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3、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意在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摘要:叶企孙先生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多职。在长期的高等教育实践中,他准确把握
>>教育部大力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工作期待高校建设的“双一流”改革高职院校“双一流”建设评价机制研究“双一流”建设,还需找准“河南坐标”“双一流”建设的困境与出路夯实基层党建支撑高校“双一流”建设用新视角推进一流学校建设超一流管理助力“双一流”建设《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解读陈骏:继续推进“985工程”建设加快一流大学建设步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大学形象建设“双一流”高校综合型高素质财会队伍建设研究党建有力,“双一流”建设才有根基落实高等教育法助力“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教育部: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双一流”建设“双一流”背景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路径研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发展分析与对策思考教育政策执行视角下“双一流”建设实施的思考云南高校“双一流”建设还需从破除“身份情结”入手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0]钟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16(04):4-8.
[22]陈昕.基于不同层面要求的高等教育去行政化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05):6-8.
一、信息素养界定及能力内涵
(一)信息素养界定
清华大学图书馆原馆长邓景康在2015年“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上做了题为《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新框架、新视野》的报告,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了深化,概括为“信息素养指包括信息的反思发现,理解信息如何生产与评价,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合理参与学习社区的一组综合能力”。这一定义对经典概念进行了拓展和创新,更强调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而不仅仅是信息表达与利用,同时把信息交流的能力也纳入概念范畴。由此可见,信息素养实际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演化。笔者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定义为:在明确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规范下,运用信息知识进行有效检索和分析甄别,并利用所获信息与他人交流协作来解决问题和创新知识的综合能力。在此定义的基础上,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还可能需要具备一流的信息素养教学和信息服务能力。
(二)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能力内涵
由上述信息素养的定义可以得出。
二、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筛选
(二)指标权重分值
基于学科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权重分值表。为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信息意识中增设了政治意识指标;考虑到信息技术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以及瞄准世界一流学科发展动态的现实需要,在信息知识中增设了信息技术知识和外语水平指标;在信息能力中增设了信息创新能力、教学能力和学科服务能力指标。评价体系按百分制设置,一级指标中信息意识权重为10%,信息知识权重为20%,信息能力权重为65%,信息道德权重为5%。
关键词高等院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9.2文献标识码:A
高等院校事业发展规划是指导高等院校一定阶段内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发展、校园建设、国际合作、党建和思想政治等诸多方面工作的政策性依据和行为指南。2015年是“十二五”时期的收官之年,也是多数高校“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启动之年,科学地做好“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意义非凡。
1“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背景
“十三五”规划是党的十以来最为关键的五年规划。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目标任务。科学编制学校“十三五”规划,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近期国家和北京市层面下发了一系列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具体执行文件,包括《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直属高校开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等。
2“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项目实施
2.1编制阶段
高校事业发展规划不是单一规划,是规划的集合。它应包括一个总规划,还应包括专项规划、学院规划以及学科规划等。事业发展规划应是各子规划的概括和凝练,各子规划也是总规划的支撑和保障,从而形成一个科学的规划体系。事业发展总规划可以包括发展形势、发展目标、重点建设任务和保障体系,其中编写重点是“重点建设任务”,应根据学校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包含各项重点工作,如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办学资源能力建设、国际化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等。
要切实提高目标、任务、措施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坚持定性与定量目标相结合,既有体现导向性的目标,又有可以量化、测评的目标,促进高等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规划基本定稿后需要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和建议。
2.2执行和监控阶段
“十三五”规划的执行期应是2016-2020年,共5年。规划的文本制定与实施监测是一体两面,需要发展规划部门统一负责进行。规划的执行应结合各单位、各部门、各学院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跟踪规划的执行进度,依照规划文本并适时给予建议和干预。在规划执行两到三年期间,应组织专家进行规划的中期检查,对规划文本中的定性和定量目标进行阶段性的考评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纠正,确保规划的顺利执行。
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必然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从制定开始到具体执行再到执行监控一定存在修订和调整,这才是科学完整的良性循环。这种科学完整的良性循环可以是规划执行的每个环节都更具效率和效果,避免执行偏颇、少走弯路,最终保证规划的顺利完成,实现“十三五”规划的对内可考核、对外可评估。
2.3总结阶段
