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0.01.16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地处北京市西城区文津街7号,红墙绿瓦的宫殿式主题设计典雅秀丽、大气庄重,整个建筑充盈着磅礴悠久的文化气息。走进古朴的藏书楼,读者仿若坠入历史长河的隧道轮回。
文津街古籍馆主楼
这座气势宏伟的图书馆始建于1929~1931年,所有经费全部来自“中华教育文化基金——美国庚子赔款之退款”。1905年美国归还的第一笔退款用于创建“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及培训留学预备学生。1924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决定将中国庚子赔款的剩余部分及利息约一千二百五十万美元退还中国,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这是美国政府退还中国的第二笔赔款。退款后创建了国立北平图书馆,后来更名为北京图书馆,现称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实际上大家更喜欢叫它老北图。
1912年8月27日,中国第一所国立图书馆——京师图书馆——在位于后海北沿儿鸦儿胡同的广化寺正式开馆。但因其地址太偏,往来不便,“潮湿甚重,于藏书尤不相宜”,故于1913年关闭。鸦儿胡同之名,由沿儿胡同(后海北沿儿)演变而来,清朝改称鸦儿胡同,沿用至今。1917年1月26日,京师图书馆在方家胡同国子监南学旧址重新开馆。此处共有房屋119间,总面积约2960平方米,面积较广化寺有所增加,但地址仍太偏僻,房屋陈旧且分散,不便管理。1928年,因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北京更名北平。京师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址选定中海居仁堂。居仁堂原为1900年后慈禧饬建的西式两层楼建筑,房屋宽敞。现已无存。
居仁堂国立北平图书馆
广化寺京师图书馆
京师图书馆方家胡同开馆纪念
第一排左五为蔡元培,左七为陈仁中,第二排左四为夏曾佑,左五为鲁迅
1929年,国立北平图书馆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属下的北海图书馆合并。合并后,馆名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原北平图书馆馆舍居仁堂为一馆,原北海图书馆馆舍庆霄楼为二馆。1929年1月10日,国立北平图书馆在中海居仁堂举行开馆典礼。陈垣报告国立北平图书馆沿革及藏书情况,前馆长江瀚发表演说,并接待各界来宾参观。中海居仁堂馆中藏有文津阁四库全书一部、唐人写经八千六百五十一卷,又有普通书十四万八千余冊、善本书二万二千余冊、以及明清輿图、金石墨本等等稀世珍宝。
北海公园内的庆霄楼馆舍
居仁堂国立北平图书馆开馆纪念
1926年基金会为建立图书馆新馆,在北海公园西边购置了七十六亩土地作为新馆馆址。这里明代与北海公园同属皇帝游乐的西苑禁地。清朝为御马场。民初时期为陆军管辖的军营和操场。基金会董事会还专门设立了国立北平图书馆建筑委员会,周贻春为委员长,任鸿隽、丁文江、戴志蹇、刘复、孙洪芬、袁同礼为委员。所有建筑过程步骤都采取公开招标方式,包括建筑设计方案、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选取、以及大宗用品的采购等等。在决定新馆建筑为传统中式宫廷外观以及现代化图书馆内部功能之后,图书馆建筑委员会向国内外公开征集新馆设计图案,所有参赛设计图纸送往波士顿,由美国建筑学会推选的专家组成审查委员会评选出最佳设计方案,作为新馆的设计方案。欧洲人莫律兰的方案在17份参赛设计中获膺首选。莫律兰被聘为建筑工程师,北平长老会建筑师丁恩和王府井协和医院的设计者安那被聘为名誉顾问。新馆主体工程发标书用中、英文发布,有26家中外建筑企业参与竟标,最后经建筑委员会和董事会联席会议的审核和考察,决定由天津复新建筑公司承建。新馆需要的钢铁书架、暖气炉、通风机、卫生工程设施也公开招标采购,英、美、德等国及中国的八家公司竟标,最后天津美丰机械制造厂中标。
新馆还建立了先进的图书管理制度,改变我国传统的藏书楼的藏书法,将传统图书四库分类法改为近代分类法,按书名第一个字拼音及作者姓名第一字的笔画分目制成索引卡片。组建购书商榷会监督和指导图书馆购书。
文津街馆动工仪式,可以看到北海公园的白塔
1931年,北海西侧文津街新馆告竣,7月1日开馆,并加入世界图书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