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策略和思考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过程中,通过交流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学生作为完整的社会个体,需要具有丰富的人际交往关系,包括校内与教职员工,同学间的交往关系和校外与社会成员、群体间的交往关系。

2.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现状

3.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策略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自我中心、自我封闭、控制他人的愿望、讨好与敬畏心理,反抗与嫉妒心理、怀有偏见、过分自卑、过分期待、性情孤僻、敌对与猜疑.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除了上述心理因素外,还包括社会、家庭、教育观念等带给大学生的影响。另外,应试教育、家庭教养方式、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以及高校管理上的疏忽等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1)正确认识自己策略和思考,改善不足

(2)提升自己,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3)提高人际关系的重视度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总之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大学生人际关系具有时代性,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展望未来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将从更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采用更先进的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与对策[EB/OL].(2008-12-22).百度网.

[2]陈龙图.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策略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

[3]王春玥,李楠.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

[4]安洪鹏.大学生人际关系取向调查[J].法制与社会,2009,3.

[5]莫兴文.浅谈人际关系的建立[J].科技信息,2007,11.

[6]钟维悦.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J].中国商界,2010,7.

[7]郑杭生.和谐社会与社会学[N].人民日报,2004.

[8]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M].机械出版社,2004.

[9]黄乾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J].教书育人,2007.

[10]李燕冰,骆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生活素质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报,2004,4.

[11]哈贝马斯.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出版社,1989.

[12]卜长莉.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发展[J].学习与探索,2005,6.

[13]樊富抿,张翔.人际冲突与冲突管理研究综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4]王宏维.加强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人际和谐关系[J].广东社会科学,2003,6.

[15]张林英,姜雪丽.论人际和谐与人际关系道德[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5.

[16]全国十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开题报告书

课题名称:中学生人际问题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课题类别:名师专项(A类)课题

课题编号:1201442497

承担单位:广州市铁一中学

课题负责人:黄雄

起止年月: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

E-mail地址: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制

2015年5月

一、开题报告(提纲: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重点与难点、研究的创新点、研究基础、预期成果、研究人员组成及分工、研究进度、经费分配、参考文献,可加页)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不平衡阶段,在人际关系方面,在与家长、同学或者老师的交往过程中由于交往策略不当引起各种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学业及身心健康;本研究在整合了中学生人际问题影响因素,结合中学生的在人际问题上的认知、情绪、行为、生理反应,建立理论模型。

在数据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中学生人际压力方面的心理危机干预实验,以期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协调的,预防、预警、干预相配合的中学生人际压力干预策略。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

刘红梅等认为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影响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建立或破坏,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使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会使个体在人际交往情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从而带来不同的交往结果,随着个体的生活范围逐渐扩大,需要进行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时,采取适当的调节策略,成功地进行情绪调节,是影响个体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在人际交往中善于选择良好情绪调节策略的人,往往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那些交往能力较差的人可能在社交情境中进行情绪调节时往往选择的是一些不太合适的情绪调节策略。

2.国外研究

在亲子关系方面,MarkowitzF研究发现,家庭心理环境对学习困难儿童亲子关系中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监控维度亲子依恋程度都有一定影响。

在同伴关系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业成绩自我概念儿童孤独感的形成等方面研究表明,同伴关系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而且影响其学业成绩。同时,儿童的班集体归属感对其后来的课堂投入与参与产生重要影响,不良的同伴关系往往会导致较差的学业成绩。

三、研究内容及重难点、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1.通过资料收集和文献查找法,在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中学生人际压力问题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预想。

2.利用压力量表进行实测和分析数据(研究重点)

(1)通过国内外文献整理,修订中学生人际压力量表;

(3)利用SPSS处理和分析数据,探讨中学生人际压力影响因素。

3.开展中学生人际压力方面的心理危机干预实验,以期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协调的,预防、预警、干预相配合的中学生人际压力干预策略。(研究难点)

(二)创新点

1.理论创新。本课题在已有的文献及理论基础上,从多学科的视野,采用心理学、教育学实证研究的方法,系统地探讨了中学生人际问题的影响因素,建立中学生人际问题干预模型,这对学校和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2.内容创新。本课题修订和使用中学生人际压力量表,系统地从中学生个体与群体二个方向三个层次(认知、情绪、行为),系统探讨中学生人际问题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制定心理干预方案,从学校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生同伴、家长五个对象、四个层次培训干预工作者。最后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干预效果,修订和完善理论模型。这样系统、综合研究中学生人际问题对中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评价体系、影响机制和干预措施是一种创新。

3.方法创新。本课题针对学生人际问题构建干预层级模型,开展学校多层级心理干预实验,这也是同类研究少见的方法。

四、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项目是一个实证性的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将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研究:

1.文献综述法与理论模型构建:通过资料收集和文献查找法,在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中学生人际压力问题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预想。

3.人际压力干预实验法:开展中学生人际压力方面的心理危机干预实验,以期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协调的,预防、预警、干预相配合的中学生人际压力干预策略。

五、研究进展情况与课题成果

(一)研究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理论构建期:文献研究,建构理论,提出研究假设(2018.3-5)。

(1)前期的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总结前人已有的研究,提出目前中学生人际压力心理危机的研究的不足及研究构想,对人际压力进行定义,对干预策略进行整理归纳及构想;

(2)召开课题论证会和研讨会;

(3)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和研究计划;

2.第二阶段,研究准备期:包括研究工具、研究对象、研究材料的准备(2018.6-9)。

(3)通过数据探讨中学生人际压力影响因素。

(4)制定心理干预方案,从学校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生同伴、家长五个对象、四个层次培训干预工作者。

3.第三阶段,实证研究期:干预研究(2018.10-2019.3)。

干预层级模型图

针对四个层级的对象制定不同的干预措施和策略,选取具有人际压力问题的学生分成干预组和控制组,对干预组的学生在一个学期内进行多层级干预实验,控制组的学生只进行单一干预。

4.第四阶段,干预实验期:干预实验研究(2019.4-9)。

采用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团体和个体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方法,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策略的干预实验,以期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协调的,预防、预警、干预相配合的人际压力问题干预机制。

实验思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干预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对象,制定干预(教育)措施,设立干预组和控制组,通过前测后测,比较实验后,干预组与控制组的心理状态水平的差异。

5.第五阶段,总结期:分析数据、进行总结,修订和完善理论模型(2019.10-2020.3)。

(1)撰写研究系列论文和结题报告;

(2)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

(二)实证研究的手段和关键技术

1.心理测验技术

2.关键点

关键点有三,一是要利用心理测验技术和访谈法筛选具有代表性的被试;二是要对量表数据进行科学处理,探讨中学生人际压力的影响因素;三是是干预措施的选择和制定,不同层级干预实施者的实施效果,保证研究数据的科学性。

