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史话民国时期中国流通图书馆的历史启示

题目|民国时期中国流通图书馆的历史启示

作者|朱礼敏1),颜灿威2)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云南大学新闻学院

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22.00.042

引用参考文献格式:

朱礼敏,颜灿威.民国时期中国流通图书馆的历史启示[J].出版与印刷,2022(5):101-108.

关键词|图书馆;中国流通图书馆;读者服务;阅读指导;全民阅读

一、中国流通图书馆概况

中国流通图书馆成立于1938年,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国内时局动荡于1941年被迫停办。其在运营期间,因馆藏资源丰富、读者服务水平较高、文献流通渠道多样,成为民国时期极具影响力的流通图书馆代表,拥有“知识源泉”“精神粮库”“自修福音”“学术宝库”之美称。

1.筹备与成立

1937年日本侵略者向上海发起大规模进攻,八一三事变之后,上海租界外围地区沦陷,租界内部形同“孤岛”。炮火侵袭下,上海教育事业和图书馆事业损失惨重:校舍被焚,学生无奈中断学业,闸北、虹口地区的图书馆毁于炮火。一时之间,饿殍麇集,哀鸿遍野;儿童行乞街头,青年失学甚至沾染恶习。为重振上海文化事业,方便想要继续学习及钻研学术的青年,中国图书杂志公司的负责人屠诗聘发起成立中国流通图书馆筹备委员会,捐赠各类图书五千种,中西文杂志数百种,聘请文化界名人为董事,并向社会各界募资[2]。1938年8月16日,中国流通图书馆正式成立,丁福保任图书馆董事长,屠诗聘、丁君匋、何清儒、高杰、陆步州等14人任董事,陈鸿飞任馆长兼编审部主任,馆址设于上海四马路复兴里四号,即前生活书店原址二楼。[3]后来在馆长陈鸿飞与丁福保的努力下,位于梅格白路二零四号的丁氏图书馆被改建为中国流通图书馆的一个分馆,有效缓解了总馆空间狭小,容易拥堵的问题。[4]54

2.机构设置

中国流通图书馆设馆长一名,主任馆员五名。馆长由董事会聘任,综理全馆事宜。主任馆员由馆长提请董事会核准任用,主要协助馆长分管各部。该馆下设总务部、编审部、流通部、读者辅导部和读者服务部。(见图1)总务部下设保管、文书、会计与庶务,主要负责中国流通图书馆的文书撰拟、收发保管、财会以及杂务。编审部下设登记、编目、分类,主要负责图书、杂志及报纸的选购,书目登记、分类与编目等。流通部下设出纳、陈列和装订,负责馆藏资源的收借、陈列、装订、修补等。读者辅导部和读者服务部对接读者,前者主要负责辅导读者读书入门、疑难解答以及其他有关读书的事项,后者主要负责读者图书杂志代办。

图1中国流通图书馆组织结构

3.馆藏资源

二、中国流通图书馆特色

1.读者至上的公益性质

民国时期,教育变革社会的理念开始盛行,民众教育家高阳在《教育与民众》发刊词中指出:“民众教育为民治基础,推行民众教育可使民治基础巩固。”[10]中国流通图书馆担负起当时阅读推广与启迪民智之责,其公益性质主要体现在借阅优待、扩大阅读受惠群体、扶助社会教育三个方面。

(1)借阅优待

中国流通图书馆以“牖启民智、惠及教育”为己任。即使办馆经费紧缺,仍将借书产生的费用压缩到最低。到馆读者只需支付一元保证金,一元全年借书费即可在总馆和分馆借阅。[11]32对于缺乏阅读条件的读者,制定借阅优待政策:教育界借书,享半价优惠待遇;贫苦青年经证明属实,保证金可酌情减少;商店学徒、避难到沪的难民根据短期借阅办法,每月只需一角即可办理图书借阅。[12]为优化读者服务,扩充书目资源,中国流通图书馆将读者缴纳的借书费悉数扩充为购书经费,体现出“读者至上”的公益办馆宗旨。

