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电工程主要指的是电压相对较低,不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电力和电气系统,通常来说,弱电工程的交流电要小于36V,直流电要小于24V。弱电工程的种类多样,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工程、应急照明系统工程、对讲系统、局域通信工程、有线电视工程、可视系统工程等。如今,各个建筑单位在弱电工程上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般情况下,弱电工程的建设能力较强的企业,综合竞争力更强,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因此,要从弱电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保证弱电工程的质量。
1弱电工程的前期设计方案
2)做好弱电工程施工现场的控制工作。在弱电工程的设计阶段,要从弱电工程建筑的整体出发,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详细分析,加强对弱电工程现场环境的控制,将工程的装修和土建等作为重点的研究部位进行深入研究。而且,要尽量将弱电工程和其他工种和工程的矛盾消除在工程的设计阶段,为弱电工程的施工和建设做好准备工作,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3)判断弱电工程的施工难度。在设计阶段,要确定弱电工程在各个环节的施工难度,判断施工难度较高的部位,另外,布线的主要形式、模块的安装方法、弱电工程施工的技术等需要进行进一步确认。在进行弱电工程的计划和设计时,要将方便维修和施工作为基本原则,从而使弱电工程施工的难度大大降低,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4)设计详细的施工图纸。在对弱电工程的施工图纸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要认真负责,将各个方面的因素考虑在内,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充分的利用。比如,可以使用CAD对弱电工程的施工图进行描绘,确定弱电工程的模块安装和布线施工的过程,在保证弱电功臣能够发挥基本工程的基础上,完成施工图纸的设计。
2弱电工程施工方案的技术重点
1)重视工程施工的前期准备。在正式开始弱电工程的施工之前,要对工程的总体进度进行详细分析和深入研究,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还要对弱电工程的施工人员、施工设备、技术要点等进行详细确认,加强对工程施工材料和器件的控制,做好工程施工费用的管理工作,为弱电工程的施工提供保障。
2)确定弱电工程的布线要点。在弱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认真分析工程图纸,然后根据图纸的具体内容对工程的基本结构进行研究和确定,充分了解弱电工程电气和器材的功能和主要类型,并且找出弱电工程的关键施工部位,检查工程的穿线和埋管。如果发现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的区域,要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
3做好弱电工程施工方案的管理工作
1)弱电工程施工的总体管理策略。在进行弱电工程施工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首先,建立和完善完整的弱电工程检查体系,对各个分项的工程施工计划和进度进行严格检查,并且通过施工任务书和计划任务书,进行指令的下达,确保弱电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然后,要对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施工的主要任务进行确定保证工程施工人员能够按照规定的计划完成施工任务。最后,还要建立和完善施工制度,明确施工人员职责,加强技术管理的专业化和条理化。
2)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做好管理工作。通常采用的弱电工程的施工方式是分区段、按顺序进行的,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要处理好内外因素之间的关系,做好协调和配合,保证弱电工程质量。施工单位要加强与监理单位的沟通和配合,保证与其他承包方在分工交接点上的协调性,并且使工程施工按照科学程序进行。除此之外,在进行弱电工程施工的每个环节,要加强与承包方的交流和沟通,对施工的具体方式进行讨论,对各个分工交接点进行落实,保证各个分工交接点之间的协调性。
4结束语
弱电工程在建筑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局域通信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自动化控制工程等系统的统称。在进行弱电工程施工时,要做好施工设计工作,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将工程的功能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推动智能建筑的发展。在弱电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抓住施工的重点技术环节,提高施工效率和水平,从而保证弱电工程的质量,推动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季巍.弱电工程施工和管理研究与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4(02).
[2]李哲.浅议弱电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组织[J].电子制作,2013(08).
[3]陈厚桥.弱电工程施工和管理研究与探讨[J].计算机时代,2012(01).
