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图书馆

6、王世贞:文武兼治主政郧阳留下佳话(选自“秦楚网”)

7、原杰:首倡建郧阳府安置流民40余万(选自“秦楚网”)

8、《道德经》传播第一人尹喜:从函谷关走来的“武当开山祖师”(选自秦楚网)

9、尹吉甫: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跃马定乾坤(选自“秦楚网”)

10、张三丰:武当派始祖张三丰,皇帝仰慕的“人中之仙”(选自“秦楚网”)

王世贞:文武兼治主政郧阳留下佳话

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聪明好学

郧阳位于中国的中心,自古以来就显得尤为重要,可谓是“平静则国安,动荡则国乱”。据史料记载,在明清两朝,在郧阳设抚台的205年间,对于关乎大局的郧阳抚治的选调,历来都极为慎重。所选抚治郧阳的封疆大吏,都是国之栋梁,且更换频繁。例如明嘉靖年间,更换郧阳抚治42人,足见郧阳抚治之重要。

在明万历二年,郧阳迎来了一位新的地方最高长官,他就是明朝中期的文坛领袖王世贞。当时的嘉靖皇帝把他由太仆寺卿擢升为右副都御史,提督军务兼抚治郧阳。

王世贞字元美,号凤州,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自幼有才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初任刑部主事,与李攀龙等六人相互唱和,史称“后七子”,主盟文坛达二十几年。诗词歌赋、戏曲散文、人物传记都卓有成就。《明史》称:“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平生有各类著作518卷,可以说著作等身,誉满天下。

这位文坛领袖出身官宦世家。据史料考证,王世贞的曾祖父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父亲官至兵部尚书。王世贞家学渊源,自幼便显示不凡的才华。他聪慧伶俐,天生有异禀,过目不忘。家族积累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

王世贞很早就表现出了吟诗作赋的才能。一次,他的老师骆行简分韵教他们作诗。王世贞分得一个“漠”字,当即出口成诗:“少年醉舞洛阳街,将军血战黄沙漠。”骆行简十分惊奇,告诉他:“你异日必将以文鸣世。”骆行简的褒扬无疑给了少年王世贞以极大的信心与鼓舞。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王世贞高中进士。他表示,将“感国恩之旁魄,则惟所以效追武之焜耀,则惟所以绳将以王氏有闻于世世哉,臣不佞庶几有望焉。”

改变文化贫瘠局面,建起郧阳史上首座“档案馆”

任郧阳巡抚那年,王世贞47岁,已是名噪天下的文坛领袖。从诸多历史资料的记载来看,王世贞主政郧阳时期,绝对称得上是“成绩斐然”。王世贞就任郧阳巡抚后,亲历档案事务,修建郧阳史上第一座“档案馆”。

由于王世贞的文人秉性,他的仕途充满坎坷,几起几落。在他43年的官宦生涯中,有21年赋闲在家。在给诸友人函中,他多次提及平生之志,表达了想成为兰台令史修史著作的愿望。档案情结对王世贞的深重影响,在他几十年的生涯中如影随行。

王世贞上任,驻于抚治中心郧阳府城都察院。他采取清屯田、兴水利等一系列措施,使郧阳府俨然成为重镇和名镇。他在振兴郧阳府的同时,仍难以割舍内心的档案情结,为明代郧阳府档案典籍的积累和保存做了大量工作。

王世贞是个视书如命之人。到郧阳担任地方长官,他深切感受到郧阳文化教育的落后,更为自己和同僚以及学府诸生们无书可读而悲叹。他在《郧阳藏书记》中感慨道:“今天下号为同文,而郧以僻陋故,去嵩洛图书国不千里,而邻于鹄形鸟言之民,抑何其不幸也。”面对这种落后的局面,王世贞立即行动起来,重人文教化、重典籍积累,以改变郧阳无书可读、无档可存的文化贫瘠局面。

万历三年(1575年),即王世贞到任第二年,他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购书。他派遣数名官员,分赴各地,历时数月购回包括十三经、二十一史,上至周朝下到明朝的重要史籍93部共3000余卷。

王世贞要求在这些史籍的封面和尾页加盖“郧阳抚治”印鉴,以示这些史籍为郧阳抚治所公有。同时王世贞在郧阳筑“牡丹亭”,题“清美堂”,将珍贵史籍专门收藏在“清美堂”之中。王世贞极力提倡读书,鼓励郧阳地方官员、府县绅士、府学儒生等前来借阅,读完后归还原处。

王世贞一生著书颇丰,《弇州山人正稿》和《续稿》两部类似全集的著述合计381卷、200多万字,其中大部分编撰工作都是在郧阳完成的。王世贞在郧阳还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共计写诗274首、文57篇。至此,郧阳府当年作为一个曾经流民逃难、流寇猖獗的“蛮夷之地”,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座“档案馆”——“清美堂”。

王世贞以一己爱书之心而惠泽郧阳,改变了郧阳诸生只知几种经书而不知“子、史、集”的状况,为郧阳文化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在潜移默化中,郧阳各方面发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文人治军不含糊,到任后实现军费自筹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文人,王世贞在巡抚郧阳期间还表现出了过人的武治才能。在国家财政无法保障地方军费的情况下,他上任伊始便推行军屯制度,不仅实现了辖区军费的自筹,还将军费上缴朝廷用于支援边关军事重镇。

王世贞到郧阳上任之后,迅速对地方实际情况展开了调查。他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的郧阳虽自战国就已有建制,时逾千载,周围仍是荒凉之地;直到明代天顺八年(1464年)才有土城之筑。12年后,此地设湖广行都司,统辖四省毗连之广大地域。所以他对此感慨:“郧阳古一村落也,强名之曰县,强名之曰郡,又强以都御史(行都司长官)居之。”而此地有抚治之设,“非谓是邦之土地、财赋、民物、人文之盛”,只是因为地扼四塞,山野辽阔,屯兵可镇四境,拓荒宜安流民而已。

当时的郧阳,自设抚治九十余年来,地方安靖,流民乐业,但集军政责任于一身的王世贞并没有安于现状。他是著名诗人、文坛领袖,更是封疆大吏、朝廷重臣,是统辖四省毗连之地郧阳抚台的最高军政长官。他知道郧境经设抚治以来,民安生业,故四境无事;他更懂得“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之理,昔日兵连祸结之地得以安靖,更赖卫、所驻屯戍守。但扼守之兵,又需足够的军饷、粮草。若军需不足,造成军队哗变,则其害更大于匪患,所以抚安四境必先稳定军队。而要稳定军队,则必须恢复、健全明初的军屯制。

在王世贞巡抚郧阳的那个年代,军饷主要靠中央政府拨付,但明朝中晚期内政腐败,边患不断,军饷往往不足。郧阳抚台为稳定军队,也不时向地方绅士借贷甚至摊派于百姓。郧阳地瘠民贫,这样自然会引起官民矛盾。所以他到任调查研究后,向中央政府报告了举荐、考绩等地方职守问题,更重要的是整治军屯制度,稳定军队,加强戍守的方案。他的方案得到兵部和皇帝的充分肯定,认为“咸切大计”即使用于边防也无不可。