(2)扩大阅读受惠群体

民国时期许多民众囿于经济困窘,无法接受学校的正规教育。当时主要社会教育机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文盲共计3.3亿人,占当时总人口的75.33%,且有5000万失学儿童正逐步成为文盲[13]。有鉴于此,中国流通图书馆为帮助民众提升文化素养,面向失学学子、妇女、农民、儿童、工商从业者等社会各阶层提供图书借阅与指导服务,并在借阅费及保证金折扣与阅读指导服务的基础上,对妇女、儿童、难民等弱势群体给予特殊关照。

(3)扶助社会教育

1939年,中国流通图书馆与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国际委员会创办义务小学,招收6岁至16岁贫苦儿童,免收学费,教授国语、常识及算数等主要学科,并为学生提供文具及书本。[14]除此之外,图书馆阅览室内还藏有近300种上海各所中学的招生考试章程,供青年学子阅览,以作备考指南。

2.灵活机动的文献流通

流通图书馆与普通图书馆最大的区别在于流通。流通图书馆的书不是等着人来读的,而是流通到社会的每个角落,送给人读,请人读书,劝人读书。[15]中国流通图书馆变传统图书馆“人找书”模式为“书找人”模式,提供到馆借阅、通信借书以及馆际互借等灵活机动的文献流通选择。

(1)到馆借阅

中国流通图书馆制定了详细的读者到馆借阅规则。(见表1)

表1中国流通图书馆读者到馆借阅规则

中国流通图书馆在其借阅规则中将读者分为个人读者、团体读者和儿童读者三类。个人读者只需以到馆或致信的方式取得申请书、缴纳保证金及借阅费,待审查通过后即可享有借书服务。为鼓励贫寒好学的个人读者,中国流通图书馆特设1000名免费读者,提交个人材料证明并审查通过后即可免去一年借阅费。[16]41团体读者主要包括学校、职业团体、工厂、商店的读者,其中学校和商店等团体读者在借阅费上能享有一定折扣。儿童读者在中国流通图书馆借阅图书可以享有保证金、借阅费半价优惠。

在借阅数量和借阅周期上,个人读者和儿童读者每次借书仅限一册,期限为一周,团体读者在借书期限上有所放宽。这主要是考虑流通图书馆的流通特性,限时限量借阅可以避免有限图书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能鼓励读者借后即读不拖延。团体读者人数上限为30人,对应的借阅周期也延长至三周,这样有利于团体内部的图书交换。

在借阅费用上,读者借书需要缴纳保证金和借阅费。个人读者的借阅费用为保证金一元,借阅费每年一元;团体借书的借阅费用为保证金十元,借阅费每年五元;儿童读者的借阅费用为保证金五角,借阅费五角。事实上,各类读者只要遵守图书馆规则,保证金均可悉数退回,故读者只需要付出极少的成本就可以享受图书馆的各项服务。

中国流通图书馆还对读者义务做了要求:包括按时还书和爱护图书。为了敦促读者随借随还,该馆制定了逾期处理办法,即超出一定期限未还者要缴纳违约金并取消借书资格。违约金的设立并不是出于经济利益考量,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信用凭证。各类读者如有特殊情况,可随时以致电或致函的方式申请借阅延期。同时,读者借书需爱护图书、不得涂改破坏,否则要予以赔偿。这在无形中促进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图书利用率。

(2)通信借书

(3)馆际互借

馆际互借是指图书馆之间根据协定,以互惠互利的方式利用对方馆藏资源,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文献资料借阅需求。中国流通图书馆的馆际互借规则如下:读者欲到其他与中国流通图书馆约定的图书馆阅览或借阅时,须先填写申请书,填明借书条,经审查认可后,由中国流通图书馆代为转借。“该书借到后,当即通知读者于三日之内来馆领取,否则仍还该馆以便流通。”[16]51由此可见,中国流通图书馆的互借服务是免费的,但是考虑书籍安全,仅支持到馆借阅。

