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11-446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4468
国外发行代号M6261
本刊代号82-204
订购处全国各邮局
出版日期每月15日
每期定价12.00元
本刊地址北京市阜外大街34号
邮政编码100832
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经历了电子化、网络化、数据化3个发展阶段,学术期刊的出版流程、功能、传播方式、商业模式等得以不同程度地重构;未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学术期刊沿着智能化的方向,在学术传播、学术生产、学术出版等方面的角色和功能还会继续发生变化。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传播;数字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爆炸式发展,学术文献飞速增长,印刷版的学术期刊逐渐无法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同时,以计算机、互联网所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学术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纵观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基本上经历了电子化、网络化、数据化3个阶段,在每个阶段,期刊的出版和传播都呈现出不同特点。
一、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进程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全球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进程经历了电子化、网络化、数据化3个发展阶段。
(一)电子化(1950﹣1980)
1958年4月,被誉为“信息检索之父”的德裔美国人汉斯·彼得·卢恩(HansPeterLuhn)在IBM杂志发表《机编文摘》,描述了使用计算机编辑出版物的工作流程。化学文摘社(ChemicalAbstractsService,CAS)在卢恩的协助下,于1961年1月出版新创刊的《化学题录》双周刊,在出版印刷版的同时发行磁带版,这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电子出版物。1965年CAS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利用计算机对210万种化合物进行登记,并于1967年开始用计算机编排期刊各卷索引内容。伴随着学术期刊生产环节中计算机系统的使用,到20世纪60年代,微缩平片、微缩胶卷、磁带也成为了索引型学术期刊的出版载体,并被广泛用于联机情报检索系统。1978年《化学文摘》(ChemicalAbstracts,CA)将索引中的新书栏目更改为新书和视听资料,标志着一般学术期刊中胶片和磁带等出版形态的繁盛。20世纪80年代,电子化的期刊通过磁带、磁盘的形态传播到图书馆供研究者查阅获取,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向订阅者传播。20世纪90年代,光盘的出现逐渐取代其他载体成为学术期刊的主流电子载体。
(二)网络化(1980﹣2010)
1994年,因特网引入国内,我国的学术期刊也由此开启了网络化进程。1995年,《神州学人》期刊社开通网站,成为我国首家网络媒体。同年,《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开始运营;与此同时,清华大学创办《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这是我国第一个大规模集成化的全文电子期刊,1996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正式创刊。1998年,可以在线检索期刊全文内容的“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上线。1999年以它为基础的“中国期刊网”上线,集成了6600种中国中英文期刊全文、摘要、引文信息,标志着我国学术期刊网络化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数据化阶段(2010﹣)
2010年之后,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人类社会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媒和出版领域的应用日渐扩大,媒体融合不断深化。在学术生产和传播领域,数据也成为知识创新、科学发现和出版创新等方面的核心资源和重要动力,推动着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进入数据化发展阶段。
在大数据时代,学术出版界第一次有机会将学术期刊的内容以及其中包含的信息进行数据化加工处理,并基于数据为用户进行精细化服务和传播,对学术期刊带来深刻影响。
首先是学术出版内容的数据化。学术出版从过去以刊为单位过渡到以篇为单位,发展到现在以知识元和知识本体为单元进行传播,还由此催生了研究要素出版,供研究者从海量信息中快速获得所需的学术资料。
其次是学术出版形式的富媒体化。学术资源的碎片化为富媒体出版创造了条件,学术出版从注重科研成果的发表逐渐转为强调科研全过程发布,借助数字技术展现多元化的内容,可以将学术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全面、细致地表现出来,丰富了学术的传播介质。国际上著名的学术期刊,如《科学》《自然》等,纷纷上线多媒体出版功能,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方式,展示学术论文的研究背景、过程和观点、论据等。数据的提供也不再受纸张与篇幅的限制,出现了完全采用视频形式出版的期刊,如可视化实验杂志,可以使研究者清晰地看到论文研究中科学实验的全过程,以便于验证核实。
