的状态以及绘画背后的意趣是什么,这是中国画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手段,通过这种手段去展现画家的修养、对社会的认识、人的生存状态,所有这些都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它不是直接地叙事,而是一种“意达”,一种对于意境的追寻。这跟西画有一定的区别,使得中国画更具有它本身的画质的特色。
欣赏赵建军教授的作品,我们如同进入了一个超越尘世的仙境,他的笔墨既散发出古老的韵味,画中又能感受到现代人的情绪,他是如何做到以今弦弹古音的?
赵建军说,从中国画的发展来说,过去是以一种直线性的传承方式发展,进入到近现代以后,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画家对于绘画的认识也有所改变。尤其是中西的文化交流,使得西方绘画的营造方式、处理办法和对绘画的理解传入中国,作为绘画的研究者、创作者,很容易进行中西方的比较和融合,绘画的表现空间、表现意识显得更加宽泛,这时候就会凸显在画家对绘画的追求和营造上。而且,作为一个当代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表现绘画的当代性。
“当代的生存状态、当代的意趣和过去农耕文化时期慢节奏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绘画当中也会出现一些不同于过去的表现手段。这是当代艺术家要追寻的一种表现方式,只有表现出当代意义、绘画的当代性,才具有价值。”赵建军这样谈道。事实上,他在这个方面,也一直在进行深入的探索。
对于“美”,以往从写实角度来看,越接近于物象、越逼真越美,这是比较朴素的审美方式。但是作为中国画来说,画家在经过美术学习、研究、提升以后,他的笔墨本身形成一种结构美、笔性的美、墨的表现方式的美,这种美很难被大众一下子理解,可能要通过长期的接触、熏陶才能理解。
对画家来说,要解决笔墨的问题,不断提升,才能达到“笔精墨妙”的一种个性状态。所以,绘画达到一定程度,画家面对的,就不是对物象表达准确的问题了,而是对于笔墨形式、形之下附载的笔墨意义如何提升、如何使之更加纯粹化、自我化的问题。
画家要画出自己
在赵建军的作品中,无论是人物画、花鸟画还是山水画,我们都能感受到“纯稚”的趣味。对此,赵建军认为,童年的生活状态往往会影响画家一生的艺术追求。赵建军童年时期在广西桂林度过,身处如仙境般的桂林山水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赵建军对自然达到了近乎“迷恋”的一种状态。这对他此后的绘画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花鸟》
68x34cm
《清曲》
他认为,在绘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甚至是在没有人迹的状态里,表现“自然中的自然”。但是,人不涉入其中,又缺乏绘画的人文关怀。童年的记忆始终在心头难以忘怀,赵建军在绘画中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分子,而不是把人抽离出来,意在展现人与自然非常和谐的一种关系。
赵建军由此拓展开来,谈到画家个人风格的形成。他认为,每个画家的创作原点、兴奋点因人而异,有些画家童年经历痛苦,他就会在画面中下意识地回避这些内容。有些画家对社会有很强的参入意识,他在图式的中更多地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每个画家的生存过程有所不同,表现的内容和结构等有所不同,绘画表现方面也千差万别。
写生对画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赵建军在写生的过程中走进自然,去看,去理解,去感受不同,从自然中抽取自己所需要的因素,把情感表达得更为丰富和深入。“画家都要经历模仿、学习、成熟的过程,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开始不能立马找到自己的表现方式。绘画正如小孩学步,一开始要循着别人的脚步,最后走出自己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对绘画的理解、对形式的认识、个人的情绪表达等很多因素都会产生影响。画家要画出自己,当绘画的图式与自己的内心非常契合时,就算是比较成功了。”赵建军说。
崂山写生
30cm×50cm
对于艺术的大众化问题,赵建军也有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大部分人对绘画的认识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在艺术的普及方面,艺术大众化是有必要的。绘画达到了一定高度后,就是朝着完善自我的方向发展,自我状态不强的绘画不可能成为好的绘画。但是曲高和寡,越自我的绘画,受众面就越小,这是不可能一下子解决的问题,只能尽力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
表现时代是艺术家的使命
画家李兆虬醉心于传统文化,他常常通过创作中国人物画,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敬慕。他现场创作了一幅简明的小品画《达观自然》,画中一个人正在思考,面容沉静,心境恬淡。李兆虬介绍,自己不断修身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境越来越趋向于平静,能够看得开放得下,这幅画就是自己当下心境的反映。
《达观自然》
此外,他还创作了一幅《清风徐来》,不是简单描摹竹子的状貌,而是通过竹子的风骨,表达出人们对清雅、宁折不弯的精神的追求。
《清风徐来》
乌贼乌的贼
中国画
180x190cm
他说,一个好的画家,就是一个诗人,他多愁善感,能够设身处地想,对自然、社会、别人的体会感同身受,才能够拿出比较好的作品,反映这个时代的生活。如果一个艺术家麻木、迟钝,那么这个艺术家就值得怀疑。
《耕读传家,松荫课子》
68x68cm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现在有些画家只选择性画一些好玩的、轻松的内容,并没有表现时代。针对此类现象,李兆虬认为,一个艺术家始终要在场参与并记录,他要跟时代密切发生关系,表现时代是他的使命,他必须有这个担当。
以李兆虬以往的观点来看,他觉得“'怎么画’很重要,说到底艺术的本质就是'怎么画’,这代表了一个画家对艺术的认知能力”。现在他的观点有所改变,他认为“'画什么’很重要,'画什么’是给画家定位。有的艺术家离开喧闹的世界,画超然世外之境,看起来格调高、境界好,但是对于社会发展,人民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却漠不关心,这不大应该。国家、民族需要有担当的画家站出来,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人民出力。画家坚持画超然物外之境没有错,但是把身心都投入到整个社会中去,这样会更好”。
作为一名从高密农村庄稼地里走出来的艺术从业者,李兆虬把目标一直锁定在北方农民,画了《故乡人》《拖拉机》《收白菜》等系列作品。他曾说过,我也画过各个行业的林林总总,战场、士兵,机器、工人、汽车、时尚女,虽说也曾动情地投入过,但总有一种“隔”的感觉,而一想到故乡,那些场景,那些乡亲便奔涌而来,如在目前。
故乡人—郭瑞金
纸本设色
故乡对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每个人离开故乡以后,再去看故乡,那是心中的故乡、情感的故乡。李兆虬说,乡愁是说不完、道不尽的,即便已经穷尽了所有的能耐,却很难完整地、彻底地表现出对故乡的感觉,画中只反映了心目当中故乡的一部分,自己要表达的还远远不够,这是一个大的长远的课题,他还将继续研究下去,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表现于作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