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是臭气熏天的垃圾山,现在已成魅力“后花园”
·这里曾让居民怨声载道,现在他们却主动回迁
·这里曾是上访的高发地段,现在却赢回老百姓真心称赞
过去这里是金口垃圾场
如今这里水杉生长繁茂,配廊桥、水景,成为悠闲散步的美丽去处
“以前我们根本不敢开窗,买的就是个黑房子,很多人都搬走了,我也经常投诉,现在可不一样了,女儿说我是‘富婆’,没谁能比我的后花园更大了,我推开卧室的窗就是重庆园,推开客厅的窗就是哈尔滨园,推开厨房的窗就是长春园,我家的窗就是一部中国地理百科全书,大家有空一定来玩,我给你们当导游!”65岁的宗敢云家住东西湖区常安佳苑,放着几年前,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主动搬回这个曾令她十分揪心的家。几年来,望着这个垃圾场从臭气熏天渐渐变成葱郁园林,她和附近的业主们从反感投诉,到逐渐理解,再到满心感谢,亲身经历了生态回归的故事,也亲眼见证了城市奇迹的发生。
武汉园博园,从设计,到现在,以及到未来,处处体现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前瞻性理念,并以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回应着全社会的瞩目。在园博会项目中,一个人,一片园,一座城,都是构成整个社会的一份子,在这片推行生态建设、精神文明的覆土之上,生态、园林由配角转为主角,让城市前进的步伐更加的坚实,让志愿服务精神在更多人心中弘扬,让城市建设的每一份子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市民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自然而然的“涵养”,全方位、多角度打造出一个“治城育人”的城市发展新样本。
从“城市伤疤”变成“城市名片”
园博园南区绿色成荫城市展园初见雏形
走进武汉园博园,一步一景、十步一园,可以领略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园林魅力,除了豪放大气的北方园林、细腻婉约的江南园林,还有蜀园林、岭南园林等82个颇具地域特色的城市园林,还能欣赏到来自英国、荷兰等10个国家的特色园林,以及由4位国际园林大师打造而成的大师园,尽情体味城市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面对眼前这森林花海,令人很难想象,脚下的土地不久前还是一片垃圾场、“无人区”,这座垃圾填埋场15年前曾是亚洲单体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消纳了约100万吨生活垃圾。昔日这里脏污遍地,垃圾成堆,尘土遮天,是武汉着名的“灰源”。
43岁的殷国红家住华生城市广场,她的家与垃圾填埋场仅一墙之隔。回忆起当初那段“痛苦岁月”,她无不感慨地说,当初,这里臭气熏天、蚊蝇乱飞,有时候,在家吃饭吃着吃着都会有苍蝇飞进来,令人食欲全无,小区建起7、8年了,因为纷纷有人搬走,连个业主委员会都凑不齐,更不要提保护业主利益了。
3年前,居民们迎来了转机:园博园建设动工了!通过栽种350种植物、4.8万株苗木、176公顷的绿化,利用世界先进的好氧修复的技术、封场治理的方式,一望无际的垃圾逐步被填埋,大家站在自家的阳台上,看着垃圾一点一点地变少,花草一棵一棵地变多,3年之后的今天,一个巨大的垃圾场脱胎换骨般地变成了一个大园林,从恶臭熏天的“无人区”变成生态宜人的楼盘“热销区”。至此,大家才缓过神儿来,在垃圾山上建园博园的大胆设想成为了现实,“城市伤疤”变成了“城市名片”,变成了繁忙都市中一道悠闲雅致的风景线。
从千户“避臭”到主动回迁
园博园从规划、雏形到建成,带动周边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渐渐地,已经完全看不到垃圾山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这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和清香扑鼻的花海,还有各种“闻讯而来”栖息在此的鸟儿。
坐拥这座园林“奥斯卡”为后花园,这就如同一块磁铁,把曾经被垃圾场熏走的居民都给“吸”回来了,当初搬家“避臭”的居民纷纷回迁。
宗敢云就是其中一位。2003年,她从武昌司门口搬到金银湖常安佳苑,虽然是140平方米的大房子,但垃圾臭味熏得她茶饭不思。不得已之下,她搬回武昌住了几年。2010年,宗女士和老公商量卖掉金银湖的房子,价格都谈好了,突然传出这里要建园博园的消息,遂收回决定。
不久前,看到园博园如此美丽,空气怡人,宗敢云决定搬回来住,这里的房价也从每平方米800元涨至近万元。
现在园博园已种植乔木3.6万余株,荆山上绿树成荫,鸟语蝉鸣,垃圾困扰彻底解除.(拍摄于2015年2年28)
四季花城社区黄开玉也是回迁居民之一,望着眼前的这个大园子,使得她这一次“回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轻松和惬意。“过去垃圾场就在家门口,不管是眼睛看的,还是鼻子闻的,都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我就是受不了环境的恶劣才搬到别处去住的,现在垃圾场竟然建起了园博园,我偷偷回来看了几次,最终跟家人商量,搬回来!”
