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作文例子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根据类别,比如按爱国、勤奋、坚强等主题分,这种方法比较常见。但现在高考语文作文越来越灵活了,所以很多时候考的主题根本很难准备,这时候我就比较推荐大家使用另一种方式,就是【了解一些著名人物的生平事迹,从他们的经历找对应的事例】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于:很灵活: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面的,不同的角度看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对同一个人进行不同层次的挖掘,更不容易出现完全无法下手的问题很百搭:每个人物对应背一两句他的名言或者别人对他的精炼评价,几乎在每一处写他的地方都可以用到!很有趣:死记硬背很容易忘,但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看故事。因此,名人的经历也很容易被我们记住,考场上不容易卡壳!
除了我整理的,大家也可以自己去找一些人物,全方位地了解一下他,最好是那种有点名气但是大家不是特别了解的人,比如博尔赫斯这类的西方作家或西方哲学家、思想家~
人物1:博尔赫斯
1901年,博尔赫斯全家从图库曼大街840号外祖父家迁到首都北部的巴勒莫区塞拉诺大街(现改名为博尔赫斯大街)2135/47号的一幢高大宽敞、带有花园的两层楼房;作家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父亲在这幢舒适的楼房里专辟了一间图书室,内藏大量的珍贵文学名著,博尔赫斯得以从祖母和英籍女教师那里听读欣赏,未几便自行埋首涉猎,乐此不疲。
博尔赫斯受家庭熏陶,自幼热爱读书写作,很小就显露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文学才华。(家庭环境、教育)7岁时,他用英文缩写了一篇希腊神话。8岁,根据《堂吉诃德》,用西班牙文写了一篇叫做《致命的护眼罩》的故事。10岁时就在《民族报》上发表了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的译文,署名豪尔赫·博尔赫斯,其译笔成熟,竟被认为出自其父的手笔。
1914年,父亲因眼疾几乎完全失明,决定退休,所以豪尔赫·路易斯随全家赴欧洲,遍游英、法之后,定居瑞士日内瓦。博尔赫斯正式上中学,攻读法、德、拉丁等诸多语文。凭借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好学的博尔赫斯如虎添翼,如饥似渴地浏览世界名著(读书)。他读都德、左拉、莫泊桑、雨果、福楼拜,读托马斯·卡莱尔、切斯特曼、斯蒂文森、吉卜林、托马斯·德·昆西,读爱伦·坡、惠特曼,读海涅、梅林克、叔本华、尼采……这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积累)。
1919年到1920年随全家移居西班牙,在此期间同一些极端主义派的青年作家交往(交友、影响),发生共鸣,同办文学期刊,积极撰稿,创作了歌颂十月革命的组诗《红色的旋律》以及短片小说集《赌徒的纸牌》;但博尔赫斯自谦地认为这些只是试验之作,尚欠火候,未予发表。(谦虚)
1921年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后,博尔赫斯仿佛受命运的驱使,来到他心中的天堂——图书馆,并终身从事图书馆工作,历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各公共图书馆的职员和馆长,是一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办杂志,讲学等活动。1923年正式出版第一本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1922年曾先行自费出版)以及后来面世的两首诗集《面前的月亮》(1925)和《圣马丁札记》(1929)形式自由、平易、清新、澄清,而且热情洋溢,博尔赫斯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崭露头角。
1946至1955年庇隆执政期间,他因在反对庇隆的宣言上签名,被革去市立图书馆馆长职务,被侮辱性地勒令去当市场家禽检查员。为维护人格和尊严,他不畏强权。拒绝任职并发表公开信以示抗议,得到知识界的广泛声援(自尊、不畏强权)。1950年,由于众多作家的拥戴,博尔赫斯当选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这等于是给庇隆政府一记响亮的耳光。庇隆下台后,1955年10月17日,他被起用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同时,还兼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英国文学教授;六十年代,曾到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等学校讲学。
