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默默地在人间打造“天堂模样”民声频道

“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记忆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对熊道光(右)进行访谈。国家图书馆供图

沈迪飞接受访谈。深圳图书馆供图

沈燮元在南图古籍部看书。南京图书馆供图

朱岩接受访谈。国家图书馆供图

本报记者刘梦妮

关懿娴常常忆起这一幕,上世纪80年代,早上八九点,北京大学图书馆人最多的时候,一位病到已无法行走的老人,让阿姨推着轮椅,将她送到图书馆南门附近,静静地看着大家进进出出。

这位老人是梁启超的二女儿、图书馆学家梁思庄,她在人生暮年坐着轮椅,静静守在图书馆南门的场景,深深印在了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关懿娴心中,“天天如此,没有人像她那么爱图书馆的,图书馆像是她的孩子一样”。

“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关于图书馆的诗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感染着每一个热爱阅读与知识的人。但打造出这份美好的那群人,却隐没于宏伟壮观的馆舍、温暖明亮的阅览室、琳琅满目的书籍背后,即使你经常出入图书馆,也未必会想起他们。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一代代图书馆人为此付出的智慧、心血与力量,值得被铭记。

8年来,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和全国同仁一起,敲开了一位位图书馆界前辈的家门,采用口述史访谈的方式,将他们的成长经历、事业成就、思想情感一一录制下来。

留下图书馆人的记忆

回顾人生与事业,毕业于西南联大、留学欧美、1956年开始任教于北京大学的关懿娴最佩服梁思庄:“她(自己)最满意的是编目,但她真正做的(是参考),就是我们各系的老先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必须来找她,而她都能够解决……她懂若干外文,不只晓得英文、法文,连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她都懂。”

但让关懿娴遗憾的是,自己对梁思庄的了解太少,没能走进她的内心,无法书写她的故事,一位著名女图书馆学家在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的人生历程,她对图书馆事业的爱与投入,只能消散在历史深处。

关懿娴没有想到的是,多年后,在她自己也步入暮年时,有人敲开她的家门,访问她,记录她的人生故事,也留存她未曾走进梁思庄内心的遗憾。

他们的访问填补了梁思庄在人们记忆中的空白。北京大学图书馆原馆长、原图书馆学系主任庄守经,在回忆中提到梁思庄。1980年代初,北京大学图书馆第一次开展职称评审,那时梁思庄已经70多岁了,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庄守经这样形容梁思庄,“她是典型的图书馆人,干实事”,“她的快乐就是管她那摊业务,也就是西文编目、西文参考”。

但是,梁思庄没有著作,甚至没有论文,她主动找到庄守经,诚恳地说:“我不够条件,你们不要评我为研究馆员了,不要给大家做一个不好的榜样。”但在庄守经看来,如果梁思庄不评研究馆员,国内就没有人能评,“梁思庄的学术水平,就体现在目录厅好几十个目录柜里,是得到大家公认的”,“她领导进行的西文编目工作,在国内属于一流,并与国际接轨”。

如今,关懿娴和庄守经都已经去世,但他们关于图书馆事业的记忆,已被永久留存下来。

目前,“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已开展了48位图书馆重要人物的口述史采集。此次出版的《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一套5册,共计130余万字,是该项目的第一批成果。“他们是新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建设者和见证者,他们的口述资料,是图书馆历史的一部分,也是新中国文化发展史的一部分。”《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主编、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国际口述历史协会副主席田苗介绍。

一辈子忠一事

“过去的图书馆研究,注意力多集中在馆舍、藏书、技术、制度、服务和学术等方面。这主要是因为图书馆人向来是‘为人做嫁衣’,只知贡献而不愿自显,留下的记录与史料也很有限。”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程焕文说。

他分析:“图书馆人不像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在社会上有非常大的影响,他们不会走到大众面前去,也很难走到新闻媒体面前去,这是他们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图书馆工作本来就是一个默默无闻、甘为人梯的工作。”

2022年1月,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上映,第一集便讲述了以上29位中的沈燮元的故事,让这位和古籍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先生破圈火了一把,网友们热情洋溢的弹幕布满屏幕,“好厉害的老爷爷”“太棒了!这样的老爷子应该被更多人认识和记得”“这个名字是不是要写进历史”……