四季花城社区居民王秋玉高兴地说:“因为园博会的举办,地铁6号线将提前开通,因为环境变好了,交道也便利,听说我们的房子价格都涨了,说起我们小区,再也不用称作‘垃圾堆边上的那个小区’了!”
来自江汉、硚口和东西湖三个区的调查数据显示,园博园紧邻社区主要有14个,有23个小区,居民人数约30万人,其中居民回迁最多的是东西湖常安、鑫桥、四季花城社区。三个社区入住户数由5年前的1万户上升到1.7万户,入住人数由3.9万人增加到4.7万人,回迁户数近千户。
除了生态环境的彻底改变,经济效益也极为可观。园林部门表示,邀请参展的城市和国家达到200个以上,邀请了众多全球华人华侨团体、全球顶尖的园林景观设计师、全球知名高校及企业参展,据预测,按平均每个参展城市及国家投入400万元的景点建设计算,200个将直接带来8亿元外来资金的城市绿化投入,按平均每个游客消费1000元计算,会展期间日均可容纳8万人、半年1500万人次的游客量,可以直接给武汉带来150亿元的旅游消费收入。会展后,每年或将带来的500万人次游客量,又可创造至少50亿元的年旅游消费收入。这不仅意味着经济收入的增加,还意味着工作岗位的大量产生,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都让居民们感到欣慰。
从上访者到志愿者
园博园里的大学志愿者
这样的投诉不止一两次,每当这时,市专班就与街道、社区形成合力,通过召集居民座谈沟通、上门拜访、宣传协调,有效地化解了各类矛盾,与2014年居民投诉有50余起相比,今年以来投诉率下降60%。
园博园北区的遵义城市展园
除了处理投诉,加大宣传也是重中之重。园博会是什么?建成之后将是什么样?与我的生活有什么密切的联系?我能为园博出一份什么样的力?围绕这些问题,专班工作人员开始持续宣传。专班工作人员累计走访14个社区具有代表性的6个小区,召开各类座谈会1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0余份,使95%以上的周边社区居民知晓园博、支持园博、参与园博、奉献园博。14万余盆绿植,一盆一盆的送往周边社区,这些鲜活的花草装点了居民的家,更暖到了他们的心里。此外,组委会还为周边社区栽植树木2.3万余株,栽植草坪、花坛、色块植物25万余方,新建绿地6万余方,新、改建道路25条,累计投入资金近4个亿。
所急之事得到解决,所见之景渐被“染绿”,所经之路被铺平坦,居民们喜上眉梢,渐渐理解了园博的意义。今年端午节,社区居民带着亲手包的3500个粽子和3500个咸蛋来到园博园看望建设者们。
理解了园博之后,居民们主动要求参与园博。园博开幕之前,招募志愿者的活动,吸引了周边千余名志愿者参加,有些志愿者,甚至是曾经的上访者。
回迁居民宗敢云就是其中一位。她搬回来之后,说服一家四口每人办了一张288元的年票,每天吃完晚饭后,一家四口就来这里遛弯儿。她还主动参选成为园博园的一名志愿者,从开园至今,几乎每天都在园内值班,热情爽朗的性格让她受到大家的欢迎,也成为志愿者中的佼佼者。
“现在退休了,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心里是高兴的,再说,这下楼就到,谁有我上班近呢!”如今,站在园博园内,宗敢云对园博园的景色如数家珍,正热情地接受游客咨询。
像宗敢云这样,从投诉上访变到主动当志愿者的,不在少数,大家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园博园建设项目的真心称赞。在整个园博园中,活跃着上万名这样的志愿者,许多都来自周边小区,他们不分刮风下雨,周末也照样上岗,只要有游客的地方,都有他们的身影。
展园园长团队队长周智敏(武汉文明网拍摄于2015年10月18日)
利用武汉“大学之城”的优势,青年志愿者也成为园博园志愿团队的主力军,他们来自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江汉大学等武汉地区20余所高校,日均400名志愿者积极服务门(票)务、接待服务、展事管理等9大岗位,参与人次达1.3万余次,累计服务时长近14万小时。他们中有会手语的武汉理工大学志愿者陈会林,还有他的两位来自哈萨克族的小伙伴;有自备“急救小药箱”的武汉大学医学专业的志愿者何明伦;还有留学新加坡,利用假期服务园博的专业志愿者李雪智;另外,还有一群年龄18岁-60岁的社会骨干志愿者。他们帮助老人修轮椅,找到手机、身份证、老人证失主,帮助走丢小孩找到家长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志愿者无私奉献、勇担社会责任的精神风貌,共同构筑了园博会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次“治城育人”模式的成功探索
