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郑一民先生指出:“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始终由其载体——‘老艺人’来完成。他们掌握并传承着古老的民间文化知识和民族技艺的精髓,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如果没有了传承人,就丧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传承人坚持非物质文化的生态延续,其保护与传承也就成了一句空话。”[1]由此可见,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目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构建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方面却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承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断层现象严重

(二)传承人才培养缺乏规范性,随意性强

(三)传承人才培养结构欠合理,质量不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一是要从国家宏观层面制定一个具有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要明确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中的指导思想、目的、基本任务、机制、目标,以及相应的政策、资金、法律等保障体系,从而为地方政府、教育机构、社会团体等机构制定具体的传承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指导性的参照。

二是地方政府要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结合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存现状、文化特征、传承人概况等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利用本地各种资源优势,制定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方案”,使该地区的传承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三是各高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人才培养的优势,结合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专业性理论和实践人才。

四是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协会要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结合本协会文化研究的特点和传承人才情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制定出本协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方案。如《刘三姐歌谣传承人才培养方案》、《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人才培养方案》、《傣族孔雀舞传承人才培养方案》等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模式

要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持续健康地传承下去,除了要制定出“四位一体”的、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要有一整套切实可行人才培养策略,并采取一些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措施,培养出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才,从而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向深入。

(一)重视“师徒传承型”人才培养模式

师徒传承型传承人培养模式,就是俗称“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家族世袭传承和社会师徒传承两种类型。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有些专业性、技艺较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其传承模式主要是师徒传承。这种模式是我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充分重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性”时代要求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其“特殊性”与“专利性”,要注意保护和协调好现有传承人的既得利益。一方面,要完善“国家+省+市+县”“四位一体”的保护体系和传承人名录体系,使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得到及时的发现和救助;另一方面,要切实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命名工程,建立传承人档案,将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列入政府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要进一步加大政府保护传承人的力度和投入,为传承人提供良好的生计保护,为传承人开展传统文化传习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务,使得老传承人无忧传承、年轻一代积极参与传承。

(二)鼓励社会文化团体“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民间文化演艺团体或组织在丰富人们的日常精神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这些文化团体或组织也以独特的团体职业型传承人培养模式续写着各自文化的辉煌。社会团体职业型传承人培养模式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一些民间文化演艺团体或组织(如马戏艺术团、彩调歌舞团等)为了职业演艺发展的需要,将一些文化演艺技艺传承给该团体或组织的成员,使这些民间文化演艺团体或组织的文化技艺后继有人,世代相传。社会团体职业型传承人培养模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职业性的团体传承方式,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积极鼓励这种传承人才的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各民间文化演艺团体或组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为它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三)扶持高校“理论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倡导群众“业余爱好型”人才培养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长于民间,传承于民间,它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其“活态性”。因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渊流传、经久不衰的强大动力在于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日常生活。我国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广大人民群众业余爱好的方式来传承的,如广西刘三姐歌谣、侗族的芦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是如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不是单一的个人或文化团体中的“圈内人”,而是爱好这些民族民间艺术的广大人民群众。因此,积极倡导群众业余爱好型传承人培养模式,也是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条重要途径。

学者祁庆富指出:“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本质不在于‘物’与‘非物’,而在于文化的‘传承’,其核心是传承文化的人。”[5]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承载着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重任和神圣使命。在当前,制定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方案,采取积极有效的培养策略,充分发挥上述四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是确保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薪火相传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郑一民.保护传承人是“非遗”工作的重中之重[J].领导之友,2008,(3):37.

[2]安学斌.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历史价值与当代生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6):20.

[3]冯骥才.民协将评民间文化传承人[N].新京报,2005-03-23.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6-04-25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共性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脱离实际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独立学院生源质量低于普通本科高校,更是低于其母体高校,因此独立学院设置课程体系应与其他高校有所区别。然而,大部分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不是直接照搬照抄母体高校的,就是随意嫁接其他高校的,不顾生源层次而趋同于其他高校课程设置,背离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规律,必然造成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和人才培养的脱节,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发展后劲不足,致使学生理论知识不如普通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如高职高专生,在就业市场上高不成低不就。

3.教学资源匮乏

4.监督管理与反馈机制不完善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经验不足,教学管理还在不断摸索改进中,监督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反馈机制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方案变动较为随意,尤其是新增专业在出现专业师资不足时草率调整课程设置,甚至因人设课,扰乱课程间的逻辑性和衔接性;且人才培养方案变动后不能及时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对执行结果缺乏及时的评估和考核,这必然影响人才培养方案既定效用的实现。

二、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科学确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关键。《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应是适应社会市场需求,为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结合《关于全面推进广东省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和学院实际,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广东珠江三角洲,辐射全国乃至世界,培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既可与国际教育接轨,又能立足本土实际的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基本原则

(1)基础性原则。坚持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坚持知识、能力协调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2)应用性原则。遵循教育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切实丰富实践教学学时和实践学习内容,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产学研用的结合;强化教学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面要求和经济社会建设对人才的基本需求。

(3)协调性原则。优化知识体系,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合理确定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学分比和学时比;注重整合学院优势、教学资源,建设相近学科的课程互通平台;突出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将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全面协调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4)特色化原则。各专业既要遵循规范化的专业课程设置要求,又要突出学院专业的自身特点,融合地方文化,结合各专业的行业调研结果和毕业生质量反馈,在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应突出以培养社会需求的特色人才为主线。

(5)协同性原则。加快校地(地方)、校企、校际和国际合作办学,把行业准入标准和要求、合作培养课程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积极引进,重点培育,有效利用优质办学资源,探索学院与行业、企业、政府合作共建、合作育人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3.课程体系架构

该院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包括全院公共类课程和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要求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设置,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科及专业基础知识;专业选修课程又分为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专业限选课程旨在保证专业必修课以外的重要课程的开设,专业任选课程要求从专业特点、专业知识构成、专业特色形成等方面出发,明确列出若干门适合本专业(或方向)的任意性选修课程,以利于补充和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构架体系。

该院的课程体系架构如图所示。

4.制订过程

第一阶段为启动阶段,由学院教务部门起草拟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教务部工作人员通过学习国家教育部及省教育厅有关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文件精神,结合学院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成果,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初稿,经分管教学副院长反复修改后,上报院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方形成定稿,揭开修订工作的序幕。

