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至4.29订阅全年《经济学人·商论》
即赠原刊传奇专栏《讣告》新书合辑
1《TheExponentialAge》,定义未来的增长模式
《指数时代》
TheExponentialAge
阿奇姆·阿扎尔著
ByAzeemAzhar
相比于每次增长一倍或两倍(亦或更多)的指数增长,人们通常对事物一点一点变化或累积的线性增长要熟悉得多。例如,如果一步的长度是一米,那么你走了25步,就是25米。但是,如果每一步都呈指数增长,从一米翻倍到两米再翻倍到四米,以此类推,走完七步,就相当于绕了足球场一周——而到第25步,就会有3300万米,几乎可以绕地球一周。指数级变化可能一开始看上去缓慢又枯燥,但会突然暴增到不可估量的程度。阿奇姆·阿扎尔(AzeemAzhar)认为,世界正处在这样一种转变之中。他指出,计算机技术长期以来一直遵循摩尔定律,也就是计算机芯片的性能(以晶体管数量来衡量)每两年就会增加一倍,而成本基本上不会增加。但是,阿扎尔表示,如今在数字化或人工智能(AI)进步的强力推动下,其他技术也呈现出这种指数增长。这些技术包括太阳能电池、蓄电池、基因组编辑、增强现实、3D制造、在线商务,甚至电动汽车和城市农业。可惜,也包括网络虚假信息、网络犯罪和战争。——APP内搜索书评【两本新书探讨了科技加速发展带来的影响】(2021-11-6)阅读全文2《噪声》,信息爆炸需注意决策卫生
《噪声》
Noise
丹尼尔·卡尼曼、奥利维尔·西博尼和卡斯·桑斯坦著
ByDanielKahneman,OlivierSibonyandCassSunstein
决策时会出现偏误的问题众所周知,人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尽量减小它。例如,在交易中,客户可能会“锚定”在对方给出的第一个报价上,因此他们学会了要在谈判之前有意识地无视这个价格。但噪声之所以不同,恰恰是因为它不是那么明显。“只有当我们从统计学的角度综合考量一系列相似的判断时,噪声才变得明显起来。事实上,这之后你想不看到它们都难。”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奥利维尔·西博尼(OlivierSibony)和卡斯·桑斯坦(CassSunstein)在他们的新书中写道。噪声是可以减少的。三位作者给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其中包括“噪声审计”,用以衡量人们就同一案例得出的判断的差异程度,将人们通常看不出来的变化量化出来。他们还呼吁改善“决策卫生”,比如在做群体决策时指定一名观察员,以防出现常见的偏误和有噪音的判断。例如,观察员可以确保团队中的参与者先分别做出评估,然后再作为一个团队将各自的决策整合起来。——APP内搜索书评【人类是不完美、前后不一的决策者】(2021-06-19)阅读全文3《创造性破坏的力量》,经济进步的引擎
《创造性破坏的力量》
ThePowerofCreativeDestruction
菲利普·阿吉翁、席琳·安东尼和西蒙·布内尔著
ByPhilippeAghion,CélineAntoninandSimonBunel
三位作者不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他们强调,创新是自我延续的。一个领域的进展——如内燃机——自然会带来更多的进步——而政府也可以轻轻推动企业朝正确的方向走。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他们建议在对碳排放征税的同时也为绿色创新提供补贴。他们直截了当呼吁在航空航天等行业实行产业政策,在这些部门,进入的初始成本高昂,需求也不确定(因此私营部门就有动机等待他人先行创新)。他们敦促政府始终都要鼓励新进者而不是阻碍它们,这一点至关重要。那么劳动力市场和不平等问题呢?作者们对眼下的一些悲观论调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自动化创造的工作岗位比它淘汰的多。正如基尼系数的衡量结果所示,创新在最高层产生了财富,但似乎并未增加整体的不平等——这对那些认为亿万富翁的成功是美国最大的问题的人来说,是个微妙的反驳。创造性破坏是一股推动社会流动性的力量:加州的精英比阿拉巴马州的精英收入高,但加州最贫穷的人拥有的机会也更多。对资本收入的减税,如上世纪90年代初瑞典的做法,刺激了创新和增长。——APP内搜索书评【熊彼特会如何看待今天的经济】(2021-5-15)阅读全文
4《拆穿数据胡扯》,识别数据的欺骗性和谬误
