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早上,同学们都陆续来到教室,老师说完上课的要求,就带我们去博艺堂了。
路上,我的心“砰砰”地直跳个不停,好紧张哟,生怕上课时在台上出了丑,给学校抹黑。
到了博艺堂,我紧张的心不知为啥,又变成了好奇。许多问题在我脑子里出现了:杨老师是什么样子呢?杨老师上课真的那么有意思吗?
瞧!杨老师来了。她长着瓜子脸,浓浓的眉毛,不大不小的眼睛,白折的脸蛋上带点红润,鲜红的嘴唇,一眼看去真是个美丽的老师。
“各位老师……”,主持人说好话,我们就开始上课了。我不慌不忙地走到前面,带领大家做课前准备,完了后,老师接过话筒就开始上课了。
老师首先让我们自我介绍.话音刚落,“刷,刷”一个个小手高高地举起来了。看看那自信的小手,看看那密密麻麻的小手,像一片片森林。哎,恐怕没我的份了,但机会还是要争取的,于是,我便学着老师的那招,“神手摆尾”,先别说,老师还真请到了我。我站起来时,心中特别紧张,心里在想:要是回答得不会怎么办?这样会给学校丢脸的。坐下去?那更不行。于是我自己给自己打气:说吧,说不好也没关系,大胆点。我就放开声音,当做是滕老师在上课一样。我回答道:“我叫林文琦,是三年级的学生……”老师说:“真棒!”我听了后,心中比吃了蜜还甜。
我真希望多有些这样的课,但不晓得又要等到哪个猴年马月。
从我上学开始,我究竟上了多少堂课,数也数不清了,但最令我难忘的是一堂语文公开课。
那天,第三节是语文课,同学都在为这节课做准备。教室后面坐着评课老师,他们都是来听课的。
老师终于来了,同学们顿时寂静无声,每个人都很紧张,可看了看颜老师,她却显得非常镇静。
开始上课了,古代历史文化遗产,太好了,我从小就喜欢古代遗产,总想了解他们,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
老师先问我们一个问题,中国有哪些文化遗产?这个问题太简单,我们争先恐后的回答,接着老师就打开课本,列出了中国文化遗产名录,哇!好多呀!一共有29处。
之后,老师又让我们看了一段新闻,这段新闻讲了文化遗产受到的污染有多大,应该怎样保护文化遗产。这段新闻使我们大吃一惊。
接下来,老师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你们对保护文化遗产有什么建议?很多同学早已准备好了。老师便一个一个叫上来读,有的用画画的方式,有的用写信的方式,还有的用倡议书的方式来汇报。
最后,老师让我们看了两段新闻报告。请了一个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来读,他们读得有声有色,很有情感……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这节课怎么这么快,我多希望上几节这样的课,我还意犹未尽呢!
十二月二十二日有幸跟随校长到枣营小学参加了作文改革的观摩活动,认真聆听了两节作文课和一节阅读课。说实话以前也听了不少课给予我更多的是受益匪浅,而这三节课已不能用受益匪浅来表达我的感受,给予我的是震撼,更确切的说是为我以后的教学指明了道路,明确了我努力的方向。现在就三节课谈谈具体感受:
欣赏是课堂的主旋律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作文不是教师讲出来的,但成功的作文又需要教师指导、点拨。”我自己也是作文改革大潮中的一员,在其他兄弟学校和自己的学校也听了十几节作文赏评课,感觉都不是很成功。现在看来我们只是学了形式,学了流程,还是没有找到评中指导的方法。
想想我们的课,老师总是先入为主,脑子里想的是我如何教你把作文写好,将教师所想的强加给学生,并不是孩子自身的提高,并不是在启发打开学生思路。
于是就出现了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这一类的话。听了人家的课使我茅塞顿开,如:一个孩子出现了描写红高粱的段落没有写好,其他学生又说不出怎样改时,老师出示了红高粱的图片,并告诉学生:“要认真仔细的观察在写文。”之后学生的修改发法多种多样了,此时教师又引用了这个学生文中一个比喻句:红珠帽似的高粱。用了比喻句看看多形象呀!孩子的思维一下被打开了,出现了“风一吹高粱穗动了好像在向我招手”,“丰收了高粱也笑弯了腰”等等的句子。
学生的作文能力真正有了提高。教师的作用就是打开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这样学生的习作能力才会真正的有所提升。这给我和我们县的教师做了很好的示范,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一定要在看学生预作时找准改点。
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上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因此,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也就是对文本解读的过程,通过对文本“确定处”的理解,“空白处”的合理想象与填充,使读者和文本作者之间超越时空的限制,达到最大限度的交流。
而阅读教学则不仅仅是个阅读活动,还是“教”与“学”的相依活动。最后一节《晏子使楚》不得不佩服张立君老师作为语文教师的素质,对教材的深度理解,和对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培养。纵观整堂课老师并不是我在讲课,学生在听讲。而是真正恰当的搭建了学生与文本与老师对话的平台,通过教师的巧妙设计使得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提升。
如:一开始教师以概括主要内容为开始,学生的概括不够准确简练而是在叙述故事,老师这时没有去帮学生概括,而是边学习课文边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