3.量体裁衣的阅读指导

通信指导是指图书馆和读者之间以通信的方式讨论读书方法,解答疑难问题。读者致信时须注明姓名、登记编号、通讯处、读书问题。对于来信,中国流通图书馆会给予针对性解答,或将问题转寄给读书顾问团,请其帮忙解答。个性化的精准指导扩大了中国流通图书馆的社会效用,是其扶助教育、造福社会的精魂所在。

会晤指导是中国流通图书馆提供的另一种读书辅导服务。该馆延请丁福保、丁惠康、王任叔、吴清友、何清儒、周豪、周予同、姚明辉、孙瑞璜、马叙伦、黄健中等文化名流组成读书顾问团。他们或为大学教授,或为杂志主笔,或为出版界人士,在治学与读书方面有着丰富经验。读书顾问团会定期组织读者见面,集中解答疑难。

除了通信、会晤,中国流通图书馆还定期发行读书册子,随图书馆目录发行,介绍读书方法、读书心得、阅读榜样,对读者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比如,《中国流通图书馆开幕特刊》中刊录了吴尔中的《失学失业后的一个好机会》,详细解答了应该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读书的方法有什么,如何提高读书的效率。[18]

4.渠道多元的媒介宣传

第二,利用登报宣传征集读者,鼓励社会踊跃捐书。例如,1939年4月1日,中国流通图书馆登报征集读者:凡4月1日至4月30日加入中国流通图书馆的读者一律赠送图书目录、补充书目以及纪念册各一册[20],以吸引读者入馆。再如,1939年3月3日,中国流通图书馆向社会公众汇报馆务,以较理想的价格征集旧书并给予卖书者以阅览费优惠。[21]此举不仅扩充了馆藏资源,促进了书籍的社会流通,还对读者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第三,通过各类展览向公众普及知识、传播文化。中国流通图书馆利用有限的空间开办古今名画展、古今货币展、邮票展、图书展等。1939年1月10日,策划古今名画展,搜集的珍品分四个展室展览,包括当代名家作品、中国美术作家协会同仁作品与海上珍藏家之名品等。在展览活动期间,参展人群不绝如缕。媒体称赞此次展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应有尽有。[22]中国流通图书馆发起人丁福保先生除行医济世,亦醉心金石研究,著有《古钱大辞典》一书,并多次开展古代货币专题讲座。中国流通图书馆举办的古今货币展除展出历代货币,还聘专人讲解,普及源流。

三、中国流通图书馆对当前图书馆的启示

1.精神延续:开放、平等、共享的原则

清末民初,中国置身风起云涌的社会转型关口,随着西方先进理念的传入,开明知识分子主张各行各业应“师夷长技”,西方图书馆免费、开放、平等的理念深刻影响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开展。从古代藏书楼“保存国粹,秘而不宣”到近代公共图书馆“开放书架,随意取阅”,再到当代图书馆“开放存取,开放科学”,图书馆“开放、平等、共享”的理念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流通图书馆开放书架、编制图书目录向公众免费发放,在充分开架的基础上,集藏书、借阅、检索于一身;在文献流通上更显灵活、自由、便捷;在资源利用上更加充分、彻底、共享,践行着新式图书馆“开放”之精神。在借阅对象上,中国流通图书馆摘去读者阶级与身份的标签,无论士农工商、男女老幼,只要有志于读书均可入馆,这是图书馆“平等”精神的体现。中国流通图书馆整合各界图书资源,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出版物在社会上的流通与传播,使人人都可读书,贯彻着“共享”的理念。

