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平庸”是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对它的评价有正面的,有负面的,而且争论的还比较激烈。持负面评价者认为,平庸是我们现实的常态,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之人,所为大多是平常之事,为何拒绝,怎能拒绝。实际上持这种观点的人,首先混淆了“平庸”与“平凡”、“平常”的概念。“平庸”意指不高明,没有志气,没有作为,随波逐流,实指庸碌、庸俗、鄙陋的言行状态和行为方式。应该不应该拒绝平庸,这是关乎到社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大问题。大到社会,小到个人,出言践行,做人做事必“先立乎其大者”(孟子语),大者一立即有方向,就有归属。如若对此问题有一个深入地讨论,必须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领域。
一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及“思以其道易天下”(《周易》语)。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将改变天下、和谐社会、净化人心、安顿生命作为它的价值目标加以追求的。这就决定了这种文化崇尚和塑造的是一种以责任和使命为特征的精神和意识。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道佛三家从他们各自的角度弘扬着这种精神和意识。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语)被儒家名为“三纲”、“八条目”,孟子所谓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程灏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等等论述,其终的是要求人们对自己、他人、社会、天下、万物承担起应尽的义务,把爱人、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爱天下作为自己终身欲承担和实现的责任。当人有了这份责任和使命,才有强大的内在动力,才不会因为一点点挫折就自暴自弃。有了这种境界,再重的担子都不会被压垮,再漫长的路程,都会坚定地走下去。弘毅、乐观、自强、载物,一句话,他们的行为方式一定是积极有为的。碌碌无为,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消极颓废之“平庸”生存样态为儒家思想所不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佛教,其理论的基石就是一个字“空”。佛教所谓“空”,即是“因缘和合”,它所要强调的是一切万有和存在都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条件。也就是说,一切存在的“有生无灭”皆是彼此相联。经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此之谓也。所以结论是:万物因为缘起,所以性空。观宇宙、世界之真性以后而形成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必然要通过人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等方面而形成与之相合的人生观。佛教的宇宙观、世界观就是空观,它所要呈现的是一个迁流变化、运转不居、相互联系、相互依待、相互作用、互为贯通、互为因果的大千世界的真性。由此,人生就应该树立如下的观念。其一,对一切存在,都应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自己的一切无不在“有”这一广泛的关系之中。其二,对一切存在,都应怀有至深的慈悲心和同情精神。自己的快乐无不在“有”这一普遍的联系之中。其三,对一切存在,都应存有诚挚的报恩心和感恩精神。自己的成功无不在“有”这一不断的因果之中。可见,当我们真正“了空”、“悟空”以后所得出的结论是那么积极,无有颓废之义。这一价值取向亦与所谓“平庸”背道而驰。
儒道佛三家的价值取向是要求和引导人们过着一种高尚、超然的生活。在此基础上而形成的人生观,同样超越着“平庸”。儒家的人生观是乐观、进取、向上;道家的人生观是达观、退让、处下;佛家的人生观是冷观、忍让、放下。具体言之,因为儒家什么都“在意”,所以他有执著的精神,有为的气概,自强不息的勇气,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因为道家对待什么事均以“适意”为上,所以他才如此崇尚逍遥旷达,任性洒脱,空灵飘逸。因为佛家对待什么事主张“不在意”,所以他才任运自在,不执有无,解缚放下。人生需要这三种精神和气质。该在意即在意,不该在意就不在意,在生活中寻求符合自然的适意。人既要有“乐观”的精神,也要有“达观”的心境,还要有“冷观”的智慧。这“三观”体现了多重性的生活方式,亦反映了儒道佛互补的特性。中国人的灵魂是有多重性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表现出儒家“在意”的特性;“无为而无不为”表现出道家的“适意”的特性;“无所住而生其心”表现出佛家的“不在意”的特性。
所以说,“乐观向上”拒绝平庸,“达观不争”拒绝平庸,“冷观放下”拒绝平庸。
二
我们说儒道佛三家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是高尚的、高明的、超然的,但这绝不表明,在他们思想中对“现实”、“平凡”、“平常”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样态采取轻蔑和拒绝的态度。非但不是如此,相反是三家都一致非常重视它们,因为这是三家理论的内在要求。诚如上面所言,绝不能将“平庸”与“现实”、“平凡”、“平常”划等号。这也是正确理解和评价“拒绝平庸”命题的关键之所在。现实与理想、平凡与伟大、平常与至道是有机的统一体,它们是相即不离的关系。而“平庸”则是与理想、伟大和至道相离不即的关系,它纯粹是一个要被否定性的存在状态。通俗一点说,“平庸”始终是一个贬义词。而现实是理想实现的场所,平凡是伟大寄寓的岗位,平常是至道显现的道场。用中国哲学术语来说就叫做“体用不二”,“本末一如”,“即体即用”,“体是用之体,用是体之用”。儒道佛三家的思维方式的共通性恰恰表现在这里,并也正是通过回答和解决现实与超现实的关系问题而得到具体体现的。
儒家主张圣贤之境的实现即在百姓的伦常日用之际,他们是用“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语)表述之。道家主张逍遥之业的完成即在每人各自的庙堂之上,他们是用“夫虽在庙堂之上,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也”(郭象《庄子注》语)表述之。佛家主张妙道之场的达到即在人们平凡的担水劈柴之中,他们是用“担水劈柴不无妙道,行住坐卧即是道场”、“平常心是道”、“既在孤峰顶上,又在红尘浪里”(以上均是后期禅宗语)表述之。可见,儒道佛三家以其各自的表达方式共同回答和解决了人如何处理高明与日用、大道与平凡、至道与平常这一现实与超现实的关系问题。我们现在不也是经常说平凡中见伟大、平平淡淡才是真吗?此语正是在上述的概念框架和思维方式中使用的。“平凡”一直与“伟大”相依,“平常”始终与“至道”相伴,“平淡”总是与“真实”相随,而“平庸”则永远无法与伟大、至道、真实相联。
三
如果我们再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来讨论是否应该拒绝平庸的问题,那么会使价值导向更加清晰明了。
“天人合一”又是中国传统文化设定的人生之最高境界。在此境界的指引下,“高远”、“宽广”、“深遂”必然成为儒道佛三家思想的旨归。儒家思想使得人“站得高,看得远”;道家思想使得人“进得宽,想得开”;佛家思想使得人“行得深,放得下”。具体言之,儒家欲使人进入一个与天地合德的最高境界,此不可不谓之高远。(“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周易》语>);道家欲使人融入一个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最高境界,此不可不谓之宽广(“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以上均为庄子语>);佛家欲使人行入一个与宇宙万法无分无别的最高境界,此不可不谓之深遂(“郁郁黄花莫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后期禅宗语>)。在这种境界面前,哪里是“平庸”之辈容身之所?
所以说,“站得高,看得远”拒绝平庸,“进得宽,想得开”拒绝平庸,“行得深,放得下”拒绝平庸。得三家思想之精华,一定会拒绝平庸。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所要呈现和弘扬的最大意义和价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