第二阶段为调研修订阶段。各专业组建修订工作小组,认真学习修订意见,“开天窗、接地气”地开展调研活动。“开天窗”即以国内外同类专业中办得出色的学校作为标杆,引进其先进的教学思想和优质经验,比较分析相似专业的课程设置,扬长避短;“接地气”即深入社会调研,了解国家、地区、珠江三角洲等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修订小组深入用人单位调研人才培养满意度,开展毕业生座谈会、在校生座谈会,听取、吸纳用人单位及各类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借鉴国内外“标杆性”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使培养方案更具针对性。

修订工作历时近一年,通过多方参与,多类调研,多次论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得培养目标更切实际,培养模式更为科学,培养方式更为多样,课程设置更趋合理。

三、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措施

1.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载体,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最终要通过课程来实现。优化课程体系应:①合理设置课程结构,积极探索实践学分制培养。将课程结构分为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个性化教育模块。探索公共基础课程改革,适当缩减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比重;精简、优化、整合专业课程,避免内容的重叠;探索学分制培养,加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引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②整合教学资源,共享优质课程,积极建设学科专业平台。③合理安排教学,避免前紧后松、头轻脚重等现象。④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健全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2.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手段,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法的有力保障。学校应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开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学方法改革。摒弃“照本宣科”“照屏宣科”“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倡导PBL(Problem-BasedLearning)、TBL(Team-BasedLearning)、翻转课堂、四段式教学等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MOOC学习平台和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利用互联网开拓教学方法;组织教师开展录播课活动,为教师搭建研究、交流、改进教学方法的平台。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学校应积极构建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校企、校地、校际和国际的合作,打造协同育人平台;探索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倡导分类培养,开展辅修、双专业、双学位等,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探索启动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方案的最终执行者是教师,培养应用型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加强学科建设,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校内开展学术讲座,为教师和知名专家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应用性培训、研修班、交流访学和去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出台各种吸引人才的政策,加大力度引进极具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发挥人才的群聚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为教师营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公平公正的教学氛围;提高福利待遇水平,留住人才,让教师教得有尊严,无后顾之忧,从而专心致力于培养人才。

5.健全监管评估机制

人才培养方案从制订到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艰巨任务,需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独立学院应当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及办学条件,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发挥自身优势,制订出体现自身特色的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1]何晓媛,黄珊,丁振源.以就业为导向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2(6).

Abstract:Aimingatcurrentsituationaboutundergraduateprogramforlogisticsengineeringspecialty,thispapertakeslogisticsengineeringspecialtyofShanghaiOceanUniversityasanexampleandanalyzestheprocessofdesigningtheundergraduateprogramforlogisticsengineeringspecialty.Ourprogramispositionedclearlytomeetthelogisticsengineeringtalentdemandaftercomparingwithlogisticsengineeringofdifferent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otherprofessionaltrainingonesandcombiningwiththeadvantagesofdisciplinesofouruniversity.Accordingtotheplanningandpositioning,curriculumsystemsoflogisticsengineeringspecialtyarebuilttoembodyschoolcharacteristics,tocombinewiththeindustrycharacteristics,tomeettheneedsofsociety,andtoservethelocaleconomy.

关键词:物流工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校特色

Keywords:logisticsengineering;undergraduateprogram;curriculumsystem;universitycharacteristic

――――――――――――

基金项目:本文受2012年物流教指委项目(JZW2012083)和2012年上海海洋大学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项目(A-2600-12-0000-19)资助。

作者简介:李军涛(1974-),男,湖北荆门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现代物流业在我国备受重视。但是到目前为止,设置物流工程专业的高校仅仅有72所[1]。由于各高校依托的基础千差万别,对物流工程存在着不同的理解,造成了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并且当前教学计划的制订有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课程的设置有很大的重复性和零散性,因此有必要对物流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持续进行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1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

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体系中课程孤立,未形成课程群,缺乏系统;课程与教材不匹配;实践环节独立零散,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升。

1.1物流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于2005年12月,简称高校物流教指委)多次组织和指导有关专家学者对国内各高校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改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然而,目前部分高校物流类专业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调研,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及外在环境制定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方向不明确,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欠缺,导致学生毕业后岗位适应性差。

1.2课程体系中课程孤立,未形成课程群物流工程高校教学计划大都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组成。物流工程类设置课程门类较多,系统性欠缺[2]。没有紧紧根据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确定其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往往按照知识点知识单元课程课程群专业课程体系这一路线图逐步构建的。这样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过分注意了专业的知识点,而缺乏系统的整合,导致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

2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2011年上海市教委对我校物流工程专业进行了检查,为了促进我校“物流工程”专业建设,加强本科生的培养,利于学生就业,我们根据物流行业人才需求要求,集中调研、明晰定位,对“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完善。在修订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总结培养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结合其他院校成功的经验,本着体现本校特色的原则,通过多次开会讨论,听取专家意见,制定了新的2012级物流工程专业新的培养方案。

根据2008年物流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的指导性文件中,关于物流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原则及基本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调研了物流工程专业发展比较成熟的高校:同济大学(定位:轨道交通物流)、上海海事大学(定位:港口物流)、西南交通大学(定位:铁路物流)、大连海事大学(定位:港口物流)以及大连理工大学(定位:制造业物流)。本着错位发展的原则,并结合学校定位和食品学科优势,明确了我校物流工程专业的定位:培养面向制造业、食品行业所需的应用型物流人才,使之具备从事物流装备设计与应用、物流信息集成与自动化以及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等三大能力。

2.2课程体系中课程融会贯通,形成课程群依据2008年物流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中有关课程的设置要求,以及我校《物流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定位,在对有关高校调研的基础上,我校把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梳理分类整合为物流装备设计与应用、物流信息集成与自动化、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等三大能力培养的课程群。

课程体系的构建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群课程知识单元知识点这一路线图逐步构建,具体操作逆向进行。由此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完全可以消除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也必将是一种比较优化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整体的优化。

根据物流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求及我校培养计划中三大能力培养的要求,按照三大能力培养模块分别进行了梳理和调整。

①物流装备设计与应用能力培养:

②物流信息集成与自动化能力培养:

③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能力培养:

新的培养方案中,支撑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能力培养的主干课程为:“管理学概论”、“生产计划与控制”、“供应链管理”、“物流服务与运作管理”、“现代流通学”、“国际物流学”、“物流法律法规”、“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工程项目管理”、“交通运输工程”、“运筹学与系统工程”、“运输经济学”、“食品仓储与配送”。学分:29,学时:464。