《拆穿数据胡扯》
CallingBullshit
卡尔·伯格斯特龙、杰文·韦斯特著
ByCarlBergstrom&JevinD.West
《密码破解者》
TheCodeBreaker
沃尔特·艾萨克森著
ByWalterIsaacson
6《待售的世界》,全球化的支持网络
《待售的世界》
TheWorldforSale
哈维尔·布拉斯、杰克·法尔奇著
ByJavierBlas&JackFarchy
7《讣告》,对生命的庆贺
经济学人《讣告》
TheEconomist,BookofObituaries
基斯·科尔克霍恩,安·罗著
ByAnnWroe,Keith&Colquhoun
《经济学人》讣告一直是同类写作中的翘楚,也堪称当代散文写作范本。《经济学人》讣告栏自1995年开办起一直享有盛誉,不仅因为写作对象的选择常常令人惊异,人生故事精彩纷呈,同时也由于其写作风格独树一帜,堪称当代英语世界最优美的散文。2008年出版的“经济学人”《讣告》精心选择其中201篇广受欢迎的讣告,从戴安娜王妃到教宗约翰·保罗二世,从导演黑泽明到作家索尔·贝娄,从非洲大独裁者到花园里的跳蚤专家。有名人,也有被遗忘的人,有大师、圣徒,也有骗子和追名逐利者,甚至还有一只非洲灰鹦鹉,因为作者相信,“每个生命里都有值得倾听的故事”。《经济学人》讣告栏设立之初,是为给报纸增加“历史感和人文性”,除约一千个单词的长度外无任何限制。对戴安娜王妃这样所有讣告栏都会出现的名人,它的写作如何脱颖而出?对其他讣告栏无视的小人物,它的写作又如何能打动人?用一千个单词抓住人物生命的核心,饱含温情,富有深度,风格隽永。
8《命运之痒》,蚊子揭示的大历史
《命运之痒》
TheMosquito
蒂莫西·怀恩加德著
ByTimothyWinegard
——APP内搜索书评【命运之痒】(2019-08-24)阅读全文
9《幂法则》私募点石成金的秘诀
《幂法则》
ThePowerLaw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著
BySebastianMallaby
在《幂法则》(ThePowerLaw)一书中,塞巴斯蒂安·马拉比(SebastianMallaby)承认该行业存在一些缺点,尤其是严重欠缺多样性。但他也为VC行业的整体成就积极辩护,指出它资助了现代世界许多最有用的发明(搜索引擎、智能手机、疫苗),颠覆了安逸的垄断,创造了令人瞠目的财富。他甚至声称,VC结合了公司的组织优势与市场的灵活弹性,已经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的第三大制度”。无怪乎VC模式如今已风靡全球,在中国的成绩尤为亮眼。正如作者所述,VC世界在过去60年里经历过大起大落,而过去它怎么颠覆别人,如今别人就怎么颠覆它。包括DSTGlobal、软银和老虎环球基金(TigerGlobalManagement)等资本雄厚的外来者都已强势挤入这个曾经的小众行业。这些有钱任性的新进入者在投资周期的后期注入大笔资金,让创业公司可以不急于到公开市场上市了。在马拉比看来,这种趋势是一些丑闻缠身的科技公司治理不善的原因之一,因为它切断了干预主义的VC投资者和自由不羁的企业家之间的纽带。——APP内搜索书评【风险生意】(2022-02-07)阅读全文
10《工作的故事》,历史的视角看工作的未来
《工作的故事》
TheStoryofWork
扬·卢卡森著
ByJanLucassen
新冠疫情让诸多习惯和制度受到严峻考验,但没有哪一个受到的冲击和颠覆比工作更严重。疫情让人们注意到某些工作的不可或缺与其微薄收入之间的割裂,比如护理、送货。疫情也让许多劳动者因无所事事而茫然无措,或者因与同事分隔而迷惘不已。在放下自己习惯的营生之后,百无聊赖的人们常常重拾新石器时代的生活习惯,例如种粮种菜,或烘烤面包——讽刺的是,正是由于大约12,000年前农业生产的出现,人类开始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辛勤劳作,而这种环境让人畜共患病的大流行成为可能。《工作的故事》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关乎延续性。工业革命是提高经济产能的一次决定性突破。但它背后的真正驱动力由来已久,包括专业分工和贸易、市场扩张,以及生产集约化。对更多物质的渴望带来的驱动力也同样久远:新石器时代对宝石的热衷大大促进了工具制作;在工业化前几个世纪的“勤勉革命”时期,对新消费品的需求推动更多男性和女性加入劳动力市场;到了今天,从事副业又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