当下,随着我国图书馆界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公共图书馆宣言》倡导的“开放、平等、共享”之精神重新回归,对我国图书馆工作的开展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23]2001年“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先导计划”首次提出开放获取(openaccess)的概念,指出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免费且充分地向用户传递信息资源。2016年欧盟委员会将开放科学(openscience)描述为“建立在数字化技术和新型协作工具上的协作研究与新的知识传播方式”[24]。开放科学是开放获取的升级,包括开放数据、开放方法论、开放教育、开放基础设施、开放研究成果、开源软件等。从开放获取向开放科学过渡,凸显了对人无差别地享有信息权利的保障,这与现代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初衷不谋而合。所以在全球开放科学背景下,如何落实升级的“开放、平等、共享”是当前中国图书馆界的工作重点。

2.知识服务:从技术驱动到需求驱动

中国流通图书馆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凭借多样化的文献流通以及普及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阅读辅导消解了“孤岛”上海的文化饥荒。比如,为鼓励阅读,其提供到馆借阅、通信借书和馆际互借等服务,极大地便利了读者;设立读者辅导部,聘请阅读辅导顾问团,分设目录学、新闻学、国学、哲学、宗教、教育、经济、政治、法律、医学卫生、农业、商业、美术、文学、史地及考古学等16科,敦请各界学者、文化名人以跨界合作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3.宣传推广:打造品牌与多途径推介并举

为鼓励更多读者了解、接触、进入图书馆,中国流通图书馆制订了详尽的宣传推广计划,综合利用当时的各种媒介渠道开展全方位宣传,让社会公众了解办馆宗旨,打造图书馆品牌。

四、结语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1]论坛:究竟怎么叫流通图书馆[J].中国出版月刊,1934,3(1/2):1-2.

[2]屠诗聘.筹办“中国流通图书馆”缘起[J].孤岛,1938,2(3):59.

[3]中国流通图书馆举行开幕礼[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8,13(3):23.

[4]刘宇.陈鸿飞图书馆生涯与贡献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0.

[5]中国流通图书馆:图书目录[M].上海:中国流通图书馆,1938:1.

[6]上海各图书馆被毁及现况调查[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8,13(3):23.

[7]借阅费充购费[N].新闻报,1939-02-28(11).

[8]中国流通图书馆举办免费借读[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40,14(6):15-16.

[9]吕绍虞.从图书馆立场说到中国流通图书馆[J].中国流通图书馆开幕特刊,1938,1(1):11-13.

[10]高阳.发刊词[J].教育与民众,1929,1(1):11.

[11]站在为读者服务的立场:忠诚地介绍中国流通图书馆[J].青年知识画报,1938,3(7):32.

[12]应商店学徒请求订短期借书办法[N].申报,1938-11-06(1).

[13]谢培.清末和民国时期上海的识字扫盲教育[J].上海成人教育,1996(4):41-43.

[14]杨春绿.义务教育[N].申报,1939-04-05(8).

[15]龚宝善.论坛:流通图书馆的特质及前途[J].中国出版月刊,1934,3(1/2):2-5.

[16]中国流通图书馆章则[J].中国流通图书馆开幕特刊,1938,1(1):39-51.

[17]徐旭.民众图书馆学[M].上海:世界书局,1935:225-226.

[18]吴尔中.失学失业后的一个好机会[J].中国流通图书馆开幕特刊,1938,1(1):3-7.

[19]余训培.民国时期的图书馆与社会阅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80-81.

[20]中国流通图书馆征求读者[N].申报,1939-04-01(17).

[21]中国流通图书馆消息二则[J].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9,13(6):20-21.

[22]古今书画展盛况[N].申报,1939-01-12(11).

[23]郑爽.民国流通图书馆对社会阅读的贡献与启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2):108-112.

[24]EuropeanCommission.Openinnovation,openscience,opentotheworld-avisionforEurope[R].Luxembourg:PublicationsOfficeoftheEuropeanUnion,2016.

[25]刘静.图书馆公众品牌“现象级”传播探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2,21(3):82-84.

[26]张欣.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宣传推广创新模式的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7,39(12):28-32.