结合三个能力的培养,调整后的培养计划中,专业及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情况与教指委课程设置指导意见的对应情况,学科专业课程的调整也较好地满足了物流教指委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求,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匹配度好。

在物流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基础上,本着“体现特色”并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错位培养”的原则,以及“社会适应性”的原则,依托学校在“食品科学”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对现行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体现“食品冷链物流”学科发展特色,力求满足食品行业物流人才培养的需求。直接体现专业特色的主干课为:“食品仓储与配送”、“食品包装技术”以及“食品物流管理”,“冷链物流”。学分:6学时:96。

2.3综合实验的开展能力的提升物流是实务性和工程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专业,因此学校的物流教育不仅要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把握物流发展的脉搏,更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只有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优秀物流人才。物流实验课程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科学地设定物流实验课程体系,并建设满足培养目标的物流实验室是其中的关键。新的培养方案中除了158学时的独立课程实验外,还有集中实践环节,包括“物流工程认知实习”(1周)、“金工实习”(2周)、“物流机械与技术课程设计”(2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设计实践”(2周)、“物流系统仿真”(2周)、“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设计”(2周)以及“物流工程毕业实习”(3周),“毕业论文”(20周)等实践教学内容,满足了三大能力的培养要求,同时满足了物流教育指导委员会对物流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的要求。

3结语

目前,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受物流教指委2012年基金课题(JZW2012083)的资助,上海海洋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全体教师对物流工程培养计划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和鼓励,但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绝不是一劳永逸,应当根据时代市场的需要,与时俱进逐步完善实践,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

[1]孙慧.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8):80-81.

[2]王忠伟,庞燕.物流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路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46-148.

[3]马建,李晓霞,胡大伟,王来军.物流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2):111-113.

产品设计专业方向教学体系的实施必须先整合现有课程内容,将相互关联课程内容合并,基础课程压缩在第一和第二个学年中,从而建立本专业方向的基础平台。

2.专业教学大纲的修订

教学大纲作为专业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在教学方面应以实际案例教学与设计竞赛教学贯穿始终,同时将设计竞赛引入教学,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主要以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的实际课题作为产品设计的实践内容。

3.实践工作室教学管理模式

实践工作室教学管理模式以开放型为主,是提高产品设计水平的重要环节,教学与社会实践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将产学研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完全对接,建立具有企业运行模式又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环境。

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建设

三、结语

关键词:地理信息科学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

一、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应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的基本理论与综合技能,使毕业生能在高等学校或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在城市、环境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有关的应用研究。目前GIS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停留在表面知识的讲解上,并没有真正进行课程间的相互衔接和理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就业需求上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标准,高校的教学内容只是停留在知识表面上,用“泛”字可以概括,对GIS软件的操作不够熟练,更谈不上二次开发;程序的编写,也只是停留在基本程序的设计上,根本谈不上对于GIS的研发。

(2)从培养模式上和培养目标上看,20世纪90年代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迅速在中国高校中兴起,依托着以地理学为基础,教师队伍的专业性素质不强,使得大学本科生在软件应用方面,动手能力没有大专、高职的学生强,而软件开发的能力却没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强,这就导致了目前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跳槽多”等现象。所以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设置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迫在眉睫。

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GIS专业是跨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这里不仅要求对其课程设置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改革,同时也应该从教师队伍的学科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可以对部分专业课进行有针对性的座谈,邀请专家进行互动式的教学活动。聘请GIS软件开发人员与学生进行定期交流,了解国内外最新GIS软件发展趋势及公司的需求,比如超图公司举办的超图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大赛,交流开发经验与心得,鼓励学生参加大赛,即提高了学生的开发能力,又为学生的就业增加了机会。鼓励专任教师积极申报省部级课题,整合GIS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教学改革,都是一些不错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三、GIS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社会在发展,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为此,我系制定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由于GIS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更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1998年国家学位委员会才将其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到目前为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仍处于调研与讨论过程中。因此如何制订出适合社会需要的GIS专业培养方案是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的重点。

四、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研究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经历了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的过渡时期。近几年来,我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纵向课题项目“从无到有”,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GIS产业化,增强了专业教师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尽管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缺少与社会紧密联系,还没能形成“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模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项横向课题项目。因此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要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部门的联系,促进我院GIS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同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申报校级教研项目,通过校级项目的申报,可以整合GIS专业教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完善GIS专业教学改革,这对专业人才培养极为有利。

五、结语

在“数字化时代”契机下,GIS专业得到极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GIS专业,这对于GIS专业人员就业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在面临着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很有必要调整专业能力培养思路及理念;培养GIS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相能力,是当前GIS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然。

[1]宁津生.从测绘学科发展看GIS专业的学科建设[J].测绘科学,2003,28(4):1-3.

[2]李满春,戴葳巍,赵勇.GIS专业人才的素质特征、知识结构与培养方案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2):26-29.

[3]马千程,闾国年.国内外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及比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230-235.

[4]秦其明.中国高校GIS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03,1(4):1-7.

一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两个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贯彻现代大学教育的社会轴心观、多元素质量观、开放办学观指导下的个性化人才培养观念,突出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外向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的总体要求

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成才要求原则

树立全人教育的育人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平台课程为基础,按照应用型人才不同发展目标规格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才的需求。

2突出实践能力、就业导向原则

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体现国家、社会、企业和行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结构性需求,制定“有用、有效、先进”的适应社会需求、适合学生发展、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强化外语能力培养原则

从听说入手,以听说见长,开展课程学习和语言能力训练。外语类专业要体现国家及国外共同语言参考标准的外语能力目标要求,同时要扩展学生外语应用领域。外语类(含大外)课程考核都要考查听说能力。非外语专业要深度融合专业能力与外语能力培养,实现专业与外语的融合。

4外语、专业(专长)互补原则

积极探索语言类专业“外语+专长”,经管类、理工类和艺术类专业“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外语为工具,以专业(专长)为载体,进行开放式教育,分级教学,因材施教,使毕业生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巧,又有较强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和比较优势。

四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计和优化

1公共基础平台

为顺应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在确保公共平台课程中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对学生在语言能力、身体心理健康、信息获取与处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等方面进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前提下,增加公共加选课栏,重点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以利于分层教学、个性化培养,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外语、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深入学习需求,充分体现学院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

2专业基础平台与专业选修平台

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为学生奠定比较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基础,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学科教育特点,将相同、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打通,注重内容的拓展性、延展性、实用性,搭建厚实的统一平台,以此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