王世贞在得到中央支持后,就雷厉风行地大力推行整治军屯制度的方案。并从郧阳延及汉中、商洛、南阳各府,并严格考核相应官员推行军屯制方面的职守。次年九月,经中央政府清查验收,王世贞整治军屯制度果然成效显著,郧阳驻军军粮全部来自三边屯田,且治军绝不滥用军费,更不中饱私囊。在明中晚期朝政腐败、各地官库亏空的时期,王世贞居然在自然条件恶劣的郧阳首创了库银结余之奇迹,看来文坛领袖也是从政治军之高手,更是明朝中后期腐败政治下难得的廉洁高官。

王世贞以其雄才大略创造了郧阳抚治自给有余的局面,但他并不搞“小金库”,而是胸怀全国大局,据实上报中央,并请求以其所节余的银两“接济九边”(指明朝北方九个军事重镇)。

心系地方百姓,奏报朝廷抚恤地震灾区

王世贞深谙“民心所向”的道理,在巡抚郧阳期间,他的亲民、抚民之举得到了百姓们的拥戴。他反思百年前项忠屠戮流民,天怒人怨;仰慕原杰功在社稷,惠及百姓的设府安置流民之举,也深切感受到郧抚四境百姓对亲民之官原杰的无比敬仰之情。于是,他还上奏呈请万历皇帝对原杰加以追谥,可能因为当年隆庆皇帝已赠原杰“襄敏”的谥号,万历皇帝未准此奏。

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王世贞的亲民、抚民之举。所以他在任期内不“以狱市扰困”(不以诉讼、买卖扰民)。历史资料显示,明万历三年五月初一到初三,他所管辖的郧阳、襄阳、南阳等地发生过地震。作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王世贞到地震灾区视察,还特意奏报朝廷,请求对灾民进行抚恤。地震之后,又久旱不雨,百姓焦虑如火,王世贞一边安抚百姓,一边从民所请著《祈雨文》,以告神灵。到六月中旬天降甘霖,旱象解除,王世贞如释重负,又欣欣然写《谢雨文》代民谢天:“……贞有百城,神泽所霖,勉勉我皇,祗供惠矜,务使云汉,流歌中兴。”

此外,王世贞在郧阳主政期间,还留下了大量文化作品。郧阳籍进士温如玉曾巡视荆襄、吴越、秦各地,后又以按察副使巡察吴地治理海盗,“所至皆卓然有声”。尤其是在江浙治理关乎国之大命的盐道,更是解决了积久的难题,官民两方无不称赞其贤能。王世贞感佩他政绩卓著,与他相交甚厚,常以书信往来。谁知温如玉42岁而逝,至王世贞任郧阳巡抚时,温如玉已去世5年。他亲往郧阳黄龙温如玉墓地凭吊,并写下1300余字的墓志铭,叙其一生行状,褒扬其为官之清廉,为官之贤能,慨叹其英年早逝,堪谓情真意切。

万历四年(1576年)农历六月初一,王世贞的弟弟王世懋出任江西布政使司左参议,取道郧阳,与兄长王世贞相会。王世贞见到久别的弟弟兴奋不已,兄弟俩促膝相谈,饮酒赋诗,互诉离别之情和别后见闻,并陪同弟弟登临武当山。

在这期间,兄弟俩还做了一件对于他们家族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为其父王忬立诗碑。正是由于他们以这种独特的形式将父亲诗句留存展示,才使得几百年后人们能够欣赏到王忬的绝美之作,也成为今天武当山碑刻档案的精品之一。

第一任郧阳抚治原杰:首倡建郧阳府安置流民40余万

山西人原杰,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任抚治荆襄等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以功升右都御史,再升为南京兵部尚书。著有《处置流民疏》。原杰是郧阳首任抚治,提议设郧阳府,置湖广行都司,增兵设戍,安置流民40余万人,给田附籍,授田定赋。处置郧阳流民问题安稳妥当,深得成化皇帝信任。成化十三年(1477年),因积劳成疾,卒于返京途中,诏赐太子太保。

郧阳抚治是针对流民问题而设立的特别巡抚辖区,管理川、陕、豫、楚4省的8府9州65县,是秦巴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原杰为当时十堰及周边地区的社会治理作出了杰出贡献。

考中进士,政绩显著被连连擢升

1417年出生的原杰,是山西阳城人。明朝正统十年,28岁的原杰考中进士,榜列三甲五十四名。30岁那一年,原杰被授予南京御史,不久改到北京。后来他巡按江西,也就是代皇帝巡察地方,接着巡按顺天府。由于公道正派,处事果断,提升为江西按察使。原杰一身正气,不畏权贵。

巡按江西时,捕获诛杀强悍的大盗,违法作乱的人收敛了自己的行为。他巡按顺天府时,顺天府发大水,放牧官家马匹的人缺乏草料,许多马匹死去,官吏责令他们赔偿,原杰上书请求免于赔偿。他还建议用输送粮食换取食盐运销权的方式,发给盐引凭证输入米来赈济饥荒。他的奏疏呈入后,被户部阻止,但景帝最后还是听从了原杰的建议,破格提升他为江西按察使。原杰揭发宁王朱奠培淫乱的事情,革去他的护卫。因突出的政绩,原杰被赐诰命奖赏。

成化二年,原杰在山东就任右副都御史,巡抚该地。遇到荒年,他设法赈济救灾,使百姓没有流离迁徙。他被召回任户部左侍郎,仅次于部尚书之职,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财政税收等重要事务。当时黄河改道没有规律,改道后形成淤塞,军民在淤塞的地区开垦种植,奸徒却说那些地方是园场屯地,献给王府以邀赏赐,王府便总是据为己有。原杰奏请将献出田地的人贬去戍边,并给接受土地的人加罪。

江西盗贼起事,因原杰曾两次到那里做官,深得民心,皇上下诏派他去治理。原杰逮捕并杀了600余名盗贼,其他的全部解散。原杰不负皇命,治盗有功,改任左副都御史,被召回京城佐理都察院事务。

明代中期,荆襄山区流民聚集,暴乱频发,朝廷两度派兵镇压,但为生存而聚集于此的流民去而复聚。朝廷一直苦无良策,后来皇帝听取大臣建议,命原杰以都察院左副部御史之职前往荆襄抚治流民。原杰奏请朝廷在郧县设立郧阳府、郧阳抚台,开创了郧阳山区的安定时代。

不辞劳苦,踏遍深山问民生

原杰深得明朝廷赏识,不断“超擢”(破格提拔),“拜”、“召”、“迁”(升官),且“治行闻,赐诰旌异”(皇帝下诏书表彰特殊贡献)。成化帝认为原杰“足办大事,遣巡抚疆理以筹之”,让他挑起了抚治郧阳流民的重担。