(三)预期成果

序号

主要阶段性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1

2015年—2016年

论文

2

2016年—2017年

中学生人际问题干预策略的研究

六、研究人员组成及分工

姓名

承担任务

黄雄

项目设计及组织实施

苏宜欢

心理辅导干预测验

3

周虹

心理测量数据收集分析

4

徐雁

5

蒋茂霞

学生人际问题现状调查及分类探因

七、经费分配

支出科目

金额(万元)

用途说明

1.直接费用

1.9

2.间接费用

0.1

开展开题与中期评议、验收或鉴定和其他管理活动开支的费用等

八、主要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沃建中等,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03,9-15

[3]聂衍刚等,青少年人际压力人际自我效能感与社交适应行为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11(3),346-351

[4]贾接梅,国外青少年人际关系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导刊,2011,11,204-205

[6]李红梅,中学生自我表露训练对人际关系的干预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12,11(27),1334-1337

课题主持人签名

年月日

二、开题活动简况

开题活动主持人(一般为课题负责人):黄雄

开题地点:广州市铁一中学越秀校区小会议室

专家组组长:

专家组成员:

课题组成员:黄雄、苏宜欢、周虹、徐雁、蒋茂霞

所在单位人员:

其他:无

三、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与合理性评估,并提出建议,限800字)

评估:

1.本课题力图从学校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危机管理学等多学科的角度,采用心理测评和数理统计、学校心理教育实验等方法,利用行为观察、高级统计和学校教育手段(如校会、级会、班会、个体咨询)等方面开展研究,研究人员也包括了政治学科、心理学科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具有鲜明的整合特色。

2.本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为同类研究提供实证支持和理论基础,其结果探讨了中学生人际问题的影响因素,从学校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生同伴、家长五个对象进行干预培训,验证干预效果,可以为中小学开展心理问题预防、心理问题干预及应急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3.本课题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危机干预这个大项目有支持作用,不仅在理论构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等方面具有填补价值,而且可以为国家高效、有序应对校园常规危机事件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意见,为推动应急管理交叉学科发展,培养应急干预创新型人才发挥作用。

建议:

1.研究中要注意测量工具和统计工具的科学规范性。

2.干预策略的研究要基于学生实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请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字,可加页)

五、区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科研管理部门盖章

六、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意见

智商诞生初期,只是基于把一些智力缺乏的儿童与智力正常的儿童区分出来的一种工具,没想到智力测量的发展走向了与其初衷相反的道路,成为在正常人群中挑选智力超群之人的工具。

19世末20世纪初,法国教育部长找到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请他设计一种方法,以便早期确定那些可能从常规课堂之外受益的儿童。比奈的方法经过几轮更新和修正,最后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智力测量标准。现在最常见的是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其实就是比奈测验的美国版)。其实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八种智力中已经包含了有关情商的部分内容。他认为人的智力可分为音乐智力(比如小提琴家梅纽因在3岁时对音乐的感受)、身体运动智力(舞蹈演员和运动员以及外科医生比较擅长的那种)、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视觉智力(美术家和建筑学家所突出的部分)、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认知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八种,其中第六种人际交往智力,就是指与他人互动的技能,如对他人的心情、气质、动机和意图的敏感性。

就像一种药物的流行标志着某种疾病的流行一样,后来“情商”的概念随着一本畅销书的行销而铺天盖地。其实这反映了社会趋势和价值观的变化。在人们心目中,智商的遗传因素多,而情商是可以训练出来的。按道理,中国人不应缺乏情商,中国传统哲学基本上是一种修身和人际关系的学问,讲究“仁”、讲究“和”,但现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特点;情绪;挫折;交往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由于社会环境和自身的不断变化,中学生的情绪特点、交往活动、耐挫心理都存在一定的动态性,只有掌握其特点,才能正确把握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一、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1.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来看,中学生出现较多的自我体验,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体验;从社交方面来看,中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与同学、朋友、师长之间的交往更细腻、更复杂,对“友谊”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有的中学生还开始体验一种更突出的感情活动——恋爱,而恋爱活动往往又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这种特殊的体验对中学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从社会实践活动来看,中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学习社会道德规范,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部分确立了道德感、正义感,同时理智感、美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也有所发展。

2.情绪的强烈性。心理学家霍尔认为青年期处于“蒙昧时代”向“文明时代”演化的过渡期,其特点是动摇的、起伏的,出现了相互对立的冲突,他把这一时期称为“狂风暴雨”时期。青年时期的情绪体验特别强烈,富于激情,而他们意志能力的发展又不够完善,理智驾驭不了情感。情绪一旦爆发就难以控制。甚至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

3.情绪的不稳定性。由于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认知能力还待提高,他们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情绪活动随着其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情绪易出现不稳定状态。今天情绪高涨、精神振奋,明天可能情绪低落、萎靡不振;今天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明天可能恨之入骨,容易从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中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

1.自卑。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在心理学上又称为“自我否定”。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由于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变,部分中学生很可能由某一时期学习的“佼佼者”变成某一时期学习的“普通一员”.这种“地位”的改变是造成部分学生自卑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差或自身某些不足而自卑。有自卑感的学生由于自我评价过低。导致行为畏缩、瞻前顾后、多愁善感,自卑心极强,过于敏感,严重影响了各方面的正常发展。

2.焦虑。焦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消极情绪现象,是人们对即将发生的某种事件或情境感到担忧和不安,又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过分的焦虑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总是担心将要发生的事情,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办事效率低下。引起中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有:入学适应困难、学习问题等,如:考试焦虑、人际交往、社会恐怖引起的焦虑、高考升学等。

3.抑郁。抑郁也是极为复杂的情绪障碍,是正常人以温和方式体验到的、已经作为日常生活一部分、持久的一种情绪状态。当个体感到无法应付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这种消极情绪。一部分中学生由于不喜欢所学某一科目,产生偏科现象,严重影响了考试成绩,感到前途渺茫,或是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导致情绪抑郁,他们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兴趣丧失,体验不到生活、学习快乐,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

4.易怒。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情绪反应都是由大脑皮层决定的。但是美国纽约大学的莱克杜斯通过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情绪的发生都要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与评估,他认为“情感通道之外,另有一小络神经元直接自丘脑连接到杏仁核,通过这些狭小通道,杏仁核可直接在大脑皮层尚未作出评估之前抢先作出反应,导致有机体的一时冲动”。处于青年期的中学生内分泌系统处于空前活跃时期,易怒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激情,有的中学生因一件小事或一句话就激动得暴跳如雷,或出口伤人,或粗暴相向。