园博园南区的楚水水域
随着园博会的顺利开幕,园博园内荆山楚水展露芳容,喜迎海内外游客,周边社区居民也切身感受到“园博”给他们的生活环境带来的巨大改变,曾经谈之色变的生态环境薄弱地带成为景色秀美的城市景观。自然生态改变了社会生态,赢得了民心。园博园的建设从前期垃圾山改造到一石一景的设计、建造都十分精细和考究,这么一个大型绿色空间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此没有周边居民的支持和参与,这项工程不可能顺利完成。由此,成功实现了从“生态园博”向“民生园博”的转变,使得园博园的建设接起了地气,有了人情味。
“回忆一十三年前,金银湖畔立家园,臭气熏天不可闻,闭门关窗隔异味……如今创建园博园,居民个个喜开颜,绿色项链胜珠宝,乐得“张公”笑盈盈。”昔日,金口垃圾场脏乱不堪,路人掩鼻而过,园博改变了这里的一切。为了称赞这项民心工程,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家住东西湖四季花城小区的居民洪解荣为园博园创作了一首诗,成为街坊之间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内容。
“我以前在这片地上种过丝瓜、茄子,也没有真正尽到一个文明市民的责任,现在变成了园博园,环境好了,我们都不好意思再破坏了。”宗敢云说,以前这里还是垃圾场的时候,大家都“破罐子破摔”,在这里种起了菜,有时候还浇大粪,平时的生活垃圾也是随意倾倒,导致环境越来越差,矛盾也日益尖锐,管理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现在这里整洁了,别说浇粪种菜了,哪怕丢一个小纸屑都不舍得,“对于住在这里的人来说,感觉园博园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看着它从无到有,从有到美,又怎么忍心破坏呢?感觉园博园还是我们的老师,把我们教育得更文明了,讲究卫生,爱护环境,还懂得了做志愿者奉献他人的快乐,大家一起共同爱护这个家园,连邻里关系都变好了,不说别人,连我自己的素质都不知不觉地提高了”!
杉杉湿地水杉遍布
成都园
这样的故事还有不少、还在续写。“生态回归”已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与行动,推动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垃圾场上建园博”,武汉一次史无前例的创新尝试变成现实,是城市发展中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成功尝试。园博会从申办、举办到落幕的过程,老百姓从不理解到主动支持、积极参与并得到“涵养”的过程,无疑都是武汉发展史册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围绕这项巨大工程的不懈努力之中,我们秉承着一种理念:让创新成为城市精神,让协调成为治城之道,让绿色成为城市“底色”,让开放成为城市胸怀,让共享成为道德风尚,为武汉这座美丽的城市塑造一颗文明的心。而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管是过去,现在抑或将来,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挑战,而园博园的成功经验,我们应当称之为一种“模式”,将来,不管是供后人复制还是借鉴,都应成为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这笔财富的名字,我们叫它“治城育人”。(作者翟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