原杰为官清廉,敢作敢为,皇帝多次下诏表彰其特殊贡献。59岁那年,原杰以钦差大臣的名义赴郧阳,踏遍所有郡县,深山穷谷,无不亲至,探查民生,宣传政策。他以求真务实、事必躬亲的扎实作风,会同鄂豫陕三省各级官员,逐村逐户登记无籍流民。共登记愿留郧附籍流民123371户,438644人。愿归原籍者16663户,273752人。也就是说,愿意留下来生活的,即安本地户口,愿回老家的,送你回老家去。然后,原杰又率三省官员实地踏勘合议,议定设府诸事。

随后,原杰将调查情况申奏朝廷:“流民因原籍差、粮浩繁及畏罪弃家偷生。置有田土,盖有房屋,贩有土产货物,亦不过养赡家口,别无非为事。端若一概逐遣,尚恐去而复来……仰遵谕旨编附各州县应当差、粮,严立禁条,用杜将来。此非一时之安,实为永远之计……”

在向朝廷奏报详细调查情况的同时,原杰还深刻剖析了流民们背井离乡、流徙四方的根本原因,当时苛捐杂税十分繁重,土地兼并、鲸吞民田十分突出。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标本兼治的方法。原杰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代民立言,为民请命,要求朝廷减轻百姓赋税徭役,有其屋,耕其田,只有这样才能使大量流民安居乐业。

以人为本施良策,终使流民安居乐业

民以食为天,安家落户、分置田产才是流民的治本之策。解决流民吃饭问题需要大量土地。原杰带领各级地方官员和广大军民掀起了大兴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大规模改田造地,修堰塘等水利工程。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推广水稻、水麦的种植面积,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如,郧县修建的武阳、盛水二堰一直使用到现在。在县城南六十里处,修建堰塘,改造成了大片良田。经过后几任巡抚的不懈努力,郧阳抚治区域新开发土地三十多万亩,这对流民的长治久安发挥了根本的作用。

原杰还重视汉江防洪设施和饮用水源的建设,修筑汉江堤坝御洪以防水患,在郧县城先后开凿二十余口井解决了军民吃水问题,减少了传染病对百姓身体健康的危害。此外,原杰向朝廷申奏设立郧阳府及流民的安抚意见,朝庭全部准奏。他设计了有利于抚治流民的新的跨省域区划。在郧县县城所在地增设郧阳府。从原竹山县划出尹店新设置竹溪县,划出原郧县的武阳和原上津县的津阳新设置郧西县。这样,新的郧阳府统领郧县、房县、竹山、竹溪、郧西、上津六县,以后又增辖保康县。选调才干卓著的河南邓州知府吴远任郧阳首任知府,管辖七县。

在郧县同时新建立郧阳抚台(巡抚)衙门,与都察院合署办公(因为原杰任督察院左副督御史),统辖湖广(当时全国共有13个行省,湖广行省即现在的湖北和湖南)的郧阳府、襄阳府、荆州府,河南的南阳府,陕西的汉中府、西安府。后来又把湖广的安陆府等州府纳入抚治范围。因为郧阳地处鄂豫川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地带,便于辐射管理。这样4省之域的8府9州65县均在郧阳抚台的管辖之中。

为了加强流民的军事管制,移湖广行都司驻郧阳,行都司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当时全国共设五个行都司:湖广行都司、陕西行都司、山西行都司、福建行都司、四川行都司。并调治军经验丰富的原湖广行都司最高长官都指挥使柴政亲临郧阳领兵,分隶七卫八所,官兵最高峰达到十几万之众,在郧县城设立郧阳卫。强大的军事力量,对新设辖区的流民遣送、叛乱平定、维护社会安定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郧阳抚治设立后,郧阳即成为鄂豫川陕毗邻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区域性中心,使鄂西北在历史上首次成为独立行改建制的地区,对本地区今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奏请朝廷统筹财力,郧阳府城得以建成

虽然早已被淹没水下,但提起曾经气势恢宏的郧阳府城,至今还被十堰人津津乐道。而要知道,在数百年前,这座集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城池,也出自首任郧阳抚治原杰之手。

郧县设府之前,县城并没有城墙,依凭西北的高山岗和东南的汉江为城防。直到明天顺八年(1464年),知县戴琰才筑土墙以防御攻击。在郧县设郧阳府后,同时设置辖四省之域的郧阳抚台,还有领军十余万的湖广行都司。一个小小的郧县城,突然增设高级行政管理机构,还有相应的财经、军事、教育等系统,弹丸之地远远不能容纳繁多的新设单位,必须大规模扩建。

于是原杰立刻上奏朝庭,需统筹各方力量共同筹建,皇帝即下令责成湖广行省举全省之力,迅速组建力量,抓紧修筑,限期完成,以抚流民。也就是说,郧阳府城建设是由明朝中央政府下的任务,全省统筹财力,军方与老百姓合力修建的。在郧阳府城建设中,时任湖广行都司都指挥使柴政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他牵头组织部队官兵负责拓展郧县城、修建府署等工程,首任郧阳知府吴远督阵,积极组织民工,由此掀起了军民齐上阵、兴建郧阳城的建设场面。

沿郧县旧城基扩大规模,建成周围长度八百余丈、高二丈四尺、设有六道城门的新府城,东西南北四门分别称为宣和门、平理门、迎薫门、拱辰门,皆有四坡重檐门楼,极为宏伟壮观。东、西、南三门皆有瓮城。另附建小西门、小南门,以便出入。府城东开凿护城河以阻隔,西、南凭汉江为天堑,北踞山岭筑城墙。府县各级衙门、街道、集市、祠堂、庙坛排布井然有序。原杰还特别重视教育事业,兴建府学,广开教化。

建成后的郧阳府城,凭郧山,临汉水,控扼四省毗连之地六十余县,真正是繁华昌盛,气象峥嵘,有省城之规模与气概。也正因为因此,当时的郧阳成为鄂豫川陕四省毗连地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中心。

至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新建府城仍不能满足需要,时任巡抚章焕于城东北将城墙扩筑两百余丈,并增设小东门(时雨门)。至此郧阳府城共有七门,全国罕见。终使郧城固若金汤,易守难攻,被誉为“福城”。经过郧阳后来历任巡抚的建设,逐步修通了以郧县为中心通向外省的四条通道:一条往陕南汉中,一条往西安,一条往河南南阳,一条往四川。沿途商旅不绝,公文四达,对推动郧阳山区与外部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郧阳抚治存在的200余年,郧阳府500多年的辉煌,原杰劳苦功高,功不可磨。

《道德经》传播第一人尹喜:从函谷关走来的“武当开山祖师”