三、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特点

人际交往是社会关系的动态形式,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条件,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中学生不愿意再依赖家长、教师.希望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结交朋友有时难免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1.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是双方的,在交往过程中双方都获得一定的满足,才有可能继续维持和发展交往,如果只想自己从交往中获得好处,而不顾及对方的意愿和利益,这种交往必定要失败。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主要表现为:强调评价标准和自我性,注重自己目的的实现。

2.心理不相容。心理不相容是在人际交往中,当他人不能与自己观点一致或自己不能引起他人的认同时,而产生苦恼焦虑,导致与社会和他人相隔离,自我封闭。在心理上有不相容障碍的人,总是将自我束缚在一个狭小的交往范围之内,对他人的一些个性特点往往“看不惯”,因而懒得交往;还有的是由于性格内向,平时不善社会交往,上了中学接触的人多了起来,为了摆脱与人交往的尴尬,自动与他人和社会隔离。现在许多中学生痴迷网络,就是为了生活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远离社会人群,所以,心理不相容是中学生交往中一种极为有害的心理障碍。

3.羞怯。中学生普遍具有一种强烈的交往意识,但在实际交往过程中,有的中学生无勇气。原因有二,一是害羞,一是胆怯。羞怯心理主要表现为:(1)自卑性羞怯。这种人对自己的现状悲观,觉得自己不如意,因而害怕与人交往,尤其害怕与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2)敏感性羞怯。有的学生一到人群中就党得不自在,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轻视或敌视自己.以致无法安下心来做事;(3)挫折性羞怯。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反射性羞怯,如在大庭广众前受到冷遇,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有羞怯感;另一种是演化性羞怯,如和陌生人交往中碰到过尴尬情况,而后与所有陌生人打交道时就会出现紧张。

4.角色困惑。有些中学生在交往中没有正确认识自我角色,不能根据所处环境和场合不断调节、变换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以及没有根据不同的角色去学习相应的与人交往的行为方式,因此在与人交往中常常碰壁,以致失败。

四、中学生面对挫折的心理特点

1.个体的生理因素也是产生挫折的原因

产生挫折的生理因素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身体、容貌、健康状况、生理缺陷等先天素质所带来的限制。例如,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难以成为优秀运动员;人际交往等社会活动中可能因其貌不扬而处于劣势,往往无法在社会场合中潇洒自如、谈笑风生、展示自己的才能,甚至使自己陷入孤寂境界等等,都可能给中学生带来挫折感。

2.自我估计不恰当易引起挫折

中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往往容易过高估计自己,好高骛远,因达不到目标而引起挫折。一位中学生刚入学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名列前茅,争当三好学生。主观盲目地给自己制定了过高的目标,其结果当然是实现不了。而这对这位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不大不小的挫折。当然一个人自我估计过低,畏缩不前,就会错过成功在望的目标,也会造成挫折。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资源利用

论文摘要: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挫折观的教育,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以及成就感、荣誉感等各种心理状态的正常发展,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校园活动和校园音乐活动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各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依赖课堂教学,为了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除课堂教学之外,还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的物质和文化环境等资源,使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交往以及成就感、荣誉感等各种心理素质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本文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及其资源利用途径作了初步的探讨,以期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及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包括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挫折观的教育,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以及成就感、荣誉感等各种心理状态的正常发展等。

1.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等内容。自我意识可分为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消极的自我意识。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表现为自我认识全面而客观,既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够悦纳自我,即能够欣赏和接纳自己;具有开放的自我结构,当经验发生改变时,自我意识结构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能够吸纳新经验,调整自我意识的内容,使自我意识始终能够与经验保持一致和协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基本一致。根据积极自我意识的构成,学生积极自我意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认识教育,正确的自我评价方法的教育和理想自我的教育。

2.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人际关系和谐的学生,容易从他人那里获得需要的信息和帮助,学习和生活比较顺利,心情愉快,自信乐观,有利于维护其心理健康和潜能的发挥。而人际关系失调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处处受阻,心情抑郁,容易产生自卑、自傲、孤独、敌对等不良心理,危害其心理健康。学生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教育主要包括人际关系认知的教育,人际交往技能培养,感情移入的训练和避免人际冲突的心理教育,学生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人际环境和活动,通过校园内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各种环境和交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主动打开心扉,排除心理的闭锁性,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从而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3.挫折观的教育

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都会遇到挫折,儿童青少年也在所难免。虽然挫折在人的生活中经常遇到,但是不同的人对挫折的态度却不尽相同,挫折对于他们的意义也不一样。有的人以积极的态度应付挫折,他们在挫折面前不害怕,不退缩,能够冷静地分析自身遭受挫折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消除挫折带来的负性情绪,变挫折为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力量。而有的人则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挫折,甚至对挫折采取消极对抗的行为。积极地对待挫折的态度是有利于个体的心理成熟和心理健康的,而消极地对待挫折的态度,则容易使人长期处于负性情绪状态之中,破坏个人的自我观念和心理健康,甚至引发多种心理疾患。在我国当代儿童青少年当中,独生子女较多,父母对他们过分保护现象比较严重,而学校的一些正规课程也很难涉及到在这方面的教育,因而导致不少学生的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挫折观教育,增强他们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4.其它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它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交往以及成就感、荣誉感等各种心理状态的正常发展。对儿童青少年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集中体现在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心境,集中的注意力,活跃的思维力,沉着、稳定、轻松地面对各种重大学习任务的自我控制力,善于与他人共事、交往相处,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不怕困难和挫折,具有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如果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则上述各方面的心理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比知识更重要,即更具有适用性和持久性。更何况在信息社会,有许多获取有关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学校教育应更多地注意教学环境中能力、态度、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熏陶,这将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利用途径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实施隐性课程的主阵地。一方面,应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入手,改变只教书不育人的状况,促进健康个性、情感、态度、挫折观、价值观等对教学过程的渗透,实现知识目标与情感、态度目标的有效融合,使课堂教学进入心理健康教育与知识传授相统一的新境界。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以爱心和对学生的尊重去赢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外,还应该把教师本人的、品德、行为、意志、情感、态度以及需要、动机、理想、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基本素质显露给学生,从而对学生起到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发挥教师的典范作用,真正能把反映一定文化的、身体的、智慧的、情感的、意志和行为的等正面品质的内涵贯穿于整个潜在课程教育之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仪表、装束,做到举止文明,行为得体。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学生的楷模和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抱负水平和个性修养,培养利他意识和遵纪守法等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隐藏着能力、技能的培养以及态度、情感、信念和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其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学习学科课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关键的是使这些内容渗透到心理健康中去。一些隐藏着态度、情感、信念和价值观等潜在的课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剖析、启发,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特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以一种亚文化面貌出现,与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相比,它是层次最高的一种,它以其独有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各种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应成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不可替代的渠道之一。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非常重要,是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情感和个性品质的基本手段。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如文明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尊师重学的风尚,优美和谐的校园场所,这是靠纯理论说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不能及的。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受到启发,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容易引起共鸣,达到教育目的。因此,首先要做好校园环境的美化工作,如注重校园绿化和建筑物的设计,利用墙报、黑板报、宣传栏以及教室、寝室的陈设和装饰等,对学生都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调节情绪的功效。优美的校园环境,再配以催人上进、鼓舞人心的名言警句,则更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