在信息发展较快的时代,使国内许多行业已经与国际接轨,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断改变社会各领域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不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在这样处处充满大量信息的社会背景下,建筑行业的施工数字化是传统建筑业对自身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必然转变,同时也是我国建筑产业施工管理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建筑行业间的竞争,使得建筑专业软件的研究和开发越来越多,为了适应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建筑方案施工管理也正与实物管理转为数字化电脑模型式的集成化管理。为方便建筑施工计划、施工步骤较大数字的运转,形成了数字化的建筑集成系统,从建筑项目的施工和管理的角度出发,健全数字化管理技术体系,为建筑业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
数字化集成系统
1.建筑施工数字化的概念
2.数字化集成系统的目地
通过对建筑施工行业的了解,数字化集成系统也来越完善,其主要功能是借助计算机工程软件和技术将建筑不同界面上的数据信息做较客观、科学的集成处理,使建筑施工的整体构造模型更加趋近真实效果,为建筑施工多维信息处理提高效率。数字化集成系统的建立使建筑不同类型的数据相互集合,形成独立的空间系统,使各类数据间互不影响又相互辅助,使高新技术在数字化集成系统中最大程度的发挥优势,从而在大数据信息的环境下,制定出全面的施工方案。
3.数字化集成系统的特点
就目前建筑施工数字信息系统的发展状况而言,数字化集成系统的特点主要以数据为主体,一方面,把整个建筑施工信息进行全面规范的收集、处理并进行整合存储,方便施工时进行发送和集成运用,实现对数据资源的综合处理,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数字化集成系统对大量数据进行操作时可增加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数据的安全管理,方面数据统一维护和在建筑施工时及时查询、核对等。
建筑施工数据特点
1.施工周期较长
基于大部分建筑施工的层数较多,每层的结构特点不统一,施工时涉及的知识面广,特别是高层建筑,其设计比普通楼层建筑复杂得多,基础的埋置深度也较深,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建筑施工涉及人员多,不同细节的施工到检查到验收时所用周期长,有时短至一年,长至几年或十几年等。由于施工周期长,人员不稳定,所以期间各方面形成的数据量逐渐累积将形成很大的工作量,为建筑施工数字化集成系统的带来了实践机会。
2.施工技术含量高
数字化集成系统对建筑施工的作用
1.建立虚拟模型
目前建筑施工常用软件有天正CAD平面数据处理软件、SU建模软件、VR虚拟模型效果软件、AI建筑分析软件等,多种技术软件综合运用,形成仿真的三维建筑施工模型,为建筑师、建模师、软件研发人员、施工人员等其技术能力的发挥提拱展示的舞台,同时缩短建筑施工周期,为达到预期的施工效果,共同促进建筑施工的高校实施。
3.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
由于现代社会信息数据变化更新较快,而建筑施工数据化集成系统对建筑施工数据的综合管理使建筑数据较为方便的更新替换,同时对于同行业间,数据的集合存储方便信息的交流和获取,更好的了解当前行业的发展走向,为促进建筑施工方案的更新提供机会。
总结
关键词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改造方案
