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籍华裔画家赵无极(1920-2013)百年纪念特展“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正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目前已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约20万名观众。赵无极生前曾说:“我自中国走出,使我能再走向中国。”
澎湃新闻获悉,在中法建交60周年纪念日之际,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第三次学术研讨会:“两个传统、两个世纪——世界艺术史中的赵无极”近日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举办。研讨会邀请中国、法国等国内外专家学者,从艺术史、艺术世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等不同视角,共同探讨赵无极的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中的独特意义与影响。
“两个传统、两个世纪——世界艺术史中的赵无极”研讨会现场。澎湃新闻图
“两个传统、两个世纪——世界艺术史中的赵无极”研讨会现场
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领事方可表示,2024年是法中交往的大年,是中法文化旅游年,此时举办“两个传统、两个世纪——世界艺术史中的赵无极”学术研讨会,向世界展现两国文化交流的璀璨成果,正是呼应了建交的初心。面向未来,更要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
赵无极基金会主席、赵无极夫人弗朗索瓦兹,赵无极基金会艺术总监、特约策展人扬·亨德根等致辞。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刘东,来自法国国家艺术史研究院、法国国家图书馆、法国赛努奇博物馆、法国里尔大学、德国汉堡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美国科尔比学院、美国普吉湾大学、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浙江省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策展人余旭鸿主持。
赵无极在中国美术学院旧影
主旨研讨第一场:艺术史中的赵无极
弗朗索瓦兹·马尔凯-赵(赵无极基金会主席、赵无极夫人)
弗朗索瓦兹女士对展览的主办方及中国美术学院团队的努力付出表达了感谢。赵无极的艺术生涯萌生于杭州,杭州哺育了他的艺术人生。这段在杭州的金色年华,正是他的艺术起源阶段。赵无极非常喜欢杭州,也非常希望能够回来,时常向家人描述在杭州经历的很多美妙时光和青年时期的印迹。她表示,中法友谊融入到两国人民的心灵,“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和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更是拉进了中法文化的距离,促进了中法文化的交汇融通。
魏文妮(美国科尔比学院东亚研究系齐斯金教授)
洪再新(美国普吉湾大学终身教授)
我们会问:从1920年代以来众多海归和寓居海外的留法艺术家中,为何赵无极?或者,如这次的论坛主题所示,是什么使赵无极的艺术在世界艺术上的两种文化、两个世纪中把我们带到一起?认识赵无极的艺术有各种途径,仿佛对他名字,不论是中文还是外语,可以有不同的释读一样。无极可以表示无边无际。如2016年纽约亚洲协会举办的特展,题为"赵无极:超越极限"。另一方面,我们的百年回顾展,则突显道家的哲学意涵:"大道无极"。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让我们着迷。而我想聚焦一个能把我们和"大道无极"联系在一起的平台,通过全球艺术史的语境来做展开。
思考这个问题,可以从我给学生的一个建议开始:"保存好你的毕业留言手册,说不定里面就有名人留言,流芳后世。"一个帮助我们享受赵无极百年回顾展的理想平台,就见于1937年赵无极为同届校友的毕业题词--"困难是等着你克服而设立的。"从历史的眼光看,这一平台喻示着一位毕业在即的艺术家已经准备好了迎接来自文化、个性和风格等不同方面的挑战。
在就读国立艺专的六年中,赵无极正是以同样的心态来应对存在于东西方两种文化间的必要张力。一方面,他在1935-1936年间所绘的《静物》,紧扣物象的内在结构,体现塞尚这位"现代绘画之父"引发西方艺术革命的原创精神。
1956年赵无极创作《友人之碑》时,他跻身于在法国和中国同时展开的金石运动,就像他同年绘制《向杜甫致敬》在巴黎发现中国一样,通过他的色彩交响乐传达诗意。赵无极一生的艺术探索清楚地表明,从1930年代西湖国立艺专时期起,这位艺术大师就把克服困难作为实现文化、个性和风格超越的平台,在杭州、巴黎、纽约等世界各地,彰显艺术的智性力量。伴随着现代艺术运动70年,他抒情表现和书法抽象的风格不断衍进,一直得到像亨利·马修、马尔罗、贝聿铭、程抱一等文化精英的赞赏。“大道无极”对赵无极本身、对我们、对所有人,便触目可见。作为赵无极艺术遗产的象征,“大道无极”纵览数千年的东西方文化传统,在全球艺术史的叙述中展开这场恒久的伟大对话。
黄宗贤(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教授)