事业发展规划实施到中后期应着手组织进行阶段性总结,既应包括取得的成绩和成就,也应该对存在问题和困难的具体分析。科学严谨的总结对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3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大学战略规划与管理”课题组.大学战略规划与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工商管理类专业;科教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对策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施科教协同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2.可行性
(1)国家对科教协同育人模式的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是教育工作必须解决好的根本性问题。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使命。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部通过“985”、“211”工程打造世界一流大学的做法已经引来诸多争议,主要问题是,这些高校不少教师在疲于应付科研任务的同时荒废了教学,这令学生和社会公众对大学办学极为不满。这次新出台的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就是针对办学中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问题,重新理顺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关系。[1](2)地方院校禀赋符合产学研发展的要求。随着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迫切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将会是空前的,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前所未有、今后也很难再有的发展机遇期。地方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学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理论基础知识扎实与实践能力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并重。
二、实施工商管理类专业科教协同育人模式的对策
1.树立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2.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
3.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体系
作者:陈晓亮单位: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言忠,刘华海.工商管理类专业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03:38-39.
[2]王霆,张婷.扩大就业战略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02:26-30.
[3]晋浩天.就业率趋稳创业成“新宠”[N].光明日报,2015.06.13:004.
[关键词]教育学;学科;专业发展
从2010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到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一批一级学科点和学科方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研究结合国内外学术期刊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教育学学科门类(04)下的二级学科教育学类(0401)的8个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教育学专业保持元层次学科地位
二、科学教育专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我国自2002年以来有6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1]。国内学术期刊主要是各师范院校的学报。国际上,由韩国科学教育协会(TheKoreanAssociationForScienceEducation)组织编译的英文版Asia-PacificScienceEducation(《亚太科学教育》),还有CulturalStudiesofScienceEducation(《科学教育的文化研究》)、JournalofScienceTeacherEducation(《科学教师教育期刊》)等都提出了科学教育的专业命题。
三、人文教育专业的人文概念多元化
2002年教育部首次将人文教育专业以目录外专业的身份放在教育学科门类中。至2008年,我国有近80所高校开设人文教育本科专业[2]。人文教育在国内的主要期刊包括《语言教学与研究》等,国际期刊包括隶属于国际道德教育协会(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EducationinEthic)的InternationalJournalofEthicsEducation(《道德教育国际期刊》,以及EthicalTheoryandMoralPractice(《道德理论与实践》)、InternationalJournalofPolitics,CultureandSociety(《国际政治、文化与社会杂志》)等。人文教育专业的发展应进一步凝练专业发展方向,突出专业建设的重点和专业特色。
四、教育技术学专业正在蓬勃发展中
随着现代技术和多媒体的突飞猛进,一些院校建立了独立的教育技术学教学单位。国内主要期刊包括《现代教育技术》《中国教育信息化》等。国际期刊包括Computer-AidedEducation(《计算机辅助教育》)、JournalofComputerAssistedLearning(《计算机辅助学习》)、InternationalReviewofResearchinOpenandDistanceLearning(《开放与远程学习研究的国际观察》)、Computers&Education(《计算机与教育》)、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puter-SupportedCollaborativeLearning(《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等。近年来教学设计师(InstructionalDesigner)在教育技术学领域流行起来,部分国外院校开设教学设计师专业。
五、艺术教育专业的发展需跨界融合
至2010年11月,我国开设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有1400多所,2010年招生总数达40多万人[3]。2011年国家出台《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教育课程标准》提出艺术教育需通过学科的贯通,培养具备一定的音乐、舞蹈、美术的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具备良好艺术审美能力,能胜任中小学教学活动要求的合格教师。艺术教育在国内的期刊包括各艺术院校的学报等,国际期刊包括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美育杂志》)、OxfordArtJournal(《牛津艺术杂志》)、JournalofPerformanceandArt(《表演与艺术》)等。教育学门类下的艺术教育专业的发展需确定各项艺术技能的标准,合理利用高校艺术学各专业资源。
六、学前教育专业的扩招与挑战并存
七、小学教育专业需进一步整合资源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最早于1999年开设。2010年我国小学教师需求达580.05万人,2020年预计将增长到峰值692.84万人[4],国内主要期刊包括《外国中小学教育》《现代中小学教育》《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中小学教师培训》等,国际期刊包括Child&YouthCareForum(《儿童与青少年护理论坛》)等。
八、特殊教育专业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
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在教育学系建立了第一个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在心理学系建立了特殊教育专业。随后,部分重点师范大学、地方师范院校、地方大学陆续建立了特殊教育专业。国内主要期刊有《中国特殊教育》,国际期刊包括由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理国际社团(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ResearchinChildandAdolescentPsychopathology)主办的JournalofAbnormalChildPsychology(《非正常儿童心理期刊》),以及CultureandBrain(《文化与大脑》)等。
[1]肖磊.科学教育专业“有市场无需求”急需改变[N].中国教育报,2011-02-14.