石嘴山市广播电视台沟口站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由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和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发射系统两部分组成,在原有37CH单频网和42CH多频网2套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系统的基础上,又新增21CH多频网和36CH单频网2套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系统和1套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发射系统,实现12套中央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和承担4套中央广播节目无线覆盖模数同播试点工作。为推进此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按照《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关于报送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发射机配套系统改造方案的通知》(宁新广技术[2015]23号)文件精神,结合本站原有广播电视发射机的重新布局安放、新增发射机安装位置、天馈线扩容、供配电扩容、暖通扩容、防雷接地、卫星地面接收天线安装、信源监测和自动化系统等进行此《方案》编写。
1发射台站现状
1.1发射台站概况
石嘴山市广播电视台沟口站始建于1973年,原址在惠农区红果子镇半山坡上,当时称石嘴山市差转台。1976年迁至惠农区沟口301省道(平石公路)以北的台址,称石嘴山市转播台。1990年,石嘴山电视台成立,在转播台建立183m高的广播电视发射塔。2003年,“西新工程”淘汰了转播台电子管发射机,全部更新为全固态发射机,更名为石嘴山市广播电视台沟口发射中心。2013年又更名为石嘴山市广播电视台沟口发射站。
目前,沟口站成为自治区三大发射台站之一,总发射功率达47.5kW,其中中央一套、中央七套、宁夏公共电视发射系统各1套,发射功率均为10kW;石嘴山综合电视节目发射系统1套,发射功率为5kW,调频广播中央一套中国之声、宁夏新闻和石嘴山调频广播发射系统各1套,发射功率均为3kW;宁夏交通音乐98.4MHz发射系统1套,发射功率1kW;手机电视CMMB发射系统1套,发射功率1kW;“户户通”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系统,单频网和多频网的各1套,发射功率分别为0.5kW和1kW。所有广播电视发射系统信号源来自于光缆或卫星信号。
1.2机房及办公用房使用情况
沟口站各机房、办公用房和职工宿舍楼均为砖混结构,总建筑面积超1000m2,其中动力机房120m2,大发射机房100m2,小发射机房27m2,操控机房72m2,办公用房137m2,库房60m2,职工宿舍楼440m2。
1.3供配电情况
1)现有大武口简泉变513简林线和平罗简泉变512简林线两路10kV高压输电线路,拥有2台S9-M315/10变压器,变压器到动力机房的输电线均为铠装多股铝芯240mm2*3+1三相四线规格电缆,并由施耐德WTS320开关柜完成自动切换。
2)沟口站2台变压器同时为本站和台影视基地供电。
3)原有三相交流电源稳压器已损坏并停止使用。UPS电源有2套,分别为易事特EA660-60和科华FR-UK33100,其中EA660-60使用了30%的容量,FRUK33100使用了75%的容量。
4)新增2套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系统和1套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发射系统及配套系统设备后,供电系统容量将增加30kVA,显然原供配电系统不能满足要求。
1.4信号源系统
2)光缆通达情况:有2条4芯光缆到达沟口站机房,能使用的是5芯,正在使用的3芯;卫星接收天线有5面,能使用的2面,并正在使用。
3)广播电视节目台内监测切换设备1套,可以监测5套模拟电视和3台调频广播的信源和发射回收信号,能进行信源切换和故障记录等,不能监测数字电视。
1.5天馈线系统
1)铁塔高度183m,在广播电视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更新改造项目中完成了塔身除锈上漆和地锚加固。
2)在铁塔上已有16副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正在使用发射的天线有10副,停用2副,不能使用的4副,并占用着较好的位置。
3)使用多工器的情况:只有3套调频广播发射系统,即调频广播中央一套中国之声92.0MHz、宁夏新闻广播101.2MHz和石嘴山广播95.4MHz使用1组多工器。
1.6机房通风散热情况
大发射机房配置了制冷量60kW的精密专业机房空调1台,家用级5P空调2台。小发射机房配置家用级5P空调1台。动力机房配置家用级3P空调1台。操控机房配置家用级3P空调2台。
以上空调机为多年不间断使用的陈旧空调机,性能指标大大下降,已经过多次维修勉强维持。