2500多年后的今天,深秋的仙山武当,道家弟子们在随风飘落的黄叶下高声吟诵“道可道,非常道……”此时的他们,在品味《道德经》博大精深的同时,也许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函谷关前,周朝守将拦下一位骑着青牛从远处走来的老人,这才诞生了道家经典《道德经》。

虽然不是十堰人,但曾为函谷关军政主管的尹喜,却是武当山有记载的第一位修道者。尹喜是周康王时期的大夫、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他还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历史上公认的《道德经》传播第一人。

软磨硬泡拜师,得道家经典《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这部由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可谓是家喻户晓。就连不少幼儿园的稚童,都能随口来上两句。但在《道德经》的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主角,除了老子还有致力于传播道家文化的尹喜。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写道:“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段记载,跟后世流传的尹喜请老子写下《道德经》的过程几近相同。

相传,尹喜生于邽县,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尹喜的母亲姓鲁,生下的尹喜有异于凡人的仪表。少年时期,尹喜饱览古籍,喜欢阅读三皇五帝、八卦、姜太公等方面的书籍。后来,尹喜博学多能,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成年后,尹喜出门游学,饱览山川,并在终南山与周至县附近搭建一座草楼,用以观察天象。对于尹喜的能力,周康王早有耳闻,于是拜他为大夫。

尹喜官至函谷关关令。一天,他观察到函谷关东边有紫气,判断有圣人要从函谷关经过,便命守关将士注意过往行人,遇到气度不凡的人要及时报告。同时,他还亲自到关前打扫道路,以迎接圣人到来。几天后,老子骑青牛从函谷关前经过,被尹喜拦下。

尹喜热情地将老子迎入自己居住的官舍,诚心拜老子为师。老子在尹喜的官舍内居住三个多月,尹喜每天求教学问。之后,尹喜谎称身体有病,向周康王辞官,然后带着老子回到自己之前搭建的草楼里居住,每天斋戒问道,再三恳请老子著书立说,以惠及后世。在尹喜的软磨硬泡之下,老子写下了分上下两篇、共计5000字的《道德经》。

拜了老子为师,并得到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后,尹喜又跟着老子一起出函谷关往西,沿路讲学教化世人。从大型辞书《道藏·尹喜传》《水经注》等书中可以看出,老子西行主要活动在渭河中上游一带,除了伯阳柏林观(天水麦积区伯阳镇著名古刹)、讲经台等地之外,他们还去过老君台、玉泉观、崆峒山、敦煌等地。

尹喜钻研《道德经》,写下著作《关尹子》

关于尹喜与老子之间的故事,至今流传最为广泛的有三个版本。这三个版本的故事虽然在细节上有不少区别,但大体意思基本一致,讲的都是尹喜如何软磨硬泡拜老子为师,并获得《道德经》的过程。这些故事无法考证真假,但从诸多留存至今的史料文献和文化古迹中,我们不难发现尹喜与老子结下深厚的师徒情缘。

相传尹喜拜老子为师后,托病辞官,随老子一起西行,受尽千辛万苦。两人在伯阳龙山上筑庵讲道,一住多年。老子日夜著书立德,修行练功,经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讲给尹喜。老子为了使其学说得以广泛传播,将所著《道德经》授于尹喜,独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铭记师父教诲,虔心研读《道德经》五千言,能解其奥妙,释其玄理,又自著九简,名曰《关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经九篇),既高深又广大,深得历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后成了道家经典之一,收录在《百子全书》之中。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了一个故事:老子到函谷关后,被尹喜的诚心感动,停留了几天,并向他传授修炼的方法,还写下《道德经》。临别时,老子跟他约定,1000天以后在蜀地相会,然后就浑身发出金光飞到天上去了。老子走后,尹喜一面刻苦修炼,一面整理老子的著作,写成一部道教经典,还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了一部叫《关尹子》的书。1000天到了,他就按照约定前往蜀地和老子相会,老子称赞他的成就,并封他为无上真人,一起升到天上去做神仙。

在天水市东面的伯阳镇,早在元代就建有老子、尹喜的道观,里面奉祀老子的道观称柏林观,又有讲经台。山后数公里有尹道寺,称“尹喜故里”。其殿前有楹联一幅,曰“华章九篇入百子,经文五千诵道德”。可谓对尹喜思想的恰当概括。

在《甘肃新通志》《秦州直隶新志》《天水县志》等古籍中也有记载:“尹喜故里,在县城东三十里之伯阳渠北山上,有尹道寺。”《中国名人大字典》载“尹喜,天水人”。《秦州新志》载:“柏林观中祀老子,又有讲经台,山后十余里有尹道寺,为关令尹喜故里。”

《庄子·天下篇》概括其思想为:“以本为精,经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吕氏春秋》谓:“老聃贵柔,关尹贵清。”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对《关尹子》推崇备至,认为:“方士不能到,先儒未尝言,可仰而不可攀,可玩而不可执,可鉴而不可思,可符而不可说。”《关尹子》在《百子全书》列在《道德经》前,可见其书的分量了。

尹喜入武当潜心修道,留下许多遗迹

尹喜是否如愿在三年后与恩师老子再度会面,我们并不知晓,但在武当山上的三年潜心修行,使他对《道德经》悉臻其妙,著下《关尹子》九篇,将《道德经》的精髓发扬光大。公元五世纪,南朝人郭仲产《南雍卅记》载:“武当山有石门石室,相传云尹喜所栖之地。”武当山大顶之北有“狮子峰”,岩壁上有尹喜岩,一名仙岩,其下有涧名牛槽涧、青羊涧,留传有老子会访尹喜的神话故事。

元代罗霆震呤《尹仙岩》诗曰:“道之所隐即仙灵,心印函关道德经。不待邛州乘鹤去,此山仙己是天崖。”

关于尹喜其人,我们至今未找到他确切的生卒年代和详细的生平事迹,但历代武当山志都记录了他在武当山活动的踪迹。

“师子峰(‘师’通‘狮’),在大顶之北,第一天门之上。苍峦突出,踞镇云端,俨然师子之形,下即尹喜所栖之地。非策景排空之士,曷能居焉。”“隐仙岩,一名尹仙,一名北岩。在竹关之上。高耸云烟,俯视汉水。石如玉壁,呈瑰纳奇。古神仙尹喜、尹轨所居。历代神仙多炼大丹于此,丹室炉灶存焉……”“尹喜岩,一名仙岩,展旗峰在北,翠峦耸笔,玉涧调琴,昔文始先生隐此。下有一涧,名曰牛漕。太上隐化访喜,青牛卧此。因以名焉。”元朝武当山道人刘道明所著的《武当福地总真集》里面,有许多关乎尹喜隐居武当山的记载。

