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晚上好。
有在大型商圈闹中取静的,有在街头巷尾低调经营的,留心观察,从许多大城市到一些小县城,都有了付费自习室的身影,成为一道道独特景观。在这里,护眼台灯、人体工学椅、插座、WiFi、热水、储存柜等是标配,休息区里,有的还配备打印机、冰箱、微波炉等学习、生活用品,很多包月以上用户还享受占座等服务。从键盘区到静音区,从讨论区到小包厢,付费自习室在专门化、分区化学习环境打造方面可圈可点。
作为共享经济新业态,付费自习室的受众大体分为几类:刷题备考的学生,渴望上岸的社会人,闭关修炼的考证族,学习充电的职场人士……特别是,庞大的备考人群,直接推高了对付费自习室的需求。
与公立图书馆、书店等场所相比,付费自习室没有阅读资源优势,但更加突出“自习”属性。这体现在“硬环境”,也体现在“软气候”——付费自习室天然地成为了“学习搭子”的聚集地:大家怀着各自的小目标,聚集到同一片屋檐下,埋头苦读的,奋笔疾书的,彼此之间可能交流不多,但互为镜像。相互陪伴、督促、激励,人与人之间达成一种默契的平衡,在这片空间形成独特的磁场。
“花了钱,不学会有负罪感”,有的人抱着这样的想法走进了付费自习室。这与“买小号衣服激励自己减肥”“办张健身年卡督促自己多运动”如出一辙,无非是寄希望于化成本为动力、花点钱买自律。不过,付了费,就一定能定下心吗?恐怕也过于理想。有的人进屋前踌躇满志,坐到座位上,看旁人没在学习,自己也就心安理得摸起了鱼;远离老师家人、同学朋友,玩手机、刷视频也更加“心无旁骛”……现实中,不乏类似的“表演式学习者”。归根结底,付费自习室值不值,各人心中有杆秤;效果怎么样,更是因人而异。
这正是:
学习无止境,忆昨夜三更灯火明。
书内有乾坤,恰今朝五更又闻鸡。
大家晚安!
(文丨梁泽谕)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