其实,这29位在图书馆领域耕耘大半生的老者,每个人的故事都丰厚又精彩。访问中,他们终于将自己作为主角,在镜头前敞开心扉,将隐于书架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能将过去一生中的工作体会讲出来,我很高兴,因为我学的是图书馆学,这一生就干了图书馆一件事,是非常有感情的。”甘肃省图书馆原馆长潘寅生说。

潘寅生的讲述展现了一个爱读书的农家少年,到被戏称为“西北王”的图书馆馆长的成长之路。

高考填报志愿时,老师建议他:“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李大钊、毛主席都曾经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过,你就报考北大图书馆学专业吧。”再加上潘寅生从小爱看书,一直渴望在图书馆工作,就这样,他步入了图书馆领域。

大学毕业时,潘寅生在人民大会堂听了一场周恩来总理的报告,那是他“有生以来听到的最精彩、最难忘的报告”,周总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句话,一直萦绕在他耳边,于是他主动申请到位于大西北的甘肃省图书馆工作。

到达兰州后,环境的艰苦让潘寅生有过思想波动,但幸运的是,他正好住进了刘国钧之前使用过的办公室,那是大学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刘国钧在艰难环境下创办了甘肃省图书馆的前身——国立西北图书馆。在老师曾经工作的地方,潘寅生时时想起老师的嘱托,继续着老师的事业,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延伸至更偏远的角落。一次寒冬腊月,酒泉农科站来信借书,潘寅生穿着棉衣,背着书箱,从兰州坐火车到酒泉,再在寒风刺骨、飞沙走石的戈壁滩上走了15公里,直到深夜,才将书籍送到农科站工作人员手中。

从1975年开始,潘寅生在甘肃省图书馆领导岗位上干了30多年,在馆舍建设、读者服务、地方文献研究、信息技术等方面都有所成,但在他心中,刘国钧等前辈才能被称为图书馆学家,而“我本人能当好他们的一个学生,也就心满意足了。我给自己最实际的定位是:西北高原图书馆战线上的一名老兵”。

事实上,“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项目一开始,就秉持“抢救性”原则,即先采访年龄较长、身体状况欠佳的老人。

《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的目录顺序也是“年长者优先”。这套书的副主编、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记忆组副组长戴晓晔介绍,项目目前已经访问了48位老先生,但这套书里面只收录了29位。“因为我们是按年龄排序,最年长的是第一册第一位黄明信先生,1917年出生,最年轻的是第5册最后一位詹德优先生,他也已经是80多岁的高龄了。”

在《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中,有两位由湖南图书馆负责访问的老先生——湘潭大学信息管理系原主任张安珍与湖南图书馆古籍专家李龙如。“我们收集资料时,也有其他成就高的老先生,为什么最后选择他俩?我们更多考虑的,还是他们的身体状况,是把他俩作为第一优先的抢救对象。”湖南图书馆馆员夏雨雨告诉记者。

李龙如专门从事古籍和地方文献研究。“老先生很有意思,我们一开始采访他的时候,他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一聊起专业方面的事,各种细节又记得非常清楚。”夏雨雨回忆。

张安珍特意为访问准备了文字稿,一开始打算照着念,但在夏雨雨的鼓励下,他放下文字稿,面对镜头讲述了自己的经历,甚至还在文字稿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比如一个地名,他在写文字稿时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我们陪着他慢慢回顾,随着记忆的流淌,之前已经忘记的细节就又呈现出来了。最后他很感谢我们,说好多东西是我们一起回顾才想起来的。”

如今,张安珍与李龙如都已经去世,但他们在图书馆领域耕耘的点点滴滴,被永久记录下来。

熊道光去世之后,夫人罗霞一直配合着戴晓晔后续的工作,包括对书稿的最后审定。“最近罗老师收到了这套书,说特别好。还有熊老的很多学生,都人手一册在看这套书。”受访者亲友的肯定,让戴晓晔欣慰,觉得没有愧对熊老先生。

不仅仅是国家图书馆,田苗告诉记者,项目开展时,全国很多图书馆都反馈,有一些非常值得访问的人物,在访问策划阶段,或者在访问开始之前就离世了。

“推开房门容易,叩开心门难”

向国家图书馆自动化专家朱岩提出访问申请时,戴晓晔“碰壁”了。

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朱岩已经在不同场合多次介绍,也写过很多报告,他当时认为没有必要再录口述了。

“我们就跟朱岩老师沟通,说我们要进行的是口述访谈,不是写纸面报告。我们之所以请您口述,是希望您能多讲一些细节,特别是那些在报告当中没法体现的细节。”戴晓晔回忆,经过劝说,“朱岩老师也感觉到,还是有想说的话是之前那些报告体现不出来的,所以就接受了我们的访问。”

