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江苏省立医政学院(今南京医科大学)创立。三年经营,初具规模,然适逢抗战,学校被迫西迁。1938年,学校在湖南沅陵与南通学院医科合并改组国立江苏医学院,一路经湘贵、入川渝,在战火中培育医学亟需人才,组建中国预防医学研究所,组织空袭救护队和流动医疗队,为医学担道义,为国家安太平,走过了一段负重奋进、可歌可泣的办学历程。
一、国立江苏医学院在战火中成立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日军依靠军事优势一路南下。10月下旬,淞沪会战日益吃紧,首都南京危在旦夕。身处南京第一后方——江苏省会镇江的省立医政学院师生也更加迫切的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威力,积极行动起来组织“重伤后方医院”,救治患病负伤的抗战军民。10月29日,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发表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与抗战前途》的讲话,首次公开宣布为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将迁都重庆,以四川为抗敌大后方,揭开了中国抗战西迁的序幕。
1937年11月,时任江苏省政府主席的陈果夫因战事主动辞去省立医政学院院长一职,由胡定安继任。11月23日星夜,学校大部分教职工与135名医科学生以重伤医院名义,乘船溯江而上,由江西至武汉,又转道长沙,后沿沅水直抵沅陵,借用湖南省立初级油漆学校房舍[1],并临时搭建了十余间茅草屋上课。时值秋冬之交,天气陡然转凉,多数学生出发时没有带冬衣,甚至连换洗的衣袜都没有;加之家国路远,战争方殷,家中音信全无,学费生活费均无着落。师生一路风餐露宿,备受艰辛,所幸人身及随身物资安全无虞。迁校过程中,“移出之图书凡1200余种,各教室及附属机关仪器标本等2600余份,药品卫生材料及试药等2000余份,其他车辆、公文、运动器具等不与焉。”同时,院刊《战时医政》在烽火中公开发行,期刊倡导医政理想,主张以“政”统“医”,“在战时尽量发挥宣传力量,尽量提出公开商讨,尽量力谋精诚团结,尽量调整医事人才和医务工作”[2],力主高效能地开展战时救护和战区防疫。
二、北碚嘉陵江边的“苏医邨”
奠基石(现存重庆第九人民医院)
在地方政府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国立江苏医学院逐渐在北碚安定下来。师生以医学专长服务人民大众,加之学院房屋矗立在嘉陵江边,人们亲切称之为“苏医邨”。学校安顿后,开始改组机构,完善规章。院长直辖人事组与会计室,其余院务分设教务、训导、总务三处掌管。教务处下设注册、出版两组与图书馆;训导处下设生活管理、课外活动、体育卫生3组;总务处下设文书、庶务、保管、出纳四组。学校接着又组建了附属医院、附设公共卫生事务所、附设高级护士职业学校以及寄生虫学研究部等机构,颁布实施了《组织大纲》、《学则》、《会议规则》、《各处室院班章则》、《教职员聘任服务请假章则》、《学生遵守规则》,筹建各种委员会,并形成《各种委员会暨其他章则》,使办学于法有据、有章可循。战时迁移,罔顾事业;一旦安定,痛定思痛。1940年,胡定安院长面对战时学校的发展曾提出如下设想“本院成立于危难之际,迁徙于艰难之中,阅时一载,院基始建。此后应如何致力于战时医育,为抗战建国尽其本位一份子之责;进而为新医学开一新纪元,以福利世界人群。是在承先启后,发扬蹈厉,精勤不懈,迎头赶上而已。”[5]可谓用心良苦。
三、培养战时亟需医学人才
所设专业
招生起点学历
学制
备注
医本科
高中毕业
六年(原为五年)
重点培养临床专门人才
医学专修科
初中毕业
六年
重点服务农村和城镇
护士助理职业训练班
一年
适应战时需要,后成立附属医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
卫生教育专修科
不详
三年
为边疆学校代办
四、推进战时医学科学研究
第一篇自然杂志封面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渝,难民大量涌入,加之日军的封锁和轰炸,物资紧张,药品奇缺,流行病和疫病盛行。后方的稳定直接关系着前线战场。为安抚民心、稳定社会,发展我国预防医学,胡定安、洪式闾、邵象伊、褚葆真等教授集议,发起成立中国预防医学研究所,此议得到了翁文灏、朱家骅、陈果夫、金善宝、潘公展、茅以升、罗家伦、竺可桢等先生的赞助。1941年5月17日,研究所正式成立,由胡定安院长任总干事,下设四部九系。1942年7月,教育部批准成立了医学研究所。同年8月,医学研究所成立寄生虫学部,由部聘教授洪式闾任主任。1947年,奉教育部令改组为寄生虫学研究所。
预防医学研究所和医学研究所成员积极开展医学研究,实施寄生虫田野调查和现场诊治,开展中国人血型统计和研究,探求雄黄、马齿苋等传统药物治病机理,研发中成新药。1945年,寄生虫学部李非白教授、杨复曦技师的论文《蠕虫透明标本制作新法》(AMediumForMountingParasiticHelminth)发表在《自然》杂志第156卷上。不仅如此,预防医学研究所还研制出牛痘疫苗、霍乱疫苗以及霍乱伤寒混合疫苗,为解除民众疾苦、突破日军物资封锁作出了突出贡献。1942年8月,寄生虫学部成立之初即招收研究生,开创了学校研究生培养的先河。
