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籍资源库”加强古籍数字化建设—— 让珍贵典籍跨越时空“活”起来

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举办期间,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打造的“构建中华古籍的数字网络家园——‘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与服务实践案例”,入选2023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

古籍数字化不仅能让古籍所承载的信息得到更好保存,还能让中华传统文化更广泛、便利地传播,令珍贵典籍跨越时空“活”起来,在数字世界焕发新的生机。

涵盖丰富资源

打开中国国家图书馆网页,“中华古籍资源库”的入口就在最显眼的位置。甲骨文文献、碑帖拓片、宋元明清善本……读者足不出户,就能在网页上免费浏览阅读这一件件珍贵的古籍资料。

今年9月,该资源库再次上新,新建“民族文字古籍特藏”等专题库,新发布佉卢字、焉耆-龟兹文、于阗文、粟特文、藏文等16个文种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60部。这些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呈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用过或现在仍使用的民族文字的发展脉络,突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包容性。

古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古籍数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一大要点。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对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近年来,古籍再生性保护取得突出成果,全国累计发布古籍数字资源超过13万部(件),39家单位参加联合发布。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的资源数量超过10.3万部(件)。

在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研究馆员龙伟看来,“中华古籍资源库”所开展的古籍数字化工作,能很好地解决古籍“藏”与“用”的矛盾。

提升阅读体验

在“中华古籍资源库”内,记者随机挑选了一本古籍体验阅读。书籍以图像形式呈现,读者能清晰地看到纸张泛黄、褶皱的痕迹。书籍封面页两侧有横竖两把尺子,标注出其原本大小。书籍内页的文字影像非常清晰,并可实现页面切换、放大阅览等功能,而且页面加载速度很快,与阅读普通电子书的感受几乎没有差别。

“另外,我们还采用一些技术手段,让数字文献更好地长期保存和使用。比如在古籍拍摄采集阶段,我们收集的影像分辨率非常高,以最大程度地还原古籍原貌。但在服务端,则采用深度压缩技术,对图像进行分层、分区压缩处理,既能减小文件传输量、加快传输速度,又能保证读者能看到很清晰的文字,不影响阅读体验。”龙伟说。

因为涉及众多技术环节,古籍数字化需要多部门合作完成。龙伟向记者介绍,“中华古籍资源库”建设完善的过程中,既需要文献整理,又需要进行数据加工、网络发布。“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各部门加起来有几百人在为这一项目提供服务。”龙伟指出,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古籍数量巨大,与之相应,古籍数字化也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下一步我们将争取多方支持,继续加快古籍数字化和共享发布力度,以更好满足和服务读者阅读需求。”

开展国际合作

“中华古籍资源库”还积极开展国际古籍数字化合作,推动大批存藏海外的中华古籍以数字化形式回归。

2009年,中国国家图书馆与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达成协议,对该馆所藏中文善本进行数字化。目前,这些数字化古籍发布在“中华古籍资源库”的“哈佛大学善本特藏”专题库,包括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经部和史部善本等约1150部。

2009年,日本东京东洋文化研究所将所藏4000余种汉籍,以数字化方式无偿提供给中国国家图书馆。

2018年,日本永青文库向中国国家图书馆捐赠36部4175册珍贵汉籍。后续,中国国家图书馆也将这批汉籍进行了数字化,于去年上线“日本永青文库捐赠汉籍”专题库,该库数字资源共计37万余页。

“中华古籍资源库”的“敦煌遗珍”专题库(国际敦煌项目)也是一项中外古籍数字化合作的典范。

“敦煌西域文献散藏于世界多个国家的数十家机构,这增加了研究与利用的困难,也使得开展国际合作成为敦煌西域文献整理研究的必由之路。”龙伟介绍,中国国家图书馆是国际敦煌项目(IDP)的发起机构和主要合作机构之一,多年来联合世界各地的收藏机构,共同开展敦煌西域文献保护、编目和数字化,利用统一平台发布文献信息与图像,为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活动提供资源。

英国国家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日本龙谷大学、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与人文科学院、敦煌研究院、法国国家图书馆等机构均已先后加入IDP项目合作,将所藏文献的数字图像委托发布于IDP数据库。截至今年11月,IDP数据库发布的文物文献图像资料已达59.25万幅。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发布文献23.47万幅,占全库总量的40%。

张志清认为,“中华古籍资源库”开展国际古籍数字化合作,一方面能够在网络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促进海内外汉学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明交流互鉴。