朱岩的访问一共进行了11次,访问结束后,他对于口述史的态度,已经完全发生了转变。他后来曾在公开场合说:“记忆访谈既展现了被采访人的成果及其成功的喜悦、经验、体会,个人的酸甜苦辣,乃至失误的教训,也追溯了工作团队团结合作、奋力攻关的情景,是立体的、贴心的、接地气的。”

和朱岩不同,深圳图书馆原馆长沈迪飞一开始就很乐意接受访问,但心里仍有一些顾虑,他后来回忆说:“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当然非常高兴,但是心里也有点忐忑,真要讲出来,也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太久远,有些事情也记不太清楚。”

沈迪飞的顾虑很快被打消了,访问进行得相当顺利,这源于深圳图书馆馆员肖更浩等人扎实的准备。采访之前,他们翻阅了沈迪飞当年的工作档案,阅读了他写下的报告和书信,还找来他出版的书和发表的论文仔细研读。与此同时,他们还跟沈迪飞共事过的老同事交流,了解沈迪飞当年的做事风格和喜好。

沈迪飞回忆说,采访中,自己偶尔有记不清楚的地方时,“就跟他们提出来,大家帮着回忆”。

参与这个项目之前,肖更浩跟沈迪飞没有过直接接触。“但我希望能够跟沈馆长在一些事件上、人物上、经历上,有更多的共鸣,所以我尽可能多地去了解他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工作情况,努力做到共情。比如说他提到某个人物,我可以马上反应过来,这个人物跟沈馆长的交集是怎么样的。”

年轻人的付出得到了老馆长的认可,沈迪飞这样评价肖更浩和他的同事们:“我们相处得非常融洽,经常跟我联系的肖更浩同志,和我成了忘年交。”

在《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中,有一篇访谈体例与众不同——谭祥金和赵燕群两位受访者的内容是编到了一起的。他们是夫妻,是武汉大学图书馆系的同学,毕业以后都分到北京。赵燕群在北京师范大学,谭祥金在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北京图书馆,还担任过北京图书馆副馆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又一起调到中山大学,谭祥金担任图书馆系主任,赵燕群担任图书馆馆长。

在这套书出版之前,谭祥金因病去世。出版后,田苗和同事拜访了赵燕群。让他们特别感动的是,当把这套书送到赵燕群手中后,赵燕群立刻就把这套书放在了谭祥金的遗像前。

有多年口述史访谈经验的田苗跟记者感叹:“推开房门容易,叩开心门难。”凭着真诚的心与扎实的准备,他们叩开了一位位老人的心门,协助他们留下对人生与事业的珍贵回忆。

有一种精神殿堂叫坚守

国家图书馆藏学专家黄明信接受访问时,已经是99岁的高龄了。

田苗一直记得他们去拜访黄明信时的情形。老人独自一人住在国图北门对面,由一个保姆照顾生活。“老人将近100岁了,每天坚持写日记,而且是用电脑记,更让我意外的是,老人用的是藏文。”

每次访问时,黄明信都穿戴整齐,还会把自己之前的一些研究材料提前准备好。口述中的每一个点,他都能拿出依据,还提醒田苗他们可以去查阅哪些材料。

随西南联大由长沙步行至昆明的“长征”,为学习藏文在甘肃夏河拉卜楞寺受戒出家8年,在普通人退休的年龄开始为国家图书馆的藏文书籍进行编目……谈起一生的工作事业和一些重要的经历,黄明信仍有一份赤子之心。“老人的那种活泼,那种光彩,那种兴奋,我现在闭上眼睛还能想起来。”田苗告诉记者。

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研究馆员范瑞婷是《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第五册主编,她没有直接参与对老先生们的访问,但在对口述材料的整理与编辑中,她同样深有感触。“老先生们那种特别上进、特别自律、有自己目标和理想的人生,很有感染力,图书馆人的精神就应该是这样的。”

“他们这代人很纯粹,认准了图书馆,就一心去钻研,有的是古籍领域,有的是写作领域,有的是管理领域,每个人的领域不一样,但是对于图书馆都是同样的毫无杂质的热爱,这种感情真的特别珍贵。”《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第四册主编、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研究馆员刘东亮说。

