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快被房子装修折腾得精疲力竭了,装修有严重设计缺陷、家具甲醛超标、装修公司失信拖延......”,消费者王丽丽(化名)怎么也想不到,即将入住新房的美好梦想,却成了现实中的一地鸡毛。自2020年至今,王丽丽租房三年还未入住新房,这条维权之路还要走多久?安定生活何时到来?她心中充满未知和焦虑。
诱导消费:花费屡超预算?
王丽丽介绍,仇某先是向王丽丽提供了设计方案、装修报价、装修效果图等。“最开始报价是150万,在签订合同前,仇某却改变了原150万元的报价,提出268万元才可装修成与效果图一样。”
在明确拒绝后,装修公司将价格降为219万元。王丽丽虽感到219万与150万元报价相差太多,但被精致的装修效果吸引,最终同意并与业之峰签订《北京市家庭居室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合同协议条款》以及《补充合同》,预存了100万元的主材款(并非装修费用)。另外,她在合同中明确要求,业之峰需保证在2021年1月前整体交付。
然而,在之后的装修过程中,王丽丽却发现,看似“降价”“优惠”,实际却一点没少花,装修公司及仇某屡次采用停工、延工、无法达到设计效果等手段,诱导甚至胁迫其增加装修支出,致使总支出装修费已超270余万元。
随后,记者辗转联系上设计师仇某。他对于150万元的报价矢口否认,坚称报价预估表一直显示为270万元左右,只是答应在此基础上进行控制。据仇某介绍,装修报价本就是凭借经验进行预估,至于客户选择何种材料和材质不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他只是根据客户想要呈现的设计效果提出建议,因此所谓的诱导消费并不存在,决定权始终在客户。
记者从王丽丽提供的与仇某的聊天记录中看到,确实存在三次报价,价格变化为145万元—268万元—216万元。
甲醛超标:疑似收到赝品家具?
“有老人,有孩子,我肯定需要选择无甲醛家具。”这是王丽丽对新家家具的美好设想。
2020年9月,王丽丽在一家具城看中欧派全屋定制的“无甲醛”家具(主要是橱柜等),报价为36万元。仇某得知此事后,带着王丽丽来到业之峰内部的欧派店面,劝说王丽丽在这家店面购买。
王丽丽表示,同样产品,业之峰那边报价却高达50余万元,自己不能接受。当时仇某表示可以向领导汇报再与之协商,店面负责人随后将价格降至36万元。
2023年4月,在橱柜安装两年多后,王丽丽网购了多种试纸进行甲醛检测。据其检测,结果显示甲醛含量为0.6mg/立方米,仍远超此前承诺的≤0.03mg/立方米。
而依据2020年1月1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的GB50325-202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I类民用建筑室内甲醛浓度指标限值为0.07mg/立方米。(Ⅰ类建筑指住宅、医院、老年建筑、幼儿园、学校教室等民用建筑工程)。
王丽丽告诉法治网,她在维权中发现自己全屋定制标识上所记载的客户是“杨某某”“冯某某”,竟然并非自己,因此怀疑收到的甲醛超标的全屋欧派订制为赝品。为此,她曾在欧派公司官网查询,却一无所获,查不到自己订购家具的任何信息。但业之峰及欧派公司坚称为真品,欧派公司还出具一份真品证明。之后王丽丽再次到欧派官网查询信息,看到了自己名下的信息,但价格、方案图均与自己房屋不一致。
如此反复,王丽丽要求业之峰、仇某和欧派公司做出合理解释。业之峰、仇某回应称,真品证明由欧派总公司出具,已经具备足够证明力,至于信息不一致并不了解,与自身无关。据王丽丽介绍,欧派客服给她的回复是,产品确认真品,信息反复修改是工作人员操作失误。
设计缺陷:修改一拖再拖?
令王丽丽更为气愤的是,房屋装修存在诸多设计缺陷。
她向记者介绍,首先,房屋的地下两层为密闭空间,新风系统进行通风换气是生活必需。而仇某设计的新风系统将进风口和出风口放在地下一层一个封闭的空间中,地下两层无法通风换气。其次,仇某设计了两个壁挂炉,须安装两块燃气表,燃气公司依规只批一块,房屋地暖和热水不能同时保证。仇某还将房屋地下一层、地下二层墙面设计为木作,潮湿木作发霉,味道、美观度均难以忍受。另外,还存在软水系统产品质量不合格、地下二层地面常年渗水、地下二层的玻璃护栏不安全等问题。
对此,她多次要求业之峰及仇某解决房屋设计、装修质量问题,进行维修、整改,但是均被无期限拖延。
仇某则称,以上缺陷是设备设计问题,与自身负责的家装设计无关,因此不是自己的设计责任。以新风系统这一问题为例,自己曾建议客户使用两台风机,但是客户可能出于节省的考虑,没有采取满配方案,而是采用简配方案,只装了一台,想要达到两台的效果显然不可能。
另外,对于上述众多矛盾和问题,仇某表示,装修早已在2022年年初整体交付,但无论是目前还是未来,对于王丽丽的要求,自己都愿意进行配合和整改。
投诉重灾区:装修消费套路多
事实上,近年来消费者关于房屋装修的投诉纷争不断。如何“避雷跃坑”成为消费者日益关心的话题。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市盈科(西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毅律师则建议从施工方面进行严格把控,他指出,需要统一施工标准,工人施工时应当严格按照工艺标准去施工,经过业主、工长、监理和经理等人的层层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而且他们验收都遵循同一套标准,避免出现“一包两制”。
另外,王毅律师还提出,施工应采用数字化控制和扁平化管理。让信息透明、共享,解决双方信息不透明的问题,避免工程层层转包带来的权责利不明确,明确划分权责利,设立严厉、完善的处罚机制。
苏号朋提醒,从消费者角度想要避雷避坑,在前期需要保持警惕,要注重收集、保存好证据,包括装修合同、进货单、照片、视频、录音等,作为保护自身利益,顺利解决纠纷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