现代艺术史格局中的赵无极是海外西行中的逆行者。赵无极在东西方互文性塑造中,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得以具有现代性的视觉表征,在西方世界用视觉的力量彰显了东方美学意趣,更深刻领悟到东方艺术的精神的内核——形式语言背后的人文、古典气质及超越精神,而没有被艺术的外在功利所牵引和迷惑。这种精神就是源于有限生命和无限时空的感慨,力求在有限的言语、咫尺的画幅中,对古天地中不息生命的赞美。这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也是一切艺术最根本也是最永恒的动力。
“我自中国走出,使我能再走向中国”——赵无极。赵无极自青年时代起,身体挪移到了异国他乡。但是他却没有与自我的根脉相剥离。恰恰在融入西方后,在对本土回望中,他看到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自在床够精神与中国传统艺术体系中“无法而法”创作观的高度契合。所以,中国艺术现代转换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中与西、新与旧之争,在赵无极的艺术历程中并没有凸显为碰撞、胶粒与矛盾的张力。
他并非是一个在“回归”中成为一位“中国画家”。其实他一直从未离去,而是在路上与新异相遇,从而获得新的能量。
传统文化资源重要的不是一种外在形式、语言或者符号,而是独特的思维方式、一种与文脉相连的心性和内在品质与精神。
赵无极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承扬,不是技法、词语,也不是图式,而是内在的精神。
展出现场
第二场:艺术世界中的赵无极
易凯(法国赛努奇博物馆馆长)
菲利普·杰奎琳(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徐悲鸿纪念馆荣誉通讯馆员)
赵无极《我在杭州的家布面油画私人收藏194765x80.7cm
玛丽·芒修-沙蒙纳尔(法国国家图书馆珍品藏书库首席策展人)
玛丽·芒修-沙蒙纳尔讲述了自1949年起赵无极的版画创作历程。抵达法国仅一年后,赵无极便开始学习不同的版画技术,在铜版画方面向约翰尼·弗里德兰德和亨利·戈茨学习,在石版画方面向埃德蒙·德约贝尔学习。从那时起,他在绘画和墨笔画之外从未停止版画创作,直至2000年初。他的版画作品共计近400件,或单独印刷,或收录于书籍中,目前法国国家图书馆几乎收藏了他的全套版画作品。赵无极很快就掌握了版画创作的技法。版画成为他艺术探索的实验场,并使他有机会与当时最杰出的诗人和作家进行对话,比如亨利·米肖或勒内·夏尔。
1939年,赵无极与同学在云南昆明安江村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室前合影(前排左二为赵无极),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许铁生家属捐赠
贝亚特丽丝·格勒尼耶(法国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策展部主任)
贝亚特丽丝·格勒尼耶在主题演讲中探讨了赵无极的遗产,尤其是其作品在重新审视欧美博物馆收藏中的“抽象艺术”叙事时可以发挥的作用。赵无极的绘画风格经过了分阶段的多次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抽象表现主义的鼎盛时期,到70年代在巴黎的变革时期给赵无极带来了新的美学可能,其抽象模式推向了戏剧性效果,又重新拾起了水墨画;90年代后,他开始用更加自由的色彩,用水墨画的泼墨手法进行创作。对于所热爱的两种传统,赵无极维持了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赵无极的作品对讨论不断拓展的抽象艺术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代表了一个关键的历史性案例。抽象艺术在博物馆现代艺术收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赵无极的作品有助于帮助博物馆为其经典收藏构建新的话语模式,并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在20世纪的绘画史中如何把现实和战后的前卫艺术表现形式放在同一场域,思考何为。
扬·亨德根(瑞士赵无极基金会艺术总监、特约策展人)
研讨会现场澎湃新闻图
第三场:文化对话
德·夏西(法国国家艺术史研究院院长,教授)
德·夏西在论坛呈现的马蒂斯收藏与其作品
弗朗索瓦·米修(法国路易·威登基金会馆长)
弗朗索瓦·米修曾担任2018年赵无极展览《沉默的空间》的联合策展人,他回忆自己在策划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赵无极画展时,常常思考存在的本质困难和与现实的关系对于一位抽象派画家而言意味着什么。画家们在再现人物形象时常常遇到困难。米修谈到,通过“大道无极”展览,我们可以直观认识赵无极的绘画历程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赵无极已非常了解当时美国画家的艺术实践,他常去美国纽约,也认识马克·罗斯科(MarcRothko),两人相处融洽。关于绘画,两位艺术家持有共同观点,即绘画承载着一些并不直接表现于画布之上的事物。不要仅仅观看画布之上的东西,而是试图感受能够在其中感受到的情感,这些往往比我们以为看到的东西更为悲伤,更为强烈。
研讨会现场
彭昌明(法国里尔大学教授)
邵亦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邵亦杨通过展示和解读赵无极的重点画作,并结合其人生经历,引申出赵无极艺术的“全球性”和“当代性”意义。她谈到,赵无极的艺术不仅融合了中西文化传统,而且超越了中西文化的二元对立。在世界艺术史中,赵无极被归为法国战后无形式主义,是法国诗意抽象艺术画派的代表。他不仅吸取了欧洲抽象艺术风格,借鉴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风格,更在与世界艺术的对话中找回了中国的传统。赵无极的晚年不再受任何一种文化的束缚,他回到了他自己,也成为了他自己。