老先生们的口述就有这样打动人的力量,因为投入,因为纯粹,因为坚守。

那是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坚守。

“天下人之书,天下人共读”,受《澹生堂书约》的影响,李孝友放弃当大学老师的机会,进入云南省图书馆。他早年师从目录学家王謇,打下了古籍整理的扎实基础。他亲手对馆藏古籍进行鉴定、著录、上架、分编,做到部局有序,方便读者在众多古籍里面找到自己想要的,还对比敦煌文书更早的南诏大理写经进行了研究。下面市县图书馆需要鉴定古籍的时候,都会找他,而他总是随叫随到。

那是对创新服务方式的一种坚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谭祥金在国家图书馆,经历了国家图书馆新馆从规划到开馆。千头万绪的新馆建设工作之余,他还在时任馆长刘季平的带领下,思考如何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推进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比如尽可能地实现开架借阅,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里的运用。

那是对推动全民阅读的一种坚守。

长期主持首都图书馆工作的刘德原,退休后在家乡河北省易县固村庄村自费创建了爱乡图书室,被中国图书馆学会授予阅读推广奖。他说:“图书馆精神从哪儿来?我认为是从图书馆里来,是从图书馆员这个职业中来,它实质上就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那是对满足读者精神文化需求的一种坚守。

古籍版本学家、天津图书馆研究馆员刘尚恒,1990年曾到宝坻讲课,认识了宝坻区邮政局职工宋健。宋健喜欢《红楼梦》,身处僻壤,没有老师引导仍肯下功夫,刘尚恒对他又赞赏又同情,于是就想办法帮助他。凡是天津图书馆有的文献,他都告诉宋健,为宋健的研究提供资料,在他的帮助下,宋健陆续有了学术著作出版。

……

这些被记录与留存下来的记忆,会继续传递,成为一代代图书馆人共有的精神殿堂。

对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的访问也仍在进行中,不断为这一精神殿堂注入更多的记忆与力量。