Title:TheHistoricalEnlightenmentofChineseCirculationLibraryDuringtheRepublicofChina

Author:ZHULimin1),YANCanwei2)

AuthorAffiliation:1)CollegeofArts,NanjingNormalUniversity;2)SchoolofJournalism,YunnanUniversity

Abstract:ChineseCirculationLibraryisthepublicculturalpracticeestablishedintheRepublicofChinawiththemissionof"enlighteningpeople'swisdomandbenefitingeducation".ThearticlesortsoutthedevelopmenthistoryandmainbusinessofChineseCirculationLibraryandanalyzesitscharacteristics:takingtheneedsofthereadersandthesocietyasthestartingpointandexpandingthecollectionresourcesthroughvariouschannels;providingthelibrarylending,correspondencelendingandinter-librarylendingservicestorealizediversifiedliteraturecirculation;settingupareadingguidancedepartmenttoprovidethereaderswithacombinationofpopularandprofessionalreadingguidance;makinggooduseofmediapublicity,andactivelypromotingself-promotiontoattractandpersuadepeopletoread.TheexperienceofrunningtheChineseCirculationLibraryhascertainreferencesignificanceforthecurrentpubliclibrariestoexpandservicefieldsandimproveservicequality.

Keywords:library;ChineseCirculationLibrary;readerservice;readingguidance;nationwidereading