为体现语言类院校办学特色,实施“外语+专长”、“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外向型人才,特要求涉外类专业,应将英语知识与应用能力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范围;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小语种方向专业,应将对应语种的语言知识与应用能力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范围;艺术类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学生外语水平要求,以培养实际交往能力为主;其他各专业,也应考虑学院外语传统特色与本专业的有机结合。

3模块课程

(1)公共选修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

专业选修课是为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满足学生的专业爱好,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而开设的。为了增强专业选修课的指导性和实用性,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传统的专业选修课按课程性质及其社会功用进行有机组合,形成若干专业方向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

公共选修课模块嵌入公共平台之中,学校组织开设一定数量的全校性公选课,理科类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文史类和艺术类课程,文科类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自然科学类和艺术类课程,艺术类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文史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开设公共任选课是为了探索学科交叉,实现文理融通,加强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土建高职教育定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TL372文献标识码:A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性调整,由此产生了中国第一批十所高等职业院校,土建类只有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一所。十年过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得到蓬勃发展。截止2008年年底,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有1184所,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河山,高等职业教育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土建类高职又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在发展,已暴露出不少问题,很多问题是基础性问题,有些问题已十分严重,如果不及时发现并充分重视,不主动研究对策和解决办法,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行业、企业的要求脱节,势必将影响到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现状和问题

目前全国独立设置的土建类高职院校26所,国家级示范院校建设高职院校4所(黑龙江、四川、内蒙古、徐州),在100所国家级示范建设院校中有83所开设了土建类专业。其它各级各类开设了土建类高职教育专业的院校多达1036所,在校生65万余人,学生半数以上集中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三个专业,其学校之多、学生人数之多为其它专业少见。

土建类高职教育之所以发展迅猛,笔者认为其主要动因有三:第一、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第二、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认可;第三、建设行业蓬勃发展,有较好的就业和较高的收入。

根据笔者的观察和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办学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2、培养方案学科教育烙印过深;3、教学基础条件较差;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只是学校一厢情愿。

二、几点思考

(一)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

国际上通常把人才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类型,学术型人才主要进行基础科学研究,工程型人才主要进行工程开发设计,技术性人才主要完成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管理,技能型人才主要完成实际操作。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下简称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不同的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有不同需求和不同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有区别的,可以是技能型,也可以是技术型。对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可研报告和建设方案分析后发现,凡是以手艺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培养目标均定位为技能型,如加工制造、维护维修、养殖种植等等;凡是以工程技术管理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培养目标均定为技术型,如土建工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交通工程等等。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只要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无论培养技能型人才还是技术型人才,都符16号文件提出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土建行业人才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勘查设计人才,主要完成工程设计工作;第二、施工技术管理人才,主要负责施工现场的技术与管理工作;第三、操作工人,从事手艺性体力型工作。这三种人才分别对应于国际人才分类中的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

从人才需求的市场角度分析,土建行业对工程型、技术性和技能型三类人才的合适比例大致为1:10:50。根据建设部统计,全国土建设计和施工企业共有从业人员约4000万人,照此比例设计人员应有66万,施工管理人才应有656万,操作工人3278万。实际情况是目前共有专门人才320万人,所谓专门人才是指具有初级以上职称,中专以上学历者。专门人才中除去从事设计勘察工作的66万人,仅有254万专门人才在施工企业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姑且不谈254万专门人才是否都能达到技术型人才的水平,仅在数量上就差了402万。如此巨大的缺口,是造成近年来土建类高职教育招生异常火爆的直接原因。

综上所述,根据土建行业的人才分类、市场缺口、职业要求和培养可能,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技术型人才上,按照施工现场岗位要求,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标准进行培养目标定位。

(二)区别于学科型教育,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教育的基本特点是,知识系统、理论扎实、基础宽厚,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研究的基础能力。在本科阶段完成工程师的初步训练。

土建施工类技术型人才的主要职业能力指标是:掌握一级建造师“应知”理论知识,能进行一般结构计算,熟练阅读施工图,掌握常用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检验方法,熟悉工艺标准、工序流程和质量标准,熟悉定额,能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并组织施工。

显然学科型教育难以达到“三个必须”的要求,必须对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造,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三系统、三阶段”人才培养体系是较为成功的。

“三系统”是指:基本知识理论教学系统,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系统,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系统。

基本知识理论教学系统重点在于知识的传授,通常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可较好地解决高效率、大规模知识传授问题。

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系统有三部分内容,实(试)验、工种实训和现场参观。通过实(试)验掌握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通过工种实训学习主要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现场参观了解项目的施工组织管理过程。

职业能力综合训练系统是建立在上述两个系统之上的综合提升性训练系统,是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的关键环节,是核心,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制订出训练方案,使学生能完成施工组织设计、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操平放线并组织钢筋、摸板、架子、砌筑等多工种作业,按进度提交材料计划、设备工具计划、劳动力计划等,完成内业资料作业。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该系统全面训练学生的多项职业能力,使其具备必须的岗位综合能力,为顶岗实习做好最后准备。

“三阶段”是指:前四学期完成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是第一阶段;第五学期完成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为第二阶段;第六学期到工地顶岗实习,是第三阶段。

通过对人才培养体系的革命性改造,这种以能力为目标的培养方案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多项职业能力,使学生在定岗实习之前具备岗位综合能力,和传统的“三段式(基础课+专业科+毕业实习)”相比,“三系统、三阶段”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同样都是在第六学期到工地,但实习效果却大不一样,见下表:

(三)加快指导性政策研究,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职业教育要健康发展,还要有好的政策,政策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基础保障性政策,重点在资金上要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和发展的需要;第二类为发展促进性政策,带有保证基本办学条件的强制性条款,如各类评估,数据采集平台等等;第三类为办学指导性政策,如指导性专业目录、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大纲等教学文件。

土建类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下简称“教指委”)和中国建设教育协会近几年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有关教学文件,十分有效地指导了各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下一步应重点在以下几方面要深入研究,并尽快出台指导性政策。1.制订专业设置基本条件,除了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控制性指标的基本要求而外,还要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专业教师最小基数、专业图书资料基数和生均数,校内实训基地基本配置方案等等。

3.宏观调控各专业招生规模,目前在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和装饰工程技术三个专业学生规模太大,要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确定各专业合理的培养量,避免进一步加剧土建类人才结构性失衡矛盾。

4.加快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建构,在教指委的组织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开展了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对指导学校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因此、该项工作应当尽快在其它专业展开。

专业职业素质标准是衡量职业教育教师水平的核心指标,应当纳入专业设置基本条件和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中。

