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大佬公开表示看好某家公司,你激动吗?请先淡定,不妨看看大佬的具体行动。
然而,格灵深瞳上市不到2年,沈南鹏旗下红杉资本、徐小平旗下真格基金等一批重要股东连续减持格灵深瞳的股票,合计套现金额超5亿元。
格灵深瞳最新股价为22.86元,最新总市值为59.2亿元,不及大佬们目标估值的1%。该公司总市值尚不足百亿,大佬们却先“减”一步。
格灵深瞳是国内计算机视觉龙头,在资本市场被称为“科创板人工智能第一股”,也是二级市场中首家实现盈利的AI计算机视觉公司。上市之后,格灵深瞳经历了什么?
5名重要股东连续减持
2022年3月17日,格灵深瞳顶着光环上市,上市首日却股价破发。此后,该公司股价不断走低,于2022年4月27日最低跌至14.51元。
进入2023年后,在AI概念刺激下,格灵深瞳走出一波行情,短短4个月内股价实现翻倍。
而就在股价阶段高位之际,格灵深瞳的5名重要股东连续减持,合计套现金额超过5亿元。
详细看,套现金额排名第一的是股东SequoiaCapitalCVIVHoldcoIX,Ltd.(以下简称“红杉资本”),从2023年4月19日至7月20日,合计套现金额超1.85亿元。
套现金额排名第二的是股东杭州澳林春天科技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澳林春天”),从2023年3月17日至5月5日,合计套现金额超1亿元。
套现金额排名第三的是股东CeyuanHKHoldingsLimited(以下简称“策源创投”),从2023年3月17日至5月18日,合计套现金额超9200万元。
套现金额排名第四的是股东ZhenPartnersI(HK)Limited(以下简称“真格基金Ⅰ”)及其一致行动人ZhenPartnersIV(HK)Limited(以下简称“真格基金IV”),从2023年3月17日至5月19日,合计套现金额超8600万元。
套现金额排名第五的是股东HYUNDAIMOTORCOMPANY(以下简称“现代汽车”)、HyundaiMobisCo.,Ltd(以下简称“现代摩比斯”),从2023年5月26日至7月13日,合计套现超6600万元。
自格灵深瞳部分股票解禁期刚过,多位股东纷纷抛出减持计划,为何这么急?投资者也有类似疑问。
2023年6月12日,一位投资者公开提问称,“公司70%的股东都准备清仓式减持,请问公司如何稳定股价?”
6月28日,格灵深瞳投资者回复称,“公司股东根据自身资金需求决定是否减持,不会对公司治理、持续性经营产生影响,部分IPO前股东投资周期较久面临基金赎回压力....”。
格灵深瞳招股书显示,截至2019年4月份,红杉资本的出资额为308.88万美元,真格基金Ⅰ的出资额为176.50万美元、真格基金Ⅳ的出资额为9.67万美元,策源创投的出资额为220.63万美元。
按当前汇率计算,上述股东的出资额分别约为2200万元人民币、1261万元人民币、69万元人民币、1576万人民币。
即使是出资额最多的红杉资本,持股成本才2200万元人民币左右,而该机构减持套现金额过亿,早已收回了成本。其它机构持股市值也超过出资额。
业绩依赖B端市场
2014年,一则带有“凡尔赛”口气的招聘消息出现:“想加入我们比进哈佛大学还难,录取率低到不可想象”、“比尔盖茨2014年6月私访中国时会见的第一家创业公司就是我们”。
这位主角正是格灵深瞳,该公司招聘行为一度引起热议。
但在光鲜背后,现实又很冰冷。虽然格灵深瞳较早切入人工智能赛道,发展过程却比较曲折。
成立之初,格灵深瞳选择的赛道是线下零售行业,结果选错了。随着电商产业蓬勃发展,线下零售业受到挤压,格灵深瞳的技术面临无用武之地的窘境。
目前,格灵深瞳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业绩高度依赖B端市场。
有业内人士曾分析称,“B端、C端并重才是AI行业的未来”。若一家公司的业绩过度依赖B端市场,或面临互竞争激烈、复购率低、毛利率受限等问题。
第二个特点是对比A股同行上市公司,格灵深瞳的专利数量较少。
从业绩看,上市第一年(2022年),格灵深瞳实现归属净利润3261万元,创下2018年以来首次盈利纪录,并成为二级市场首家实现盈利的AI计算机视觉公司。
扭亏为盈背后,发生了什么?
2022年,格灵深瞳靠银行理财获得了约3323.6万元的利息收入,比去年盈利金额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