THE END
1.问卷调查报告图书馆每周都有例会,馆长通报“馆长信箱”中所反映的问题,和大家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每个人都要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接待读者要耐心、热情;要求熟悉业务,解决问题迅速;要求书库整洁、有序。图书馆的工作条件艰苦,书立、书踏紧缺,空调更是没有。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很大,每天都要搬书https://mip.wenshubang.com/baogao/2929263.html
2.经常去国家图书馆自习,人还蛮多的,里面的经常去国家图书馆自习,人还蛮多的,里面的设施和环境都是一级棒,有蛮多自习的桌子,一个桌子可以坐4个人,要早点去,中午过去就很难找得到位置了。国图周末闭馆比较早,差不多下午4点半就会放广播通知你收拾东西,准备关门了。周一到周五国图都可以待到晚上9点钟左右。我一般从五道口出发,直接坐地铁坐到国家图书馆站,https://m.dianping.com/review/638649908
3.[面试问答]面试常问的40个问题附带经典答案!点评1: 与上个回答相比, 这个回答除了全面说明了自己的家庭情况, 而且巧妙地说明了自己想从事审计行业的一个家庭诱因, 听起来让人有些许感动。 回答示范2: 我家里有三口人, 我和我爸妈。我爸爸在县城的图书馆做副馆长, 妈妈是小学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他们两个人的工作状态反差特别大, 爸爸太闲, 妈妈太忙, https://blog.csdn.net/discoveryunknown/article/details/7300196
4.专访导演席然:没想过拿金马奖编剧,只想把广告拍好我很多时候去上美院、文学院的课,到图书馆借各种感兴趣的书,去研究经济学、心理学、哲学、文学,甚至进行一些科学的尝试。成为广告导演后我发现,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是对的。广告导演这个职业真正要做的积累和功课就是这些,了解世界,了解人性,没有这些常识是没办法工作的。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903881.html
5.一个安静的人在图书馆能有多受欢迎然而,经常泡在图书馆的同学都知道,专注学习的时候,最怕被打扰。在需要自觉维护安静氛围的地方,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总是让人头疼。最近,梁同学和两个室友相约去自习室备考,每天都会早起去坐固定的位置,一直有一个安静学习的男生和她们同桌https://m.gmw.cn/2023-12/14/content_1303600647.htm
6.韩国有哪些比较好的艺术类大学教授也是人,大部分韩国教授都是和蔼可亲的,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第一时间问明白,积累下来,就没法问了。 9、学习一定要去图书馆 养成去图书馆学习的习惯,哲人说过,在家学习5小时等于图书馆学习10分钟。 10、无论关系多好,走动时都要带上小礼物 在韩国,朋友之间互相走动是十分平常的事,做了好吃的邀请一下也经常有https://www.eol.cn/liuxue/qita/qt20230614182351.html
7.西南大学一对大学生“学霸”情侣拿下国家奖学金1000人中仅2人获得除了去图书馆,两个人还喜欢在校园里散步,在钟萍看来,能够和喜欢的人一起手挽手漫步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不过,两个人散步讨论的话题常常让旁人觉得学霸果然不一样。“我们经常会讨论一些学术上的问题,钟萍提出一些观点我不同意就会直接反驳她,所以我们经常是边走边吵。”蔡梓成说,“她还会给我讲一些她专业里非常https://wap.cqcb.com/shangyou_news/NewsDetail?classId=2&newsId=519724
8.不考研不考编,我的人生完蛋了吗?我是我们班唯一不考研也没有考编的人。那时候我的室友们,他们都很早去图书馆,经常我起床的时候她们都已经走了。但是我也有自己的事情,比如我在考雅思,日常也在做西班牙课的兼职。 我觉得每个人选择都不一样,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不是只能走考研考编这一条路。 https://36kr.com/p/dp2199523423537285
9.思想道德修养社会实践报告(精选10篇)十,去图书馆的情况 56%的人偶尔去,38%的人经常去,6%大的人从来不去 十一.逃课情况 20%的人表示没逃过,58%的人表示逃过几节,12%的人选择性的逃,10%的人经常逃 十二。上课状态 32%的人能认真听课,48%的人能基本集中注意力。5%的人进场睡觉,5%的人做其他事 https://www.ruiwen.com/gongwen/baogao/985347.html
10.武汉教育云这本书的本意应该是讲述一个单亲爸爸从远方回来和自己儿子的一次父子亲情的会面。画面很温馨,不过孩子一般看不到这一层,他们的关注点是,那一天的见面,爸爸领着儿子做的事情就是:吃,吃,吃以及看电影,去图书馆。画面太细致了,孩子会陶醉在里面的每一次吃和玩中。 https://www.wuhaneduyun.cn/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id=1615950196
11.今天我去图书馆,那里有好多好多的书.图书管理有很多人,但是很安静a今天我去图书馆,那里有好多好多的书.图书管理有很多人,但是很安静,因为图书馆里禁止大声说话,我借阅了一本书,是关于美术的,我很喜欢画画. Today I go to the library, there has many many books. The books management has very many people, but very peaceful, because in the library forbids to speakhttp://ruidianyu.zaixian-fanyi.com/fan_yi_11837586
12.装碗饭的个人主页走到哪里都能碰到他,我去图书馆,他也在图书馆。我去教室,他也跑到教室。我从浴室那条路上来,他不远不近跟在我身后。总之,到哪里都有他,就跟影子一样。之前我还以为是错觉。可是注意了一下,都三四天了,一直这样,是不是很可怕?”我点点头,确实可怕!很多凶杀案好像都有这么个程序。 小林接着道:“有时候,https://story.hao.360.cn/user/KtbcEhK0LHW4Ow
13.英语六级翻译原文及答案(通用61篇)英语六级翻译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难点,为了帮助大家备考英语六级翻译,小编整理了一些英语六级翻译原文及答案,希望能帮到大家! 历年英语六级翻译原文及答案(40篇): 2023年6月英语六级翻译 第一套翻译 原文: 近年来,中国城市加快发展,城市人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许多城市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城市功能不https://www.yjbys.com/edu/cet6/170259.html
14.追忆郑振香先生访谈录我的机遇其实还不错,当时北大有两个专修科,一个是图书馆专修科,一个是博物馆专修科,1952年院系调整,图书馆专修科就改成图书馆学系了,博物馆专修科的命运就好像不一定了。当时夏鼐先生不主张建博物馆学系。他说“在外国,博物馆里的专家都是考古的”,他主张搞一个考古的学科。所以最后的结局是,博物馆专修科http://kaogu.cssn.cn/zwb/kgrw/rwzf/202403/t20240318_5739044.shtml
15.碎碎念我喜欢一个人散步 尤其是在夏天的清晨 静静地走在清净的小道上 我不知道这条路留着我多少个脚印 藏着我多少心事 它就这样静静地聆听我…… 这条小径是通往图书馆的 每次去图书馆,我都拣着这条小道走 因为人很少 因为风景很美 今天的小径有点吵 https://www.meipian.cn/m9lod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