(四)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

职业教育成功与否,企业参与至关重要。从职业能力标准、教育标准的制订、培养方案编制、课程设置整合、实训工位设计、综合训练方案,顶岗实习安排、学生就业接收等等,无一不要企业参与,否则就是闭门造车。

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必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国家大力提倡、学校高度重视、师生积极。但现在基本成了学校的单相思。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学校的所有想法都会给企业增加麻烦、提高成本、干扰生产、影响利润。这是当前校企合作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企业的教育义务并在税收上保证了企业的利益,从体制上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可喜的是,我国正在编制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开始考虑解决这一问题。

在现今我国的法律框架下,校企合作的体制问题没有解决,需要客观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建立有效机制、寻找有效途径、通过有效手段来促进和加深校企合作。

1.校企合作双方的需求分析

从校企双方的不同需求来看,企业对学校有九个方面的想法:⑴招聘企业所需要的人才,⑵通过学校了解到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⑷能利用学校的设备为企业完成生产性试验,⑸能参与科研课题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并提升企业技术人员的职称,⑹解决企业职工培训和学历提升,⑺解决企业职工子弟读书,⑻能参与学校的基本建设,⑼通过学校搭建技术和产品推广平台。

学校对企业有八个方面的想法:⑴了解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用人需求,⑵了解企业技术进步状况,⑶了解企业业务及技术发展动向,⑷了解企业管理体系、运行机制,⑸希望企业参与教学并提出教改意见,⑹希望能利用企业的技术人才为教学服务,⑺希望能利用企业的设备完成实验、实训,⑻希望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和就业。

出发点是:学校想利用企业的生产资源并尽可能发挥其教育功能,企业想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并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共同点是:能满足对方的需求,合作就能提升对方。

结点是:资源利用。

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成功的前提是:建立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有效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

2.校企合作的三大基础

供需基础:企业的人才主要靠学校培养,学校培养的人才主要输送到企业,构成了人才培养――使用的供需主渠道。

学脉基础: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大多是由具备行业背景和特点的学校培养,使企业对这类学校有较高的认可度。

根本基础:企业能拥有高素质人才可立于不败之地,学校能培养高素质人才可发展壮大,高素质人才是链接企业和学校的纽带。而只有通过合作,高素质人才方可脱颖而出,双方才能共同受益。这是校企合作的根本基础。

有共同点,建立了机制,清楚了基础,剩下就是怎样做的问题了。学校要制定出校企合作的远、中、近目标分步实施,通过不断的努力,使学校的教育资源在满足教育需求的同时能充分满足企业的需要,再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把校企合作不断引向深入。

结语

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客观的评价土建类高职教育取得的成绩,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根据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全面思考,制定科学的教育标准和先进的培养方案,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建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建类高职教育发展道路,高效率、大规模培养土建类技术型人才,通过几年的努力,可望较好缓解中国建设行业施工一线技术管理人才紧缺矛盾。

参考文献:

1.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困境与路径

在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有100余年的发展历程,规模日益扩大,体系也比较完善,如美国哈佛大学在20世纪初就授予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然而,关于体育专业学位研究教育在欧美等国家开展只有半个多世纪,如1966年美国俄亥俄大学建立了第1个应用型体育管理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设置体育管理专业的大学数量已经达到193所0。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短,作为全国39个专业学位教育之一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2006年开始招收和培养非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09年,体育硕士招生范围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在职攻读拓展到在职攻读与全日制攻读2种形式,由单一的学位证书发展成学历学位双证齐全。在2013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强调,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培养类型结构以学术学位为主转变为学术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显而易见,全日制攻读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对象为应届本科毕业生,采取全日制在校学习方式,与非全日制在职体育硕士培养及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培养比较,其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现阶段需积极探索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基本形式及存在的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路径,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1.2访谈法

1.3实地调查法

通过实地考察部分体育硕士培养单位培养过程及措施,深入部分实习基地对体育硕士实习过程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其实践能力培养情况。

2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困境

2009年开始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设置了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社会体育指导4个专业领域。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数量已达69个,占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单位的57.02%。由于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历程短,作为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领域和新方向,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各院校虽依据国务院学位办《指导性培养方案》,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院校培养方案,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还未形成鲜明的培养特色,未完全脱离传统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影响,存在以下困境。

2.1方向领域的模糊化

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方向领域是回答各个方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通过一定时期和方式的培养在素质上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也是整个培养环节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按领域可分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各培养单位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方向领域的整体特色不突出,对各个方向领域的认识模糊,影响体育硕士的培养质量。

调查中还发现,各个培养单位设置的体育教学领域作为传统优势领域,明确指向体育教师职业,其培养特色相对突出。多数培养单位对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社会体育指导领域的课程设置、教育实践及论文要求等则较为模糊,未能制订具有本专业领域特色的、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相对于体育院校而言,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在运动员、竞赛组织管理者和社会体育指导者等人员培养方面缺乏经验,在支撑条件、师资队伍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处于劣势,出现培养特色不突出的现象。

2.2课程设置的理论化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需要突出实际应用、职业需求等要求。各专业领域强调体育硕士要具备胜任本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要掌握坚实的体育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体育专业知识。2009年的《指导性方案》规定公共课程和专业领域核心课程为理论课,合约22~2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61.1%,如再加上选修课的理论内容,实际上大部分院校理论教学超过80%以上。这对于全日制体育硕士掌握本领域坚实的体育基础理论至关重要,但是理论课过多,与应用型培养目标及要求有一定差距,而且部分课程的教学方式互动性差,缺乏案例、研讨等形式,不仅对所学理论消化理解不深,也无法培养体育硕士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此外,指导性方案培养目标提出“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专业技术交流”而各个院校设置的外语课程为公共外语理论课程,在选修课程中也未设置相应的“专业外语”课程,这种不重视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的外语水平,很难达到实践运用和专业交流的目标。

2.3教育实践的形式化

调查中发现,由于许多院校都设有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培养模式,建立了专门的本科实习基地,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的学生可在本科基地实习,相对较为稳定、规范;而多数院校由于在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社会体育指导领域研究生专业实践方面缺少经验,导致其实践环节流于形式。调查发现,多数院校反映效果不甚理想,如重复本科教育实习模式、实习基地基础设施落后、分散实习管理缺位等,难以真正达到预期效果。