3.校园活动

4.音乐活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锻炼;羞耻感;整体自尊;身体自尊;社交羞怯感1前言

纵观中国千百年的文明史,羞耻感可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品德,我国学者也曾提出中国是一个“耻”的社会,羞耻感也是中国人的一种典型的社会文化形态。羞耻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心理,当代心理学者们认为,羞耻感(shame)是一种痛苦、难堪、耻辱的情感体验,在调节个体行为及引起病理心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其他情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1〕。国外研究发现:相对于其他负性情感,羞耻的体验更痛苦和强烈,常伴随退缩行为和渺小、无用感,并渴望躲避和逃离所处的人际情境〔2〕。国内研究发现:羞耻感与心理健康有很大关系,易羞耻者相对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并且在遇到消极事件时倾向于作自我否定的归因,更容易采用否认和回避的应对方式〔3〕。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应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河南省10个地市的50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71份,有效回收率为94.2%。

2.2研究方法

2.2.1测量工具

选用由亓圣华编制的《青少年羞耻感量表》对被试的羞耻感进行调查,此问卷由个性羞耻、行为羞耻、能力羞耻和身体羞耻4个纬度构成,共22个条目,4级里克特评分,分数越高,说明其羞耻感越强。本次测试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8855。

选用《整体自尊量表》和《身体自尊量表》PSPP(徐霞修订编制,2001)对被试的自尊水平进行测查。整体自尊量表采用7级评分,共10个条目,分数越高表明自尊越强,本次测试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7521;身体自尊量表包括1个主量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4个分量表: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本次测试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9153。

选用《羞怯感量表》对被试者在人际交往中的羞怯程度进行评测,此量表由13个有关社交方面的条目组成,5级里克特评分,分数越高,说明社交羞怯感越强。本次测试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7970。

2.2.2数据统计

2.2.3质量控制

3研究结果分析

3.1体育锻炼量对青少年羞耻感的影响

表1可见,体育锻炼量大、中、小3个等级的青少年,在羞耻感总分、个性羞耻、行为羞耻、能力羞耻和身体羞耻各因子方面均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差异,但在得分方面可以明显地看出随着青少年体育锻炼量的增加,在羞耻感总分和羞耻感各因子的得分随之减少,也就是说体育锻炼还是有助于青少年羞耻感的降低。

3.2体育锻炼量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

由表2可见,体育锻炼量大、中、小3个等级的青少年在整体自尊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大锻炼量等级青少年的整体自尊要好于中、小等级的青少年;在身体自尊量表的1个主量表和4个分量表方面,体育锻炼量大、中、小3个等级的青少年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而且随着锻炼量的增加,青少年的身体自尊水平也不断的提高,由此说明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身体自尊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3体育锻炼量对青少年社交羞怯感的影响

由表3可见,体育锻炼量大、中、小3个等级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羞怯感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随着体育锻炼量的增加,青少年的社交羞怯感不断降低,也就表明体育锻炼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的社交羞怯感。

4结论

(1)不同体育锻炼量青少年的羞耻感不存在显

著差异,但从得分方面看,随着青少年体育锻炼量的增加,在羞耻感各因子上的得分随之减少,也就是说体育锻炼有助于青少年羞耻感的降低。

(2)不同体育锻炼量青少年在整体自尊方面不

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身体自尊方面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同时研究发现,随着体育锻炼量的增加,青少年的整体自尊水平和身体自尊水平不断的提高,说明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自尊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体育锻炼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的社交羞怯感,提高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

〔1〕ScheffTJ,ShameandRelatedEmotion.AnOverview.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1995,38(8):1053-1059.

〔2〕TangneyJP.RecentAdvancesintheEmpiricalStudyofShame&Guilt.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1995,38(38):1132-1145.

〔3〕钟杰,李波,钱铭怡.大学生羞耻感、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结构模型初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31-35.

〔4〕LynneHenderso,PhillipZimbardo.Shynessasaclinicalcondition:TheStanfordModel.InL.Alden&R.Crozier(Eds.),InternationalHandbookofSocialAnxiety.2001:431.

〔5〕ToddJackson,AprilFrithetal.Towardsexplainingtheassociationbetweenshynessandloneliness:apathanalysiswithAmericancollegestudents.SocialBehaviorandPersonality,2002,30(3):263.

〔6〕MonroeA.Bruch,DebraK.Belkinl.Attributionalstyleinshynessanddepression:sharedandspecificmaladaptivepatterns.CognitiveTherapyandResearch,2001,25(3):247-259.

〔7〕亓圣华.〔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6):53-55.

〔9〕钟杰,李波,钱铭怡.自尊在大学生人格、羞耻感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2,(4):241-245.

〔10〕亓圣华.中学生羞耻感与身体锻炼之间的关系

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1〕Hirshfeld-Becker,D.R.,Fredman,S.J.,Robin,J.A.&Rosenbaum,J.F.Theaetiologyofsocialanxietydisorder.Westerberg,denBoer(eds),Socialanxietydisorder,Syn-thesispublishers,1999,125-146.

〔12〕李波,钱铭怡,马长燕.大学生羞耻感对社交焦虑影响的纵向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5(2):156-158.

〔13〕张正民,王林,赵强.探析体育运动中的人际关系和交往〔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4):33-34+40.

〔14〕管声豪.体育对人际关系的促进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3(06):41.