晚年的博尔赫斯带着四重身份,离开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岸,开始其漂洋过海的短暂生涯,他的终点是日内瓦。就像其他感到来日不多的老人一样,博尔赫斯也选择了落叶归根(家乡),他如愿以偿地死在了日内瓦。
博尔赫斯一生读书写作,堪称得心应手,晚年双目失明,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百折不挠、刻苦、坚持)成就惊人。然而,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至68岁(1967年)才与孀居的埃尔萨·阿斯泰特·米连结婚,3年后即离异。母亲辞世后,他终于认定追随他多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玉为终身伴侣。他们1986年4月26日在日内瓦结婚,宣布她为他财产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以便保管、整理和出版他的作品。同年6月14日,一代文学大师博尔赫斯终因肝癌医治无效,在日内瓦逝世。
人物2:卡夫卡
卡夫卡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有三个妹妹(另有两个早夭的弟弟)。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因而终生未娶,41岁时死于肺痨。
卡夫卡的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从小对卡夫卡实行“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阴影中”。母亲气质抵郁、多愁善感。这些对后来形成卡夫卡孤僻忧郁、内向悲观的性格具有重要影响(家庭影响、教育)。卡夫卡小学至中学在德语学校读书,后学会捷克语,自幼酷爱文学。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不久迫于父亲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2年6月辞职。养病期间除继续创作外,游历欧洲各地。1924年因肺病恶化,医治无效,于同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近郊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创作勤奋,但并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洒脱、淡泊)。工作之余的创作是他寄托思想感情和排谴忧郁苦闷的手段。许多作品随意写来,并无结尾,他对自己的作品也多为不满,临终前让挚友布洛德全部烧毁其作品。布洛德出于友谊与崇敬之情,违背了卡夫卡遗愿,整理出版了《卡夫卡全集》共九卷。其中八卷中的作品是首次刊出,引起文坛轰动。
由此而培养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使卡夫卡其人其书成为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异化现象,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
人物3:陀思妥耶夫斯基
1821年11月11日,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其父为莫斯科一家济贫医院的医生。童年时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并不宽裕,他和自己其余六个兄弟姐妹拥挤地住在医生的出租房里。父亲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严令禁止他们独自外出,于是,零花钱和朋友皆稀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过早地体会到了人生的孤独不易。
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十岁时,家里有能力购置庄园,甚至还拥有了一百个农民,然而,就在次年,庄园在一场大火中被夷为平地。老陀思妥耶夫斯基经营不善,渐入不敷出。他长期酗酒,性格暴躁,在1839年去世,可能死于中风,也有传言被自己庄园的农民打死。
此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在工程院校里名列前茅,却已沉浸在文学艺术的海洋里。据他回忆:“哥哥写诗,每天三首左右,甚至在路上也写,而我不断地在脑海里构想一部以威尼斯生活为基础的小说。”父亲死后,陀思妥耶夫斯基每年拿到大约五千卢布。老陀家可能带有“败家”基因,年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迷恋上了奢侈无度的生活(反例),甚至辞去了他在工程兵团的工作——因为这份工作“跟土豆一样乏味”。
