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原名《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我国图书馆和情报单位普遍使用的一部综合性的分类法。
由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编。
《中图法》使用字母与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基本采用层累制编号法。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5大部分,22个基本大类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讲义《中图法》是一部综合性分类表,也就是说《中图法》是能够供所有学科专业文献标引和检索使用的标引语言。
1975年10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图法》第一版,1999年3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第四版,全称也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改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2001年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第四版的电子版,称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电子版1.0版。
1.《中图法》的编制原则(教材第15页)第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文献出版的实际为基础,将科学性、实用性、思想性有机地统一。
第二,以科学分类和知识分类为基础,依照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从理论到应用的原则构建逻辑系统。
分类体系与类目设置既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又要考虑有一定的动态性,及时反映新学科、新主题的发展,并允许对其结构与类目作一定的调整,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第三,标记符号力求简明、易懂、易记、易用;标记制度力求灵活实用,有较好的结构性,以揭示体系分类法的本质特征。
第四,兼顾作为编制分类检索工具的规范与作为文献分类排架的规范的双重职能。
第五,兼顾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机构类分不同类型文献的需要。
2.《中图法》的分类体系《中图法》的分类体系是指基本部类与基本大类的构成及其序列以及所有类目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形成的等级结构。
而基本部类与基本大类的构成及其序列是《中图法》最基本的分类体系。
《中图法》按照毛泽东关于“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的论断,将知识门类分为“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部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故作为一个基本部类列于首位;此外,考虑到文献本身的特点,对于一些内容庞杂、类无专属,无法按某一学科内容性质分类的图书,概括为“综合性图书”,作为一个基本部类,置于最后。
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
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五大部类,22个基本大类。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1、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将学科分五个类别,22个大类,基本序列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1)、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2)、B哲学(3)、C社会科学总论D政治、法律E军事F经济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语言、文字I文学J艺术K历史、地理(4)、N自然科学总论O数理科学和化学P天文学、地球科学Q生物科学R医药、卫生S农业科学T工业技术U交通运输V航空、航天X环境科学、劳动保护科学(安全科学)(5)、Z综合性图书2、编号方法□类别□□□□编号□--□册数序号如: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共10册,其中第三册的编号为:4110—3类别代号:新版图书都有类别代号,如:“中学校长管理学”一书,在封四上印有“ISBN7--5613--0393--9/G。
299”其中G为类别代号,表示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早些出版的书无此代号,请参考新版书预以分类。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大类及标记符号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哲学、宗教:B=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其中C=社会总论D=政治、法律E=军事F=经济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语言I=文学J=艺术K=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其中N=自然科学总论O=数理科学和化学P=天文学、地球科学Q=生物科学R=医药、卫生S=农业科学T=工业技术U=交通运输V=航空、航天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Z=综合性图书。
简介国际标准书号(InternationalStandardBookNumber,简称ISBN)由EAN.UCC前缀、组区号、出版者号、出版序号、校验码四部分共13个数字组成。
前缀与数字之间有半个汉字宽的间空,数字间用半字线隔开。
各部分的顺序为:ISBN-组区号-出版者号-出版序号-校验码。
其中:EAN.UCC前缀由三位数字组成,是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分配的产品标识编码。
中国的EAN.UCC前缀为978。
组区号:代表一个语言或地理区域,国家或集团的代码,由国际标准书号中心分配。
取值范围为:0-7,80-94,950-995,9960-9989,99900-99999,共199个,按出版量愈大,组号愈短的原则分配。
由国际ISBN中心分配我国大陆为7,香港为962,澳门为972,台湾为957。
出版者号:代表一个组区或国家ISBN中心分别设置,并按出版社出版量愈大,出版者号愈短的原则分配。
其中非连续出版的电子出版物的出版者号均为6位数。
书名号:一个图书一个号码,由出版社自行分配。
出版者号和出版序号连在一起须共为8位数字。
校验号:固定用一位数字。
采用模数10的加权算法对前12位数字计算后得出。
由于国际标准书号缺少分类标识,所以增加了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大类号(其中工业技术类按二级类号)给出分类号和该类书的流水号组成“图书分类一种次号”。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完整版)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完整版)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为了有效管理和整理图书馆馆藏而制定的一套分类体系。
它通过对不同主题的书籍进行分类编码,使读者能够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的图书。
该分类法一直以来都是图书馆行业的标准,不仅在中国广泛使用,还在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应用。
一、引言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传播知识、启迪思想、满足读者需求的重要职责。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馆藏,图书馆分类法应运而生。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于19XX年开始编制,历经多次修订和完善,成为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一项重要成果。
二、分类原则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基于一系列的分类原则,以确保整个系统的逻辑性和可行性。
2.形式原则:考虑到不同书籍的形式特点,如纸质书籍、电子书籍等,采用相应的分类方式。
三、分类结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一种层级的方式组织书籍。
在完整版分类法中,共分为十大类,每个大类下又细分为若干个中类,再进一步分为更具体的小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