关键词人际信任大学生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人际信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涉及到很多层面和维度。Deutsch(1958)最早将“信任”定义为是个体预期某件事会发生,并根据这一预期做出相应的行动。而关于人际信任的定义最经典的是Hosmer(1995)提出的,他认为信任是个体的一种预期,是一个非理性的行为,是个体在做纯理性选择时不会做出的行为。

国外最早对信任问题做出专门论述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上世纪50年代,一批心理学家开始从心理学角度进行有关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西方心理学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编制了有关量表测试人际信任。Rempelhe和Holmes(1986)在80年代对关系密切者的信任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人际信任可以区分三个基本要素:可预测性、可依靠性和信赖。国内专门研究人际信任的并不多见,大部分都是在讨论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时,把人际信任当作一个重要的成分或维度来讨论,并且主要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国内外学者从跨文化角度进行人际信任的研究也并不多见。我国学者张建新、香港中文大学学者MichaelH.Bond(1993)对指向具体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作了跨文化实证比较研究,并探讨了人际信任的认知模型。我国学者王飞雪和日本学者山岸俊男从国际比较的视点出发,研究发现,与日、美相比,中国人对人性具有较高的信念,但表现出较低的信任行为。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比较,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出合乎事实的分析和描述,辨证地看待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理论方面的思考和建议,以期对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意义的指导和帮助。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分层随机选取中国、日本、德国、英国四所大学学生共568人作为正式被试进行主观幸福感和人际信任的问卷调查。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用人际信任量表(ITS)测查大学生的人际信任。量表由Rotter(1976)编制。用来测查受试者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口头和书面)陈述的可靠性估计。量表共有25个项目,主要有两个因子。一是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二是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采用5级对称平分法,1表示完全同意、5表示完全不同意。总分范围25~125分,被试得分越高信任度越高。量表3个月和7个月后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68和0.56,均达到显著水平。

1.3施测与统计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现场施测,当场收回问卷。两个月完成测量任务。有效问卷的所有资料被输入SPSS13.0和MicrosoftExcel进行统计处理。

2研究结果

本研究对四国大学生进行了人际信任的实证研究。人际信任总分及两个因子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人际信任总分:0.659;因子一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0.448;因子二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0.566。

为了比较四国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方面的差异,本研究对四国大学生人际信任及两个因子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1。

注:因子一: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因子二: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

为明确四国大学生在人际信任上的差异是否显著,通过数据的方差分析表明:因子一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的F值为27.927,P值为0;因子二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的F值为1.966,P值为.098;幸福感总分的F值为7.530,P值为0。因此说明中、日、德、英四国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总分及其第一个因子上差异显著,在第二个因子上的差异不显著。多重比较(LSD方法)结果如下:

如表2所示,英国大学生在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因子上的得分和信任总分均在.01水平上显著高于中国、德国和日本的大学生,德国大学生在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因子上的得分和信任总分均在.01水平上显著低于其它三国大学生。

3分析讨论

本研究显示,四国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总分及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上从高到低依次为:英国、中国、日本和德国。其中,英国大学生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国家,居于首位;中国和日本大学生居中,且在得分上无显著差异;而德国大学生的得分最低,且显著低于英国和中国大学生。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在英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中,诚实、忠诚、讲信用是极其重要的内容,是经济运行、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基础。这一文化传统造就了英国人诚实守信、对他人高度信任的民族性格。中国社会人际关系以重人伦为本,是“亲缘”关系的外推,维系人际关系的主要纽带是“人情”。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的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范围以及人际信任度方面都有了深刻的转变。因此,中国大学生作为先进的青年一代,人际信任度也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尽管日本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但是,日本人反而更加紧张,激烈的竞争让日本人更加缺乏安全感,人际信任度也较低。

在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上,英国、德国、中国、日本大学生的得分无显著差异。福山(1995)认为,中国是一个低信任社会的国家。但是,中国大学生在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上与其它国家大学生无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国当代社会的转型。传统的中国社会主要是通过熟人之间的亲情关系维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现代中国社会正转向主要通过具有法律效用的契约来维持大范围的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这种高度理性化的人际交往行为,首先是建立在现代中国人的个人权利意识觉醒的基础之上。这种借助于外在有形的契约与法律条文,迫使人们履行自己的义务,可以培养人真正的责任意识。正是由于中国人出现的这种信任模式的转变,使中国大学生对无直接关系者产生了较高的信任,与其它三个国家大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1]FukuyamaF.Trust:Thesocialvirtuesandthecreationofprosperity[J].NewYork:FreePress,1995.

[2]RotterJB.Anewscaleforthemeasurementofinterpersonaltrust[J].JournalofPersonality,1967(35):651-665.

[3]Yamagishi,YamagishiM.TrustandcommitmentintheUnitedStatesandJapan[J].MotivationandEmotion,1994.18(2):129-166.

[4]DeutschM.Cooperationandtrust:Sometheoreticalnotes[J].NebraskaSymposiumonMotivation,1962:275-319.

[5]ZhangJX,BondMH.Target-basedtrust:Acognitivemodelandcross-culturalcomparison(inChinese)[J].ActaPsychologicaSinica,1993(2):164-171.

[6]吴根友.现代中国人际信任的传统资源[J].伦理学研究,2003(3):31-33.

[7]蔡迎春.一项改善大学生人际信任的训练实验[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王飞雪,山岸俊男.信任的中、日、美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9(2).

[10]卢光莉,陈超然.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的研究[J].新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关键词:专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点

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但是还有一部分家庭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经济收入不高,生活比较困难。生长在这些家庭中的大学生成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又称贫困大学生,简称贫困生)。有学者调查发现,在全国1000多所高校中,贫困大学生的比例为20%,特困生的比例在5%一l0%之间,且二者还有上升的趋势[1]。李春山等人通过调查发现贫困大学生在大学生总数中所占比例逐年提高[2]。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提出申请并被评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至少是20%。

陈菊珍[3]、陈秋莉[4]、蔡雨沁[5]、张静[6]、李海星[7]、陈雯[8]、李锐[9]等人的多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人群,且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非贫困学生。但是,也有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邓硕宁等人发现大一新生中贫困生某些方面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非贫困生[10]。

笔者曾经从事过大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此过程中接触了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该群体的学生具有一般大学生的特点,同时又具有特殊的特征。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一群体的心理行为特点,笔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管领导、在校大学生、辅导员、心理社团成员、心理学任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辅导教师等进行了深入访谈,并使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并结合个体咨询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如下:

一、访谈资料分析

笔者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不少人性格开朗,自强不息,学习刻苦,独立性强,有恒心、有毅力,力争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但是也有些同学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困扰,可以说是人格特征的优劣并存。对访谈资料与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后,总结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有以下心理、行为特点。

(一)学习压力大,紧张焦虑情绪多

(二)自强自立,挫折经验多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许多贫困生从小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他们的自理能力、生活能力强,尽量在生活、情感、学习等方面独立支撑,不给家长添负担。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各种挫折不可避免,而贫困生又得不到或者得到很少来自家庭的支持,挫折经验比普通学生多的多。许多贫困生陷入无助、无奈的状态。有的学生变得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学习的动力降低;也有的学生变得怨天尤人、愤世嫉俗,甚至有少数学生可能出现行为。