2.4学位论文的学术化

专业学位论文的水平和质量能够综合反映体育硕士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体育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学术型研究生培养非常重视学位论文环节,研究生“达到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以及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的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同样也很重视专业论文环节,只是论文的内容、形式、要求和评判标准等方面应与学术性学位论文有所区别。当前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学位论文出现过于重视学术的倾向,从近年已毕业的全日制体育硕士学位论文看,其选题以理论研究为主,而专题研究报告、运动训练方案、典型案例分析、赛事实施方案等论文形式相对较少,未能很好地结合具体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选题,缺少针对性、实用性,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论文实践应用价值偏低。这种学术化倾向不符合《指导方案》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的规定。

2.5导师理念的传统化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全日制体育硕士的扩招,许多导师在同一年招生中,出现同时指导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的情况,他们一起学习与交流,导师经常会以同一标准要求他们,结果在论文选题中无明显的区分与标准,出现纯学术化现象。此外,传统的导师理念也影响到对校外体育硕士学位论文通信评审的结果。

2.6学校、社会的轻视化

学习周期短、就业速度快、学历水平高是专业型研究生的特点。目前社会上仍有许多人认为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和社会效用不如学术型学位,甚至将其等同于体育教师、教练员等岗位培训、专题研讨以及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培训形式,这种轻视体育专业学位质量的现象势必影响到学生就业。非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不需要考虑就业问题般原单位会继续留用,甚至有升职的机会;但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无职业背景,他们入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学习拿到文凭,从而顺利就业。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用人单位对于体育硕士缺乏认识,不了解体育硕士的培养类型及与学术型的区别,出现对体育硕士的认可度较低的现象。从目前全日制体育硕士的招生情况看,真正报考体育硕士的考生较少,许多学生是从学术型研究生中调剂而至,在生源质量方面处于劣势,这也影响到体育硕士的培养质量。调查中发现,部分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在学术型硕士中有“低人一等”的感觉,部分学校称他们为“小硕士”,特别是社会用人单位对于全日制体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了解不深,出现选择时轻视体育硕士的现象。

3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路径

3.1重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培养体系中强调通过教育实践提升专业实践能力。2009年的《指导性方案》明确提出建立教学实习或实践基地的重要性。目前部分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单位在教育实践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缺少管理经验和明确的规章制度,使得教育实践过于形式化,这种没有严格制度保障的实践对全日制体育硕士实践能力提升效果不佳。根据体育硕士工作特点,培养单位需要结合当地教育资源,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规范、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领域体育硕士培养要求,保证实习规范与实效。各个院校应结合培养领域,在各类学校建立体育教学领域体育硕士实习基地,在体育管理部门及科研所建立运动训练和竞赛组织领域体育硕士实习基地,在社区体育俱乐部或运动中心建立社会体育指导领域体育硕士实习基地。此外,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实习与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与实践环节紧密联系,提高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各领域的特色课程体系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促进课程学习和体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较强的解决体育运动实践问题的能力,并胜任体育领域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从图1中可以了解到各个专业领域所对应的主要职业导向,每个职业都应具备其相应的职业能力,如:体育教师职业需要具备运动技术能力和教学实践技能;教练员需要具备指导运动员训练、比赛、恢复的实践能力;社会指导员需要具备必要的体育活动组织能力与大众健身指导与健康管理实践能力。

根据指导方案,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较为明确,特别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教学指导大纲》的出版,从课程说明、教学内容确定、学时分配、教学重点与难度、考核及参考文献等均进行详细阐述。各培养单位需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各领域特色课程体系。如:师范大学充分利用教师培养优势,建立符合体育教学领域的课程体系;体育院校充分利用教练员培养优势,建立符合运动训练领域的课程体系;综合性大学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为体育硕士所设置领域建立特色优势课程体系。同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课程设计要体现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和先进性”,这要求体育硕士课程内容反映最新学术成果和科技前沿,并能联系并反映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

3.3提倡学位论文多样性,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

体育硕士作为应用型人才,其学位论文也理所应当要体现其研究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要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等专业领域的具体工作需要紧密结合。因此,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在形式上更加提倡专题研究报告、运动训练方案、典型实践案例、赛事实施方案等,这些类型的文体、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具备更强的应用性与实效性。在提倡专业学位论文多样化的同时,还要建立合理、区别于学术型学位论文的评判标准,为学位论文类型的多样化和质量的标准化提供制度导向与保障。面对全日制体育硕士快速发展的现实,强化专业学位培养意识,建立合理的、统一的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实际上已迫在眉睫。在具体的标准制定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选题的新颖性与实践性、理论的扎实性、论证的逻辑性和写作的规范性;另一方面更要突出其实验设计的合理性、调查调研的科学性、技术方法的进步性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性。

3.4注重导师队伍建设,转变导师培养理念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建立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根据全日制体育硕士学习特点,采取“双导师制”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短期内体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尤其是已有学术型研究生导师队伍为第一导师,经过必要的岗前培训,转变学术型指导理念,达到体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基本条件;另一方面,积极挖掘体育领域社会人力资源,包括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优秀教练员及具有丰富经验的体育管理者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体育硕士生的实践指导教师。在培养过程中,树立导师的应用型教育理念,按照应用型专业学位标准进行培养,分工侧重明确,校内导师侧重于“论文指导”,校外导师侧重于“应用实践”。虽有所侧重,但是2位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即从研究生入学选定导师后,两位导师应该通力协作,全程负责好学生的学习、培养、实践、论文等各个重要环节。同时,对于校外同行很有造诣的实践者,如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大型竞赛组织管理等实际工作部门中的专家,达到一定的指导水平,也可聘任为第一导师。

3.5加强社会宣传力度,提升社会认可度

3.6构建合理质量评估体系,提高体育硕士培养质量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人才培养系统,它是一个环形通路,即从培养目标出发,在必要条件的支撑下,经过内外协作的培养过程,在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社会对体育硕士培养的质量和要求进行评价、反馈以及提供外部协作,培养部门再据此调整培养目标,如此循环,在此过程别强调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整个培养体系中的培养目标、招考入学、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师资队伍、支撑条件、外部协作、学位论文以及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均会影响到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质量,每一个环节的改进都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针对这样的一个复杂培养体系,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就要始终以培养市场和社会对应用型、高层次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和根本依据,既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导师队伍、学位论文等指标,也要高度重视社会对培养出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满意度”,考虑社会认可度、用人单位意见等评估指标,强化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校总体社会声誉的联系,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4结束语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作者简介]陈文艺(1970-),男,广东和平人,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广东广州5106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独立学院实践育人质量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404)和2012年华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独立学院实践育人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JG120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二、应用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模式