THE END
1.国家古籍数字化资源总平台古籍智能整理平台,是以古籍整理和古籍数字化的基础工作为线索,串联OCR智能识别、图文校对、自动标点标线、繁转简、在线编辑等众多工具,打造的一站式线上整理全流程平台。您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性使用各项功能,并可下载各阶段的整理成果。平台将为您的古籍整理及研究工作节省宝贵的精力和时间,推动古籍整理工作进程。 查https://www.guji.cn/gujiNumberDetails?key=6b97cefeb2494126ac9e321cdd81cb02
2.汉典重光古籍数字化平台:::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图书馆浙大宁波理工阿里达摩院、四川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发布古籍数字化平台,首批20万页古籍已完成数字化,包含40余种宋元刻本、写本,如宋刻本《後村居士集》、清文澜阁《四库全书》零本等,并沉淀为覆盖3万多字的古籍字典。公众可通过汉典重光平台翻阅、检索古籍。据悉,达摩院AI对20万页古籍的识别准确率97.5%。 收藏本库http://lib.nbt.edu.cn/dbguidenew/data_details.php?id=988
3.古籍数字化平台高级搜索 已收录古籍36册, 已收录著者3人 全库 子 经 史 著者http://hhswhg.com/
4.数字化,让古籍触手可及如今,《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第一辑)在古籍数字化平台“识典古籍”正式上线,免费面向公众开放。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厚重典籍浓缩在方寸之间,尘封已久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成为触手可及的文化资源。“互动化、可视化的呈现方式更加符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沉浸式阅读体验拉近了古籍与普通读者之间的距离。”“识典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7662220139693471&wfr=spider&for=pc
5.古籍数字化平台:精校功能介绍古籍数字化平台,本着公益性、低成本、合作共赢的三大原则,功能涵盖古籍OCR识别、族谱县志OCR识别、民国报纸OCR识别、图文逐字校对、数据著录、智能标点分段、精编排版、智能白话译文等,是一站式线上整理全流程平台。 平台集成了团队管理功能,经过与校编团队3年磨合使用,可以组织大规模校编团队进行古籍、报纸校编任务的https://blog.csdn.net/uuleaf/article/details/137921562
6.推荐几个古籍网站13.古汉籍善本数字化资料库检索系统 该网站所藏汉籍源于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和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馆藏汉籍。 该网站可按“题名”或“作者”两种方式检索,用户可按需检索。另外,该网站最近经常加载超时,能快速打开的情况并不常见(看人品了2333,毕竟下图连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34530452118503431
7.数字化中文古籍网站简介互连网国内科技时代数字化中文古籍网站简介 台湾的“汉籍电子文献(网址: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 sw3),为全文数据库,可检索文献中的任意字串,共11600余万字。内容包括《二十五史》、《十三经注疏》、“诸子”等古籍95种、台湾方志档案文献132种等。“简帛金石资料库”(网址为http://saturn.ihp.s inica.edu.https://tech.sina.com.cn/news/internet/2000-02-18/17736.shtml
8.《汉籍数字图书馆》——大型古籍数据库产品《汉籍数字图书馆》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运营的大型汉字古籍数据库产品,由传世文献库和甲骨文献库、金文文献库、石刻文献库、敦煌文献库、明清档案库、书画文献库、舆图文献库、中医药文献库等八大专题分库组成。http://www.hanjilibrary.cn/
9.如是古籍数字化工具平台登入 | 注册 首页 如是OCR 智能标点 标点迁移 多文本比对 现代标点 句读 本功能需登录才能使用 清除标点 进行标点 ? 2019-2025 北京如是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 版权所有 · 京ICP备19022412号-2 http://guji.world.rushi-ai.net/txt_punc
10.登录《汉籍数字图书馆》V2.0《汉籍数字图书馆》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开发运营的大型汉字古籍数据库产品,是正规网络出版物,由多位文史哲及技术专家历时十多年精心打造。http://www.hanjilibrary.com/
11.首都图书馆古籍数字资源发布平台正式上线2025年1月10日,第十次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座谈会在国家图书馆召开。会上,首都图书馆馆长毛雅君介绍首都图书馆近年来古籍数字化建设情况,并正式推出首都图书馆古籍数字资源发布平台。 平台首批推出三项主要内容,后续将不定期更新。 一是集中发布馆藏古籍文献570种,其中407部绥中吴氏赠书为首次集中发布,特色鲜明,版本珍贵https://mw.nmg.gov.cn/zt/mzgjzl/mzgj/202501/t20250126_2660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