(三)身心俱疲

贫困生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其具有发奋图强的动力,但是现实中又会遇到衣食住行的诸多障碍,有的学生因物质方面匮乏导致影响不良,生了病也没有钱接受治疗,心理上紧张焦虑、无助无望,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压力常使他们的身心俱疲,甚至有的贫困生表现出心身疾病的症候。

(四)人际交往方面渴望关怀又消极退缩

(五)羡慕与嫉妒同在,感恩与不满并存

在大学校园中,形形的消费项目越来越多,贫富差距也明@显现出来。在社会流行的影响之下,校园里不时泛起的各种消费热潮让贫困生开了眼界,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许多贫困生羡慕家境好的同学可以衣食无忧、追逐时尚,但有的贫困生“羡慕不成成嫉妒”,甚至产生了“仇富”心理。还有少数贫困生由于贪图虚荣,打肿脸充胖子,用为数不多的生活费或助学金大肆摆阔,最终陷入欠债累累的局面。大多数贫困生对社会、学校、老师的帮助心存感恩,但有些贫困生认为,自己家境贫寒,就应该得到学校、老师的照顾,“等、靠、要”思想较严重,而一旦别人的照顾不够,心里就会不满意、不痛快,烦恼、哀叹甚至不满、愤怒的情绪和心理也随之而生。

二、心理测验结果分析

笔者从本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随机选出445人,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随机抽取445人,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一)SCL-90y验结果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从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总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10个因子分均高于非贫困生(见表1)。从该数据中可以看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二)UPI分析结果

利用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进行测查,调查发现“有明显心理问题,须尽快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为101名,占22.8%(见表2)。这一比例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没有显著差异(p>0.05)。

(三)个体咨询案例分析

在研究期间,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共接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咨询128人次。在个体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寻求心理援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问题为就业,学习(含升学)、恋爱、情感,人际交往(含家庭关系),经济压力,其他。详细分布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单纯因经济压力大而前来咨询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不是很多,但是家庭经济困难所带来的影响会体现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可忽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贫困生身上存在的心理特点主要是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因经济困难可能导致学习、生活、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困难。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我们身边,不乏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他们变压力为动力,成为其他学生和社会的榜样和楷模。因此,政府和高校在设法解决贫困生生活困难的同时,更应在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压力管理能力,端正其对贫困的正确态度,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等方面做些实事。各高校都有大批优秀和健康的贫困学生,说明贫困并不必然导致心理问题,这也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留下了有所作为的空间。需要我们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地研究和解决贫困生身上出现的心理特点,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撑起他们的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胡建文.用系统原理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新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8):178-179.

[3]陈菊珍.株洲高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以湖南工业大学冶金校区为对象[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47-149.

[4]陈秋莉,修丽娟,陈玲燕,吴燕燕,静进.某医科大学贫困生自我和谐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7(1):66-67.

[5]蔡雨沁.贫困和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5.

[6]张静,汤雅婷,等.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及人格特征分析[J].中国校医,2006,20(5):479-481.

[7]李海星,等.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6):424-425.

[8]陈雯,陈新,王国平,廖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6).

键词:高三学生;学业压力;团体辅导

一、课题提出

我们认为采取小组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干预,不失为一个好的尝试。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克服了个体心理辅导耗时多、受众面窄、解决问题单一等问题。通过设立特定的场景活动,利用团体成员间的互动达到集思广益、互帮互助、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因此非常适合在高三学生群体中开展。

二、研究目标

(一)培养高三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品质,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扰和烦恼,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促使学业成绩提高,培养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探讨缓解高三学生学业压力的团体辅导的内容与形式设计,总结辅导经验,发现缺陷与不足,探讨存在问题的原因,寻找相应的对策,进一步促进我校高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三)提高教师本身对高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状况的把握分析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三、研究对象、方法

(一)研究对象:我校2016届学生高三学年

(二)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

四、研究内容及措施

3.高三学生学业压力缓解团体辅导方案的制定。

(二)研究措施及步骤

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研究过程按照准备、研究、实施以及总结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理论准备阶段(2015年7月――2015年9月)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

教学实践研究,发放问卷,总结分析调查结果,制定缓解高三学生学业压力团体方案,并实施团体辅导,总结辅导方案。

第三阶段:提炼总结阶段(2016年1月――2016年6月)整理材料,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研究报告。

五、研究成果

(一)高三学生学业压力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我们了解到高三学生的学业压力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方法落后

2.学习内在动力不足

一方面学生都有提高成绩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因为其学习动机多为外在动机(仅仅为高考而学),具有短暂不稳定等特点,因而易产生浮躁、厌烦情绪。

3.自我管理能力欠缺

4.对学习状态的要求几近苛刻

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和过度的大脑使用,使得学生容易倦怠,然而在希望学习成绩迅速提高的心态下,学生对其学习状态的要求几近苛刻,例如,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精力充沛,能将教师授课内容全部记住等。这种不合理的要求自然不能达到,因而带来焦虑情绪,进而更加影响学习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5.人际之间竞争激烈

(二)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1.团体方案的设计

2.团体成员的筛选

在小团体中,写、成员的筛选要非常严谨。首先,招募信息,组织学生报名,考虑到本团体为同质性封闭团体,需要学生之间的协同配合,因此要通过个别面谈的方式从兴趣、学习状况、性格特点等方面进一步了解学生,从中初步确定成员。其次,与班主任沟通协调。班主任是最了解学生的,不仅了解学生的学业状况,还了解学生日常的学业情绪表现等,通过与班主任的沟通,筛选确定团体成员。

3.团体辅导的实施

本次团体辅导活动为8次连续的辅导活动,持续8周,每周一次团体活动,每次90分钟,地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第8单元为团体结束阶段,通过自我评估、同伴反馈,鼓励成员将在小组中所得领悟和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情境中,以不同以往的态度、行为、反应面对的学业,体验变化带来成功的快乐,增加学生面对未来挑战的自信心。(具体活动实施方案见附件)

(三)团体辅导结果分析

经过一年的“团体辅导缓解高三学生学业压力”的研究与实践,较好地缓解了2016届部分学生高三学生的学业压力,也促进了研究者自身的成长。

1.缓解了部分学生的学业压力

通过一系列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了其学习动机,改善了学习方法,提升了自我监控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通过掌握情绪管理技巧,有效地缓解了他们的焦虑情绪,从而减轻其学业压力。

2.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团体成员为不同班级的学生,彼此之间比较陌生,团体为其提供了交友的平台,扩大了他们的人际圈,并且在由陌生到熟悉到密切的友谊关系发展过程中,有效地锻炼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人格品质更加完善。

3.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水平

六、研究反思通过此项课题一年以来的研究和实践,研究者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一)研究结论