1.7防雷接地情况
机房防雷接地工程,在广播电视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更新改造项目中全部完成。
2台站改造方案
2.1新增发射机的安置方案
1)将新增2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机分别安置于60KW精密空调左侧位置和电视中央七套节目39CH发射机与电视宁夏公共15CH发射机之间原宁夏交通音乐调频广播发射机位置。
2)将小发射机房的数字单频网37CH和数字多频网42CH两部发射机搬迁到大发射机房,并安置到原三部调频广播发射机的位置。
3)将新增1部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发射系统和3部调频广播发射机安置于小发射机房,使其成为广播发射机,具体安装位置如图1所示。
2.2供配电系统增容方案
2)更换施耐德WTS320自动切换开关电器为施耐德WTS630自动切换开关电器和其柜6只电流监测表头(包括配套电流互感器)。
3)更换动力机房低压配电柜到各发射机房发射机的配送线路。
4)增加1套大功率柴油发电机组。
2.3信号源系统改选方案
地面数字电视系统信号源采用接收直播卫星信号源(主)方案和地面光缆网传输(备)方案来解决。
1)卫星天线安装主方案:在动力机房屋顶有适合安装中星6B、中星6A和亚太6号卫星天线。
2)地面光缆网传输(备)方案:操控机房光缆有冗余,可在前端机房和操控机房增加相应设备将所需信源传送过来,为广播电视发射机再增加一个备用信源。
3)地面多路微波传输(备)方案:石嘴山市广播电视台通往沟口站的16km直埋光缆中有10km在郊外,其中直埋在沙丘下的6km光缆,由于风吹日晒已露出地面,现需要架空处理。另外郊外光缆,时有被撕断的现象发生,为此建议设立地面微波传输系统做备用。
4)在操控机房增加2台机柜用于安装数字卫星接收机、各类适配器和码流切换器等信源设备。
5)配置地面数字电视综合测试仪(包含测试天线)1套、数字电视ASI解码器1台和多功能数字射频电功率计1台,主要用于台内与台外广播电视信号测试。
6)台内广播电视信号监测方案:从主要能监测的3套调频广播、5套模拟电视节目、5个数字频道的主备节目源和各发射节目质量回收效果监视测量考虑,增加1套具有自动监测、自动(短信)报警、自动诊断、自动切换等的广播电视信号监测系统。
2.4自动化控制系统方案
将广播电视信号监测系统与发射机监控系统、环境监控系统、电力及空调管理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以及自动化管理系统一并纳入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对发射机、变压器、柴油发电机、配电设备、UPS等重要设备的信息采集、控制和(远程)报警;在动力机房、发射机房、操控机房、库房、宿舍楼以及重点部位和关键点设置高清视频摄像头、温、湿、烟、水等感应器,实现异常自动报警;实现自动化技防与人防相结合,有力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主机安放于发射机房,监视报警设备安放于值班室,实现对便于值班人员监视各类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消防安全情况。
2.5天馈线系统扩容方案
1)首先拆卸发射塔上原有废弃的天线,为新装发射天线创造有利条件。
2)新增的21CH电视天线,暂定安装到铁塔从上向下第四层天线南角,新增的36CH电视天线安装到铁塔顶层,两付发射天线需要主馈管-50-80馈线2×200m。
3)增加1多工器,将原37CH与新增36CH合成到一起经220m主馈管-50-80送往新增36CH发射天线。
2.6机房通风散热改造方案
1)经过重新布局的东侧大发射机房,包括新增2套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系统在内共有10部发射机,总发射功率比重新布局前降低了5.5kW,耗与产生的热量也随下降,因此空调可以暂不考虑。
2)经过重新布局的西侧广播发射机房,正常发射时发射功率近9kW,耗电量达40kVA左右,因此考虑安装1部10P恒温恒湿专用机房节能空调。
2.7防雷接地方案
发射站接地体总体的接地电阻较好,在1Ω左右,这次仅考虑对外接地体进行检查维修,不进行大的改造。为了确保设备接地良好,对机房内的接地引线系统进行全部改造,并对电力系统进行防雷改造,增设高压防雷器、配电柜加装三级防雷器。
[1]纪康宝.广播电视通信技术要求及设备配备标准[M].北京: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2003.