不仅有志书记载,记者在武当山也找到诸多与尹喜修道有关的遗址遗迹:尹喜岩、隐仙岩、隐仙洞、青羊桥、青羊涧、老君堂、老君洞、太上观……毋庸置疑,尹喜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到武当山实践、传播道家思想的历史人物。正因如此,尹喜被尊称为“武当开山祖师”,道家徒们尊称其为“玉清上相”。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历史学教授、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分析,当年尹喜朝拜大顶的过程,应该是非常艰难的一次旅行。“在武当山的深山密林中,除了高大的乔木外,还有密密麻麻的灌木,灌木之间还有藤萝密布。在这样的环境下,人要通过非常困难。尤其是在夏秋季节,人几乎没有办法通过。只有在冬天草木凋零的时候,才有可能向前推进两三华里,慢慢接近大顶。”杨立志分析,这个旅行并不是一天完成的,可能经过了若干年。

跨越千年历史,武当成为道家圣地

尹喜获得《道德经》进入武当山修道,这一点可以说是毫无疑问。那么,尹喜为什么要辞官离开函谷关呢?他为什么会选择到武当山?历史学家推测,当时的东周王朝经过200余年的苦苦挣扎,变得孱弱腐朽。混乱的朝政令尹喜心灰意冷,他不愿继续在这个乱世中随波逐流,决定弃官归隐。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静思好学,知识渊博。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远近闻名。尹喜一直仰慕老子的丰富学识,赞同他的治国主张,才会诚心拜师。

杨立志介绍,尹喜可能认为这两个地方离当时的统治中心太近,或是离战乱的地方太近,不适合他归隐。尹喜继续向南走,遇到一座巍峨的大山武当山。

历经艰辛,尹喜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当山呢?其西北部是秦岭山脉支脉,西南部为神农架。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水谷地从西向东延伸,武当山正好耸立于其出口处,正是道家梦寐以求的修道之地。

自函谷关一路奔波而来,尹喜终于找到心灵的皈依。从此,《道德经》从武当山流传,武当也与“道”结下绵延千年的深厚情缘。

尹吉甫: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跃马定乾坤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唐朝诗人卢纶的这篇名作,常常被认为描述的主人公是力大无穷的飞将军李广。实际上,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跃马定乾坤”的西周太师尹吉甫。

出生于公元前852年的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编纂者,中国诗歌的创始人。在这位历史名人去世近3000年的今天,关于尹吉甫的故事还在民间广为流传。他的出生地在哪里?他有过哪些历史功绩?他与君王之间又有着哪些脍炙人口的故事?

献白茅颂岐山,尹吉甫初见君王得赏识

历史文献记载,尹吉甫是周宣王姬静时期的重要功臣,君臣二人相互赏识。

相传,尹吉甫从家乡楚地第一次到京城(现在的西安)参见周宣王时,献上了家乡特产白茅。当时,将原本浑浊的米酒变为更高品质的清酒所用的辅助工具正是白茅。而这次以献白茅开始的君臣会面,一开始就让宣王对尹吉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宣王问哪里的白茅最好,尹吉甫不仅说自己家乡的最好,还顺便介绍了家乡房陵。“房陵附近百草丰茂,曾经是神农帝采药尝百草的地方。”

除此以外,令周宣王对尹吉甫印象更加深刻的是,他一见面朝拜便即兴吟诵了一首歌颂岐山的诗作:“天作高山,大王荒(有)之。彼作矣,京慨自吉弋,文王康之。彼徂矣,歧有夷之行(道路)。子孙保之。《诗经天作》”(译文:上天生成高高岐山,太王奄有岐山原野。他惨淡耕作,文王继承发扬它。那万民前往岐原归依啊,岐山虽高有平坦大道。子子孙孙永保万年。)

这首诗中的岐山,正是周部族发达兴旺的象征之地,歌颂岐山,也就是歌颂周王室、周天子。

周宣王听到过不少颂词,但像尹吉甫这样有文采、有意境的,还是头一回听到。宣王有心把尹吉甫留在镐京,辅佐王室,但一时还拿不准。过了几天,宣王出猎,召尹吉甫随同。

猎场在镐京南面的终南山。在猎场中,宣王对御驾前不停飞掠、奔窜的小禽小兽没有多大兴趣,很少张弓搭箭对准它们,只管驾车向猎场深处驰去。尹吉甫驾车跟在后面,突然发现不远的树丛中有一只猛虎,宣王却完全没有察觉。

尹吉甫失声惊叫:“天子,有虎!”与此同时,尹吉甫挥动手中的鞭子,四马着力,很快接近御驾。说时迟,那时快,尹吉甫丢掉马鞭,取下腰间的弓箭,并在奔跑的马车上搭弓射箭,咔嚓一声响,不远处火星四迸,那只虎却一动不动。车队停下,一行人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块形如猛虎的巨石。再看那支箭,不但箭镞射入石内,连箭杆上的羽毛饰物也深深嵌进石身。

宣王称赞说:“真是神箭!我听过你吟诗,想不到你还有武功,箭射得这样好。”

经过一系列的接触和反复考验,周宣王认为尹吉甫是一名难得的文武全才,于是将其留在身边辅佐朝政,还拜其为师。

国宝“兮甲盘”铭文,记录尹吉甫赫赫战功

2017年7月15日晚,杭州一拍卖会上,南宋宫廷旧藏、西周重器——国宝“兮甲盘”亮相中国青铜器专场。这尊高11.7厘米、直径47厘米的“兮甲盘”,正是尹吉甫的遗物。

“兮甲盘”因制作者兮甲而得名。兮甲,字吉父、吉甫,即尹吉甫。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父,而吉父指的就是尹吉甫本人。“兮甲盘”内底铸铭文133字,记述了西周太师尹吉甫遵天子之命征伐严允,获得战功而受赏赐一事。此盘对于研究西周的官制、战争、封赏、税赋、奴隶、贸易管理、文化及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南宋文人张抡《绍兴内府古器评》卷中有记载:“周伯吉父匜盘,铭一百三十三字。”张抡文中所引文字均见于盘铭。“兮甲盘”铭文验证了《诗经·小雅·六月》中的“文武吉甫”就是兮伯吉父。

元朝书法家、藏书家陆友仁《研北杂志》记:“李顺父有周伯吉父盘一百三十字,家人折其足,用为饼盘。鲜于伯枢验为古物,乃以归之。”说的是元朝宰相鲜于枢喜收藏,一次,他在僚属李顺父家发现一只铜盘,已被家人折断盘足作为饼盘,鲜于枢细心考察,断定是古代器物,遂将盘收藏。此盘就是有长篇铭文、传世西周重宝“兮甲盘”。

