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上,王伟光对《中华思想通史资料长编》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资料长编》汇集了原始社会末期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华思想史上的一切文献资料,共计2.1亿字,这是一项浩瀚又极其艰巨的工程,也是中华民族思想发展史上非常值得称赞的一件大事,全面呈现了中国优秀思想几千年绵延不断的智慧结晶,代表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精粹和精华。
王伟光强调,《中华思想通史》是中宣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也是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从2014年10月启动至今,历时8年,在20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奋斗下,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其中一个重大收获就是《中华思想通史资料长编》的出版。下一步还要在电子书的基础上出版纸质版,并推出《资料长编》数据库。
海量典籍文献展现贯通古今大历史观
《中华思想通史资料长编》从结构来看,按照社会形态演变,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编,以及宗教和文艺两编专门史。发布会上,部分主编分别介绍了各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从不同角度对电子书发布的重要意义和重大影响展开交流。
学术经典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思想通史资料长编》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20@ZH026)、中国社会科学院“十四五”重大学术经典研究工程“中华思想通史”的阶段性成果。《中华思想通史资料长编》上溯远古,下迄当今,全面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精神的精品力作。
《中华思想通史资料长编》对海量的各类典籍文献进行了细致梳理,从中挖掘选取出具有独特的典型性的代表性的内容,按照一定的体例、原则进行重新编排,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体现,为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渊源及其历史规定性、文化规定性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支撑。编撰《中华思想通史资料长编》,对于继承中华民族思想的优秀成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中国历史思想、当代中国实践和未来中国发展的有效贯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聚珍荟萃书润滨城中华思想通史图书馆再添力作
《中华思想通史资料长编》(电子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出版,《资料长编》(电子书)及首套纸质版图书由坐落在滨海新区图书馆的中华思想通史图书馆在全国率先馆藏。《中华思想通史资料长编》和《中华思想通史绪论》的入藏不仅是对滨海新区图书馆中华思想通史馆藏量图书数量与质量的提升,更重要意义在于馆藏文献主题更鲜明,体系更完整,与中华思想通史馆的办馆主旨契合度更高。此外,《中华思想通史资料长编电子书》的入藏标志着滨海新区图书馆中华思想通史馆数字文献建设工作的启动,为读者了解馆藏,获取文献开辟了更加便捷的途径。
滨海新区图书馆中华思想通史馆是滨海新区图书馆与滨海新区中华思想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部门、机构合作建设的主题图书馆,自建馆之初即致力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滨海新区图书馆在探索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作途径上的成功案例,打造津城滨城理论高地的一个重大成果,为天津文化强市战略、滨城文化繁荣工程的实施,注入了强大思想理论动力。
经统计,2021年滨海新区图书馆中华思想通史馆接收社会捐赠图书6324册,均已完成编目加工,向读者开放。2022年,社会合作示范效应进一步显现,南开大学图书馆再次向中华思想通史馆捐赠主题图书782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捐赠今年出版成果381册、《中华思想通史资料长编》首套纸质版224册。开馆一年来,滨海新区图书馆充分利用中华思想通史图书馆阵地空间,发挥主题馆藏文献优势,联合开展中华思想通史阶段性成果发布会、各类讲座、理论宣讲、阅读推广及展览等活动36场次,共计26745人参与活动。中华思想通史图书馆还将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强大的学术资源,进一步满足读者精神需求,为传播、传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社科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献保证和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