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那年的一场大病,似乎让从小顽皮懵懂的邱成国一下子长大了。病房里生病的老师,因生病而错过高考的学生……他们的故事和经历,他们叮嘱时的眼神,至今都令他难忘。他第一次意识到,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从此,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动力,也与教师职业结缘。
1986年,邱成国从新疆巴州第二师范学校毕业三年后,来到了华山中学工作。他从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和班主任做起,然后是教导主任、副校长……2001年,37岁的邱成国接过了这所省级示范高中校长的重担。他一边工作一边不断学习,通过成人教育取得了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学习了课程论专业,除了教育教学书籍,他还阅读了大量管理学、心理学书籍。
一路走来,邱成国所遇到的那些学识渊博、奉献边疆的教师,不仅是他一生的精神榜样,也成为他最早的阅读启蒙者。他的心底有一个梦想,要在库尔勒这座边疆城市,把华山中学办成孩子喜欢、家长放心、教师乐教的书香校园……
当图书馆变成资源中心以后
华山中学书香校园建设之路的重要转折点,发生在2005年。那一年,清华大学附中图书馆一位副馆长来到华山中学做挂职副校长。她建议把图书馆并入资源中心,将静态的、被动服务的传统图书馆,转变为主动满足师生需求,协助教师教学和学生成长的学习中心和服务中心。
邱成国欣然采纳了这项建议。很快,一场从图书馆开始的变革悄然发生。因为功能变了,绩效考核也随之改变,图书馆中的“关系人”“闲人”都呆不下去了。过去,图书馆是“照顾人”的地方。慢慢地,这里成了读书人和培养人的舞台,是优秀教师的展示平台,也是师生和家长最爱去的地方。
很快,更多的图书开始“走出”图书馆,“走进”教室。有人担心这样图书会容易损坏和丢失,邱成国则提出,“书不怕丢,就怕没人读”。他告诉图书负责人,只要是花钱买书,学校都支持。
“人在书海中,书在人身旁”的阅读氛围,催生了越来越多的读书活动,书里书外故事会、图书漂流、亲子阅读……为鼓励教师阅读,学校规定所有外出学习的教师都可以报销购买的图书,看完后返还图书馆并注明推荐人。很快,这项福利扩大到所有教师,每位教师都可以每年报销100至200元图书费。
华山教师的话语体系变了
邱成国一直坚持采取柔性的管理方式慢慢推进教师阅读。他很少硬性规定教师必须阅读,而常常代之以奖励和表彰的方式,来激励那些爱读书的教师,不断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曾有一位刚入职的年轻教师极爱读书,大学毕业时带来了2000多册书。因为还没有结婚,不具备分房条件,只能住很小的宿舍,屋里挤得无处下脚。邱成国看到后,准备提前给他分一套80多平米的房子,让他能摆放心爱的图书。没想到这位年轻教师坚决不同意,说不愿意学校为了自己打破规矩。后来,邱成国说服这位教师,在图书馆为他设计了一套专属书架,并标注好名字,专门存放他的所有书籍。当然,这些书籍也是开放的,全校师生都可以借阅。这样以来,不但全校师生都认识了这位爱读书的教师,这位教师也为自己的藏书受到欢迎而自豪。
当然,并不是所有教师都愿意改变。曾有一位从外校调来的资深理科教师,在笔试中的四大名著一题,只答出了一部作品。这位教师入职后,邱成国善意地提醒他,应该多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没想到这位教师回答:我是教物理的,不知道四大名著会影响教学吗?邱成国正色道:科学是把双刃剑,如果没有人文的关怀,科学可能会变成杀人工具!作为教师,绝不能让自己沦为服务于高考的工具。这位老教师听后,脸红了许久,再不作声了。
从管理的柔性到刚性
“校长推荐阅读”、“师生推荐制”、“推荐者首读制”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正在为教师阅读氛围的形成,奠定扎实的基础。在邱成国的建议下,学校曾一次性购买了600套《论语别裁》(南怀瑾著),推荐给全校教师阅读。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凡是从华山中学派出去的支教校长,都会带着《论语别裁》,还有另外两本书——《人生为一大事来》(刘彭芝著)和《一流学校的建设》(陈玉琨著)出发。
阅读是个慢功夫,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养成良好习惯,并且对于学习成绩见效缓慢。因此,如何引导师生进行长期不间断的阅读、最终形成一种阅读习惯,是邱成国一直思考的问题。当学校的阅读氛围已经形成后,他开始展示学校管理中的刚性了。
再后来,学校专门成立了阅读教研组,由专职阅读教师负责阅读课。阅读教研组的成立,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绘本阅读等课程,进行了更加专业化的研究和设计。而只有那些文学修养好的优秀语文教师,才能成为专职阅读教师,学校希望这些教师能带领孩子“无压力”地去亲近文学、亲近经典,让孩子产生精神上的饥饿感,激发他们的深度阅读欲望。