三、应用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证架构

1.人才培养方案子系统。其功能是科学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教学决策咨询、教学质量监控提供依据。一是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行业人才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原则,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核心,组织构建了各专业适应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我院坚持知识与能力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对应用性强的专业课程,除按常规组织基本实践教学外,还增加了实践教学独立环节,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以促进学生专业实践意识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三是调整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对大学英语类、计算机应用类和应用文写作等应用性强的基础课程,调整为以应用能力培养作为其质量的核心目标,不断提高学生应用基础课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搭建个性化发展平台。学生可结合个人兴趣和就业创业意愿,依托工作室等实践平台和终身教育学院以及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2.教学决策咨询子系统。教学决策咨询子系统的功能是研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规范教学质量监控的管理理念及政策措施,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和质量实施宏观调控。教学决策咨询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董事会会议制度。董事会定期听取教学质量报告,并对办学方向、发展规划、教学方案、学生规模、质量提高等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并作出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指导性意见。二是专家决策咨询制度。我院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等参与教学质量决策咨询的机构,定期对教学质量管理进行诊断、评估和研究,并提出实施性意见。三是学院例会制度。每周一次定期召开院长办公会议和教学工作例会,研究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尤其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评估,并针对教学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提出决策性的改进意见。

3.教学质量监控子系统。教学质量监控子系统的功能是依据教学决策咨询、教学信息管理子系统的指令和数据,组织制定和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措施,保障教学质量管理有效运行。首先,结合独立学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优化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以规范教学质量管理为抓手,构建了由申办方和投资方宏观调控,董事会领导下院长负责,分管副院长直接负责,教务处、学生工作处(部)等职能部门和各系(部)以及广大学生参与的全方位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其次,坚持“制度第一、院长第二”的顶层设计理念,按照规范管理与“教学自由”相结合的原则,分别制定了学生教学信息员、教学督导员、领导、督导听课,学生评教,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会,教学投诉,考风考纪举报,教学事故处理等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使教学质量管理有章可循。最后,坚持以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为重点,通过构建由学生、教研室主任、同行教师、督导专家、各级领导等参与的全员性课堂教学质量监控的模式,增强全员质量管理意识,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四、结语

应用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发展概念,也是一个动态过程。独立学院应当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理念,始终坚持内涵发展,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组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应用型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以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文艺.独立学院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影响因素与管理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2(3).

[2]王佩国.构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保障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1(11).

[3]陈文艺.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实证评价与模式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3(1).

[4]杨德广.现代教育理念专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独立学院特色专业专业建设问题及对策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点已从数量的增长转为办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独立学院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战略手段,是促进独立学院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也是逐步形成独立学院自身办学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途径。[1]

一、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自2007年开始实施到2011年,经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已有7批、3454个专业成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中明确指出:“特色专业是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2]。

1.特色专业建设是提升独立学院专业建设水平的有利途径

随着独立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近年来,专业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日益突出,独立学院应当在办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打造特色专业的建设,积累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在教学质量标准、课程建设成果、专业发展途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形成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成果。这些经验与成果的示范将带动独立学院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从而推动独立学院专业建设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特色专业建设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较短,在专业设置上与母体院校雷同,虽然培养目标确定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但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变化,与母体院校、同类院校错位发展,凝练办学特色,形成办学优势和品牌,已成为其生存与发展的“瓶颈”,因此,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其自身的专业建设。

3.特色专业建设是独立学院应对新形势、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

独立学院经历了十几年的办学,2013年是教育部颁发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文件里规定的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也是独立学院走向新发展的“元年”。独立学院要实现内涵式发展需塑造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与策略,在不同层次和领域办出特色[3]。

二、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困难与挑战

2.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楚,专业设置大多与母体院校雷同

3.“双师型”教师匮乏,专职教师实践能力薄弱

高校教师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学校的特色创建和形成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独立学院要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师资队伍一定要有特色。大多独立学院都是依托母体高校来办学,绝大部分都与母体学校共享师资,自聘专职教师很少,大部分是一些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导致独立学院师资严重不足,对于“双师型”教师更是少见,因此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质与量难以保障特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要求。

三、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1.提高独立学院必要的办学自

目前,独立学院在教育政策和教育权利上,仍然受到非公正的待遇,依附母体大学的独立学院,相较于民办高校而言,又缺少相应的灵活办学机制和管理机制。大多数学者认为,独立学院的未来发展存在着一种可能,即“从母体彻底分离出去,从而实现相对独立向完全独立的转变”。[4]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独立学院应根据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加强实践性教学,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改进授课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品质和创业精神,构建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人才培养方案是具体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设计方案,在保持学校人才培养总体定位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具备相应的特色,体现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特色与规格特色,即凸显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

3.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特色专业建设必定要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加强特色专业教材建设,要根据独立学院自身师资、学生水平和特色专业发展的需要,结合现有的教学实践和经验,采取自编教材的方式来解决。鼓励教师编写具有专业特色的国家、省部级规划教材或选用适合专业特色的教材。

4.加强“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打造特色的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07年度第一批各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教高函[2007]25号)、关于批准第七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教高函[2011]8号)等文件。