寄生虫研究所
五、服务社会民生和抗战军民
医学救死扶伤,关爱生命,事关社会安定、强种强国。在缺医少药、疫病肆虐的战争年代,医学的地位尤显重要。抗战中,国立江苏医学院师生坚持以专业专长实施医疗服务、卫生防疫和战时救护,在服务军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开展临床医疗服务。战时重庆医疗卫生条件较为落后。1939年,市卫生局接办私立市民医院,成为重庆第一所公办医院。1943年12月市立产科医院开始门诊,耗资120万元,设病床50张[8]。为解决民众看病难以及学生见习实习等问题,1939年8月,学院筹建附属医院,实行分科治疗。“附属医院位于青碚公路旁之祖湾,占地五亩余,系赁民地自建,环境清幽,颇适疗养”。11月20日,附属医院开诊,固定床位46张,设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精神卫生、皮肤花柳病等科,以及理疗、检验、药局等科室。1942年11月27日,附属医院成立社会服务部。抗战时期,妇女儿童受害最深,众多儿童在战火中罹患重病,无钱医治,无家可归。1941年11月,由邵象伊教授领衔的公共卫生事务所与中国育婴保健会合作,开办了北碚婴儿施诊所,结合临床推动儿童卫生保健,实施免费临床治疗。“本会(中国育婴保健会,作者按)为推行育婴保健之医药救济,特与国立江苏医学院附设公共卫生事务所合办北碚婴儿施诊所,专事婴儿疾病(自出生至五足岁止),医药各费均免”[8],着力维护儿童身体健康,确保民族复兴的火种。
开展婴幼儿免费诊疗
2.开展卫生教育与地方病防治。瘟疫往往伴随着战争而来,民众在战火中残喘苟活时,还要受到疾病的折磨。抗战期间,重庆地区连续发生了天花、霍乱等数次瘟疫。据1939年6月21日的《国民公报》记载:“重庆时疫流行,川东南小儿死亡率骇人听闻,入春以来,已毙3000余人。”为此,学校与三峡实验区署共同实施公共卫生学术讲座,编辑医药常识,举办夏令卫生宣传周,兼办卫生教育施教区,开展卫生教育。同时还组建了细菌检验队,开展霍乱疫苗义务注射和寄生虫防治。“北碚地方曾于民国三十二年十一月由北碚管理局与国立江苏医学院合组地方病防治队从事流行北碚之钩虫病防治,计先后治愈病患者达四千人以上。查钩虫于四川为流行而全中国防治地域,实以北碚为肇始……邀集国内卫生医药专门学者发启在北碚筹设北碚中国西部地方病之调查所,继续北碚地方病防治队已有工作,并推广全川地方病之调查研究,藉以解除民众痛苦,增进民族健康。”[10]学生也积极行动起来,如当时学生社团海盟会成员,先后调查过湘西沅陵的社会状况,贵阳的卫生行政设施;学校迁入北碚后,又开展环境卫生以及煤矿工人卫生调查,将卫生宣讲、户籍调查和疾病预防等有机融合在一起。
碚霍乱防治经过报告
重庆大轰炸油画
八年抗战,终迎曙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7年,国立江苏医学院回迁镇江办学,原校址在沦陷期间被日军强占为海军司令部,损坏严重。“河山无恙,慨国是之犹棼;黉舍虽存,惊毁损之已巨”。今天,硝烟虽已散尽,警钟仍需长鸣。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不容篡改;而国立江苏医学院师生在抗战中所体现的爱国奉献、英勇抗争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永远珍藏!
参考文献:
1.陈琪,沈洪兵,南京医科大学校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96-98
2.江苏省立医政学院.战时医政(1938年3月1日)[G].国家图书馆,1938:1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61-362
4.国立江苏医学院致嘉陵江三峡乡村实验建设区署的公函(1939年5月14日)[G].重庆市档案馆
5.国立江苏医学院概览[G].南京医科大学档案馆,1940:45
6.汪元臣,抗战二年来之医学教育[J].医育,1939(3):11
7.国立江苏医学院医本科1952级毕业纪念刊[G].南京医科大学档案馆,1952:53-70
8.谢晶,重庆市抗战时期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管理研究[J].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1-12
9.中国育婴保健会请各镇乡广为宣传免费诊治的函(1942年3月31日)[G].重庆市档案馆,
10.洪式闾、卢作孚、卢子英致某专家担任中国西部地方病调查所理事的邀请函(1946年6月5日)[G].重庆市档案馆
11.五三五四两日敌机袭渝及被灾概况表(1939年5月7日)[G].重庆市档案馆
12.徐东,铁证:重庆大轰炸中死难大学生一例[J].兰台世界,2012(22):48
张爱林,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苏文娟,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办公室主任。原文发表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4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