价值坚守与办学效益
在邱成国内心,学校发展有四个层次:生存型、温饱型、小康型和质优型。他明白,当一所学校处于生存和温饱阶段时,其最紧迫的任务是“活下去”和“有的吃”。他觉得,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如今华山中学已处于从“小康”向“质优”学校迈进的阶段,因此,必须考虑如何满足学生既要“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他也在不断摸索和平衡考试成绩与素质发展的关系。
邱成国回忆,该校有一名女生从小热爱阅读,由于阅读量很大,小学六年级时就被请去担任学校高中辩论赛的主席。不过,这名女生一直读到高中,她的语文成绩并不出众,语文教师多次提醒她,她也不是很在意,总觉得自己读书多,考试肯定没问题。当年高考结束后,这名女生很遗憾地与心仪的名校失之交臂。她终于意识到,读书多与考高分并非划等号。调整好心态后,这名女生决定复读一年,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她的语文成绩不断提高,最终被清华大学录取。
这名女生的经历,让邱成国再一次意识到,学校在价值坚守和办学效益之间必须达成平衡,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就不能不重视“升学率”。阅读不能功利化,但是阅读也是一种能力,阅读后的思考与写作更是一种思维训练,这些都需要专业化的教师指导和“刻意练习”。
作为一所12年一贯制学校,邱成国在华山中学一直倡导——“慢宽活”的理念,即“小学慢一点,让孩子玩起来;初中宽一点:让学生动起来;高中活起来:让学生自治”。他希望学生在这里能顺应天性、发展个性,能“玩在华山”,他希望学校是学生涵养德行、快乐成长的乐园。
——※对话邱成国※——
记者:2022年,华山中学被评选为“阅读点亮未来”年度书香校园。作为一所书香校园学校,您觉得决定其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邱成国:书香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管理机制、师资培养、课程建设等方方面面。同时,书香校园建设又是“一把手“工程,如果一个校长不是书香型的,如果他没有品尝过读书的甜头,这个学校也很难建成真正的书香校园。另外,能带出一个好团队的校长才能称为好校长,通过团队的力量才能干成事、干大事。在华山,我们一直在依靠团队的力量,推动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
记者:您倡导学校管理的制度化。但在阅读这件事上,您似乎比较柔性。您如何看待管理中的刚性与柔性?
邱成国:我是英语教师出身,我知道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语言环境的支撑,早学习英语未必效果更好。所以,10多年前我们学校就做了一件事,小学英语课从五年级开始开设。这项教学试验的效果很好,我们学校学生的英语成绩不但没有受影响,反而比早开设英语的学校成绩更好。
记者:为什么有的学生大量阅读了,语文成绩仍不好?您如何看待阅读与语文成绩的关系?
邱成国:我被家长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是,阅读能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吗?我会说,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如果孩子读了很多书,他的语文成绩肯定不会差,但是二者并不能直接划等号。正如文中提到的那个最终考上清华大学的女生例子,如果想要在考试中获得成功,还需要大量阅读之外的专门指导和“刻意练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把语文教师和阅读教师分开设立的一个原因。当然,作为教师,如果你真的带领学生大量阅读了,学生的语文成绩还不好,你就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了。我也相信和期待,未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和阅读教师最终会合二为一。
记者:您说自己曾经对教育的理解仅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慢慢地才开始从“分的教育”转变为“人的教育”。
记者:华山中学对阅读的重视和推动,是否有一定的区域影响作用?
邱成国简介:
华山中学党委书记,特级教师,正高级职称,全国首批名校长领航班学员。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专委会委员,国家乡村振兴“组团式“帮扶工作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