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在中南海秦正会馆举行。在新中国成立的筹备工作中,成立了六个小组。其中,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印章的刻制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印章,是发布各种法令、命令、指示和行使其他权力的公文凭证,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
周恩来委托陈叔同、齐艳明,邀请国内知名人士张樾丞、顿力夫、唐醉石、魏长青讨论这个问题。张樾丞在中央人民政府印章的设计和刻制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最终,毛主席将新中国“开国第一大印”的字体,确定为宋体。这其中的原故是什么?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此,古老的中国,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1949年6月,全国政协筹备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周恩来委托清朝前进士、故宫博物院前编辑陈叔同负责国玺事务,并请齐燕铭协助陈叔同筹划这项工作。齐燕铭对书法相当精通,从小在北京长大,对琉璃厂的印刷业相当熟悉。
他邀请张樾丞、邓力夫、唐醉石、魏长青到北京饭店讨论此事。在所有著名的篆刻家中,只有老师傅张樾丞能刻青铜印章,所以大家一致推荐他承担起治国章的重任。
为此,在铜版印刷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张樾丞,承担了刻制中央人民政府印章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张樾丞
1901年,18岁的张樾丞正式从学校毕业。他手艺高超,在自家“同古堂”卖印章、墨盒等用品,还负责冶印生意。他形神兼备的刀法和笔法,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成为全国各地的名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张樾丞在北京篆刻界声名鹊起,隔壁的“藻玉堂”接到了一笔生意。由于委托人是著名的梁启超先生,老板对自己的手艺不太确定,便请张樾丞代为办理。
张樾丞轻松接手,很快就刻上了“龙飞虎卧”的印章交给了梁启超。梁启超收到后爱不释手,连连称赞,将印章随身携带。
孙殿琪在《琉璃厂纪事》中赞誉:“真银钩铁画也。”于是,张樾丞成名了,他的小店“同古堂”也随之成名。名声大噪,许多文人雅士闻名而来。
1909年,经清末官吏、学者宝熙介绍,张樾丞为清末末代皇帝溥仪制作了“宣统御笔”、“宣统御览之宝”、“无逸斋经鉴玺”等八枚印章,其中“无逸斋经鉴析”最为精美。溥仪在皇宫里无所事事。他在许多名画上盖了印章,都是张樾丞的八幅作品。它们也是清宫画鉴定的重要依据。
溥仪
正因为如此,追求刻印的人络绎不绝。
张樾丞的铜印,在北京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清朝皇室的宰陶、宰泽,北洋政府的徐世昌、段祺瑞、吴佩孚,民国将领的冯玉祥、张宗昌、白崇禧等都来找他管理印章。甚至,北京大学的学术证书和中华民国的钞票,都是张樾丞设计制做的。齐白石、张大千等艺术家经常与张樾丞交流。
他的绝技铜雕堪称京城绝技,无人能与之匹敌,因此他也被称为铜雕圣手。那时的鲁迅也非常喜欢雕刻。在鲁迅的日记中,他到过琉璃厂400多次,并多次向张樾丞索要印章,主要是木印。鲁迅日记记载:
“相当不错”,是鲁迅对张樾丞雕刻的最高评价。
鲁迅先生
张樾丞接受了刻制新中国的“开国之玺”的重任后,回家仔细阅读资料,认真研究。他专门为“开国之玺”准备了秦篆、汉篆、隶书、宋体四种字体,且很快就拿出了四种印章样品,上面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张樾丞把样品交给齐燕铭,齐燕铭立即把样品交给中央领导审查,等候批阅。
齐燕铭
“开国之玺”设计稿,呈送毛主席作最后定夺。他一张张仔细地看阅思考,反复对比,最终选定了宋体!至于其他三种字体为何落选,毛主席有自己的想法。
中国的历代印章,都是篆书。据说民国国玺印章样式也是篆体。可以说,篆体是国玺样式的一种通行惯例。
而毛主席打破常规,选定宋体,却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当时的中国,文盲率很高。大部分老百姓都不识字,历代统治者用篆书是为了将自己的身份与老百姓区分开。是新中国完全不同,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人平等,尤其是细节不能马虎,所以印章使用秦篆与汉篆都不合适。反观宋体是为了适应印刷术而诞生,具有篆书和隶书的方正美观,更方便老百姓辨认。
其次,新中国是人民的江山,开国印章必须不同于封建王朝。它应该有一个新的氛围和新的局面,包括印章的字体风格。
第三,老百姓能记住印章上的字,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必须要体现出来。
毛主席的想法意见,被带到了筹备会上,经过一个星期的商讨,大家都非常赞同毛主席的意见,筹备会决定:打破常规,以宋体作为开国大印的字体。