[2]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

THE END
1.C语言实现图书管理系统设计一个图书信息管理系统C语言实现图书管理系统 实现环境:VS2022 设计思想: 1.该项目实现了图书管理系统的图书管理,读者管理,结束还书三个模块 2.该项目实现了图书的增删查改显示,读者信息的增删查改显示,以及借书还书信息 设计思路: 1.设计一个关于读者和图书的结构体 //用结构体封装图书信息https://blog.csdn.net/yk_18/article/details/136820879
2.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C语言)图书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C语言)图书管理系统设计图书管理信息包括:图书名称、图书编号、单价、作者、存在状态、借书人姓名、性别、学号等功能描述: 1. 新进熟土基本信息的输入 2. 图书基本信息的查询 3. 对撤销图书信息的删除 4. 为借书人办理注册 5. 办理借书手续 6. 办理换书手续 要求:以文件方式存储数据,系https://wenku.baidu.com/view/d9d3d56c80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d.html
3.基于C语言如何实现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编程语言这篇文章给大家分享的是有关基于C语言如何实现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内容。小编觉得挺实用的,因此分享给大家做个参考,一起跟随小编过来看看吧。 本文实例为大家分享了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供大家参考,具体内容如下 #include<stdio.h>#include<string.h>#defineBookSize 100#defineBLHum 50#defineBLHnum 50https://www.yisu.com/jc/193173.html
4.基于C语言实现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基于C语言实现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本文实例为大家分享了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供大家参考,具体内容如下 #include<stdio.h> #include<string.h> #define BookSize 100 #define BLHum 50 #define BLHnum 50 #define RRnum 50 /*主数据库文件*/https://www.xiuzhanwang.com/a1/Cyuyan/963.html
5.轻松学做C语言课程设计:图书管理系统数组实现C语言课程设计,对于初学者来说,主要是综合运用C语言基础知识,以实际项目的形式锻炼编程能力。从今天开始,一起轻松学做C语言课程设计常见项目,建议先运行代码,再一步步理解其实现。 题目要求 图书管理系统提供图书信息管理以及借还管理。图书信息至少包括:图书编号、书名、价格、作者、借还状态,提供以下功能: https://www.jianshu.com/p/4747f7993672
6.C语言实现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C语言这篇文章主要为大家详细介绍了C语言实现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文中示例代码介绍的非常详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参考一下GPT4.0+Midjourney绘画+国内大模型 会员永久免费使用!【 如果你想靠AI翻身,你先需要一个靠谱的工具!】 本文实例为大家分享了C语言实现简单图书管理系统的具体代码,供大家参考,https://www.jb51.net/article/207234.htm
7.软件需求分析报告(精选7篇)校园地理信息系统作为“GIS设计与实践课程”的课间实习,旨在加强学生对GIS信息系统的理解和运用,了解GIS系统的实现过程。 二、项目概述 2.1 GIS项目目标、内容、现行系统的调查情况 该项目主要是利用GIS系统来实现校园地理信息的可视化操作,帮助用户了解校园环境,对校园的基础设施的使用提供便利条件,对校园的规划与管理提供https://www.ruiwen.com/fenxibaogao/6216637.html
8.基于C++Qt实现图书管理系统1)用户登录与注册:允许读者创建账户并登录系统,通过验证来保护用户信息和借阅历史。(此处需要一个 用户表[用户编号(userid),用户名(username),昵称(nickname),密码(password),身份(identity),班级(class),邮箱(email)])( 2)借还管理:用户可以查询图书信息,执行借书和还书操作,包括续借图书,该模块进行展示借还操作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34320023/
9.C++图书管理系统本系统旨在实现一个小型的图书管理系统,对于一个小型的图书馆或藏书室 来说,实施本系统不仅可以减少工作人员数量,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工 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方便读者借书查书及办理各种手续,更方便工作人员对 图书进行更有效的管理。 程序主要实现读者管理、图书基本信息及库存管理、图书借还管理以及一些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1472437
10.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招聘:业务管理管培生30、运营推广管培生10、品牌策划管培生10、财务管培生4、产品研发管培生5、人力资源管培生4 34、大唐实创(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招聘:工程师10、市场拓展5、项目管培生10 35、北京奕斯伟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招聘:财务专员5、法务专员5、信息系统工程师5、IT工程师5、数字电路设计工程师15、IC版图设http://www.bjbys.net.cn/c/2019-10-29/302824.shtml
11.电子工程系专业课程简介EEG9231 微机与单片机系统及应用 Microprocessor and Single-Chip Computer System and Applications(4学分)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课。主要讨论微型计算机(含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包括以8086/8088为CPU的微型 计算机、MCS-51单片机的原理及应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一般技巧,计算http://eng.stu.edu.cn/jxdt/kcjj/dzgcxzykcjj.htm
12.C专家编程本书撷取几十个实例进行讲解,对C程序员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C专家编程》可以帮助有一定经验的C程序员成为C编程方面的专家;对于C语言功底深厚的程序员,本书可以帮助他们站在C的高度了解和学习C++。 图书摘要 版权信息 书名:C专家编程 ISBN:978-7-115-52132-3 本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发行数字版。版权所有,侵权https://www.epubit.com/bookDetails?id=UB7236912573d6a
13.电子商务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精选10篇)6、职业取向分析我选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数字电子线路方向。主要是从事单片机(8位的8051系列、32位的ARM系列等等)、FPGA(CPLD)、数字逻辑电路、微机接口(串口、并口、USB、PCI)的开发,更高的要求会写驱动程序、会写底层应用程序。 单片机主要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开发,复杂的要涉及到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ucLinux,VxWorks,uChttps://www.yjbys.com/jiuyezhidao/zhiyeguihua/2983849.html
14.[C基础修炼][C课程设计]C语言课程设计之图书管理系统yumozprintf("\t\t***欢迎使用图书管理系统***\n"); printf("\t\t* 丨 1.输入图书信息 丨*\n"); printf("\t\t* 丨 2.显示图书信息 丨*\n"); printf("\t\t* 丨 3.按书名查找图书信息 丨*\n"); printf("\t\t* 丨 4.按作者查找图书https://www.cnblogs.com/yumoz/p/9786701.html
15.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脱产)专科人才培养方案1.主要课程有:数据库基础、Dreamweaver网页设计、交换与路由技术、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系统与维护、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管理与运作、网络实用技术基础、Flash动画制作、Java程序设计基础、3Dmax三维设计。 数据库基础:是现代计算机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管理信息系统几乎都是以数据库作为核心的。http://www.yyrtu.com/35658/content_1452185.html
16.信息管理专业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论文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为解决“C程序设计”课程中语法知识复杂、程序设计理论难理解、理论教学与专业应用相脱离等问题,提出增加融入探讨式教学、“微课”教学、案例教学、团队讨论开发实践等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模式,并给出相应考核方法的改进,更加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https://www.unjs.com/lunwen/guanli/20190329005238_1943566.html
17.C语言之学生管理系统代码(完整)「建议收藏」它会返回一个新创建的学生信息节点的指针PSTUDENTCreateStudent();//4.把学生信息节点加入到链表中intAddStudent(PSTUDENTpstu);//5.返回指定编号学生节点的上一个节点的指针PSTUDENTGetPrevAddr(int num);//6.显示所有学生信息voidShowAll();//7.显示信息数量intShowStudentCount();//8.修改学生信息,参数为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2109860
18.大学生计算机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精选6篇)三、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1、确定职业目标和路径 ①近期职业目标:在校期间 A、在校期间完成基本的学业,掌握好基础课,为考研作准备。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的学习软件编程技术(C++,Java),Linux系统,数据库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基础原理,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https://www.wenshubang.com/zhiyeguihuafanwen/2641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