什么才是有趣的?当然是从事文学创作。然而,成为作家这个理想正如一个一戳就破的幻梦,实在无法给债台高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点儿帮助。还好他早就对这个幻梦认知清晰,他说“在我的灵魂中,有一种我所相信的火焰,尽管我不过于关心它会带来什么。”自信与自负的鸿沟仅有一步之遥,陀氏性格方面的缺陷不断加剧他与家人之间关系上的紧张,(自负与自信、理想与现实)
经济上的窘迫,人际上的冲突,命运开始了残酷无情的折磨。
然而,这种折磨绝对不是毫无意义的。当穷困的螺丝钉狠狠嵌入人破碎的身体时,总会有一种庄严且富有激情的思想迸溅而出,把他雕凿成永恒的产物。(苦难的意义)
书信体小说《穷人》应运而生。陀氏把这部“用炽热的激情之火,甚至是用淋淋汗水(艰难的成功)”浇灌而出的著作交给诗人涅克拉索夫审阅。他在家中苦苦等待了两天,终于,在一天的凌晨四点钟,门铃声紧响。涅克拉索夫冲进他的家门,眼含热泪,一次又一次地拥抱、亲吻他,祝贺他写出了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激动的诗人还去找当时最富盛名的批评家别林斯基,他挥舞着书稿,大喊:“一个新的果戈里诞生了!”“你的果戈里和雨后的蘑菇一样多!”别林斯基感到不屑。不过,当别林斯基读完这部书后,便改变了态度。(自我证明)
贫穷是他受过的屈辱,也是他文学之路的宝库。(穷人不穷志、不放弃)
掷向高空,命运秋千无情玩弄
“瞥一眼陀思妥耶夫斯基,你可以看到,他是一个极度紧张不安和天性敏感的人。他身材瘦小、头发金黄,面带病容:小小的灰色眼睛谨慎地从一物转到另一物,而他苍白的双唇神经质地战栗。”这是陀氏凭借《穷人》步入文学舞台后,帕纳耶娃夫人对他面容的描述。赫然挤入文坛所带来的眩晕感加重了陀氏的自大与疑心病,他的身体与心理越来越远离平衡。他难以忍受任何人的批评意见,沉浸在誉名与自我的虚幻中。(谦虚、怎么看待功名的反例)
在拿到几部小说的预订款后,陀氏又开始了寻欢作乐的生活,对朋友好心的忠告充耳不闻。在小说《白夜》后,就像把还没出生的孩子卖到工厂里做苦工,他把写的每一行都抵押出去。他将自己与债权人之间的缠斗比作是“拉奥孔与毒蛇之间的缠斗。”这种旷日持久的缠斗使得陀氏原本就脆弱的神经更加错乱,陀氏此时的作品被斥做“迂腐不堪和毫无心肝的”。人们对陀氏的兴趣开始消减,甚至曾经赞誉他的人也开始对他猛烈抨击。
但丁有言:“人世间不会想到,在世界上播种神书要流出多少鲜血。”陀氏越想要从荆棘丛中伸出手求救,越有尖锐的刺扎进干涸的喉咙。
在西伯利亚待了十年后,陀氏携妻子返回了彼得堡。在这里,他为哥哥办的刊物《时代》供稿,《死屋手记》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得以发表。他的手头渐宽裕,开始游历欧洲,浪子性格又开始占领上风。他在世界各地的赌桌上挥霍热情与金钱,妻子与哥哥先后病亡,祸不单行,这份自由主义刊物遭禁,留给陀氏的不仅有一大笔债务,还有待养育的继子与情人的儿女。
迫于无奈,他再次与出版商签订不平等合同,争分夺秒地写作《罪与罚》,与此同时,他仅在26天内就完成了小说《赌徒》。他不断地在赌桌和书桌上游走,稿费一到,便挥霍在赌桌上。在如此循环下,他写出了《罪与罚》、《白痴》、《群魔》这些难以忽视的作品。虽写书作为陀氏的糊口之举,某些作品难免有拼凑之嫌,但是,他在精神的高压状态下仍然保持如此活跃的思想状态,值得人另眼相待。
“一切都会过去的,唯有真理长存。”《作家日记》和《卡拉马佐夫兄弟》问世,为陀氏带来广泛的赞誉。人们看到了这位艺术家的无限可能。
人物4:李叔同
适用主题:少年才子、艺术、超脱、律己、爱国、教育、宗教、为人处世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李叔同携着他一身才气和一腔被浇灭的热忱皈依了,纵然光明的平坦道路已在他的脚下延伸,纵然他的妻子哭的梨花带雨,他仍不为所动。尘世的喧嚣中,他选择了山间的一泓清泉,选择了天上的一缕云烟,选择了一个无比宁静的世界,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神秘而崇高的背影。(淡泊、超脱)
李叔同本是富家子弟,他被视为尽享荣华之后从朱门入空的典型一例。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李叔同的骨子里,本来就有许多不入流俗的东西,倘若换个角度看,他的出家,与其说看破红尘,不如说是一种势所必然的归宿。(怎么看待功名利禄)
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待人以春风,对己似秋霜,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是弘一法师的律己之道。(待人处事)
他平时的持戒,就是以律己为要。口里不藏否人物,不说人是非长短。就是他的学僧,如果有犯戒做错了事,弘一也不会拿着戒律去律他,而是,深深地惭愧自己没有教化好对方。
弘一法师的律己,是学习之自觉,反省之深刻,改过之彻底的律己。所以,他的律己,不是苦行,不是难行,而是能行,而是极乐。他是在借律己之事来磨炼自己的心,他的律己已彻底挣脱了世间种种名利的桎梏,是完全摆脱了尘世之累的无上清凉。(自律、反省)