字体敲定几天后,齐燕铭告诉张樾丞:新一届全国政协筹备委员会正式决定委托他承担刻制国印的任务,毛主席从四种印章字体中,特意挑选并确定了用宋体字雕刻新中国的“开国之玺”的印刷样本。
张樾丞听后非常激动:毛泽东英明睿智,选择宋体字体是一个很好的意图。这一决定也深深打动了刻了一辈子印章的张先生。他对家人和朋友说:
1949年8月19日下午,在副秘书长余心清主持下,在北京饭店113室举行了“政府铸印筹问题座谈会”,张樾丞、张少丞等14人出席。
会上一致认为,政府印章的印制和铸造,有四个问题:
1,形式上仿制宋代印章;2,材质为青铜;3,颜色为黑色;4,字使用“印”字,废除之前的“关防、钤记”。
会议还修改通过了中国人民印刷厂厂长黄澎铭提出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印刷铸造局组织条例》初稿。
由于当时对新中国的国名正在讨论,直到1949年9月27日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最终确定,国玺才正式确定。不过,自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来,所属机构组织的名称尚未正式确定,政府印章的确定也迟迟未能确定。
1949年10月27日凌晨1时,齐燕铭提交了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机构的印刷报告和设计说明,预计中国人民印刷厂的印刷工作将于本月底完成。当天上午,经周恩来、毛泽东批示,第一批信件送到杂志社。
报告还明确规定,取消原有的按大小区分职级制度,取消印刷字体、文字、铸造制度(材料、图案、方法、字体)和第一批45个印刷字体:印刷字体为方形;字文统一为“印”;铸造系统:材料为铜;中央人民政府印章长9厘米,其余7厘米;字体定位偏宋体,使用铸胎镌字的制作方法。
第一个考虑是人民能理解,就是说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政党,政府是人民政府。为广大人民所考虑。
印章样品确认后,张樾丞嘱咐儿子张幼丞和伙计们一起动手:先把铜熔化,再浇铸,再打磨,取大锉刀,再手工打磨细木炭。他的儿子张幼丞多次参与这些原料的粗加工。
之后,张樾丞开始自己抽样,用凿子凿,用刀修。两天之内,一枚精美的开国印章被制作出来。
但是,刻印这个印章有特别的规定。刻印后,不允许打样,且印章的四角应突出,不可平整。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应该把它弄平。这叫“启封”。国家印章编号为1号,其余政府印章编号按以下顺序排列。
经过各种复杂的工序,终于在10月31日上午9时完成了这项工作。中央人民政府印章是扁宋式的,不是以前公章的印章样式。为了使文字排列对称、整齐、美观,增加了“之”字,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所用的铜材料比其他政府印章的密度更大。它又硬又粘。
印章为方形,边长9厘米,体厚2.5厘米,柄长10.9厘米。本体和把手分别制作后连接。手柄中部略凹。铜色柔和,整体造型简洁庄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印完成,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印章也由张樾丞所制作。然而,张樾丞却非常低调,从不炫耀自己刻过印章,这让很少有人知道。几十年后,有许多版本的印章,但其中很少有正式承认。最受欢迎和最有说服力的是顿力夫、张樾丞和王景华。
从王公贵族、北洋军阀到新中国,张樾丞见证了中国的政治改革、社会动荡和民生动荡。虽然他出生微末,但他从不欺负老百姓。成名后,他从未忘记自己的根。他一直致力于治理印章。他谦逊友好。他的家人、学徒和朋友都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支持年轻人。
在技艺方面,张樾丞技艺精湛,尊重艺术的传承。在家风方面,张樾丞家境殷实,但他总是帮助穷人,保持清廉,家风严谨。他和他的家人不准嫖娼和赌博。
1949年至1954年,国玺的地位非同寻常,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在特殊的历史转折时期(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他承担了特殊的历史使命。中央人民政府印章是发布各种法令、命令、指示和行使其他权力的公文凭证,具有特殊的意义。
建国初期,实行集体国家元首制度,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颁布重大政令、人事任命等重要文件时,都加盖了公章。周总理的任命书、中央人民政府的命令、中国第一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提交的国家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都印上了开国章。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代表大会。开国章于当年完成使命,由国务院秘书长办公厅移交国家博物馆。它被陈列在博物馆里。至今仍保存完好,供后人观赏。
毛主席将“开国大印”的字体确定为宋体,史无前例,开创了历史的新篇章,成为新中国诞生的一段佳话而载进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