第三是学术出版流程的智能化。基于大数据基础的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学术期刊出版相融合,应用于期刊的选题策划、学术论文的评审评议、出版中的编(辑)排(版)校(对)、信息的精准化推送等,极大地提高了学术出版的科学化水平和传播效率。例如,爱思唯尔把StatReviewer软件应用于同行评议,检测论文研究的样本容量和基线数据,判断统计数据和研究方法的可靠性。超星集团的“域出版”学术平台,利用智能算法分析匹配内容与用户,进行学术信息的精准传播。
在这一阶段,数据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推动学术出版活动的数据化,还体现在科学数据出版的发展上。科学数据作为科学论文的支撑,在早期常以论文中图表或论文附件的形式发布;现在数据作为学科研究的一种成果以数据论文的形式得以出版。进入21世纪后,在科学界数据开放共享的呼吁下,国际上许多学术出版商制定了“科学数据共享政策”,并相继开展数据期刊和数据论文的出版业务。
我国的数据出版也正处于积极探索阶段,目前影响较大的数据期刊有《中国科学数据》《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等。如今,科学数据出版逐渐从出版商主导的以附件形式发表拓展到科研领域众多主体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的以独立数据集或独立数据论文发表的科学数据出版方式,并逐渐在数据的管理、确权、共享、引用等方面产生影响。
二、数字化对学术期刊出版的影响
数字化发展重塑了学术出版的流程,为学术出版带来了更多、更高效、更丰富的传播手段,对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提供了更强大的支撑。
(一)出版流程重构,传播效率提升
经过数字化洗礼,学术期刊的出版流程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
其次,期刊出版论文的流程更具灵活性。传统论文出版遵循“先审后发再印刷”的流程,其中的同行评审和印刷环节大大延长了论文的发表周期。基于此,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采用“先发后审”和网络首发出版等形式,有效加快了论文的出版和传播速度,并因此带来了期刊论文预印本、后印本等版本的丰富和单篇传播的模式。
(二)服务功能增强,传播手段丰富
(三)传播内容零散化,期刊品牌受到削弱
伴随着学术期刊网络平台的扩张和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应用,学术传播的基本单元发生变化。传统学术期刊以整本纸刊形式独立出版和传播,在编辑上可以通过板块和栏目设置体现期刊的编辑思想,明示论文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读者对期刊形成整体认识。但在期刊网络平台和新媒体平台上,学术论文主要以单篇形式传播,论文之间的关联主要通过论文元数据和语义网络揭示,期刊作为论文的出版载体在读者的视线里逐渐模糊。同时,学术期刊的数据化进程进一步打破了学术论文的整体性传播,学术论文出版后,在平台上通过语义技术被“肢解”为众多具有独立价值的知识或数据进行传播,以便于学术出版商为用户提供精细化的知识服务和学术创新服务。可见,学术期刊内容传播的零散化趋势不断加剧,期刊品牌却因此而受损。
三、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版数字化的持续深化,学术期刊在学术传播、学术生产、学术出版等方面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功能都将继续发生变化。
(一)在学术传播中的角色变化
学术期刊自诞生以来就是学术传播链条上的核心环节,但数字化发展给这一地位带来挑战。
首先,学术期刊的内容资源集聚、分发平台成为传播中的枢纽环节,学术成果的传播和使用越来越多的依赖于期刊平台或数据库,加入平台或数据库成为学术期刊维系并提升传播力的重要途径。同时,用户对论文的获取,从过去的读刊演变为基于海量数据使用,即在平台上进行学术文献的检索、浏览、下载、保存、分析、引用等,在出版传播链中,学术期刊越来越成为“幕后英雄”。
其次,互联网应用带来的学术分布式研究也使期刊的服务对象在以读者为中心的同时,越来越向作者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学术期刊一方面利用技术手段不断强化原有的注册、存档、评价、传播等核心功能,另一方面也纷纷开通知识发现、学术创新、学者在线社区等功能,为作者及其科研工作、论文的写作和发表提供便利。
(二)学术期刊和出版商的地位转变
从全球范围来看,数字化发展引发了学术期刊的集聚化,里德-爱思维尔、威利、施普林格等学术出版集团通过自身扩张、全球范围内的收购等方式不断扩大学术期刊出版的疆域,造成学术出版商与期刊之间的地位变化。首先,数字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出版商以学术期刊所积累的学术资源为基础开启探索智库化发展方向,出版商借助期刊所服务的行业、学科领域优势和专家优势来搭建科研平台,提供知识创新、技术咨询、行业监测、学术评价、决策参考等服务;服务对象从学术团体拓展到社会行业,为学术研究、行业发展和社会治理创造新的价值。国外学术出版集团RELXPlc2015年财报显示其数字化业务已经超过了70%,而纸质业务只占15%,公司整体的定位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出版商,转向了信息和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传统出版环境下学术期刊还扮演着评价论文价值的角色,引用量和引用率作为基本的评价指标导致了影响因子的大量使用,并且多以期刊水平来评价论文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