“兮甲盘”铭文清晰可辨:唯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略伐猃狁于彭衙。兮甲从王,折首执讯,休亡泯,王赐兮甲马四匹、驹车。王令甲征治成周四方积。至于南淮夷、淮夷旧我帛畮人,毋敢不出其帛、其积,其进人、其贾,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命,则即刑镤伐。其唯我诸侯、百姓、氒贾无不即市,毋敢有入蛮宄贾,则亦刑。兮伯吉父作盘,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专家对“兮甲盘”上的铭文进行了翻译,其大意为:公元前823年,周宣王下令让尹吉甫率军队讨伐猃狁于彭衙。尹吉甫遵从天子之命,打败敌军并将其消灭。周宣王奖励尹吉甫良马4匹、马车1辆。之后周宣王又命令尹吉甫到成周(今洛阳)征收和治理四方贡赋。至于南淮夷、淮夷原向我周朝交纳田亩贡赋的农人,不得欠缴其贡帛和粮赋,其商贸交易必须按次序就市。若胆敢不执行周王命令,则予以刑罚、镤杀或征伐。唯其提请各地的诸侯、百姓、商贾注意,在从事商贸时要在规定的市肆进行,不得到荒蛮犯上作乱的地方去做生意,否则也要刑罚。

专家考证,尹吉甫出生地在十堰房县

近年来,关于这位历史名人的出生地,出现了3种不同版本的说法。有人说他是十堰房县人,有人说他是四川泸州人,也有人说他是河北沧州人。不过,经专家学者多方考证,确认尹吉甫是房陵人,也就是如今的十堰市房县青峰镇。

说尹吉甫是西周封钜(今河北沧州南皮)人的依据是:尹吉甫在沧州南皮的碑文尚存。尹吉甫墓位于河北沧州南皮县城东3公里处,墓碑现存于该县文保所。

说尹吉甫是古蜀国江阳(今四川泸州石洞)人的依据是:陈鑫明在《周太师尹吉甫故里石洞》一书中称,早在西汉,杨雄就在《琴清音》中记载了尹吉甫之子伯奇投江自尽后,吉甫抚琴追思的故事。东汉文学家蔡邕,则对吉甫弹奏的琴曲《履霜操》作了题解。到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33“江水”中,记述江阳县(泸州古称江阳)时,抄录了西汉文学家杨雄记述尹吉甫之子伯奇的悲惨遭遇,这是中国古典文献中关于尹吉甫为古蜀国江阳人的最早记载。抚琴台遗址“琴台霜操”,乃古泸州八景之一。

此外,陈鑫明还考证出,泸州市龙马潭区石洞街道高山村就是尹吉甫的出生地,纳溪区丰乐镇有尹太师夫人马氏墓地,尹氏宗祠和尹氏族谱及各种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等历史文献,“这些都可以证明,尹吉甫是泸州人”。但是,泸州除尹吉甫遗留传说以外,并无其他历史遗迹。

实际上,早在多年前全国诗经研究专家就确定:尹吉甫的出生地和安葬地均在房县。近年来,房县青峰镇还发现了尹氏宗祠、族谱和墓葬等文物遗址,并经过国内众多诗经研究专家确认。尹吉甫出生在房县,安葬在房县,已成为史学界公认的事实。

成书于南宋理宗嘉熙三年的《方舆胜览》中就说尹吉甫为房陵人。尹吉甫死后,葬于十堰青峰山,今碑文尚存。明嘉靖年间,知县夏维宁为其专修一坊,曰:“忠孝故里。”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重修十堰房州县城,曾石刻“忠孝名邦”四字镶嵌于东门城楼。唐、明、清时期湖北省地方志《郧阳府志》中都记载说尹吉甫是十堰市房县青峰人,留有历史遗迹。清代贡生张开隐也有咏房州青峰佳景云:“记得房陵古号州,青峰更见景多幽。山为文峰峦环绕,寺有清泉水长流。同治年间仙佛在,尹公墓侧断碑留。”舒新城主编的中华书局1947年版《辞海》载:“尹吉甫:周房陵人,宣王修文武大业,进迫京邑,奉命北伐,逐之太原而归。”现仍有《诗经》诗句在湖北一带盛传。

四处墓址,终被证实葬在房县

尹吉甫被赞颂为“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关于尹吉甫去世后葬在哪里,也是迷雾重重。陕西西安市大仁村护国将军尹吉甫墓、湖北十堰市房县的松林垭、河北南皮的将军坟、山西平遥的尹吉甫墓都曾被认为是尹吉甫的埋葬之地。

在陕西省西安市的长安区有个郭杜街办,原先叫郭杜镇,是明清时期长安八大镇之一。郭杜街办下辖一个大仁村,相传原为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墓冢所在地,因而得名“冢仁村”。相传尹吉甫因战功显赫,死后葬周文王、周武王墓旁。所以这个村子又被称为“尹村”。长安方言“尹”读为“仁”,谐音为“仁村”。

位于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城西北5公里黄家洼村西南处,有一座古坟被称为将军坟,封土高1.9米,东西长5米,南北宽2.5米。清乾隆皇帝甫巡,曾命官员到坟前祭奠,并刻石立碑(现碑已毁)。今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有关专家多次考证,该处关于尹吉甫墓来历的传说不实。专家学者多认为,该墓是南皮尹氏家族后裔筑坟,只是为纪念尹吉甫而修建的纪念性墓。

山西平遥也有一处“尹吉甫墓”。史料记载,尹吉甫曾在今天的平遥增城筑台、抵御猃狁。平遥古城将尹吉甫奉为“平遥建城之祖”。据说,当年尹吉甫率军出征时驻扎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尹村,而回师时驻扎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尹回村,两村之间相距约10公里。平遥人为了纪念尹吉甫的造城之功,修建了尹吉甫庙、尹吉甫衣冠冢,用于后人凭吊,并将东门城墙上的大平台称为“尹吉甫点将台”。有一处古书院被命名为“卿士书院”,卿士指的也是尹吉甫。

经专家考证,最终证实尹吉甫死后葬在了他的出生地房县青峰镇。

相传,周宣王病危时,托付尹吉甫等几位大臣辅佐周幽王继续振兴大业。但周幽王沉迷于酒色娱乐,不理朝政。尹吉甫多次进谏,严词规劝,幽王充耳不闻,据不纳谏,并任用奸佞,倒行逆施,尹吉甫愤然辞职,告老还乡。幽王七年(西历前775年),78岁的尹吉甫遭受连续打击抑郁而逝。幽王知道后,赐他金棺厚葬。尹氏家族为了防止盗墓,修建了真真假假12座墓,分别位于房县的青峰山和万峰山等12个地方。

在12座墓中,已确认为尹吉甫真实墓地所在地的是一座人造山,这座山就在青峰镇政府对面,古代叫尹家山,新中国成立前还有很多关于尹吉甫的石碑,世代都有守墓人为其守墓。这个地方现名为松林垭。

武当派始祖张三丰,皇帝仰慕的“人中之仙”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曾派人往武当山送过一封信。信中,这位皇帝言辞恳切地表达自己对一位“仙人”的仰慕,并企盼能见上一面。而这位令皇帝仰慕的“仙人”,正是名扬天下的太极宗师、武学泰斗张三丰。

张三丰,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自古以来,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在人们心中,这个外号为“张邋遢”的道人是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中之仙。我们不知道他生于何年、卒于何日,但大量史料记载,他曾在武当山修行,并创立了武当派。无论是在金庸笔下的江湖中,还是在文史资料中的蛛丝马迹里,张三丰都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高人。