[2]柳敏和,鲍远明,张玉文,等.人文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122-124.
[3]朱锦秀,罗晓欢.试论我国艺术教育的新向度:艺术学成为门类后的艺术教育路径之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5):40-42.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我国“十三五”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双一流”建设对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研究生群体作为目标对象,以“学术为本”和“育人为本”为准则,从思想引领、培养学术精神和自我管理、融洽师生关系等方面分析了研究生教育管理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实践策略和作用。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推进国内高校及其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该方案提出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以绩效为杠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争取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1]。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川大校长谢和平认为一流大学需要培养拥有全球视野的人才。而上海交通大学的校长张杰认为,拥有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
一、研究生教育管理重在思想引领,坚定理想。
从教育活动的类型来看,研究生接受度最高的是校园文化类活动。如何让将思政教育的内涵融入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成为了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当代研究生以90后居多,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实验室”。在提到核心价值观、中国梦这样的话题时,远远不如一份实习、一场网络游戏有吸引力,这是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困惑和挑战,需要使用一些策略来克服这些问题。
二、研究生需要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培养科学精神,就是着力于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和理性的态度,让学生树立科学精神,懂得求真。作为一名研究生,做学问搞科研,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和工具等运用的表层上面,应懂得科学之科学,学会培养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理念。而教育管理的职责是想办法给学生提供科学精神形成和培植的土壤,同时,让最大多数的同学都在这个土壤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养分,自由生长,形成森林。高校应多开展大师名家进校园进课堂、学术沙龙、主题论坛等形式,引领研究生探讨科学的终极原理和追求,明确科学研究的最初目的。
另一方面,应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自由、向上的精神,核心意义是教育人坚持理性,追求理想的人格、理想世界和自身的完善,充满对美好生活和幸福人生的向往。追溯到大学的本源,古希腊人希望每个公民都能得到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德育、美育、智力和体育等全方位发展的合格公民,古希腊的诸多学者,像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先哲为此还专门建立了学园,就是大学的前身,可见他们是很有远见的。从那以后,大学就成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摇篮。高校应开展读书交流会、思辨会、诗会、演讲等文化活动,回归大学的本源,为学生创造人文精神呼吸和翱翔的天空,让学生有信念和信仰,成为一个内心丰富、精神充盈、热爱生活的人。
三、研究生培养坚持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从研究生的管理方式来看,75%的学生认为自我管理最有效。黑格尔曾说:“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中国文化中用“以人为本”来阐释这层含义。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大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应是教育的主体。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当今教育管理面临的新课题。在教育管理中,应是双向互动,而不是单向说教;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将舞台还给学生,将机会让给学生,将成长留给学生”的原则,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中收获成长。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普遍有自我发现的潜能、自我选择的能力,应当给予学生自我认识的机会,赋予他们为自己的成长、发展负责任的意识与能力。
教育培养的首要任务在于激发学生为自己负责的内在动力,为了学习生涯阶段的自己负责,更是为了持续一生的生涯发展负责,为了学习负责,更是为了自身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负责,既有长远眼光,又有天下情怀,是理想境界。具体到研究生群体的特点,研究生群体相比本科生,心智相对成熟,自治自立能力强。高校应打造以硕博士生纵向交流的小微平台,博士生提升自己的同时带动硕士生,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体现传帮带的作用,激发学生发展自觉,营造“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学相长、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同时应该发挥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研究生会作为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一个群众性的学生组织,在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多元的校园生活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活动,研究生会应该发挥自己群众性的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学生活动。
四、做好师生沟通的桥梁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关于对导师的期待,调查结果显示,83%的研究生最看重的是导师的师德典范。中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负责制,教育管理工作的目的是协助导师开展研究生的教学科研任务,教育管理工作开展同样需要导师的理解与支持。更好地服务导师与学生,要从他们的需求出发。对于研究生来说,与导师的相处是他们从未经历过的学习生活模式,面对就业的焦虑、课题的压力、师生矛盾也时常出现,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五、启示