1.运用团体辅导方式可以有效应用于学生学业压力的缓解

过往的教育工作中,针对高三学生学业压力问题,我们通常以班级授课、讲座报告、个体咨询等形式对其进行干预,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讲座或课程忽视学生个别差异,只能泛泛而谈,深入程度不够;而个体咨询虽然能面对面交流,但受众面窄,而且学生易因怀疑自身问题特殊而加重焦虑。团体辅导就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团体的建立本身就具有针对性,易深入,不再是课程或讲座的泛泛而谈;其次,通过建立团体使成员产生与“别人一样”的感觉,帮助其建立归属感,消除顾虑;第三,团体的多向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或观点,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第四,同时每个成员不仅自己接受他人的帮助、感染,也可以感染和影响其他成员,更有利于形成积极客观的自我概念,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激发学习潜能。

2.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团体辅导的设计和实践中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辅导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对学生积极力量的培育与强化。该团体辅导用积极心理学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在积极力量、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以挖掘发现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在生活事件中体会到更多的满足和自豪,来释放潜能,是学生发展的必需。

(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内容

1.团体辅导方案的结构化问题

此次团体辅导的实施,严格按照计划方案进行,使得团体辅导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限制,没有为每个参与小组的成员作出更有效、更符合个人情况的干预方案。

2.团体领导者的专业指导技能问题

团体辅导对于领导者的要求很高,在此次研究过程中,团体领导者的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但同时也凸显出一些问题,例如,如何更好地调动团体成员的积极性、如何打断干扰活动等,诸如此类问题都是在未来的教育实践工作中急需解决的。

1.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05

研究生的人际交往现状

导师――研究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

导师在研究生的人际交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研究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他人。在与导师的交往中,40.2%的研究生能够主动向老师请教,34.0%的研究生是以常规上课的形式与导师交往,因导师邀请与导师交往的研究生占21.0%,因被动遭遇与导师交往的研究生的有4.7%。

以上数据表明,74.2%的研究生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导师交往。在研究生与导师交往的内容方面,86.3%的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成长方面,交往内容涉及日常生活方面的有6.5%,就业指导方面占6.3%,情感困惑方面仅有1.0%。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内容主要集中在学术方面。从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态度上来看,选择尽量回避的研究生占10.1%,感到羞涩的研究生占11.8%,自然大方的占69.3%,身心愉悦的占8.8%。

同学与朋友――研究生生活中的左膀右臂

同学与朋友是与研究生朝夕相处的一类人,可以说他们是研究生生活中的左膀右臂。研究生在与同门的交往中,以集体活动为主,其中集体学术讨论占28.6%,集体其他活动占39.4%,同门之间的个别交往活动相对贫乏。研究生阶段,92.7%的研究生有知心朋友,但其中71.2%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知心朋友并不多。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生活在一片屋檐下,82%的研究生能够适应。85.6%的研究生在与同学或朋友见面时能够主动与对方打招呼;51.3%的研究生在与人交往中会主动向他人提意见;没有主动提意见的习惯占41.3%;遇到重要的问题,49.3%的研究生倾向于自己做决定;在陌生的场合下,58.2%的研究生能够自然大方,同时近四成的研究生面对陌生的场合会觉得不适应。

从研究生与同学、朋友的交往状况来看,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已经相对成熟。绝大多数研究生能够积极、主动、友好地与周围的人相处。

家人――研究生生活中暂时隐退的港湾

在与研究生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由于研究生阶段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各种压力增大,研究生的闲暇大大的减少了,这使得研究生与家人的交往频率降低了。大多数研究生在与家人交往的过程中,多是报喜不报忧,以了解家人近况、汇报自己的成绩为主,偶尔也会与家人谈及自己各方面的压力。

影响研究生人际交往的几个外部因素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个体的气质类型、个体的性格、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会影响到个体的人际交往状况,这些是影响个体人际交往的内部因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研究生与家人、同学与朋友之间的交往状况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少,但是各种外部因素对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却影响比较大。

理工类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更为频繁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理工类的研究生与导师交往的频次较多,较为主动,交往的内容会较多的涉及到就业问题。文科研究生与导师交往的频次较少,相对被动,更多的涉及到专业成长以及个人生活问题。通过进一步的访谈,我们了解到,理工类研究生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他们有机会参与导师的一些课题,并且会承担一部分任务;完成课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成为与导师交往的主要内容,这样就给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创造了更多的机会。相对来说,文科的研究生较少有机会承担教师的课题,一般情况下就是常规的上课,主要的任务是阅读大量的书籍,所以客观上所提供的与导师交往的因由比较少。虽然客观上理工类的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频率更多,但是在交往的积极性、交往的态度、交往中的表现来看,文科与理工类的研究生并无明显的差异。

女研究生在与导师交往过程中并非弱势

传统观点认为,女性在人际交往中一般处于弱势的地位。但是,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女研究生在与导师的人际交往中并非弱势群体。男女研究生与导师交往的内容差异比较大,与女研究生相比,男研究生与导师交往的内容会更多地涉及到就业指导与日常生活方面的事务,女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成长方面。虽然与女研究生相比,男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更为积极主动,但是,从男女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态度来看,女研究生和导师的交往中表现得更为自然大方。

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生都认为,女研究生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现代知识女性,她们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与主张,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从行动上来讲,女研究生在与导师的交往中都不是弱势。

“小硕”与导师的交往更为积极

“小硕”即学制为两年及两年半的硕士研究生。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学制为两年的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最为主动,学制为两年半的研究生与导师交往的积极主动性次之,学制为三年的硕士研究生则相对最为被动。学制为两年和两年半的研究生与导师的交往中会更多涉及就业指导和情感困惑,学制三年的研究生比学制两年和两年半的研究生,会更多的与导师谈及专业成长方面的内容。

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在两年的生活中研究生会抓住时机多与导师进行交流。同时,由于“小硕”面临的就压力更大,所以在与导师的交流中希望导师给予更多的就业指导。

研一、研二、研三与导师交往的侧重点不同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中,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从与导师交往的主动性来说,研三的学生与导师交往最主动,研二的次之,研一的则相对最为被动。从与导师的交往内容来说,研三学生更多谈及日常生活、就业指导和情感困惑,而研一和研二会更多涉及专业成长。