具足大悲心高僧虽超尘脱俗,但身处乱世,绝不会无视生民的苦难,1941年,弘一法师提出“信教不忘救国,救国不忘信教”,爱国之心不泯,护佛之志尤坚。(责任与担当)
人物5:季羡林
适用主题:人生阅历、诗意、心态、勤学、低调淡泊、文学与社会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说孤独)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季羡林等同于国学大师,等同于文学大家,等同于百科全书,等同于世纪证人。他却淡然,兀自抱定一条座右铭:“纵大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王国维:适用主题:全才、自学、思想性、愚忠、传统文化、文学复兴
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门户,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专才与全才)
陈寅恪评价之:”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用光。”
他是长江边上的艄公,逆流而上行一段文化苦旅;他是民族文化的鱼叟,挥舞双臂在文化殿堂里叩石垠壤。王国维,国学大师,人之至伟,在那个激进狂躁的年代,以惊人的勇气,倡导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颓势,他挽狂澜于即倒,用生命向历史叩问。因为勇气,他把生命的最后力量化作一缕星光,点亮文化的黑夜;因为勇气,他投水颐园含恨而逝,激起了来自历史长河的层层涟漪、人性深处的粼粼波光。(勇敢、传统文化)
人物6:林徽因
适用主题:爱国、游历、高尚、兴趣、宽容、博爱兼爱、学术、女性
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传统文化、女性力量),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热爱)。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梁林二人都对中国的古建筑怀有深深的热爱。当时,中国对古建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日本学者甚至断言中国没有唐代古建筑(民族文化、爱国)。梁思成、林徽因二人下定决心,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来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守正创新)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地图。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林徽因一家两次险些在日军的轰炸中丧命,其三弟林恒和梁思成的弟弟梁思忠均牺牲在与日寇作战的战场上。(国家与个人、坚持、保护古文化)
林徽因曾决绝地表示,要与离开祖国大陆及去台湾的知识分子断交。(气节)
人物7:刘慈欣
适用范围:积累、创新、人文与科学、思想性
书评人彭忠富说:“他的科幻都是根植于现实之上的科幻,而不是毫无根据的捏造。他为未来打一扇窗口,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在这种未来与现实的有机杂糅中,充满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悲鸣,对未来人性的拷问和反省。
沉积了二十余年,寂寞了二十余年,刘慈欣火了。他的写作,构思宏大,善于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注重表现科学的美感,又兼具人文关怀。(科学与人文、文理)
人物6:钱钟书
适用主题:专才全才、知足、淡泊、心无旁骛、低调
流水一曲哀愁,说不尽的圆滑与变通,何求高山般巍峨与坦诚;大地坚实而广阔,何求天际的无边浩渺与遐想;李白与山水结亲,书写天地山川,何求他日战场驰骋。钱钟书,谱《围城》,写《管锥编》,说尽人生,笑傲苍穹。但何时,文学之盛,理学孱弱。(全才与专才)包容的清华容纳了他,让他的文学得以绽放异样光彩。倘若那时,清华的殿堂不容许一个理学孱弱的学士,那今日清华的风采恐怕要逊色不少。(包容)
人生路漫漫,且行且止。怀知足之心,静观花开花谢,不仅不会羁绊前行的脚步,反而能拓宽前路,以致远方。钱钟书的晚年是在清华园里度过的,与学问为友,在书海泛舟,这样知足的心态让他成就《管锥编》《围城》等惊世之作。试想,倘若他没有抱守初心,知足淡泊,而是汲汲于富贵,何来其在文学领域的颇多建树相反,材料中的房东不甘于现有的金子,不知足的心阻断了这条致富之路,白白葬送良机。因此,怀有知足之心,方能行稳致远。(淡泊、知足、初心)
钱钟书写《围城》后收获无数赞美,有许多人想要采访他,他一概回绝,他说:“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好吃,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