总之,鉴于研究生群体较为多样化、个性化、大众化的特点,在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学术为本”引领研究生教育管理,明确学术科研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有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坚持“学术为本”,树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着力提升研究生素质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导师是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坚持“育人为本”,凝聚研究生教育管理合力,让研究生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提供有效支持和可靠保证。
第2篇:浅议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现状与工作思路
研究生管理工作是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高校研究生管理难度较大,管理制度不灵活、执行难等现象普遍存在。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提高研究生管理人员的能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管理中。
作者:1.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辽宁大学亚澳商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我国研究生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要做好研究生管理工作,提高研究生培养效果和培养质量,必须首先要深刻剖析当前我国研究生管理现状,牢牢抓住现阶段研究生特点和本质,逐渐探索出一条全面、多维度、有重点的研究生管理工作思路。
一、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管理现状
1、管理难度大
当代研究生生源普遍多样化,结构组成复杂且年龄跨度大,致使研究生管理工作相对较难。此外,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意愿不强烈,缺乏凝聚力,给研究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2、制度不灵活
不同学科在学科属性、知识结构、研究领域、培养年限、培养目标等方面各有针对性,然而在制定重大决策前,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论证,较少听取广大教师和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导致管理制度及决策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在对研究生的实际管理中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ll]。
3、制度执行难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规定,各高校也相应出台了各种规章制度,对研究生的学位授予及日常管理进行规定和约束。然而在实际执行层面,有些规定形同虚设。由于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导致研究生管理制度执行较难l2l。
二、创新研究生管理的工作思路
2.1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搭建信息化平台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然途径。目前我国已有不少高校使用了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在系统中,各层级研究生管理部门如学院研究生部、校研究生院等部门对掌握研究生各项基本信息、成绩一目了然。借助信息化这一平台,可以从招生录取、日常管理、教学培养、社会实践、学位授予、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对研究生进行监督和管理,不仅使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便捷,也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2.2提高研究生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2.3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2.4完善研究生教育考核评估机制
定期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进行评估考核,对于全面提高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各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不同类型硕士研究生之间评估体系的区分度不高,针对招生质量、研究生管理与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导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学位论文质量、学位授予、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缺乏严格把关。应建立健全一整套有针对意义的评估体系,并定期开展评估考核工作。评估考核过程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将评估结果细分为几个等级并及时向各培养单位反馈。针对不同考核结果采取不同的整顿或改进措施,待下一次评估时,要针对上一次评估中有待改进的环节重点考核。应建立相应的网站,将评估方案、各培养单位评估报告、评估结果全部公示在网站上,接收全社会的监督。
2.5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中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就业价值取向;社会因素
硕士研究生就业价值取向以及就业难这个热点话题被探讨了多年,仍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难”的问题。实际上,当前所面对的就业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是“局部难”。事实上,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里,要找到能发挥专业优势、薪水待遇适宜、有大好前途的职位是很困难。可是,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却有广阔天地等待大学生去建功立业。一些传统行业和新兴服务业也期待着大学生的加盟,要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也不难。所以,真正存在人才高消费问题的不是全中国,而只是在城市,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大学生就业的实际困难是在人才高度集中的地方,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价值观问题。
一、招生规模扩大,教育质量跟进乏力
二、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
三、思想政治教育缺位,就业指导长期滞后
四、创业教育指导缺失,创业支持力度有限
[1]部分高校研究生规模已超本科生[N].南方日报,2012-10-22.
