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古籍资源库”新增古籍数字资源简介
“中华古籍资源库”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建设的综合性古籍特藏数字资源发布共享平台,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成果。2020年国家图书馆新版读者门户上线后,对各类古籍及特藏文献资源进行了整合,统一纳入“中华古籍资源库”,该平台遵循边建设、边服务原则,目前在线发布资源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和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献、碑帖拓片、西夏文献、赵城金藏、地方志、家谱、年画、老照片等,以及馆外和海外征集资源。
此次“中华古籍资源库”除新增国家图书馆古籍数字资源外,还有扬州市图书馆古籍、澳门大学图书馆所藏古籍,孜珠寺藏《四部医经》,作专题发布。此次发布后“中华古籍资源库”下的专题资源库将达到29个。
“中华古籍资源库”总网址:
(1)国家图书馆馆藏古籍
国家图书馆发布汉文古籍296部,其中善本53部,普通古籍243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发布56部;石刻拓片数字资源188种。
发布的普通古籍243部,明代版本28部,清代版本214部(其中乾隆以前版本24部),民国版本1部。所发布的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部,有一定数量的专题古籍包括:明清时期著名的版画古籍,如明刻本《三才会》、清康熙刻本《新定三礼图》、乾隆武英殿刻本《皇朝礼器图式》等;传统孝悌伦理家范方面的古籍,如《颜氏家训》《孝悌图说》《百孝图》《廿四孝图说》等;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古籍,如:清乾隆武英殿刻本《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详细记载了乾隆时期木活字制作及印刷技术,为研究我国活字印刷技术史提供了详尽的材料,又如清咸丰刻本《楹联丛话》系清人梁章钜所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联话著作,搜集保存了大量历代楹联作品,再如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脱影奇观》是我国译述出版的第一部摄影业务图书专著。
“数字古籍”专题库地址:
发布民文古籍56部,文种以藏文、蒙古文、满文为主,选目突出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如蒙古文《东周列国志》《南唐演义全传》等本子的故事,均从汉文小说故事吸收养分;满文《周易》《论语》《孝经》等则直接译自汉文儒家经典;满汉文合璧《书经》《御制满蒙文鉴》等尤为突出多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交融,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文字特藏库”专题地址:
“碑帖菁华”是以国家图书馆藏有的历代甲骨、青铜器、石刻等类拓片二十三万余件为基础建设的数据库,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民俗、文学、艺术、科技、建筑等方面。本次发布的拓片数字资源188种,原碑为清代及民国时期刻立于河南省洛阳市的石碑。
“碑帖菁华”专题地址:
(2)扬州市图书馆古籍
本次发布扬州市图书馆馆藏古籍43种,均为扬州市图书馆所藏并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以明代古籍为主,少量为元代、清代古籍,版本珍贵。
(3)澳门大学图书馆古籍
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澳门大学图书馆捐赠的数字古籍,通过“中华古籍资源库”平台为大众提供公益服务。本次发布澳门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13种,发布古籍以明清古籍为主,其中2种为2009年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
(4)西藏民族文字特藏
本次发布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丁青县孜珠寺所藏藏文古籍《四部医经》。该批数字资源为《古象雄文化遗产调查及抢救性保护研究项目》课题的数字化成果之一。《四部医经》是重要的藏医学文献之一,作为清代手抄本文献,具有较高的文献学和版本价值。
二、联合发布古籍数字资源简介
(1)首都图书馆发布古籍资源情况
首都图书馆本次发布国家珍贵古籍文献163部(含全文数据67部);吴晓铃先生赠书407部;同时发布“首都图书馆藏国家珍贵古籍图录知识库”和“《牡丹亭》专题数据库”。
首都图书馆藏特色古籍文献数据:本次将首都图书馆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图像进行线上发布,其中67种提供全文数据。首次将吴晓铃先生赠书进行数字化发布,收录赠书400余种,其中多数为孤本。
《牡丹亭》专题库:发布基于首都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朱氏玉海堂印本《牡丹亭》的活化利用新成果,包括明万历刻朱氏玉海堂印本《牡丹亭》全文数据、《牡丹亭》专题公开课、以“惊梦”为蓝本借助视觉生成大模型生成的古籍经典场景再现。
首都图书馆古籍数字资源发布平台:
(2)上海图书馆发布古籍资源情况
上海图书馆本次新增发布9761种古籍,在“上海图书馆古籍目录”平台发布古籍总计10233种,平台提供古籍书目数据查询和全文影像浏览。本次共面向社会公布的古籍数量远超以往,质量而言,多为馆藏善本,发布善本占善本总收藏量的四成,这其中又有近一半为入选国家名录的品种,是馆藏之最善者。其中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宋刻本《十一家注孙子》,是《孙子兵法》最为重要的传本之一,也是版本传承系统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本曾经袁埈、季振宜、徐乾学递藏,此后入藏清宫,为天禄琳琅插架之物。还有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多种馆藏经典宋元本,如宋刻《集韵》《钜宋广韵》《周髀算经》《九章算经》《曹子建文集》、元刻《颜氏家训》《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等。
“上海图书馆古籍目录”平台网址:
上海图书馆本次新增发布家谱6551种,在“上海图书馆家谱知识服务平台”发布家谱总计15116种。家谱知识服务平台是上海图书馆利用数字人文方法和关联数据技术,对中国家谱总目和馆藏家谱原文内容进行重组、丰富和格式转换,使数字图书馆以文献为中心的查询检索,向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服务和知识服务转型。
“上海图书馆家谱知识服务平台”网址:
上海图书馆同时还发布了近代图书和老唱片。
(3)南京图书馆发布古籍资源情况
南京图书馆江苏古籍资源库发布1035种古籍,主要是以方志和家谱为主。如《[道光]黎平府志》四十一卷《首》一卷,清刘宇昌、杨书魁修,清唐本洪纂。清道光二十五年刻本,“黎平”之名,始于元代。元至治二年,废古州总管府,改为上黎平长官司。明永乐年间,设置黎平府,隶贵州布政司。民国二年,废府改县,即今贵州省黎平县。此书详细记载了黎平府的天文、地理、政治、经济、人物、文艺等状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黎平古代历史以及贵州历史的重要文献。
《[吴县]大阜潘氏支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清潘承谋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吴县潘氏松鳞庄石印本。此谱为清光绪三十四年潘承谋等纂修,记事下限至光绪三十二年。扉页领谱启事后有松鳞庄庄主印,松鳞庄为潘氏义庄。从此谱的目录看,有图、表、传、记、考、录等,体例极为完善,为家谱中之上乘之作。
发布网址:
南京图书馆同时发布“江苏省古籍存藏目录”数据库和“南图馆藏新印丛书综合目录”。
“江苏省古籍存藏目录”数据库收录26592条,是江苏文脉项目《书目编典藏志》的成果转化。该数据库不仅实现了全省古籍的通检,还能以类、主题等为检索关键,为相应的各类大型图书馆编纂、影印出版等提供原始数据与基础保障。可以说,该数据库的出现,必然推动古籍文献整理的高质量发展。
“南图馆藏新印丛书综合目录”整理收录了633部丛书,78215条。是全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影印本子目检索平台,它依托南图历史文献影印本馆藏,为大型历史文献影印丛书编制子目,其著录方式一依古籍、民国图书著录规则,完整体现影印本价值。在此基础上,数据库以免费开放、融合为原则,一方面积极开放给读者使用,另一方面不断补充新进数据、融合全省数据,在古籍保护与利用上具有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