1引言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三峡过坝运量迅猛增加,现在已经达到了满负荷状态,但即使在此情况下,两线船闸均正常运行时仍然经常会有一定数量的船舶待闸,而在有些时段,如流量超限停航、枢纽冲砂、旅游黄金周、船闸应急抢修和计划性停航等非正常通航状态下,通过能力更显不足,出现大量船舶待闸。
本课题通过对三峡通航管理局在长期的船闸检修、维护的过程中的施工内容、方法和所需资源等进行归纳总结,建立起来针对三峡船闸每一种故障类型推荐使用的一套施工方案,通过对故障类型的选择,在几分钟内由计算机快速生成船闸检修方案。
2系统总体设计
2.1系统设计目标
2.2系统设计模型
《三峡船闸快速检修方案计算机辅助生成系统》采用sqlserver2000数据库来管理数据资源,编程语言采用powerbuilder8.0,软件体系结构采用c/s(client/server)模式,客户端通过数据库连接访问服务器端的数据。
2.3系统功能设计
当系统确定用户身份的合法性后,将自动对用户的角色进行分析,然后自动给出用户所能获得的系统响应支持级别,根据维修事件分级、用户角色的共同影响,系统自动从“备件库”、“工具库”及“规则库”中分别根据响应的算法提取出、生成符合条件的维修方案反馈给用户。
本课题的《三峡船闸快速检修方案计算机辅助生成系统》主要功能模块介绍如下:
(1)标准化预案管理
标准化预案是三峡通航管理局在长期的船闸检修、运行、维护的过程中,对施工的内容、方法和所需资源等进行归纳总结,建立起来的针对某一种故障类型推荐使用的一套施工方案。标准化预案通过本模块录入并存放在数据库端,为用户的船闸检修施工方案提供技术支持。标准化预案是施工方案生成的基础,是三峡船闸检修中最小的维修单元。
具有预案编辑者或者管理员权限的用户有对标准化预案进行生成、编辑、修改的权限,具有管理员权限的用户对标准化预案有删除的权限。
(2)施工方案生成
施工方案生成是用户在客户端使用本系统针对三峡船闸待检修的故障类型进行选择,系统自动生成船闸检修方案的过程。
已经在本系统注册并且连接到系统服务器的所有用户,都具有预案浏览者身份,都可以在本地客户端生成施工方案。用户可以在客户端对系统生成的施工方案进行修改并可以以word格式保存文档或者打印输出。预案浏览者身份用户在客户端所做的任何数据修改,均不操作数据库。具有预案编辑者和管理员身份的用户,则可以将生成的施工方案转化为预案,保存在数据库,可以被具有浏览权限的用户本地客户端访问并以word格式保存文档或者打印输出。
3系统实现的主要特点及核心技术
3.1主要特点
(1)根据故障现象能够快速生成船闸检修的施工方案
系统提供七个检修专题,用户根据检修项目性质的不同,进入相应的专题,针对系统列出的船闸检修内容用户可以选择多项。从进入系统到生成施工方案的整个过程在5~20分钟内完成,有效提高三峡船闸的检修效率,并且保证了检修质量。
(2)由计算机辅助生成船闸检修的施工方案并非是对标准化预案进行简单的累加
检修方案的计算机辅助生成系统是以三峡船闸快速检修预案为开发基础的,然而检修方案计算机辅助生成系统不是简单的将预案数字化,因为预案本身是非线性、非逻辑的,而且预案中可能存在人员、装备、工属具等的调用交叉,但是,检修方案计算机辅助生成系统又必须以预案为基础,以预案为指导,以预案为标准进行开发,因此就需要对预案进行系统的分析、总结和归纳,在纷繁复杂的各级预案以及各个子单元中,对信息进行抽取、归类、合并,运用离散原理加工形成具有可判逻辑的系统结构框架。
(3)系统生成的船闸检修的施工方案资源搭配合理
3.2采用的核心技术
(1)系统采用ole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相结合进行设计和开发,大大提高了系统的人机交互性能,并且解决了大文本文件的存储、操作问题。
(2)运用模糊决策理论处理资源配置问题,使得在施工方案中资源配置趋于最优。
关键词:高速公路勘察设计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A
1高速公路勘察设计中主要的工程测量工作
高速公路勘察设计施工工程测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施工前必须要进行勘察工作,为公路路线的合理规划提供精准的数据信息,并且能根据信息资源绘制带状地形图,对公路纵横面进行测量,然后绘制成施工设计图纸。因此高速公路勘察设计工程测量工作十分重要,其具体的工程测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1.1勘察设计的准备阶段测量工作
设计前工作人员要进行初步的测量,才能对公路段施工情况有一个具体的了解,才能勾勒出基本的路面地形图,进而才能深入进行下一步勘察设计工作。初步阶段设计工作人员要拟定修建原则,选定设计方案和计算主要工程数量,并且提出施工方案建议和编制工程预算等,这些工作要顺利进行必须要对整个工程项目有初步的了解,通过勘察得知施工基本面积和施工难度,进而才能计算工程基本施工成本。初步设计具有不确定性,一般会根据工作特殊情况,设置两套方案,方案一一般是在1:10000地形图上做多个必选方案,纸上布线完成后,然后再按照1:2000的比例进行地形图测量工作,在1:2000的地形图上进行纸上定线,设置公路通道。在初步设计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平面高程控制测量、地形图测量以及必要的平纵横测量等工作,这些方面是初步设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1.2施工图纸设计阶段工程测量工作