[2]马鹏.研究生就业观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0.
[3]高存福,田兆富.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析[J].职业与教育,2014(3).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2015.
【关键词】人体寄生虫学;护理学;本科教学;专业英文教学
2015年国务院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指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提高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1],而《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也明确提出国际交流合作是2016~2020年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2~3]。成都大学作为地方高校,积极探索国际交流合作、联合办学策略,而泰国则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成都大学基础医学院围绕学校国际联合办学方针和护理人才培养新方向,与清迈大学护理学院开展“1+2+1”联合培养项目,即第1学年和第4学年在成都大学学习,第2、3学年在泰国清迈大学继续学习[4]。人体寄生虫学是病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等多个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科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5]。近年来我国寄生虫病防控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寄生虫病发病率大幅下降,但是寄生虫病在以泰国为代表等热带国家仍是其重要疾病[6]。
一、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教学现状。参加联合培养项目学生从本校护理本科专业学生中选拔,参加项目学生高考英语平均分为115.91,标准差为7.83。第1学年结束后,学生雅思成绩均在5.5分以上。《人体寄生虫学》英文课程的教学由成都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2位专任教师和1位学校特聘外籍教师担任。(二)调查对象和方法。调查对象为2016~2018级参加项目所有学生,问卷调查时所有学生均以,赴泰国清迈大学进行培养。问卷调查采用网络发放,发放问卷34份,有效回收率100%。问卷调查结果和期末成绩教育学指标汇总后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二、英文教学的实施过程及问卷调查
三、问卷调查及成绩分析
四、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战军,刘静.世界一流大学的三大标志和四大特征[J].中国高等教育,2018,19:11~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1):1~5
[3]王梦玉,李彩福.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国际化护理人才科研能力的培养[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20:3453~3456
[4]符佳,杨林,邹亮,牛蓓,许毅,曹晓蓉.“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以“C大学-T.Q大学”本科护理“1+2+1联合培养项目”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341~343
[5]姜鹏,张玺,刘若丹,龙绍蓉,张紫芳,崔晶,王中全.混合式教学在人体寄生虫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9,14(2):248~250
[6]蒋曼,李程跃,李振红,程龙,孙安江,谢臣晨,王颖.“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及国家传染病发病状况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9,32(1):1~6
[7]付琛,李晓荣,付爱玲.微生物学全英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微生物学通报,2018,45(8):1812~1816
关键词:监测评估;高等教育评估;新理念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持续创新教育理念是其首要任务。在高等教育评估活动中创新教育理念就是要以监测评估理念为引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监测评估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明确提出“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积极开展监测评估活动,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的内涵
教育评估作为教育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高等教育领域积极开展教育评估,既是满足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客观需要。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历经三十年的发展,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不断完善,评估理论不断丰富,评估队伍不断扩大,评估水平不断提高,已基本形成了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两大评估体系,评估工作初步实现了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和专业化。但是我们也看到,传统的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均存在着评估过程缺乏有效监督、评估过分注重结果、高等学校缺乏参与评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等缺陷。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推动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也要求一种全新的教育评估理念与之相适应。高等教育监测评估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将“监测”这一概念应用于高等教育评估领域,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承载着教育评价与教育监督的功能。