郑胜天学者、艺术家、独立策展人,《YiShu》杂志创办人之一及总策划,温哥华美术馆亚洲馆总监
郑胜天回忆了自己当年作为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兼外办主任,负责操办“赵无极八五讲习班”的全过程。通过细节的描述,展现了赵无极的至情、至性、至真、至诚,以及对艺术的无限热忱与投入。郑胜天谈到,“赵无极八五讲习班”最重要的意义,是重续了1949年以后中国艺术教育、尤其是中国美院的现代主义文脉。郑胜天提及水天中先生《国立艺术院画家集群的历史命运》一文,回溯了中国美院与欧洲现代主义艺术的渊源关系。以林风眠、林文铮、吴大羽、方干民这些当年倡导现代艺术而且卓有成效的艺术家,先后到杭州艺专任教的西画家及关良、庞薫琹、倪贻德、胡善余等大师前辈为例,国立艺术院从一开始就展示出了一所现代主义“艺术摇篮”的姿态。
赵无极,《15.01.82-三联画》(15.01.82-Triptyque)1982年,布面油画,195×390cm
施琦(独立研究学者)
从2018年起,施琦应赵无极基金会邀请,负责整理研究赵无极先生的中文书信。其中一位中国友人顾媚是赵无极先生的老朋友,两位艺术家之间的书信往来多达46封,其中主要集中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鲜活、真诚的书信体现了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是一场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的对话。顾媚1929年生于广州一个书香之家。两人于1958年在香港相识,当时赵无极任香港新亚书院客座教授。赵无极为顾媚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最真挚的鼓励和支持,他的艺术深深地影响了顾媚。顾媚尊他为良师,更视为一位真挚的朋友。在赵无极的鼓励下,顾媚以坚韧的毅力和非凡的才华在水墨创作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通过这些书信,我们也了解到香港新艺术运动,尤其是新水墨画运动发展的一些历史细节。
第四场:两个传统
雷德侯(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院士)
毕斐(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教授)
赵无极,《无题(有苹果的静物)》(Sanstitre[Naturemorteauxpommes])1935-1936年,布面油画,46×61cm摄影:AntoineMercier
劳悟达(德国汉堡大学手稿文化研究中心成员,教授)
劳悟达在演讲中通过向大家展示赵无极的部分经典绘画、石刻画、石碑、陶瓷等作品,追溯书法原则在赵无极艺术中的运作。赵无极早年跟从祖父赵绍甫学习书法。正是1951年,与保罗·克利艺术的相遇,推动了赵无极重新审视自己的中国文化根源。书法的基本元素是点和线,书法的结构、组合和运笔原则蕴含着幻化无穷的潜能。书法的这些基本原则释放了赵无极内心深处的创造力,他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语汇。赵无极的艺术与谢赫提出的位列“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完全契合。
张晓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李昂(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
赵无极《向塞尚致敬》双联画,布面油画私人收藏2005162x260cm
余旭鸿(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
赵无极游走于东西文化之间,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西方现代绘画语言相融合。作为特展策展人,余旭鸿从“西湖氤氲”“塞纳光影”“大道无极”三个角度探讨了赵无极的艺术在中法文化交流及中西文明互鉴中的价值和贡献,以“熔铸古今,汇通中西”为主题,梳理赵无极艺术的坐标。2023年,“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和“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千年宋韵文脉的梳理与百年赵无极艺术的回顾,相互辉映。赵无极的艺术生涯起始于杭州,西湖孕育了“南宋四大家”的不朽名作,也是萦绕在赵无极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艺术现场。通过“谁能晓得我聆听、吸收塞尚和马蒂斯的教诲,再回到于我而言世上最美的唐宋绘画为我留下的这份遗产,花费了多少精力?”,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赵无极在远赴巴黎之后创作回归中国传统的初心。其一是从“直会人生、直看自然、直透人心”切入“源自内心需要的绘画”;其二是“有情有义的艺术”,观众直面赵无极的作品,直观感受艺术并得以感悟。
(注:本文据中国美术学院提供的速记与录音整理,未经演讲者本人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