在初步勘察完成后,工作人员会对施工地形各方面的情况有一个初步了解,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工作人员要确定施工图纸,因此,工作人员要在1:2000比例图上进行方案比选,确定最终施工路线方案。在这个部分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对中线放样进行测量、公路纵横面测量、主要施工点地形图测量以及主要控制地物高等控制测量等方面的工作。这些都是高速公路勘察设计中需要进行的测量工作,其对测量的精度有相当高的要求,而数字化测绘技术的普及和使用,恰好能满足勘察设计测量的需求。[2]
2数字化测量技术在高速公路勘察设计中的应用
2.1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主要在高速公路工程地面地形的测量方面,通过测量在地面布设一系列的控制点,然后准确的确定这些点的位置,方便工作人员能顺利进行放线和测量放样等工作。首先要根据设计方案的比例图,根据比例图中初步设定的位置展开测量,工作人员要利用数字测绘工具,搜集相应的路基、构造物等资料,进而能更好的进行控制测量,并且确保测量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2.2坐标系统测量
坐标系统测量主要是地面水准面、参考椭球以及坐标系等方面的测量和确定。地面水准面是接近地球自然表面的不规则椭球曲面,工作人员应该选择比较相近的物体与之接近,然后用简单数学表示的体形来代表,确定坐标位置。一般坐标测量要利用基础的测绘仪器,对高斯平面直角坐标以及坐标分带进行测量。[3]
2.3独立高等控制测量
独立等高控制测量主要是利用GPS技术测距、定位以及建立三维坐标系统,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利用GPS卫星高空扫面技术,为勘察设计工作人员提供信息数据。GPS技术操作简单,其精准度非常高,因此,在勘察设计测量工作的运用具有积极的推广意义。
2.4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主要是根据公路工程特点,长路线采集,在飞机上安装摄影机,然后对观测地区进行高空摄影,以获得高清的视频图像,然后将摄影图像与地形图进行比对分析,最终能清楚的确定公路工程施工设计方案,避免对周围路面基础的影响。高空摄影获取地形图像后,工作人员还要处理高航摄影的图像,根据控制点的布设,测定公路平面、高程三维坐标,并且纠正航摄中的误差。其次,工作人员还要形成业内图,让勘察设计工作人员能更加清晰的观察地形图。
2.5数字地面模型设计
数字地面模型信息采集施工构建地面模型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工作人员要利用数字测绘技术,大量采集地形点三维坐标,按照一定的数学模型分析和联网,最终通过空间点的连接,构建施工设计所需要的地形起伏数字模型。这种模型的建立和使用能提升施工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而顺利完成公路工程。数字测绘技术在高速公路勘察设计工程测量工作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数字化技术,提升勘察测量结果的精确度,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4]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测绘技术在高速公路勘察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并且实践证明数字化测绘技术在高速公路勘察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很好的效果。数字化测绘技术的高精准度、操作简单以及其能节约大量的劳动力资源等,这些方面的优势使得高速公路勘察工作效率和质量都得到提升。因此,未来我国技术研究工作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开发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的完善公路勘察设计工作的基础设备,进一步提升勘察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窦爱霞,王晓青,袁小祥.基于机载LIDAR的建筑物震害自动识别方法[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
[2]郜键,孙剑峰,魏靖松,王骐.基于条纹管激光成像雷达水下目标探测研究[A].鲁豫赣黑苏五省光学(激光)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