THE END
1.签名设计,个性艺术签名!签名设计,个性艺术签名! 让你名字呈现出不一样的美是我们的责任!不满意是我们的表达不够,来试一次吧!生活有时候很简单,简单到几个笔画!几个笔画就很幸福,签名坊! #个性签名 #个性签名设计 #签名设计 #设计 #艺术签名设计 #签名 #簽名 #英文签名 #艺术签名 #免费设计签名 #手写字体 #字体设计 #签名设计 #https://m.dewu.com/note/trend/details?id=254005218
2.如何设计自己的签名?如何设计自己的签名?科技小磊 陕西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超出你想象的地球故事,这是一段被深埋的历史! 超自然研究所所长 2269跟贴 打开APP 一部被低估的周星驰电影,原来《武状元苏乞儿》藏着那么多秘密 小侠来了 993跟贴 打开APP 中国芯片之父,为何被台积电刁难?他为中国芯片做出哪些贡献? 酋长解毒 9https://m.163.com/v/video/VGHTRO6CH.html
3.赵字书法图片赵字书法设计素材红动中国素材网提供119个赵字书法图片、赵字书法素材、赵字书法背景、赵字书法模板、赵字书法海报等PS素材下载,包含PSD、AI、PNG、JPG、CDR等格式源文件素材,更多精品赵字书法设计素材下载,就来红动中国,最后更新于2024-12-10 11:47:56。 赵字书法图片相关推荐: 茶字书法字 寿字书法素材 寿字书法矢量图 茶https://so.redocn.com/shufa/d5d4d7d6cae9b7a8.htm
4.硬笔社团活动的总结(通用7篇)更令人骄傲的是我们协会基本上攘括了校级的书法类的一二三等奖,比如在电信学展“第一届古书、诗创作大赛”中,协会09级赵强、游登攀分别获得一二等奖,10级的梁基琴、陈俊业、邹文浩获得三等奖;由化学学院举办的“书画展”中,协会09级的徐光辉、游登攀分别获得一二等奖;本协会举办的“艺术签名设计大赛”里,10级https://www.oh100.com/daxue/4488485.html
5.书画协会工作总结10篇更令人骄傲的是我们协会基本上攘括了校级的书法类的一二三等奖,比如在电信学展“第一届古书、诗创作大赛”中,协会09级赵强、游登攀分别获得一二等奖,10级的梁基琴、陈俊业、邹文浩获得三等奖;由化学学院举办的“书画展”中,协会09级的徐光辉、游登攀分别获得一二等奖;本协会举办的“艺术签名设计大赛”里,10级https://www.wenshubang.com/gongzuozongjie/3206430.html
6.[青岛]2024年山东青岛市属事业单位招聘笔试上岸历年典型考题与而随着唐朝与西域和海外频繁的贸易往来,一些外来的艺术设计理念也反映到青铜镜上,其中包括葡萄藤,花草以及复杂的回纹样式。元代以后的青铜镜开始出现仿古的②赵强拐弯时错把油门当刹车③赵强夫妇上班前送孩子上学④赵强的车子撞坏围栏冲入河中⑤民警和路人救出车上的四个人下列对上述事件排序最合理的是()。A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625/7042114141006124.shtm
7.赵强简介赵强简历教师名称:赵强 所属大学:北京大学 所属院系:物理学院 教学风格:个人简介 男,1971年10月出生,贵州省贞丰县人。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学士); 1995年在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获硕士学位;1998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1998年10月至2000年7月在法国Orsay核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7月至2004年6月https://mipxx.chazidian.com/jiaoshi82123/
8.GitHubqianguyihao/duku享受优秀的好莱坞烂片 赵强(编译) 对手戏 杜嘉 非洲,我的非洲 柳桦 历史的短信息 程灵素 另一种本文作者吴焕宇先生,在圣彼德堡冬宫博物馆看到这批艺术珍品后,便着手临摹,以期国人能目睹西夏文化的璀璨她的原话是:“不见网友。不见读者。不签名。交流限于网络,请保护我的安静,多谢。” 桑格格也是这样https://github.com/qianguyihao/duku-list
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提出的“四德”是指什么?这些年来,杭州周边地区,几种绿茶新品牌声名鹊起。众多绿茶品牌之中,我还有些偏爱太湖地域的碧螺春,单是那名字就起得( ),细嫩的叶片微微卷曲,如塘边池畔一只只娇小的青壳田螺,报来春的气息。填入括号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https://www.shuashuati.com/ti/50c36815a246415cbf5c24d3ce3afb12.html?fm=bdb8036835e8e4b7814c054cd83a808a5b
10.国内外研究范文12篇(全文)早在TRIZ发展的最初阶段,已有少数专家将TRIZ应用于非技术领域问题的解决; 到20世纪80年代,其数量已很可观,涵盖了包括艺术、教育、医学、生物学、科学问题这里面又包括: ①数字签名 ②数字时间戳 ③数字证书 ④CA安全认证忠心 (3)黑客防范技术,这其中又包括防火墙技术和入侵检测技术。 电子商务的安全协议现在主要https://www.99xueshu.com/w/ikey80bslr4b.html
11.保定市人民政府2012卷保定年鉴在机关大院管理上,坚决落实出入院规定,加强人员出入和携带物品安全检查,做到电话联系,登记签名,持证出入【促进少数民族体育事业发展】1.精心选拔优秀少数民族文艺节目,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的4个节目代表保定市参加局长 赵强 副局长 吴庆华 焦红利(女) 【概况】2011年,围绕“加强管理、保护资源、保障安全、健康发展http://www.bddfz.com/?m=show&cid=48&id=438
12.青岛中汇盛世商贸公司的兴衰:从疯狂到潜逃在张宁的印象中,除了青岛邮政,刘毅也经常独自去北京进货。供应商名称为“北京圣藏文化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圣藏文化”)。 “天眼查”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2月,经营范围包括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以及设计、制作、广告等。该公司已被注销。 2020年9月12日,新京报记者来到圣藏文化原工商注册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https://m.bjhwtx.com/h-nd-298021.html
13.吴悠#突破 #四十岁大叔练篮球 #周锐 #吴悠 #恶鼠梓祎 @向紫龙 @7号唐日辉呀 @赵强ISO @海盗阿丹 @#往年今日#艺术展#蕴藉悠然 #吴悠 @吴悠艺况· 10月24日吴悠艺况 01:13 2707 郭艾伦获得MOP 吴悠https://m.douyin.com/share/challenge/1588220201084941
14.新判例二审改判作品登记并非当然享版权版权资讯方表示,是在网上购买的样衣,商场根据相关设计资料初步判定刘叶、周小卫方抄袭云牌服饰的款式,并且要求刘叶、周小卫方,全部下架相关争议产品,产品款号为zY20s201(背心)、zY20s245(重磅T)、套装、zY20s72(旗袍上衣)、zY20L273(旗袍拼接裙),后边刘叶、周小卫方有下架相关产品",落款处有调解人赵强的签名和http://www.ccct.net.cn/html/bqzx/2022/1008/3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