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有了24小时不打烊的图书馆】
记者:“小朋友,你们知道这儿是什么地方吗?”
小读者:“图书馆。”
记者:“你们喜欢来这儿看书吗?”
小读者:“喜欢!”
看到这样的场景,您是不是以为这是哪个学校的图书馆?或者少儿活动中心?其实都不是。这里是西安市碑林区仁厚社区的高山流水星币传说小区。孩子们读书的地方,就是社区的智慧图书馆。
西安市碑林区文化体育局文化科科长焦永红:“仁厚社区智慧图书馆是碑林区投资建成的第一个社区智慧图书馆,它也是全省第一个社区智慧图书馆。”
焦科长告诉记者,之所以叫它社区智慧图书馆,是因为它采用自助借阅,实时监控、远程管理等方式,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
那么,如此现代、便捷的社区智慧图书馆究竟是怎么搭建起来的?这里的书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西安市碑林区文化体育局副局长任长坤:“政府提供资金,社区提供场地,西安图书馆提供书源,公司提供技术支撑,‘四位一体’的模式进行运作。”
任局长告诉记者,之所以想出社区智慧图书馆的点子,是因为碑林区作为西安市的主城区和教育大区,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区一级的图书馆,为了弥补这个短板,也为了打造更好的阅读氛围,他们在考察了南方一些城市的先进经验之后,在去年四月份,终于建成了首个--也就是仁厚社区的智慧图书馆。目前运行一年来,注册读者501人,累计入馆阅览人数达到了五万人次以上,借阅率和图书流通率都远远超过了传统图书馆。随后,碑林区又相继在金花、红缨、白庙路等社区陆续建设了5个智慧图书馆。
小区居民王女士:“现在家门口有图书馆,你随时都可以下来,就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我觉得太方便了!”
小区居民王女士:“因为我觉得现在这个社会吧,手机对我们影响太大了,我们还是需要静下心来读一些书,这个是现代人特别欠缺的地方。”
采访中,记者碰巧遇到了正在社区智慧图书馆调研的图书馆学专家--杨玉麟教授。对于社区智慧图书馆的诞生,他倍感欣慰。
的确,虽然只有四五十平米,几千册书,但是这个小小的角落,却能给想读书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甚至能帮有的人走出困境和苦难。
小区居民王令萍:“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失眠睡不着的时候我就开始看书,借了第一本书,是毕淑敏的《话说生命》,就那一本书,就这么结缘了。”
她叫王令萍,甘肃兰州人。为了陪丈夫在西安治病,他们租住在了东窑坊小区。她说,今年春天,丈夫病情最严重的时候,是图书馆帮她度过了最难熬的那段日子。
小区居民王令萍:“心情特别低落,没办法排解这个心情,就想从书里面解脱出来。”
王令萍说,手术治疗后,丈夫的身体已经在慢慢好转,如今他俩都成了图书馆的常客,为了表达谢意,她还充当起了图书馆的义务管理员。
【分类乱更新慢社区图书馆还有哪些需改善?】
目前西安市碑林区的六家社区智慧图书馆,共注册读者达到了1500多人,有的小区甚至出现了一开馆就读者爆满的现象。那么,社区智慧图书馆在一片叫好声下,如何才能更长久地走下去呢
小区居民叶师傅:“是管理问题还是读者的问题,分类有时候就有点混乱,这个分类看起来是这样分的,但是书不一定都是这样摆放的,有点乱。”
几位老年读者告诉记者,除了图书没有按类别摆放,查找困难之外,办理借书证要扫二维码,对老年人来说也是个难题。
小区居民叶师傅:“就是建议一下,以后办卡咋样能更适合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更方便一些。”
4月19号,国务院通过了《公共图书馆法草案》,就是说,公共图书馆也要立法了。这意味着,政府将更加注重老百姓的公共文化需求。具体到西安,今年西安还将新建10个智慧图书馆和100个书吧、书屋,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那么,将来大面积推进以后,这些资源谁来补充?经费具体怎么投入?如何管理?这些,恐怕都是要思考的问题。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希望,这样的社区智慧图书馆能够越来越多,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走进它,从此爱上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