编辑:许彤彤

审核:靳琼熊喆萍

期刊简介

《出版与印刷》于1990年创刊,是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经国家出版主管部门批准的学术性期刊。本刊专注现代出版与印刷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出版与印刷产业转型发展,促进出版与印刷领域的产教研深度融合。读者对象主要为出版与印刷领域教育、科研及从业人员。主要栏目设有本期聚焦、研究与观察、出版实务、期刊研究、印刷与包装、出版融合、专业人才培养、出版史话等,内容注重学术性、专业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THE END
1.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7307000903 出版年:1987 作者:谢灼华 学科: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资源类型:图书 细分类型:中文文献 收藏单位 馆藏地 在架状态 索书号 兰州文献中心 书库 在架上 37.6042/818-1 兰州文献中心 书库 在架上 37.6042/818-1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图书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ef0410427912c1cad61837cb64295fc1
2.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豆瓣)《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学校图书馆系列教材: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第3版)》内容简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馆,是读书人乐于徜徉的天堂。中华文明的载体——书籍是如何经过书写、刻印、抄传,以至铅火之炼,发展到现代的大众传播工具;古代藏书楼演进到图书馆又经历了哪些聚散悲欢的故事,这本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7046245/
3.《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第一编:简帛书时期的图书和藏书(商至两汉);第二编:写本书时期的图书和藏书(魏晋至隋唐);第三编:印本时期的图书和藏书(宋至清中叶);第四编: 机械印刷时期的书刊和图书馆(1840-1949年)。本书编者认为,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图书史和中国图书馆史,应从中国文化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它们,从图书和图书馆发展的相互https://xuewen.cnki.net/R2006063170004240.html
4.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作者: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11年 第3版,ISBN:38.00。本书共分七编,内容包括:典籍和藏书的起源、简帛书时期的图书和藏书(春秋——两汉)、写本书时期的图书和https://m.kongfz.com/item/43305532
5.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谢灼华主编《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是同名教材的修订本。在吸收近年来考古发掘和文献考据工作最新成果基础上,以图书和图书馆的历史发展为主线,以图书和藏书研究为基石,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图书的形式、流传、收藏与利用等内容,考究了不同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发展状况对图书及图书馆发展的影响,总结了中国图书和图书馆的http://www.queshu.com/book/13283286/
6.《图书馆史话》古代书院藏书与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和寺院藏书一起构成了我国古代藏书四大体系,书院藏书独特之处也成为今天我们谈论中国图书馆发展历史时绕不开重要部分。我们将用三讲的内容来讲一下古代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据记载唐代洛阳人李渤和哥哥李涉两个人在此隐居读书,李渤养了一只白鹿而被称为白鹿先生,这个地方http://www.helib.net/2023/tsgsh/index.htm
7.中国图书馆史.doc文档介绍:中国图书馆史关键词藏书楼中国图书馆史宋代“藏书楼”是中国图书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藏书楼”一词记载的详细考证,得出“藏书楼”术语起源于南宋的结论。回顾近代以来百余年的中国藏书史、图书史、印刷史和图书馆史的研究成果, 人们不难发现对“藏书楼”术语起源的问题鲜有人专门论及。最早涉及这https://m.taodocs.com/p-56920518.html
8.北华大学图书馆在2024甲辰龙年新春到来之际,为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组织开展2024年“龙腾书海 春满文苑”春节主题活动,将国家图书馆优质资源惠及全国图书馆广大读者,让全国人民共享文化盛宴,共贺新春。 https://lib.beihua.edu.cn/Home/ServiceDetail/2041
9.《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HistoryofChineseBooksandLibraries1. Discrimination on "Bamboo and Silk Documents Section"of the Book History of Chinese Books and Libraries 《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简帛部分辨析更多例句>> 2) Chinese library science history 中国图书馆学史3)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brary 中国图书馆史http://www.dictall.com/indu61/61/6161110F0E8.htm
10.《中国图书馆史(套装全四册)》(韩永进)简介书评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中国图书馆史(套装全四册)》,作者:韩永进,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最新《中国图书馆史(套装全四册)》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中国图书馆史(套装全四册)》,就上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25183506.html
11.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家总书库,国家书目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履行国内外图书文献收藏和保护的职责,指导协调全国文献保护工作;为中央和国家领导机关、社会各界及公众提供文献信息和参考咨询服务;开展图书馆学理论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指导全国图书馆业务工作;对外履行有关文化交流职能,参加国际图联及相关国https://www.maigoo.com/citiao/142962.html
12.中国气象局图书馆(气象科技史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图书馆(气象科技史研究中心):本馆筹建于50年代初,正式成立于1953年。1962年,在国家科委主持制定科学技术发展中被列为全国气象专业中心图书馆,经过70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气象专业文献信息中心。2022年,经中国气象局人事司批准加挂气象科技史研究中心牌子,成为中国气象局图书馆(气象科技史研究中心)。经http://www.cmalibrary.cn/
13.法学图书馆简史以上接收的图书不仅涉及到法学各个领域,而且有很多是国内外少有和非常罕见的,对研究法学理论特别是中国法律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样就为图书资料室的馆藏建设和学术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移交图书的单位众多(包括黑龙江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很多单位),接收的图书数目巨大,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泛(包括自然科学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5106
14.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图书目录 第一章古代官私藏书 第一节官方藏书 老子为周藏室史 汉代官方藏书 上古至隋代历朝官方藏书 唐代官方藏书(一) 唐代官方藏书(二) 宋代官方藏书 第二章藏书楼的出现及其向近代图书馆 过渡 第一节戊戌前的书阁与开书藏的主张 同文馆书阁藏书(清光绪十三年) 藏书(清光绪十八年) 上清帝请大开便殿https://www.dushu.com/book/11374240/
15.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历史现状与展望1898年7月3日,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通过了《京师大学堂章程》。该章程把藏书楼的建设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对其作了种种具体的规定,还详细开列了藏书楼的经费预算。该章程不但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最有影响力的正式文献,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史上最早、最完备的建馆章程。https://www.ihwrm.com/index/article/articleinfo/news_id/46175.html
16.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该书是我国图书馆和情报单位普遍使用的一部综合性的分类法。《中图法》使用字母与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基本采用层累制编号法。《中图法》主要供大型图书馆图书分类使用。 为适应不同图书信息机构及不同类型文献分类的需要,它还有几个配套版本:《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本)》和《〈中国https://baike.sogou.com/v60184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