张三丰生于何地,全国各地有至少30种说法

张三丰,名全弌(读音yī,是“一”的异体字),字玄玄,元末明初著名道士,熟悉三教经书,与人谈论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明洪武初年,附均州(今丹江口市)芝河里道籍,以全真法修于武当山,曾任五龙宫住持。心与神通,有先见之理,曾预言:“武当山异日必大兴。”20多年后,永乐皇帝命大臣率20余万军民夫匠敕建武当山宫观,武当山道教呈现鼎盛局面。

张三丰是一代武学宗师,传说练就不死之身。据称,其人长相不凡,大耳朵大眼睛,龟形鹤骨。他的络腮胡子像钢丝一样,头上梳了个抓髻,喜欢在手中拿一方尺。无论寒暑,只穿一身道袍、一件蓑衣。高兴时穿山走石,疲倦时铺云卧雪。与之谈经论道,无所不通,人人皆以为他是人中神仙。

在2007年出版的《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一书中,考证张三丰卒年应在明天顺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寿为212岁。这是历史上少有的超长寿,令人刮目相看。《明史》记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紫霄俱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明朝历代皇帝坚信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张三丰还活在世界上,纷纷给其封号。明英宗朱祁镇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朱见深封其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朱厚熜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张三丰在武当山有徒弟6人。永乐年间钦选各派道士充实武当宫观,均奉张三丰为祖师,故影响很大。明清以后,武术界多称张三丰为武当内家拳、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汲取中华传统养生医学知识,丰富发展了武当山内家功夫,推进了武当山养生医学的发扬光大。这位被称为“活神仙”的武当派始祖,直到今天还有众多学者在开展关于他的研究。

在众多的研究话题中,张三丰到底是哪里人,至今没有定论。2018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拍摄过一部关于张三丰的专题节目,其中就提到这个话题。摄制组在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坑池村发现一套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修的张氏家谱,家谱中记载:“第一世—第二世—第三世—第四世—第五世”和与之对应的“八二—绍定—子冲—五十—涧公”。当地人推测,张三丰的祖籍可能是邵武。因为清光绪年间《邵武府志》中记载:“明张子冲,号三丰,俗名邋遢,邵武勘下(今和平镇坎下村)人。”而且《闽书》中也有类似记载。

实际上,类似的说法及推测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过。四川、陕西、湖北等省、市的一些地方志中都有关于张三丰的记载。据粗略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关于张三丰籍贯的说法竟然多达30多种,但都没有确凿证据加以佐证。

“人间神仙”来去无踪,皇帝多次下诏求见未果

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的一封亲笔信送往武当山。送信人是朱棣深信的一位叫孙碧云的道士。在信中,明成祖言辞恳切,称孙碧云的师父为“仙人”,并表明自己仰慕“仙人”已久,渴望能见其一面。信中所说的仙人,就是当时人称“活神仙”的张三丰。在历史传说中,仰慕并想与张三丰见面的皇帝不止朱棣一人。据说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曾两次下诏,请张三丰入京。

相传在至正年间,张三丰曾返故里扫墓,复入燕京,昔日故交皆已过世。在西山遇到邱道人并与之叙道,乃知邱为早年相遇之高士。别后复至秦蜀,又游荆楚之吴越,侨寓金陵,传道沈万三。后仍入秦,居金台观。

至正十九年九月二十日阳神出游,弟子杨轨山以为羽化,置棺收殓,适阳神回归。张三丰念杨轨山朴实善良,遂携其隐去。后二年,元朝数尽,明主未立,张三丰又结庵武当山,搜奇揽胜。他见遍山宫观毁于兵火,乃言“此山异日必大兴”,遂领道众将各处宫观废墟一一清理,草创庙观以延香火。时授高足有邱元清、卢秋云、张振洋、叶阳、张景涛、孙碧云,张守清也得与张三丰相交,结为道友。

洪武十七年至十八年间,朱元璋两度诏请张三丰入京,皆避而不见。洪武二十三年,张三丰离开武当山复作云游。洪武二十五年,张三丰遁入云南。永乐年间,朱棣又命侍读学士胡广诏访张三丰,岂料胡广在武当山与张三丰遇而不识。

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调集军民工匠20余万众,经十年,建成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等庞大工程建筑。其时张三丰混迹于民众之中,朱棣派人屡访不遇。

还有一种说法,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张三丰曾出手相助,助其夺取江山,朱元璋登基后多次派人寻找张三丰。明成祖时,朱棣自诩真武大帝化身,“北建故宫,南修武当”。朝廷圣旨封武当山,于是龙虎、武当、华山、九华、茅山、罗浮诸山,道宗极盛。

修行期间创立武当派,武当名号因其响彻江湖

无论是在金庸等人的笔下,还是在中国诸多武术门派中,自古以来武当派的名号响彻江湖。而让武当派声名远播的,正是始祖张三丰。

中国武术驰名天下,源于佛道两家的修炼方法,一为少林达摩,一为武当张三丰,所以素有“南尊武当,北崇少林”之说。张三丰创立的武当派内家拳博大精深,诸如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纯阳拳、混元拳、玄武棍、三丰掌等,都注重内功,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与道家清静柔弱、淡泊无为的主张相合,注重行圆取象,尚柔文静,不躁不僵,阴阳消长,八卦演变,五行生克,据此追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还道,增智开慧的境界。

张三丰是金庸先生笔下一个经典的武侠人物形象,无论是港台还是大陆都拍摄了很多有关张三丰的影视剧,尤其是《倚天屠龙记》高达11个版本。塑造这个经典影视人物形象的演员有李连杰、何家劲等人。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却演绎出了张三丰的另类人生。

如今,在武当山景区的逍遥谷谷口,几乎每天都有武当功夫表演。这条全长9公里的峡谷内,草木茂盛郁郁葱葱,山涧溪水清澈见底,武术剧场、道教代表人物雕塑点缀其间,风景异常美丽。相传太极宗师张三丰、明朝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当年就是从逍遥谷登上武当山的。

主张三教合一,思想学说影响深远

关于张三丰的传说数不胜数,相传他不仅是武当派始祖、太极拳始祖、武学泰山北斗,同时还是民族英雄、龙行书法始祖。此外,张三丰还曾在14岁时考取武状元,18岁时担任过县令,后来辞官出家,隐世修道。

张三丰之所以成为中国道教史上的传奇人物,关键是他的思想学说出众,影响深远。像他的《无根树》《大道论》等作品体现了中国千年文化智慧,其中尤以《无根树》受世人推崇与喜欢。正如张三丰自己所言:“道法流传有正邪,入邪背正遍天涯。飞腾罕见穿云凤,陷溺多成落井蛙。难与辨,乱纷哗,都将赤土作丹砂。要知端的通玄路,细玩无根树下花。”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树若无根,必不久长。人生在世,生老病死,忽在忽亡,百年岁月,石火电光,亦如树之无根也。”张三丰的二十四首丹道名篇以《无根树》为名,意在警醒世人,看破浮生梦幻,早修性命。