所谓高等教育监测评估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持续收集和深入分析有关数据,直观呈现高等教育状态,为多元主体价值判断和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的过程。[5]相对于传统的评估体系而言,高等教育监测评估是通过对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组成部分的状态信息进行持续地、不间断地收集、整理、分析与挖掘、预判等过程,直观呈现高等教育状态,从而为多元主体进行价值判断和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监测评估坚持用数据说话,更加突出评估的持续性、系统性、直观性、客观性,更加强调监测的常态性与过程性,并通过对高等教育教学信息的持续监控,更好地发挥对高等教育的连续监测、预测预警与及时改进等功效,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监测评估是在反思传统评估理论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吸收其经验优势的基础上,在评估理念、目标、方式、手段等方面充分反映了当今时代对教育评估的新要求,预示着一个新的评估时代的到来。
二、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的基本理念
1.监测目的重在持续改进
2.监测主体的多元化
3.监测方式的常态化
4.监测手段的多样化
为了克服传统评估活动中过分依赖专家进校考察为主的评估手段,保障监测活动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监测评估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手段对高等教育教学状态进行多维度、多角度的监测。一方面是高等教育主体通过对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德育工作、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监控与改进等方面实施数据常规性、持续性、系统性与制度化的采集、整理和分析,直观呈现高等学校状态,以实现对高等教育教学状态监测的常态化。另一方面,监测评估还强调充分利用实地考察、收集高等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报告与信息公开清单内容等手段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信息进行监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组建评估团队、创新开发工具、开展网络评价是今后教育评估发展的重要方向。[12]监测评估紧跟时展的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通过组建全国联网的由国家、省级和高等学校三级构成的网络化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常态监控,以推动高等教育评估手段的现代化。
5.监测程序的透明化
6.监测结果的多元价值判断
三、监测评估需要明确的几对关系
1.主体与客体
2.一元与多元
3.定量与定性
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是评估活动中采用的两种基本研究方法。二者在不同类别评估活动中的作用有较大差异。上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评估方式单一,过多依赖专家进校考察方式。[14]监测评估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判断为辅,同时二者有机结合,实现评估方法的多样化。监测评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分析、整理有关数据,深入挖掘各数据之间的内在关联性,通过运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把高等教育教学的状态以数据形式客观呈现出来。同时,监测评估并不完全否定专家的作用,而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专家从整个评估活动中解脱出来,有效发挥专家在评估理念、指标的设计等环节中的智慧与作用。这样,既可以发挥专家的特长与优势,也可以避免评估过程中过多依靠专家经验进行评断,减少专家在评估活动中的道德风险和对评估结果的主观性判断。监测评估充分认识到以数据为主的定量分析与以专家经验判断为主的定性判断中各自的优点与不足,把专家评价和数据评估进行优势互补、有机结合,促进评估活动更加科学、合理、客观、公正。
4.过程与结果
[1]沈南山.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学业评价制度分析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0(7):37-40.
[2]AnnieHondeghem,KarolienVanDorpe.Performancemanagementsystemsforseniorcivilservants:howstrongisthemanagerialpublicservicebargain?[J].InternationalReviewofAdministrativeSciences,2013,79:9.
[5]王战军,乔刚,李芬.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类型:监测评估[J].高等教育研究,2015(4):39-42;60.
[6]StufflebeamD.L.TheCIPPmodelforprogramevaluation[J].InMadausG.F,ScrivenM.S,StfflebeamD.L(els.).EvaluationModels.Boston,MA:Kluwer-Nijhoff,1983:117.
[7]GuijtI,GaventaJ.ParticipatoryMonitoring&Evaluation:LearningfromChange[R].InstituteofDevelopmentStudies,1998:2-4.
[8]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
[9]刘振天.我国新一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总体设计与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12(3):23-28.
[10]LouiseYarnall,andNickL.Smith.TheEvaluationTheory-PracticeInterfacein2036[J].AmericanJournalofEvaluation,2011,32:565.
[11]王战军,乔伟峰,李江波.数据密集型评估: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的内涵、方法和展望[J].教育研究,2015(6):29-37.
[12]NickL.Smith,PaulR.Brandon,MelanieHwalek,SusanJ.Kistler,SusanN.Labin,JimRughVeronicaThomasandLouiseYarnallLookingAhead:TheFutureofEvaluation[J].AmericanJournalofEvaluation201132: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