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打工人还是学生,租房都是头等大事。其实,只要预算与期望的比值不过于离谱,那么租到「堪用」的房子并不算难;但租房并不只是为了一个睡觉的地方,更是为了在漂泊不定中寻找一处庇护所式的精神寄托。
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对「家」的期待,试想一下:一个脏乱、吵闹且有安全隐患的街区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有回家的感觉。如果不是预算过低或可选房源过少,我们建议尽量避开边缘化的老旧住宅区、缺乏管理的闹市、以及人员流动大且成分复杂的城际交通枢纽;品牌公寓和封闭管理的社区相对整洁和安全,但也应适当了解当地社区和物业公司的管理状态,做到心里有数,然后再下决断。
城市生活的基本需求不仅只有衣食起居,消费娱乐、社交活动和现代医疗也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你可以通过地图和生活类App了解房源位置周边的配套设施建设,24小时便利店、大型超市、综合广场等生活设施以及药店、医院等应急设施应作为筛选房源时的重要条件;条件较好的住宅区周边通常开设有健身房,同样的,大面积的公园绿地也是高权重的加分项。
与传统认知相悖的是,生活品质的改善不一定会增加生活成本,因为这并不关乎消费水平的提升,而是生活方式的转变。住宅周边完善的配套设施建设往往是「走出去」的第一步,居住在一个有活力的街区也会让你更有拥抱生活的好心情。
户型选择主要包括楼层、朝向和房屋户型,这些要素共同决定了房屋在自然状态下的采光、温度、湿度,并且影响到使用者的起居习惯。一般来说,坐北朝南是北温带住房朝向的最优解,新建筑也大多选择任何南向,东向次之;西向房屋常有西晒问题(即午后阳光直射导致的室温飙升);北向采光、通风最次,一般不作考虑。
过高的楼层可能会产生积热和水压不足等问题,而过低的楼层则更易出现水电和供暖(北方)方面的故障。对于建筑层数在6层以上的高层住宅,一般选择总层数的1/3-2/3处,并且注意避开设备层(噪音大、震感强)和腰线层(举架低、采光差);对于建筑层数在6层以下的住宅则可以选择较高的楼层以获取更好的采光和通风,但要避免选择无阁楼的顶层(更易渗漏)。
目前,国内所有合法的主流租房模式都可以归纳为直租和中介两大类。直租模式即承租人直接与出租人协商直至签约,这种模式的谈判余地较大,但缺少专业中间人的指导和斡旋,容易在协商内容的商定和执行上产生纠纷;中介模式一般通过专业的中介平台获取出租和承租信息,并为促成交易提供必需的支持,这种模式更加快捷,但谈判余地小,且需要付出一笔不菲的中介费用(可达首月租金的100%甚至更高)。
需要注意的是,合同上的出租人并不一定是房屋的所有者,由此衍生出的二房东、黑中介等问题可能对承租人的合法权益构成侵害,一定要看清。
找到一个理想室友的难度高于找到真爱。尽管大多数人都有领地意识,但合租能够以低于整租的价格换来更完善的户型和更大的起居空间,在室友关系和睦的情况下也能获得几乎不受影响的私人空间。
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可能还不知道什么叫做「不讲武德」,但租房这件事绝对会让所有人意识到:进入社会可能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租房处处都有坑,而房屋租赁合同则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
「朝九晚五一张床」这般一眼就能望到边际的生活很可能让人在日复一日的疲惫中逐渐失去生活的热情,而一个精心打理的、舒适的小窝则可以提供陌生环境中长期缺乏的归属感,这对于改善精神状态和提高生活质量都是至关重要的。
搬家是个实打实的「大」问题,从打包物品到装箱上车,似乎件件都费心,步步都惊心。困难的事情总会引发拖延,因为搬家乱了阵脚就容易延误行程,甚至造成财物上的损失。
在硬盘空间还不那么充足的过去,人们会采用分区的方式来为不同用途的文件和程序预留空间;时至今日,硬盘容量已经扩张了数倍,但租房的面积却还是不忘初心,所以对房屋划分功能区依然很有必要。房屋规划的简要原则在于「留白」,即保留足够的过道和空地,不让物品占据原本属于人的空间。
不知从何时开始,「房子」成为了一种执念,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只有自己的房子才能称之为家,只有拥有了房子才能开始舒适的生活——其实不然。
身外之物的丰盈或缺失并不足以削弱一个人的热爱,只要认真生活,租来的房子也会有家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