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家图书馆文化服务惠及大众
中国旅游报记者张玫
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图书馆在提升人的综合素养和推动终身学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图书馆提供的知识资源不仅有纸本书刊资料,还包括各类多媒体文化资源,图书馆服务走到线上、走上云端,使阅读触手可及,与此同时,图书馆线下空间也承担起更加多元的社会文化功能,日益发展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享受文化休闲、参与社会创新创造的新型多元文化空间。
让读者随身拥有一座资料库
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国家图书馆新版官方网站正式上线,用户体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触达更多读者。
“在新版网站的建设中,我们一直坚持以读者服务为中心明确网站定位,以使用便捷为目标优化网站设计,以提高性能为目标完善功能设置,突出‘全’‘捷’‘新’,依托线上服务平台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部主任谢强介绍,新版网站还为老年群体、视力障碍读者提供网页无障碍服务,具有网页文本朗读、内容放大、网页配色方案更改、启用大鼠标或光标等个性化功能。
谢强介绍,音视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读者云门户“音视频”资源库支持PC端和移动端访问,读者可以更加便捷地在线收听观看讲座。“音视频”资源库包含文津讲坛、图书馆风采、文津沙龙、视频荟萃、中国典籍与文化系列讲座、馆藏音像6个子库,现已发布2000余个视听资源,内容涵盖文史政经、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文博考古、医学养生等领域,贯穿古今,丰富多彩,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让阅读更有趣味和温度
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是国家图书馆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国家图书馆通过不断创新,持续提升全民阅读服务水平。
据介绍,“四季童读”项目面向学前、小学初段、小学高段、初中四个不同年龄阶段,围绕人文、科普、文学三大主题,为少年儿童遴选新近出版的优秀图书。今后的每一个春夏秋冬,“四季童读”都会奉上一份新鲜出炉的推荐书单,让孩子们四季皆有良书相伴,每次开卷展读都能收获知识与快乐。
此外,国家图书馆还利用旅游业传播广、流量高的特点扩大文化服务覆盖面。例如,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合作推出“行走在阅读的时空里”北京公园阅读文化季,使阅读走进园林。
6月29日,国家典籍博物馆面向2023年参加中考、高考的考生特别推出“故纸修复师·碎丹青”沉浸式互动解谜体验活动考生专场,让刚刚经历了紧张考试的学子们边看展边游戏,感受古籍的魅力。
“故纸修复师·碎丹青”是依托“同心护珍宝聚力续华章——‘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成果展”开发的沉浸式体验项目。2021年6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在国家图书馆正式启动,首批资金1000万元定向用于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古籍活化与数字化等公益项目。项目实施至今,各项工作已全面完成并取得重要成果。5月16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公益联合主办的“同心护珍宝聚力续华章——‘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成果展”开幕。
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顾恒介绍,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古籍保护知识,展览以“活化展示”为特色,在展厅设置了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祈年殿”全息幻像修复成果的电子翻书装置,结合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影像、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向大众推广、普及古籍修复知识;为展览量身定制的沉浸式互动解谜游戏“故纸修复师·碎丹青”,让观众在故事中、游戏中了解古籍修复技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国家图书馆开年大展“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举办期间,国图与京港地铁合作,把展览“搬到”了地铁站——在16号线国家图书馆站和17号线次渠站设置了线下微展览区。
地铁站里,甲骨12789、居延汉简《相利善弊剑册》、敦煌遗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下》、明清档案《永乐帝敕谕》《乾隆帝元旦开笔》等文物仿制品以及精美的文物海报,吸引了南来北往乘客的目光,他们有的匆匆一瞥后继续赶路,有的则放慢脚步仔细观赏,享受一段探寻中华文明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