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医学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其培养目标为:1.有厚实的人文和科学素养;2.有较强的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3.有一定的医学科学研究的训练;4.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是未来的医学精英人才。实现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适应未来国际医学科学技术的竞争,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医学人才,实行本、硕连读制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是一条重要途径。为确保上述目标,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医学科研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二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分阶段训练及其重要性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科研训练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二年级:基础学科阶段,初步培养学生科研的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导师、名医、科研人员讲座等形式,启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其初步具备科研的条件、方法和态度;第二阶段:三至五年级:基础医学阶段,进行系统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如通过“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撰写论文—理性认识”科研训练过程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第三阶段:临床学习阶段,则在临床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科研训练,通过完成硕士研究论文和硕士论文答辩,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1988年起国家教委批准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新疆医科大学至今已招收10届,实施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ResearchTrainingProgram,SRTP)已历经5期,它以学生完成课题,SRTP立项的方法,经过系统的训练,把学生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为自主个性发展的管理模式,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或调查研究等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及突破常规进行创新研究,摸索出科学研究的性质和律,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
新疆医科大学SRTP实施包括如下方面:
1.组织机构:成立了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和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专家委员会。由新疆医科大学教务处实验管理科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2.执行程序:由“申报、评审、立项、中期教学检查、结题验收”组成,各学院教师组织学生自行申报,教务处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确定立项课题,立项负责人组织实施,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中期检查,通过中期检查的立项继续进行,最后,教务处组织结题验收。
1.培养原则。
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临床医学专业确定了“一个目标、双向渗透、三个优化”的培养原则一个目标就是坚持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结合的目标;双向渗透就是要实现基础课与临床课的双向渗透,打破“老三段”传统的基础课一专业课一医院实习的培养模式,推行基础教学有实践,临床教学有见习,实习教学有理论,社会实践有临床的模式,将课堂学习、课间见习结合起来,实现学习、见习与实习的融合;三个优化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优化。在这一目标下,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文秘站:)1.1加强人文教育,提升职业素质
根据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和临床专业培养要求,坚持以医学生物模式的转变为指导,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针对以往课程设置偏医学基础、轻人文教育的现象,形成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大课程模块,坚持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医学专业课的比例为3:3:4,增加了人文课程,重组、压缩了专业基础课,突出了临床医学专业课。
1.2强化实践教学,体现双向渗透
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1、2、3、4、5”特色:即“一条主线”——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二个结合”——技能学习内容与临床工作需要、与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相结合。“三步训练”——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医院见习、临床实习前的集中训练,实习中的专业技术综合能力训练;“四段考核”——坚持实习前强化训练考核一实习期间出科考核—实习末期临床技能多站式综合考核一毕业前综合考核;“五大保障”——实训教学大纲保障,教材保障,实践技能考核保障,高素质实践教师团队保障,实训基地保障,形成了“重视理论、强化实践”的办学理念,设置了实践教学体系图。
1.3落实培养目标,实现三个优化
2.课程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实行了专业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密切结合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按照临床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结合岗位需要,以“必须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设置了临床医学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体制上体现“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执业助理医师”的教育理念,突出临床专业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实施十个月实习制度。
3.培养理念。
临床医学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重视理论、强化实践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制订了一年级强化专业意识、二年级重视实践技能,三年级培养综合能力的培养计划,并取得了明显成绩。
3.1强化理论教学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按照“必须够用、实用为先”的原则,课堂中贯穿对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让学生能从事基层医疗、社区保健等方面工作。
3.2重视实践操作
为了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教师结合行业现状研究、制定了《常用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程序及评分标准》及《职业能力训练计划》。专业教师将职业能力训练计划贯穿于临床教学环节中。诊断学开设了11个技能项目,内科学开设了9个项目,外科手术学开设了7个基本操作和三个手术项目,妇产科学开设了9个技能操作项目,每一个项目提出了具体的技能要求,并按照操作标准由相应教研室对学生试试技能考核。
3.3注重临床应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临床见习教学法贯穿在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将学校教学与基地教学、社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及早地领略临床工作实况。学生可以在课堂、课间、假期进医院、进社区开展医疗实践活动。
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的临床医学人才应是紧贴医疗、保健、康复全能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2]我们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为指导,落实“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深刻理解高等临床医学教育内涵,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深化“适应成都市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的”的专业特色,努力培养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为通过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和加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奠定基础。
二、加强基础与临床医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未来工作有保障的必要条件。基础医学课程的师资主要在医护学院,临床医学课程的师资主要由附属医院提供。因此,学院和附属医院都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关键词:高职教育;临床医学专业;困境分析;优化策略
一、绪论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重要摇篮,而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中,临床医学专业的设置恰恰满足了当前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更多、更优秀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但是由于高职教育正处于转型时期,新旧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交锋不可避免地会使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产生一定的教育困境,影响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结合时展的需求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通过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实践中对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积极优化与完善,来进行教育困境的改善与解决,以此实现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困境分析
(一)教育理念相对陈旧,有待更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医疗意识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需要未来的医疗人员不仅能帮助人们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同时更应对人们进行有效的医学指导,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健康观。由此可见,新型的社会需求需要教育理念的转变来适应。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教师仍然采取较为传统的医学教学理念,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临床技能、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培养,从而导致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对医疗人员的要求,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有待调整
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中,课程是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因此,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为实现合格医学人才培养、提升医学教研水平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应积极地进行专业课程的优化调整和科学设置。但是在现阶段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很多院校仍然采取以往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性,而完全忽视了当前医学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学生临床技能的学习需求,这就常常导致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脱节、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不利于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三)在实习、就业环节存在脱节现象
三、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积极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
(二)有效进行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
(三)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
(四)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形式,因此,在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就应结合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以此培养出能完全适应今后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首先,教师应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医院相结合的人才共育机制。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改变了以往以高职院校为主的人才培养形式,将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纳入了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中,使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任务的驱动下,进行临床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更加有效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其次,教师应科学合理地进行人才培养阶段的设计,实现学生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是三学年制的专业,教师就应从学生入学开始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如第一学年,学生应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医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技能以及人文素养的学习,第二学年就可以到县级医院通过床边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第三学年就可以到各个乡镇卫生院进行实习,这样就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了良好的结合,有助于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是为县(区)及以下医疗机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教育形式,在顺应时展趋势的情况下,教师就应积极地进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优化与创新,以此以更加优质、高效的方式来进行临床医学的教育,培养出更多、更优秀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实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稳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春莉,吕冬梅,赵依璇,等.浅析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6(5):69.