张三丰主张三教合一,提倡内丹修炼,积善累德,说:“儒也者行道即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人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张修道者,就是修“阴、阳、性、命”之道,并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故而,他的内家拳在继承古代武术攻防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易》中原理,参以道教内丹功法的经验,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THE END
1.宋琳谈“现代性与诗学回归”阿襄时空博客梅州博客宋琳:这也是件有意思的事。到了国外,这种空间远离一定程度上给我一个机会去重新看待祖国的文化,也跟我在巴黎的一段求学经历有关系,我学的是汉学。有一段时间我泡在东方图书馆,读先秦以来的古代哲学典籍、古典诗歌等等,我开始反思过去,可能在出国之前个人对西方的思想、哲学了解比对东方、我们自己祖先的了解还更多一http://blog.mzsky.cc/huaxiang/blog_54027
2.《刀锋》①:他简直疯了!死活不肯上大学,却每天泡图书馆十小时!死活不肯上大学,却每天泡图书馆十小时! 作家迟子建说:“爱文学的人,等于在黑暗中拥有了一盏明灯。”我的生命,便因这盏明灯而点亮。我常想,若是有更多的生命因文学而点亮,那该多好!那不如,就由我来陪你读文学吧!今天,是陪读第24期,由我陪你读毛姆的小说《刀锋》,开启你我的第6本文学共读。01 【毛姆】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667848/
3.泡在图书馆里的生活作文350字你每天起早贪黑,去泡图书馆,别人根本就不理解,也许就是因为,你在不断地去学习,所以她突然就不愿意理你了。这样的女生之间的小情绪,真的让你头疼到爆。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你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就要做到,像巧巧说的那样,我们应该习惯,我们应该懂得,我们应该去用大人的方式说话做事,这才是我们成长的https://www.unjs.com/zuowendaquan/shenghuozuowen/1709351.html
4.仅用别人70%时间,这群校园风云人物如何被复旦交大录取?这些建议很一个暑假“泡”在图书馆,换来的是突飞猛进的成绩:高三第一次月考,她首次冲进年级前10,此后高位稳定。 在高三空闲的时候,她喜欢看电视剧《龙樱》,收听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哲学课,“它们给我的高三奋斗生涯带来很多启发与感动。”她还说,自己之所以能从低谷中爬起,最大的原因是“从始至终对自己有‘迷之自信’”https://static.zhoudaosh.com/70056AF3EBFC40B7E09007936E8A00D54F0CD46BBBDB09C2482924EA81BFAE14
5.乐天画家黄永玉喜欢泡在学校的图书馆里, 看各种闲书。 六门功课的成绩,加起来不到一百分, 同学们都叫他“黄留级”。 节目里,听到这个熟悉的外号, 黄玉玉笑着说:“对对对,后来他们开几十周年纪念,我送了画,落款就写‘一个1937的留级学生。” 留级五次后, 老师说:“你脸太熟了,你还是走吧” https://www.meipian.cn/21mbf6z9
6.怎么样才算得上真正的"泡"图书馆?学姐泡图书馆这么多年,真的是什么样的奇葩都见过。在自习室吃东西是最常见的,如果你吃的是一些水果还好,如果是一些会发出清脆响声或者是诱人香味的食物,你可想而知坐在旁边人的感受。见过最奇葩的一个就是在在自习室吃韭菜盒子,那一上午,到处都是弥漫着一股韭菜的香味。 https://www.jianshu.com/p/58ad5067c008
7.俄罗斯数学为什么那么牛(2)数学少年小C的成长日记科学节上的肥皂泡 “NAUKA 0+”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大型科普活动,每年秋天在俄罗斯全境同时举办。整整一个礼拜,全俄所有的高校和科研组织要对公众开放,向所有年龄段的观众普及科学,展示科研成果。小孩子特别多,入场都是免费。 今年,三年级的小C第一次来到莫斯科大学参加科学节。在热闹非凡的莫大图书馆大厅里,布满了各https://blog.csdn.net/weixin_38556197/article/details/141941845
8.53岁保洁员成校园学霸叔每晚泡图书馆程启坤每天的时间安排很充实:早上5点起床,开始打扫校园,7点前打扫完毕;之后对指定区域进行巡逻式管理,直到下午4点结束;晚上就是与书约会的时间了,他会整晚泡在图书馆里看书。 8年来,他翻阅了很多书,文史类的,比如《史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医学类的,比如《本草纲目》、《中医高手》、《食物疗法》,http://3g.sdchina.com/show/2934787.html
9.一个安静的人在图书馆能有多受欢迎然而,经常泡在图书馆的同学都知道,专注学习的时候,最怕被打扰。在需要自觉维护安静氛围的地方,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总是让人头疼。最近,梁同学和两个室友相约去自习室备考,每天都会早起去坐固定的位置,一直有一个安静学习的男生和她们同桌https://m.gmw.cn/2023-12/14/content_1303600647.htm
10.miaoji007.com/newxr72886924/202410财联社8月31日讯(编辑史正丞)北京时间周五晚间,就在大宗商品交易员们准备迎接周末时,一条颇具冲击力的消息传来——乌克兰准备从明年起停掉过境输往欧洲的俄罗斯原油和天然气。~:! 而这并非个案,这类头疼的客户在迪拜有很多。,*! 8月30日,福建一女子晒出自家做辣椒炒蘑菇的视频,吓到一众网友。/=, http://miaoji007.com/newxr72886924/2024-10-30/70639553.shtml
11.泡馆达人”是如何炼成的?这名大学生年“泡”图书馆1577.4个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沈祖孝报道)平均每天有5.7个小时在图书馆看书学习,一年“泡”在图书馆1577.4个小时。今年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新疆农业大学图书馆近日公布了一份该校2021年度“泡”图书馆大数据,大四学生李孝济位居该校“泡馆达人”榜首。 https://www.xjau.edu.cn/_t287/2022/0424/c2940a80905/page.htm
12.2018级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校园文化:通过校史馆、口腔实验室文化建设等校园文化,加强学生对口腔事业的热爱。 4.职场环境:通过社会实践和岗位见习、实习,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十一、主要课程描述 十二、人才培养模式 (一)内涵 以培养口腔医学技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专业建设指导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72.htm
13.可能在大学的时候泡图书馆比较多,而工作了可能在大学的时候泡图书馆比较多,而工作了除了准备各种考试得时候会去,也许是因为工作太忙,太累了吧,也许是借口吧。哈哈!不过呢,真的挺喜欢渝北图书馆,每周都会举报临空讲座,各种古人文学类啊,都免费的。最近还开展了摄影培训,好棒啊。好像要一个单反啊啊啊啊! https://m.dianping.com/review/55387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