[2]刘继平,张彬.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185.
[3]胡光丽,李海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I].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11):1196-1198.
[4]殷燕,任牡丹,卢新兰,米琛,和水祥.结合精准医学的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6(03).
根据《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定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编制《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对179家医疗机构221名医务人员展开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适应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知识结构、技能以及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的重要性评价,了解基层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真实需要。有效问卷221份,有效率100%。
2.研究方法
二、调研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工作单位属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有23家,最多的是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分别占40.7%和30.8%;从事临床工作的人最多,有133人,占60.2%,其次是管理和临床岗位的有64人,占29.0%;多数人属中、初级职称,分别占38.5%和35.3%;40岁至49岁人最多有73人,占33.0%,30至39岁70人占31.7%。大部分调查对象属于基层医院,工作在临床一线,有评定职称并在岗位上工作了有些年数,相信其对基层具体需要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有较深了解,能较大程度的反映基层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素质的真实需要。
2.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综合素质调查
对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调查,内容包括素质、知识结构、技能等三个要素,各要素内又包含若干项目,对各项目进行重要性评价。1分表示不重要,2分表示一般,3分表示重要,4分表示比较重要,5分表示非常重要。
(1)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重要性评价有5个项目。结果显示,“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职业操守”以及“能够积极地认识医师职业,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此两项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达到4.83;“具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规范、伦理和法律意识,能够自觉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项目的重要性评分较高为4.71;“能够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辖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理念”是对基层医生的素质要求,其与前三项比较没有那么受到重视,但是也超过4分,是非常重要的素质要求。在校培养应着重以上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最低的是“身心健康,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项,为3.76分,相比其他素质则没有那么重视,但仍然接近比较重要指标,不容忽视。
(2)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有9个项目。结果显示,“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项重要性评分最高,为4.82分,可见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是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知识结构中最重要的知识;“具备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具备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项,均超过4.5,分别为4.79和4.72,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应着重以上知识的教育;“具备重点人群的保健与康复知识,掌握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及“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评分最低,分别为3.96和3.86,相比其他知识,重点人群的保健和康复,计划生育知识在基层没有那么得到重视,但相当接近比较重要值4分,在人才培养中不能忽视该知识的教育。而对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则未引起足够重视,可能是基层医疗机构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中医学知识要求较低所致。其他各项均超过比较重要值4分,理应重视该部分知识的教育。
(3)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技能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技能重要性评价有8个项目。结果显示,“具备全面、系统、正确、规范地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的能力”项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为4.80分,是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具备良好人际交流与医患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项为4.56,可见医患沟通能力受到基层重视,该部分内容应在人才培养中得到体现。最低的是“具备创新精神,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研究意识,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项,相比其他技能,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基层重视程度稍低,但超过4分,在人才培养中不容忽视。
3.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
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重要性评价共有25个项目,结果显示,有19项超过比较重要值4分,其中内科学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为4.83;其次是外科学,为4.82;然后依次是诊断学、系统解剖学、儿科学、局部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妇产科学(含计划生育技术)、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传染病学、全科医学概论、神经病学、医学影像学、组织胚胎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预防医学;有6项均值未达到比较重要值4分,由高向低依次是社区预防与保健、中医学、人体寄生虫学、康复医学、医学微生物学,社会医学。
三、对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启示
1.培养方案较符合基层需要,培养内容应有所侧重
2.医学人文精神是重要素质,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也不容忽视
3.重视诊疗知识教育,加强对祖国传统医学的教育
4.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
5.课程设置应更契合基层需要,应着力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小结
关键词: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2改革措施
3讨论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黄进,李玲,赵宇亮,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7):63-65.